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想念生命科學系,這些事你想過嗎?

Gilver
・2015/03/16 ・139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geralt
source:geralt

聽說八卦板最近又在戰生科啊!(年經話題) 前一陣子回母校雄中,聽到敬愛的班導竟告訴她的學生不要去念生科,心碎之餘也稍微想了想自己這幾年的學習歷程和所見所聞。雖然個人還不是個溫拿,要說念生科有前途沒啥說服力,但大致有幾個感想。

source:wiki
source:wiki

生科的黃金時期已過、政府帶領生科起飛已成過去式,此事為真。不要期待念生科以後應徵公司都會勢如破竹,也不要期待生技公司有讓你飛黃騰達的空間,當幾年sales就轉行也是常有的事。目前看起來沒轉行的大多都繼續念博士學位、走入學術研究領域。如果你喜歡科學研究、喜歡探討議題、對科學家如何以縝密的研究探索這個大千世界的沙數問題,念生科將會適合你,但不一定只有生科系能幫你打開這扇門。

評念生科沒價值,此事為誤。好好念生科,可以讓你比一般人更了解生命萬象的複雜和組織不易,還有生命是如何自己找出路。對念生科的人來說,落花流水不但有情,對自然界能量的維繫更是有理。懂了生命怎麼運作以後,對自然環境和保育相關的工作會更有概念。逛逛寵物店或花市,你養起動物或植物會更得心應手。看電視新聞和商品廣告時,能看破坊間諸如放生、能量水、美容、營養流言等等的謊言。當然,生科系提供邏輯訓練,也提供機會讓你認識所謂學術圈的生態是怎麼回事。

source:johnhain
source:johnhain

生科系教職員生都說,生科出路廣;外人說,沒一個精,找不到對應的職業。此事雖然可以說對,但也並非準則,就像複雜的生命一樣,有通則就有例外。毫無疑問的,念生科的一堆人紛紛轉行,但就我看來每個人轉行的動機不都是因為放棄了生科。在我認識的人裡,有不少怪咖雖然沒有繼續完成生科的科學之路,卻也把生科給的訓練或是對於生物的認識應用在他們真正想從事的工作裡,發揮生科知識的附加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前中山大學顏聖紘老師在演講中說:「不會有某個科系,會讓你念了它就不能去做什麼事情。」我建議心臟不夠大顆、承受不起流言蜚語和數落,別念生科。如果你是處在拿不定主意的狀態下選擇了生科,那請你接下來的幾年好好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生科能不能給你想要的。如果答案是否,請隨時轉系輔系或雙主修,不會有人阻撓你。如果施主在不知道要幹嘛的情形下很不幸的從生科系畢業了,未來還是有機會用上知識,只是可惜它現在幫不上你就業。

現實一點來看,念生科可能短期之內真的看不出前途,但也要不時回頭看看選擇生科的自己到底有沒有先認清楚生科到底能給予自己什麼。我覺得瞧不起生科卻又唸完生科、偏偏也沒多認真念、畢業以後再回頭罵生科給不了自己什麼的人,真的是浪費四年的學習了。

 

(後記:我並不是反對老師告訴學生不要念生科,而是不希望師生都在對生科現況、學界定位與展望、對於台灣生態資源扮演的角色都不甚理解的情形下,只憑媒體和八卦版的資訊,就抹煞掉其實對這個領域很有熱誠的種子。我知道台灣生科領域可能真的賺不了大錢,但誰說一定要賺大錢才是美好的人生?就沒有其他更值得追求的自我實現方式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的臉書網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Gilver
2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備審卡關、筆記好難整理?國高中生必學,一個 prompt 讓 AI 幫你做科系探索!
泛科學院_96
・2024/04/13 ・450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集來分享學生必學的 AI 工具與操作!

本來是想做寫作業的 AI prompt,但肯定會被罵翻……因此這次聚焦在如何用 AI 協助整理筆記、職涯探索、製作歷程檔案等事情上。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

最後,附上本支影片的學習懶人包:

如果你有更多想要學習的操作技巧,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們敲碗~有其他想要看的 AI 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分享喔!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29 篇文章 ・ 38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白色巨塔中的性別:性別意識對醫學生的職涯預期有什麼影響?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5/22 ・210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劉俊毅(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

圖/pxhere

2019 年台灣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性別差異也隨著教育普及、時代前進而不斷改善。儘管男性數理強、女性文科強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但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醫學系中,女生的數量卻明顯增加,甚至有幾間醫學系男、女學生人數相去不遠!

那麼,在這個醫學系男女學生比例逐漸平衡的同時,我們是否可以期待這些未來的準醫生們在性別意識上也能大幅領先,進而影響到傳統醫學領域中由男性主導的慣習,使女性醫生的地位逐漸抬頭呢?

醫學系男女比例的平衡,代表了白色巨塔中的性別平等嗎?

如果仔細檢視不同科別、不同層級的醫師,便能清楚看見醫師群體隱而未顯的性別差異:院長、副院長、主任等主管多由男性醫師壟斷;而女性醫師則高度集中於兒科、眼科、婦產科及家醫科,鮮少選擇泌尿科、神經外科、骨科等科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入醫學系的性別差距日益縮小,但醫師科別的選擇卻有著高度的性別差異化──這不禁教人好奇:

介於其中的「醫學生」,其性別觀念在求學階段究竟產生了甚麼樣的轉變?不同性別的醫學生,又是如何看待未來的家庭與職涯規劃?

為此,高雄醫學大學的陳建州老師展開一項研究:蒐集超過 400 名醫學生的問卷,試圖了解不同性別醫學生的性別意識是否具有差異,以及自己的性別對未來職涯發展又會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圖/giphy

性別角色態度影響職涯發展?

研究分成「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性別對職涯的影響」兩個部分。首先,研究發現相較於男醫學生,女醫學生較不具有「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應該陽剛、女性應該陰柔」、「男性數理好、女性文科好」這三類刻板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男性社經地位優於女性」和「男生應該懂電腦與水電、女生應該懂烹飪」這兩類與工作有關的刻板印象上,醫學系的男孩和女孩的態度差不多,但整體來說女孩的觀念更傾向性別平等。

圖/wallpaperflare

有趣的是,隨著年級的增加,男、女醫學生皆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態度上越傾向於男女有別,且醫學系女學生對「男性社經地位優於女性」的態度漸趨於平等。而正是這些對於性別角色態度的差異,造成了男女醫學生對於工作與家庭態度上的不同!

醫學系女生:為了家庭必須妥協自己的職涯

醫學系女生愈認同「男主外、女主內」和「男生應該懂電腦與水電、女生應該懂烹飪」的話,她評估婚姻、生育對於自己工作的衝擊就會越高。換句話說,一位傾向男女有別的女性,可能會預期自己必須肩負母職,所以當工作與家庭面臨選擇時,就必須調整原有的工作、配合男性進入家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學系男生:為了家庭必須積極爭取職場升遷

反觀醫學系男生,若越認同社經地位應該男高女低的話,他認為家庭對工作的衝擊就越高;而越認同「男性數理好、女性文科好」的話,他認為家庭對工作的衝擊就愈低。換句話說,一位強調男性地位應該高於女性的男醫師,可能會預期自己在為人夫、為人父的時候,必須調整原有的工作,積極爭取職位升遷,或者努力加班賺錢養家。而另一方面,一位強調男性與女性在擅長的學習領域上有所差別的男人可能認為,女性更應該配合家庭犧牲工作。

最後,醫學系的男孩擔任主管的企圖心,明顯高於醫學系女孩;並且女孩較有可能認為結婚和生育對於「擔任主管」會有負面影響,所以當面對家庭與升遷的抉擇時,醫學系女孩的企圖心便會低於醫學系男孩。

醫學教育應更重視性別平等

從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儘管醫學系的男女比例日趨平等,但隨著年級越高,男女醫學生在「公/私領域分布性別差異」的態度上越傾向於男女有別,「性別平等」很可能是醫學系中,始終缺少的一堂重要課程。

醫學院作為一個教育系統,不但不能降低醫學生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態度,更可能隨著年級的發展,漸漸形成「男、女分別有適合的科別與職級」,導致男女醫師在醫療職場上發展出大不同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xfuel

我們無法得知這樣的情況是否因醫學教育(包括潛在課程)所致,但進一步檢視醫學教育確屬必要。或許未來,我們更應該在醫學教育與生涯規劃中,強調醫師生涯與性別意識,才能減少那些被性別耽誤的「女」醫生。

本文轉載自 科技部補助性別與科技相關規劃推動計畫 科研成果科普好文,原文〈醫學院沒教的性別課─被性別耽誤的「女」醫生?! (105年陳建州教授計畫)

介紹由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陳建州副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 105 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醫學系男女學生的職業生涯想像差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成果。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大學科系選擇難題該怎麼解?背景知識、線索蒐集與獨立思考是你的最佳武器!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3/14 ・485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蘇士銓

我不確定這篇文章是否有用,也許大部分學生根本不需要其他人來建議他們如何選科系。

但我高三下時確實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且也是從高三下才開始思考,我大學應該選什麼科系?

我明白並非所有學生都是茫然的,一定有那些早在高一、甚至是國中,就已經確定並期許自己長大後的樣子會是什麼,並朝之邁前努力。不過也有高三下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存在。十八年的讀書時間,視線幾乎放在「國英社數自」,沒有看過其他東西。可能直到高三下,才注意到這個問題。

而這個時候,網路與現實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大堆與之相關的提問與回答。如果你正在思考這個問題,不妨往下看看我的解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茫然無助的學生有如於汪洋大海中,似乎只要遲疑片刻就會沉入永不見底的深海裡。圖/GIPHY

讀了 18 年的書,付出了那麼多,興致勃勃地,國中拚過會考選擇了高中,拚過學測選擇了大學,只因為在高三下沒有好好花時間做出抉擇,四年於社會上成為個興致缺缺的人,回過頭來不會後悔嗎?

如果當時能夠更聽從自己心中的聲音,思考更多,未來會不會更好?

如果當時能夠更聽從自己心中的聲音,未來會不會更好?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讀過一本名為《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的書,它是一本認知、教育及學習方面的心理學書籍,講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東西叫作「背景知識」,大概意思是說我們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都能被稱作為背景知識,再透過它來理解「抽象概念」。

舉例來說,你解了一道「5cm × 10cm」手帕面積問題後,它會化成背景知識儲存在你腦裡。當你未來在計算「3km × 5km」居住地面積問題時,你之前所學的「背景知識:手帕面積」就能協助你解決這道題目,並使你了解「抽象概念:面積」。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不能運用高中所學之物,來解「大學科系選擇」這道題目?用自己這段時間讀的書,來替自己做決定呢?

從更多角度來看待,避免衝動下決定

不如就把選擇科系當作解題目吧。

解題目需要做到:仔細閱讀題目、尋找線索、整理線索、思考有沒有什麼「公式」可以套進去、開始計算、得到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做,哪怕你未來就讀那個科系可能會懊惱,但至少後悔的感覺會少了一點──因為那是你思考後選出來的。而非那種憑感覺哪間大學好就選擇哪間大學、父母老師建議什麼科系好就直接去讀什麼科系。

我們能運用高中所學之物,來解「大學科系選擇」這道題目。圖/GIPHY

自己多思考、多參與、查資料、與父母師長討論,然後選出來的科系,哪怕將來發現自己不太適合,感覺也能好上許多。若是你憑一個老師/家長的意見就決定讀什麼,上大學後卻發現不太喜歡這個科系時,感覺恐怕不太好受。甚至可能把怨念投射在給你意見的那個人身上。

因此,我們得多思考、多和他人交談、獲取更多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哪裡可以獲取線索及資料?哪些是我能用的

師長、父母、親戚、網路文章、學校網站、學長姐分享……

在這部分請容許我分享一下公視的「假新聞出沒! 破解 媒體與牠們的產地」,只是個七分鐘的影片,你們可以看一下。

 

線索是資訊的一種,而判別資訊可不止在媒體識讀上才會用到。看完這個影片我們可以將其化作「背景知識」儲存起來後,然後拿著它所提供的「抽象概念」運用在這件事。

師長&家長提供的線索

你也許和某個老師關係最好,你是他的小老師或他是你的班導,當你困惑時第一直覺通常也會找他/她。

但你得注意你是否找到正確的人,比如去找英語文學系畢業並擔任英文老師問「資訊工程學系現況如何?」便是不恰當的,即使那個英文老師帶過好幾屆學生,期中大部分都去讀資工系,那也不是老師去讀,因此找錯人提問是愚蠢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的人,對的問題,才能挖掘出有用的線索。圖/mentatdgt@Pexels

因此你得思考:你要問誰?他是這個系畢業的嗎?畢業幾年了?給的資訊會不會過期?他是否了解其他系?問他其他較為相近的科系問題是否合宜?他對其他科系了解多少?問「英語文學系」畢業的人「應用英語學系」相關問題可以嗎?問「英語文學系」的人「日語文學系」相關問題可以嗎?

學長姐提供的線索

如果是問學長姐,你甚至可以再想想:他是幾年級的?大一學長姐分享的內容可以相信的嗎,會不會偏向片面之詞?大四學長姐是不是了解更多?他在系上過得如何?學業成績九十和成績六十的學長對於同個科系的觀感會不會不同?

網路文章提供的線索

網路上的資料同樣如此,注意文章發佈的時間點,資訊會不會過期?注意該平台或網站背後的公司是否值得信賴,注意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有相關學經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學網站提供的線索

如果你是注重學校的,你可以去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上查你想要的消息:國際合作與交流、圖書館收藏統計、每學生平均經費、師生比……甚至是去大學學系的網站上查,看它們對於課程的介紹、課程表,師資陣容。

另外,我建議各位可以看一下學分表、教學計畫、授課計畫……總之就是希望你們找到你們關注的那個學系的課表,哪間大學的都可以,重點是學系課表,有大概了解後,再拿去找師長學長姐問問題:「這科系會學什麼」、「這大學學系網站上的課表裡有一堂課我很在意,你知道這堂課主要是在學什麼嗎?」做好功課後再去詢問他人意見還是比較恰當的。

當然,做好功課後再去詢問他人意見還是比較恰當的。圖/Freepik

整理,然後計算

拿一張有一面空白的廢紙,或是 excel 表格開起來,把你搜尋到的資料照類別打上去:師生比、交通距離、宿舍、境外交流數量……然後對比不同學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是科系的部分:未來出路、薪資……甚至可以把你搜尋到的課程表內容打上去,對於你即將所學的內容,依你興趣或你感覺有多少實用性來進行評分。

在這部分,我想再提到「背景知識」、「抽象概念」這兩件事。先前我有提到,你所學之物將會化成「背景知識」儲存起來,並轉換成抽象概念,將來遇見類似的問題時能化成「抽象概念」來協助你理解、解題。

而在這個部分,若你在十八年的時間有讀一點點課外書、或是了解某領域相關知識,儲存一些「背景知識」進去你的腦海裡。那我非常建議你去看你所關注的科系的「課程表」,一定會有所收穫與了解,這會比你去聽某個學長姐的分享還要有用。

舉例來說,當你了解「骨科」「治療」這兩個詞與它們背後的含意時,那麼當你看見某科系課程表內有「骨科物理治療學」這一堂課,那你大概會了解這堂課會是在教什麼。

甚至你腦海中會浮現出「噢我曾經在 YouTube 上看過三個字有介紹過哪個籃球員做了什麼導致拉傷什麼肌肉」,哪怕你腦海所浮現的與課堂所教的相關性非常小,但在你學習時還是會有幫助──畢竟,那是一棵種子。在你未來四年學習時,說不定能幫助到你。

第二個則是可以用來比對,比如把「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的必修課程複製到 excel,刪掉實習、把課程(一)(二)(三)……刪掉,只保留(一),感覺相近的放一起,相異的分開,看看兩科系之間的差別。

物理治療學系與職能治療學系的科系比較圖。

左欄與右欄為「物治」與「職治」的課表,我把它從學系網站複製下來放到 excel 上重新排列過的。從課程內容上我們能明白哪些是相同課程、相異課程。這對你選科系時應該會有不小幫助。

你也可以把相近的科系複製到excel來比較,比如「英語學系」和「應用英語學系」。不過在那之前,我建議你先把課程表複製到word上,用「選取與取代」來整理一下。

最後,便是做決定

笨,就是得多讀書、多思考。

不要懶惰,只聽信他人之詞「XX 大學經費較多,比較好,你可以去讀」「OO 大學好像負債過多,別去讀」「這家大學老師比較好」……這些都比不上你上網去公開平台查,甚至是點進去那所大學那所科系的網站看資料。

然後去問第一、第二個老師、親戚、學長姐。然後自己在思考,整理,做表格,然後決定,替你未來抉擇。不要因為這幾個禮拜,而後悔四年。

哪怕你說做錯決定,那就轉系、轉學。但那又何談容易,你能因這數禮拜而怠惰、選自己不滿意的科系。那轉學轉系又能好起來嗎,轉到自己滿意的?不如多找資料,多思考,拓展你的資料來源的管道。

盲目地聽從某一個觀點,而不聽或看其他有悖於這個觀點的言輪與資料,就直接下決定,我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比這個還可怕。

我們時常提到獨立思考,甚至於 108 課綱也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提到,但獨立思考這件事,並非什麼特別的思考方式,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防止跟風及盲從。

我文中提到兩次「背景知識」,也是要靠閱讀來獲得的。如果你的「背景知識」儲存量足夠多的話,那麼在閱讀大學課程表時就能夠隱約猜到這堂課會教什麼。在未來就讀這科系四年時會有幫助。甚至是現在對比其他科系資料時就有幫助了。

最後最後,不管最後選擇了什麼科系,都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終究會離開校園,但不應該離開閱讀。

背景知識都是要靠閱讀來獲得的。圖/GIPHY

除了認真學習課內選修內容外,也希望大家能多閱讀。泛科學上的文章、報導者上的文章、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這些都可以,甚至找幾本書來看,比如提到「背景知識」「抽象概念」的《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如果看完覺得不錯,還能看《萬萬沒想到:用理科思維理解世界》,如果你覺得這些偏理科都太硬,那麼試試《正義:一場思辯之旅》,探討社會各種議題,這些都能夠增加你的「背景知識」。

如果看選修課內書再加上課外書會讓你太累的話,也可以先從網路上的 YouTube 短影片開始看起,比如志祺七七、台灣吧、超級歪……盡量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儲存量。

奧美集團有過這麼一則廣告,廣告部分內容如下:

「我害怕閱讀的人,在他們面前,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

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不就是人人都能脫口而出、遊蕩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嗎?就像心臟在身體的左邊,春天之後是夏天,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

而閱讀的人在知識裡遨遊,能從食譜學論及至管理學,八卦週刊講到社會趨勢,甚至一隻空中躍下的貓,都能讓他們對物理學侃侃而談註1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生命毫不封閉,不缺朋友的忠實,不缺安慰者的的溫柔,甚至連相互較勁的對手,都不缺乏。

他們翻開書,便時而讚歎、時而激辯、有時會獲得勸導與慰藉。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節一節的脊椎,穩穩支持著他們。

我害怕閱讀的人,我祈禱他們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們更容易地擊垮我,甚至連打敗我的意願都沒有。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知道無知在小孩身上才可愛,而我已經是大人了。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懂得生命太短,而人總是聰明得太晚。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一小時,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閱讀的人,尤其是──還在閱讀的人。」

願我們保持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跟風,能夠畫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線,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長成自己想長的樣子。

延伸閱讀:

  1. 如何擁有好棒棒記憶力?背景知識是關鍵——《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2. 大腦動不起來,是因為你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3. 你以為你在推理?背景知識是思考運作的源頭——《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註解

  1. 原廣告內容為「一支空中躍下的貓,都能讓他們對建築防震理論侃侃而談」,我把它修改成「對物理學侃侃而談」。

參考資料

  1.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
  2. 假新聞出沒!破解媒體與牠們的產地
  3. 大專校院校務資料公開平台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