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吃泡麵會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還會中風?

葉綠舒
・2014/08/18 ・92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大家從小應該都聽過家長說過,泡麵有防腐劑,常吃肝臟會壞掉、會變成木乃伊等等這類的話吧?

圖片來源|cc by Daniel Go
圖片來源|cc by Daniel Go

說歸說,可是對於在外面唸書的學生來說,泡麵實在是恩物。生活費不足的時候吃它、考試前熬夜時吃它、外面下雨懶得出去的時候吃它、缺少飯友沒動力出門的時候吃它、就是懶得出門的時候吃它…筆者還記得大學時甚至為了方便,買了一個特大號的鋼杯跟電湯匙,連去飲水機裝熱水都免了呢!

在台灣,大學生應該是吃泡麵吃最凶的族群了吧?想猜猜全世界吃泡麵吃最凶的人是那個國家呢?

答案是:南韓。南韓的「人均泡麵消耗量」是全世界最高的,所以最近Baylor的研究團隊便找上了南韓來研究吃泡麵對健康是否真的有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調查了一萬零七百一十一位19-64歲的南韓民眾,其中有54.5%是女性。

研究團隊發現,一週吃兩次或更多次泡麵,與代謝症候群的發展有相關性。而代謝症候群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中風。而這個相關性在女性比男性更高。

為什麼會有性別上的不同呢?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是因為女性在生理上就與男性不同造成,而由於這個研究是要求受試者自己記錄每週吃的東西,或許女性記錄的比較詳實,所以比較容易顯出相關性。

研究團隊認為,除了泡麵本身的問題以外,或許碗麵的保力龍碗在加熱時會釋出雙酚A(bisphenol A,BPA)也對於健康造成影響。雙酚A會干擾賀爾蒙(尤其是雌激素)的作用,或許這也是使泡麵對我們的影響呈現性別上的差異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泡麵多半都只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也已經知道,經常性的攝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肥胖,而肥胖也會導致代謝症候群;加上泡麵多半都是高油、重鹹,多吃對健康真的是不好。如果泡的是碗麵,不但會產生難以回收又萬年不化的保力龍垃圾,在加熱時還會釋出雙酚A,對健康真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真的非吃不可,建議一週最多吃一次,不要泡碗麵吧!

 

原刊載於作者部落格Miscellaneous999 

參考文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2014/8/12. Can instant noodles lead to heart disease, diabetes and stroke? Science Dail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17
4

文字

分享

0
17
4
為機器人換上「物理大腦」:一場終結AI數位囚禁的革命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9/03 ・573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研華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我們都看過那種影片,對吧?網路上從不缺乏讓人驚嘆的機器人表演:數十台人形機器人像軍隊一樣整齊劃一地耍雜技 ,或是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用一種幾乎違反物理定律的姿態後空翻、玩跑酷 。每一次,社群媒體總會掀起一陣「未來已來」、「人類要被取代了」的驚呼 。

但當你關掉螢幕,看看四周,一個巨大的落差感就來了:說好的機器人呢?為什麼大街上沒有他們的身影,為什麼我家連一件衣服都還沒人幫我摺?

這份存在於數位螢幕與物理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源於一個根本性的矛盾:當代AI在數位世界裡聰明絕頂,卻在物理世界中笨拙不堪。它可以寫詩、可以畫畫,但它沒辦法為你端一杯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矛盾,在我們常見的兩種機器人展示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第一種,是動作精準、甚至會跳舞的類型,這本質上是一場由工程師預先寫好劇本的「戲」,機器人對它所處的世界一無所知 。第二種,則是嘗試執行日常任務(如開冰箱、拿蘋果)的類型,但其動作緩慢不穩,彷彿正在復健的病人 。

這兩種極端的對比,恰恰點出了機器人技術的真正瓶頸:它們的「大腦」還不夠強大,無法即時處理與學習真實世界的突發狀況 。

這也引出了本文試圖探索的核心問題:新一代AI晶片NVIDIA® Jetson Thor™ ,這顆號稱能驅動「物理AI」的超級大腦,真的能終結機器人的「復健時代」,開啟一個它們能真正理解、並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全新紀元嗎?

新一代AI晶片NVIDIA® Jetson Thor™ ,這顆號稱能驅動「物理AI」的超級大腦 / 圖片來源:研華科技

為何我們看到的機器人,總像在演戲或復健?

那我們怎麼理解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為什麼有些機器人靈活得像舞者,有些卻笨拙得像病人?答案,就藏在它們的「大腦」運作方式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些動作極其精準、甚至會後空翻的機器人,秀的其實是卓越的硬體性能——關節、馬達、減速器的完美配合。但它的本質,是一場由工程師預先寫好劇本的舞台劇 。每一個角度、每一分力道,都是事先算好的,機器人本身並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它只是在「執行」指令,而不是在「理解」環境。

而另一種,那個開冰箱慢吞吞的機器人,雖然看起來笨,卻是在做一件革命性的事:它正在試圖由 AI 驅動,真正開始「理解」這個世界 。它在學習什麼是冰箱、什麼是蘋果、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力量才能順利拿起它。這個過程之所以緩慢,正是因為過去驅動它的「大腦」,也就是 AI 晶片的算力還不夠強,無法即時處理與學習現實世界中無窮的變數 。

這就像教一個小孩走路,你可以抱著他,幫他擺動雙腿,看起來走得又快又穩,但那不是他自己在走。真正的學習,是他自己搖搖晃晃、不斷跌倒、然後慢慢找到平衡的過程。過去的機器人,大多是前者;而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後者。

所以,問題的核心浮現了:我們需要為機器人裝上一個強大的大腦!但這個大腦,為什麼不能像ChatGPT一樣,放在遙遠的雲端伺服器上就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需要為機器人裝上一個強大的大腦!但這個大腦,為什麼不能像ChatGPT一樣,放在遙遠的雲端伺服器上就好?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機器人的大腦,為什麼不能放在雲端?

聽起來好像很合理,對吧?把所有複雜的運算都交給雲端最強大的伺服器,機器人本身只要負責接收指令就好了。但……真的嗎?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大腦在雲端,你看到一個球朝你飛過來,視覺訊號要先上傳到雲端,雲端分析完,再把「快閃開」的指令傳回你的身體。這中間只要有零點幾秒的網路延遲,你大概就已經鼻青臉腫了。

現實世界的互動,需要的是「即時反應」。任何網路延遲,在物理世界中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失誤 。因此,運算必須在機器人本體上完成,這就是「邊緣 AI」(Edge AI)的核心概念 。而 NVIDIA  Jetson 平台,正是為了解決這種在裝置端進行高運算、又要兼顧低功耗的需求,而誕生的關鍵解決方案 。

NVIDIA Jetson 就像一個緊湊、節能卻效能強大的微型電腦,專為在各種裝置上運行 AI 任務設計 。回顧它的演進,早期的 Jetson 系統主要用於視覺辨識搭配AI推論,像是車牌辨識、工廠瑕疵檢測,或者在相機裡分辨貓狗,扮演著「眼睛」的角色,看得懂眼前的事物 。但隨著算力提升,NVIDIA Jetson 的角色也逐漸從單純的「眼睛」,演化為能夠控制手腳的「大腦」,開始驅動更複雜的自主機器,無論是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都將NVIDIA Jetson 視為核心運算中樞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再強大的晶片,如果沒有能適應現場環境的「容器」,也無法真正落地。這正是研華(Advantech)的角色,我們將 NVIDIA Jetson 平台整合進各式工業級主機與邊緣運算設備,確保它能在高熱、灰塵、潮濕或震動的現場穩定運行,滿足從工廠到農場到礦場、從公車到貨車到貨輪等各種使用環境。換句話說,NVIDIA 提供「大腦」,而研華則是讓這顆大腦能在真實世界中呼吸的「生命支持系統」。

這個平台聽起來很工業、很遙遠,但它其實早就以一種你意想不到的方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從Switch到雞蛋分揀員,NVIDIA Jetson如何悄悄改變世界?

如果我告訴你,第一代的任天堂Switch遊戲機與Jetson有相同血緣,你會不會很驚訝?它的核心處理器X1晶片,與Jetson TX1模組共享相同架構。這款遊戲機對高效能運算和低功耗的嚴苛要求,正好與 Jetson 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

而在更專業的領域,研華透過 NVIDIA Jetson 更是解決了許多真實世界的難題 。例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在北美,有客戶利用 AI 進行雞蛋品質檢測,研華的工業電腦搭載NVIDIA Jetson 模組與相機介面,能精準辨識並挑出髒污、雙黃蛋到血蛋 
  • 在日本,為避免鏟雪車在移動時發生意外,導入了環繞視覺系統,當 AI 偵測到周圍有人時便會立刻停止 ;
  • 在水資源珍貴的以色列,研華的邊緣運算平台搭載NVIDIA Jetson模組置入無人機內,24 小時在果園巡航,一旦發現成熟的果實就直接凌空採摘,實現了「無落果」的終極目標 。

這些應用,代表著 NVIDIA Jetson Orin™ 世代的成功,它讓「自動化」設備變得更聰明 。然而,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浪潮來襲,人們的期待也從「自動化」轉向了「自主化」 。我們希望機器人不僅能執行命令,更能理解、推理。

Orin世代的算力在執行人形機器人AI推論時的效能約為每秒5到10次的推論頻率,若要機器人更快速完成動作,需要更強大的算力。業界迫切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大腦。這也引出了一個革命性的問題:AI到底該如何學會「動手」,而不只是「動口」?

革命性的一步:AI如何學會「動手」而不只是「動口」?

面對 Orin 世代的瓶頸,NVIDIA 給出的答案,不是溫和升級,而是一次徹底的世代跨越— NVIDIA Jetson Thor 。這款基於最新 Blackwell 架構的新模組,峰值性能是前代的 7.5 倍,記憶體也翻倍 。如此巨大的效能提升,目標只有一個:將過去只能在雲端資料中心運行的、以 Transformer 為基礎的大型 AI 模型,成功部署到終端的機器上 。

NVIDIA Jetson Thor 的誕生,將驅動機器人控制典範的根本轉變。這要從 AI 模型的演進說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第一階段是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型語言模型):
    我們最熟悉的 ChatGPT 就屬此類,它接收文字、輸出文字,實現了流暢的人機對話 。
  2. 第二階段是 VLM(Vision-Language Model,視覺語言模型):
    AI 學會了看,可以上傳圖片,它能用文字描述所見之物,但輸出結果仍然是給人類看的自然語言 。
  3. 第三階段則是 VLA(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視覺語言行動模型):
    這是革命性的一步。VLA 模型的輸出不再是文字,而是「行動指令(Action Token)」 。它能將視覺與語言的理解,直接轉化為控制機器人關節力矩、速度等物理行為的具體參數 。

這就是關鍵! 過去以NVIDIA Jetson Orin™作為大腦的機器人,僅能以有限的速度運行VLA模型。而由 VLA 模型驅動,讓 AI 能夠感知、理解並直接與物理世界互動的全新形態,正是「物理 AI」(Physical AI)的開端 。NVIDIA Jetson Thor 的強大算力,就是為了滿足物理 AI 的嚴苛需求而生,要讓機器人擺脫「復健」,迎來真正自主、流暢的行動時代 。

NVIDIA Jetson Thor 的強大算力,就是為了滿足物理 AI 的嚴苛需求而生,要讓機器人擺脫「復健」,迎來真正自主、流暢的行動時代 / 圖片來源:研華科技

其中,物理 AI 強調的 vision to action,就需要研華設計對應的硬體來實現;譬如視覺可能來自於一般相機、深度相機、紅外線相機甚至光達,你的系統就要有對應的介面來整合視覺;你也會需要控制介面去控制馬達伸長手臂或控制夾具拿取物品;你也要有 WIFI、4G 或 5G 來傳輸資料或和別的 AI 溝通,這些都需要具體化到一個系統上,這個系統的集大成就是機器人。

好,我們有了史上最強的大腦。但一個再聰明的大腦,也需要一副強韌的身體。而這副身體,為什麼非得是「人形」?這不是一種很沒效率的執念嗎?

為什麼機器人非得是「人形」?這不是一種低效的執念嗎?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業界的主流目標,是充滿挑戰的「人形」機器人?為何不設計成效率更高的輪式,或是功能更多元的章魚型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簡單到令人無法反駁: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徹底為人形生物所打造的。

從樓梯的階高、門把的設計,到桌椅的高度,無一不是為了適應人類的雙足、雙手與身高而存在 。對 AI 而言,採用人形的軀體,意味著它能用與我們最相似的視角與方式去感知和學習這個世界,進而最快地理解並融入人類環境 。這背後的邏輯是,與其讓 AI 去適應千奇百怪的非人形設計,不如讓它直接採用這個已經被數千年人類文明「驗證」過的最優解 。

這也區分了「通用型 AI 人形機器人」與「專用型 AI 工業自動化設備」的本質不同 。後者像高度特化的工具,產線上的機械手臂能高效重複鎖螺絲,但它無法處理安裝柔軟水管這種預設外的任務 。而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多面手」,它能在廣泛學習後,理解物理世界的運作規律 。理論上,今天它在產線上組裝伺服器,明天就能在廚房裡學會煮菜 。

人形機器人的手、腳、眼睛、甚至背部,都需要大量感測器去理解環境就像神經末梢一樣,隨時傳回方位、力量與外界狀態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但要讓一個「多面手」真正活起來,光有骨架還不夠。它必須同時擁有強大的大腦平台與遍布全身的感知神經,才能理解並回應外在環境。人形機器人的手、腳、眼睛、甚至背部,都需要大量感測器去理解環境就像神經末梢一樣,隨時傳回方位、力量與外界狀態。但這些訊號若沒有通過一個穩定的「大腦平台」,就無法匯聚成有意義的行動。

這正是研華的角色:我們不僅把 NVIDIA Jetson Thor 這顆核心晶片包載在工業級電腦中,讓它成為能真正思考與反應的「完整大腦」,同時也提供神經系統的骨幹,將感測器、I/O 介面與通訊模組可靠地連結起來,把訊號傳導進大腦。你或許看不見研華的存在,但它實際上遍布在機器人全身,像隱藏在皮膚之下的神經網絡,讓整個身體真正活過來。

但有了大腦、有了身體,接下來的挑戰是「教育」。你要怎麼教一個物理 AI?總不能讓它在現實世界裡一直摔跤,把一台幾百萬的機器人摔壞吧?

打造一個「精神時光屋」,AI的學習速度能有多快?

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大型語言模型可以閱讀網際網路上浩瀚的文本資料,但物理世界中用於訓練的互動資料卻極其稀缺,而且在現實中反覆試錯的成本與風險實在太高 。

答案,就在虛擬世界之中。

NVIDIA Isaac Sim™等模擬平台,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它能創造出一個物理規則高度擬真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世界,讓 AI 在其中進行訓練 。

這就像是為機器人打造了一個「精神時光屋」 。它可以在一天之內,經歷相當於現實世界千百日的學習與演練,從而在絕對安全的環境中,窮盡各種可能性,深刻領悟物理世界的定律 。透過這種「模擬-訓練-推論」的 3 Computers 閉環,Physical AI (物理AI) 的學習曲線得以指數級加速 。

我原本以為模擬只是為了節省成本,但後來發現,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是在為 AI 建立一種關於物理世界的「直覺」。這種直覺,是在現實世界中難以透過有限次的試錯來建立的。

所以你看,這趟從 Switch 到人形機器人的旅程,一幅清晰的未來藍圖已經浮現了。實現物理 AI 的三大支柱已然齊備:一個劃時代的「AI 大腦」(NVIDIA Jetson Thor)、讓核心延展為「完整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工業級骨幹(由研華 Advantech 提供),以及一個不可或缺的「教育環境」(NVIDIA Isaac Sim 模擬平台) 。

結語

我們拆解了那些酷炫機器人影片背後的真相,看見了從「自動化」走向「自主化」的巨大技術鴻溝,也見證了「物理 AI」時代的三大支柱——大腦、身軀、與教育——如何逐一到位 。

專家預測,未來 3 到 5 年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將迎來一場顯著的革命 。過去我們只能在科幻電影中想像的場景,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為現實 。

這不再只是一個關於效率和生產力的問題。當一台機器,能夠觀察我們的世界,理解我們的語言,並開始以物理實體的方式與我們互動,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科技的關係。

所以,最後我想留給你的思想實驗是:當一個「物理 AI」真的走進你的生活,它不只是個工具,而是一個能學習、能適應、能與你共同存在於同一個空間的「非人智慧體」,你最先感受到的,會是興奮、是便利,還是……一絲不安?

這個問題,不再是「我們能否做到」,而是「當它發生時,我們準備好了嗎?」

研華已經整裝待發,現在,我們與您一起推動下一代物理 AI 與智慧設備的誕生。
https://bit.ly/4n78dR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31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血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是三高前的警訊!
careonline_96
・2022/12/13 ・20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陳,你竟然也變胖了。」

「是呀,畢業到現在,體重增加了 20 公斤。」幾位老同學難得聚在一塊兒,看著彼此的變化,忍不住感嘆,「哎呀,歲月不饒人,大家都發福囉!」

其實,發福不是福,而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警訊!

「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有幾項,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這五項裡面如果有三項異常,就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柏蒼醫師指出,「現在認為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發生之前的警訊,如果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卻依然沒有好好注意,三高就會找上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男性約 39%,女性約 30%。陳柏蒼醫師說,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又沒有注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代謝症候群算是亞健康的狀況,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改善,如果做好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恢復到健康的狀況。

代謝症候群與三高問題密切相關,陳柏蒼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等心血管事件,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代謝症候群常讓人三酸甘油酯 TG 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偏低,因為腰圍超標時,堆積的是不健康的脂肪,這些不健康的脂肪容易有脂肪酸游離,過多的游離脂肪酸會使肝臟產生過多三酸甘油酯,因此 TG 會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偏高,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異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混合性高血脂,不能顧此失彼

代謝症候群逐漸惡化之後,除了造成糖尿病,還會伴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的高血脂往往是混合性血脂異常,除了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還要注意三酸甘油酯 TG。陳柏蒼醫師說,臨床上會希望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控制好,而且三酸甘油酯 TG 也不可忽視。因為三酸甘油脂太高,會產生急性胰臟炎,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都必須注意,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的併發症。

控制高血脂必須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物、精緻澱粉、甜食、糖飲等,陳柏蒼醫師說,因為過多精緻醣類進到我們體內,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另外,喝酒一定要適量,酒精過度攝取量也會加重三酸甘油酯產生。

運動方面,每週至少要有 5 天運動達到中等強度,持續 30 分鐘,可搭配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循序漸進。

針對高血脂病人,一般會先嘗試飲食、運動控制三個月。若依然無法達標,便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藥物。由於糖尿病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調整,應該盡早用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控制膽固醇,留意蹺蹺板效應

使用藥物控制膽固醇時,經常會發現蹺蹺板效應,陳柏蒼醫師解釋,因為在代謝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與三酸甘油酯 TG 是上、下游的關係,所以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下降時,三酸甘油酯 TG 會有上升的情形,類似蹺蹺板,所以被稱為「蹺蹺板效應」。

三酸甘油酯 TG 過高時,會使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上升,陳柏蒼醫師提醒,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時,也需要小心監測,預防三酸甘油酯 TG 過高。

為了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和三酸甘油酯 TG 都控制好,醫師會適時調整藥物,在狀況許可時,會選擇合併型藥物,幫助血脂達標,以解決兩個相反的問題,而且方便性較高,也能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度,治療上較容易成功。

貼心小提醒

代謝症候群是重要健康警訊,一定要盡快調整生活型態,做好飲食控制,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陳柏蒼醫師叮嚀,三酸甘油酯 TG 過高將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偏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的藥物很多樣,能夠幫助血脂達標,在控制膽固醇時,可能出現蹺蹺板效應,因此要小心監測三酸甘油酯 TG,並適時調整藥物。

高血脂是不容輕忽的慢性病,在控制達標後還是要按時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三高加上中廣身材,當心「代謝症候群」
careonline_96
・2019/12/02 ・295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你可能聽過醫師皺起眉頭,喃喃唸出「代謝症候群」這幾個字眼,卻很難明白這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代謝症候群」究竟說的是什麼?

代謝症候群指的是一些疾病的「組合」,不算一種疾病,然而代謝症候群是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總稱,因此重點在這裡!如果有代謝症候群的話,之後發作心血管疾病,像是狹心症、心肌梗塞、中風等問題的機會就會大增

那「代謝症候群」是哪些疾病的組合呢?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高問題 – 血壓變高、高血糖、異常的血脂肪升高(包括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或是已經在用藥控制血壓、血糖、或血脂肪,以及腰腹部聚集太多脂肪,就屬於代謝症候群。想想看,血壓高、血糖高、及肥胖這幾種問題各自都會影響血管健康。當三個問題都有的話,威力加成,對健康就特別危險!

這樣說起來,既然「代謝症候群」對健康影響這麼大,想必會讓患者從頭到腳都很不舒服吧!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通常沒有什麼症狀,你沒看錯,是沒什麼症狀喔!想想看,手沒伸進去血壓計測量之前,誰會知道自己血壓高嗎?其實很難啊!常有人誤以為高血壓會讓脖子綁綁緊緊的,如果沒有不舒服就代表血壓正常。錯!血壓變高的初期通常不會造成什麼症狀的!而血糖逐漸變高的時候,也還不會帶來太多不適,都是要高血糖影響一段時間後,才會讓人有視力模糊、容易渴、常解尿、吃的多等症狀。所以啦,唯一比較容易讓「代謝症候群」患者注意到自己不太對勁兒的,就是發現自己腰圍愈來愈往「中廣」方向邁進。而要知道自己有沒有代謝症候群,不是靠有症狀才求醫,唯一比較可靠的方式是定期健康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條件在世界各地的標準並不盡然相同,我們以下所述是台灣的標準,如果以下五個項目符合了三樣的話,就是「代謝症候群」。

● 腰圍過寬,指女性腰圍超過 80 公分,或男性超過 90 公分

● 三酸甘油脂過高,數值大於 150 mg/dL,或已經用藥控制三酸甘油脂

● HDL(好膽固醇)過低,女性小於 50 mg/dL或男性小於 40 mg/d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血壓高,指收縮壓超過 130 mmHg,舒張壓超過 85 mmHg,或已用藥物控制血壓。

● 空腹八小時後抽血,血糖大於 100 mg/dL,或已經用藥控制血糖。

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 體重過重,尤其是腹部脂肪過多,代表內臟脂肪過多,就比較容易有代謝症候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不良生活型態,特別與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有關。

▲ 年紀大,隨著年齡增長,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增加了

▲ 非酒精性脂肪肝

▲ 妊娠糖尿病,也就是懷孕時曾被診斷為高血糖的婦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父母或手足有第二型糖尿病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與代謝症候群非常相關的一件事叫做「胰島素阻抗性」,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吃進的食物由腸胃分解後,會轉成葡萄糖的形式進到血液裡,這時由胰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 – 胰島素開始作用,將葡萄糖收進細胞裡變成燃料,以供我們活動所需。

簡單講,胰島素可以幫助身體使用葡萄糖作為能量。那如果有「胰島素阻抗性」呢?這代表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夠靈敏,因此葡萄糖沒法好好進入細胞內,血糖就只能一直很高。身體剛開始會試著做出更多的胰島素荷爾蒙,但最後仍是無法改善高血糖狀態,就會破壞血管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後果是容易讓「血管硬化」,想想看,當膽固醇、脂肪等物質黏在血管壁上,再加上高血糖不斷破壞血管,血管這條通道就變得卡卡的,如同水管卡了一層層陳年鏽垢那樣,時不時就塞住,我們稱為「動脈粥狀硬化」。而當血管不通暢健康,時不時會發生阻塞問題,若阻塞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會讓人有狹心症,甚至心肌梗塞。若阻塞發生於腦部的動脈,就是腦中風。若阻塞發生在供應腸子的血管,則為腸中風

每次提到一個病症,有些人就會擔心這是不是醫療產業的陰謀,要恐嚇民眾並多賺藥費?其實代謝症候群這個診斷有如暮鼓晨鐘,用意不是叫大家趕快吃藥,而是要讓人警醒,我們目前的生活型態對健康有礙,已經是往一條錯誤的路上走了,如果再不趕快回頭,就會一路抵達動脈粥狀硬化與胰島素阻抗性等終點了!那要做什麼改變呢?最重要的,就是從生活習慣及態度開始做起!

簡單講,就是減重、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和不過量飲酒!這些不是老生常談,然而從小事做起,從生活的各個面向讓自己自然而然地接近健康,才是最有效達到健康的手段!

像是你可以從多走路開始做起,盡量以走路及騎腳踏車取代原有的交通工具,在公司地點的捷運站前一站下車,多走點路去上班,或者少搭電梯,改成爬樓梯上樓。或是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走個二十分鐘,再逐步增加運動的時間到每天三十分鐘。戴上記步器也是個不錯的做法,若過去真的很少運動,可以從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走五千步做起,接著則是挑戰每日一萬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生活步調愈來愈習慣「多活動」,體力也變好之後,再繼續往前推進,學習不同的運動,增加運動的趣味性及強度。千萬不要剛開始就越級打怪,心肺功能不夠好或體重過重時,很容易因為突然運動造成傷害而馬上放棄。記住,我們追求的是可以持之以恆的作法,可以把因為運動而產生的美好感覺延續到明天的做法,不需要躁進!如果你本來就不喜歡走路,而是喜歡跳舞,那就從跳舞開始下手!沒問題的!就找到自己喜歡做的運動,並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持之以恆地做吧!

飲食部分的建議要提醒大家減少食物中的反式脂肪、減少飽和脂肪,也要選擇鹽分不過高的飲食,盡量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及優質蛋白質,少吃加工食物。地中海飲食是很好的選項,想知道更多飲食細節的,可以閱讀「高血糖的前奏–糖尿病前期」內文介紹,及觀賞「地中海飲食」的影音。

假如我們規則運動,注意飲食內容,通常體重就能得以獲得控制,而這點很重要,體重如果失控狂飆,對身體的影響絕不僅止於美觀,而是對血糖、血壓、血脂等都有負面影響。另外,抽菸影響血管健康這件事情,請閱讀「史上最強殺手–香菸」這篇,你會發現吸菸容易提高我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因此想要預防代謝症候群帶來的動脈粥狀硬化,戒菸是一定要的!期望大家都能明白,在生活習慣方面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讓自己愈活愈健康的良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