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
2

文字

分享

2
4
2

性高潮竟可以治鼻塞?暢聊搞笑諾貝爾歷年各種「色色」研究 ft.蔣維倫【科科聊聊 EP65】

PanSci_96
・2021/11/10 ・301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1 年搞笑諾貝爾獎 Podcast 特輯正式登場!今年,泛科學盛大舉辦「第一屆泛泛泛科學 Podcast 主題票選」,請各位泛糰們從本屆搞笑諾貝爾獲獎研究中,「十選二」挑出兩組最希望泛科學錄製成節目的主題!其一雀屏中選的主題,即是眾所矚目的醫學獎研究:「性高潮能有助於舒緩鼻塞嗎?」

本集 Y 編將與泛科學作家蔣維倫,揭開該項研究背後的秘辛,看看「性愛」究竟是否真是治癒身心的最佳「良藥」?兩人也將回顧歷年搞笑諾貝爾得主的各種「色色」研究,想知道精子銀行創辦者為何獲獎,如何以「核磁共振」觀測男女性行為時的器官變化,或者為何要讓老鼠「穿褲子」檢測性慾,就千萬不要錯過此集內容!

(圖/Pixabay)
  • 00:50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研究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於日前揭曉,今年 10 項獲獎研究包含:獲得生物獎的貓語分析、化學獎的電影院觀眾氣味研究、Y 編很感興趣的物理獎研究行人為何容易相撞、以及「對照組」動力學獎的行人看手機更容易相撞……等等頗受矚目的主題。本集將聚焦於獲得醫學獎的研究——性高潮是否能改善鼻塞問題?

延伸閱讀:【2021搞笑諾貝爾獎】10 項「廢到笑」獲獎研究出爐:性行為可以治鼻塞?揭露人貓之間的喵電感應?

  • 05:11 「性高潮」能否改善鼻塞的實驗如何進行 

德國的耳鼻喉科醫師布魯特(Cem Bulut)與其研究團隊,找了 18 組有常態性鼻塞問題的異性戀伴侶,要求他們在下列五個時間點:性行為前、性高潮後的當下(1 分鐘內)、30 分鐘、1 小時及 3 小時,進行主觀的「鼻功能」自我評量,以及使用便攜式鼻孔通氣測量儀,客觀觀測鼻腔通氣狀況;對照組則是以鼻腔粘膜收縮噴劑(如:歐治鼻)清理鼻腔,同樣也以使用前、使用後的當下(1 分鐘內)、30 分鐘、1 小時及 3 小時,進行主觀與客觀的評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呼吸不順免驚!實驗證實:愛愛可以治鼻塞【2021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 12:51 最適合疫情期間做的實驗

由於此項實驗於 2020 年搜集實驗數據,被維倫戲稱為「最適合 COVID-19 疫情嚴峻期間做的實驗」。團隊亦有在研究結束後,提出日後若仍有資源進行後續研究,希望能再擴及實驗同性伴侶性愛、個人自慰行為,是否也助於改善鼻塞,或再各別分析經過性行為後,男、女性鼻塞的改進狀況是否有差異。

  • 15:33 性高潮舒緩鼻塞效果和歐治鼻一樣好?

根據該項研究結果,實驗對象在性高潮後的當下,得以大幅度改善鼻塞問題,並且伴侶雙方的舒緩效果皆可維持一小時,程度也與鼻腔粘膜收縮噴劑相近,不同之處僅在於三小時後,性高潮組的療效消失,噴劑則仍然維持;研究同時也顯示一般運動行為,僅能達到舒緩鼻塞問題最多 30 分鐘的效果,性行為所能維持的療效時間更長。然而,讓性行為有效舒緩鼻塞的原理,目前團隊也尚未有定論,可能與性行為導致的內分泌激素、血壓變化有關。

  • 21:32 頭兩年搞笑諾貝獎得主都和「精子」有關

搞笑諾貝爾獎歷年亦有不少頒獎選擇與「性」相關。包含:1991 年的首屆生物學獎,頒給優生學支持者羅伯特克拉克格雷厄姆,諷刺其創立僅接受諾貝爾獎得主、奧林匹克選手的精子銀行;隔年則由頗具爭議性的生育醫生 Cecil Jacobson,獲得生物學獎,由於他秘密提供自己的精子,讓不孕夫妻做試管嬰兒,更替其門診婦女,施打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製造婦女「有孕在身」的假象。

  • 24:06 男性使用生殖器時「愛注意」什麼?

搞笑諾貝爾獎在 1993 年及 1996 年,各有一獎項與「男性生殖器」有緊密關聯。1993 年的醫學獎,頒給三位「仁慈的醫學家」,表彰他們對「拉鍊夾傷的陰莖的急性管理」的深入研究;1996 年的公共衛生獎,則是授予兩位北歐研究者的醫學報告,他們從一位水手結束航海生活,上岸後卻被驗出罹患性病,調查分析出船員間「透過充氣娃娃的淋病傳播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28:26 如何觀測現代與古代的性器官

2000 年時,荷蘭研究團隊突發奇想,在異性伴侶進行性行為時,使用全身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其性器官的變化。實驗歷經重重困難,最終讓受試者以「男上女下」體位完成研究,觀測出如:女性無交合性興奮時,子宮位置比較高,但並不會增大等等現象,最終獲得該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隔兩年的醫學獎則頒給英國研究學者 Chris McManus,表揚其「男性與古代雕塑陰囊不對稱」的側性研究。

  • 34:29 性愛太麻煩,接吻就可以改善過敏?

與今年「鼻塞研究」的模式接近,日本醫師木俁肇曾進行「接吻可改善過敏」的實驗,證實接吻不僅可改善鼻子過敏問題,亦能減少皮膚因過敏而紅腫的面積,於 2015 年獲得諾貝爾搞笑醫學獎。維倫補充,木俁肇醫師亦曾證實,「性行為」也有助改善過敏問題,甚至曾針對看搞笑電影、觀賞《豆豆先生》影集、坐在交通繁忙馬路旁,對於舒緩氣喘或過敏症狀的研究。

延伸閱讀:喇舌可以改善過敏!?——2015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 37:39 讓老鼠「穿褲子」看影響性慾程度

2016 年的搞笑諾貝爾「生殖獎」,則頒給埃及沙菲克醫師「褲子材質會否影響性慾」的研究。研究起源於醫師的實驗與觀察,發覺聚酯纖維布料的褲子,容易摩擦男性生殖器,恐導致少精症(oligospermia)。而後團隊進而以雄性大鼠進行實驗,為五組大鼠訂製五種不同材質的褲子,觀測大鼠的性行為,其中發現穿著聚酯纖維褲子的大鼠,「抽插行為」(intromission)的頻率明顯較他組來得低。

延伸閱讀:穿錯材質的褲子會影響性慾?——2016搞笑諾貝爾生殖獎

  • 42:56 DYI 檢測生殖器能否「正常運作」的方法

2018 年的搞笑諾貝爾「生殖醫學獎」,其實出自 1980 年的研究,卻仍在該年大放異彩。研究為以「緊密貼合的多張郵票」,環繞包裹男性生殖器一圈,監測受試者的生殖器於夜晚睡眠時的勃起狀態,是否能從「郵票的被撕裂、漲破」程度判斷。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出郵票破裂程度,與科學儀器診斷結果表現一致,因而成為患者可於「家中 DYI 診斷」的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齁~科學家是不是都在想色~色~的事情?複習那些十八禁的《搞笑諾貝爾獎》

  • 45:35 從腳看生殖器大小的流言是真是假?

歐美總有很多「流言蜚語」,指稱男性生殖器尺寸,可從其身高或鼻子、雙腳大小做判斷。1993 年加拿大的兩位醫生曾召集 63 位男性進行觀測,證實此鄉野傳說僅有「些微正相關」,並於 1998 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統計學獎。

下集,Y 編與維綸會再深入挖掘「搞笑諾貝爾獎」的其他趣味研究,再讓聽眾們繼續「大開耳界」!

延伸閱讀:坊間傳說,看腳大小就知道陰莖長度—《搞笑諾貝爾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54 篇文章 ・ 238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直流鼻水不一定是過敏!眼鼻喉不癢,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
careonline_96
・2024/07/31 ・17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天辦公室裡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哎呀,你怎麼一直流鼻水、擤鼻涕啊?」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過敏吧!」

「可是我聽說,如果一年到頭都鼻水流不停,可能跟過敏沒關係,屬於『非過敏性鼻炎』喔。」

一直流鼻涕,到底與過敏有沒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非過敏性鼻炎」與「過敏性鼻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簡易的區分表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到這裡,你覺得自己的狀況比較符合哪一邊呢?

接下來,我們分別更深入地看看兩個狀況。

■ 非過敏性鼻炎

「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過敏性鼻炎很類似,患者會鼻子塞塞的,容易流鼻水,擤鼻涕,喉嚨有卡一些黏液,會咳嗽。與「過敏性鼻炎」較為不同的是,多數患者並不覺得鼻子癢、眼睛癢、或喉嚨癢。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是,「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不像「過敏性鼻炎」較容易在特殊的季節出現症狀。還有,如果你發現自己小時候其實還好,但長大之後卻變得容易鼻塞、擤鼻涕,就比較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為什麼會出現「非過敏性鼻炎」呢?學者注意到非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內,其血管是擴張腫脹的,鼻黏膜看來紅腫並充斥著黏液。會造成鼻腔血管腫脹的原因包括了:

◇ 空氣中的刺激物

聞到煙味、強烈的氣味、香水味,都可能會刺激鼻腔的血管腫脹充血。

◇ 藥物

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部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會導致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 天氣變化

鼻腔內血管會因為空氣中的溫度或濕度變化而變得更腫脹,而導致了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食物

吃的很辣,吃的很燙,或是喝酒,會比較容易讓鼻腔血管腫脹

找到引發自己「非過敏性鼻炎」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常常發作「非過敏性鼻炎」的話,就要找找看是否是接觸到上述的幾種狀況,並試著避免這樣的情形,減少讓鼻腔黏膜血管變得腫脹,才不會常常鼻塞、流鼻水、擤鼻涕。

■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包括了鼻塞、流鼻水、擤鼻涕、和鼻子癢,甚至還會喉嚨癢、眼睛癢,頭痛,或睡眠障礙。

造成「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包括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花粉
  • 黴菌孢子
  • 寵物皮屑
  • 塵蟎
  • 灰塵

由於花粉是個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充滿花和種子的春天是「過敏性鼻炎」發作的常見季節。不過每個人所在區域不同,過敏的原因也不同,也有可能在其他季節出現鼻塞、流鼻水的症狀,但患者會發現「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出現症狀」。

我們可以用抽血檢查或皮膚測試確認過敏原。若確認為「過敏性鼻炎」,常會需要用抗組織胺藥物改善症狀。

無論是「過敏性鼻炎」或「非過敏性鼻炎」,最重要的都是找到容易誘發自己症狀的原因,並盡量調整生活狀況,配合使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就能減少因為鼻炎而影響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2023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與地質獎】舔石頭以外,猛獁象竟是海龜湯?
寒波_96
・2023/10/20 ・221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23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33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十個獎項,「化學與地質獎」以看似獵奇的舔石頭博取不少眼球,不過得主揚.扎拉謝維奇( Jan Zalasiewicz)的文章中,其實還提到另一件知名的歷史公案。

1951 年晚宴真相,竟然是海龜湯?!圖/americanoceans

1951 年晚宴真相,竟然是海龜湯?!圖/americanoceans

文學史上用味覺帶出情節,最知名的案例之一是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開頭,由瑪德蓮的味道切入,接著進入意識的海洋游泳。扎拉謝維奇的文章開頭,也從品嚐岩石的味道切入,自由切換不同的題材。

地質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舌頭、石頭,迸出新滋味?科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2023 搞笑諾貝爾獎》一文有精簡介紹。最主要的理由是,缺乏現代儀器之際,舌頭可謂方便的化學感應器,能提供有用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即使有了現代儀器,舌頭還是很方便的工具。

處於意識流科學史中,扎拉謝維奇的文章從舌頭感應器,十分合理地切換到一場宴會。那場 1951 年的晚宴中,據說提供猛獁象肉製作的餐點。

這場晚宴由美國的「探險俱樂部(The Explorers Club)」舉行,主辦方宣稱當天有道菜,來自已經滅絕的動物大地懶(Megatherium)。但是幾天後有報紙披露,宴會中的奇珍異獸不是大地懶,而是來自阿留申群島,25 萬年久遠的猛獁象!

1951 年保存至今的晚餐。圖/取自 參考資料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妙的是,當天的餐點竟然有少量樣本被保留至今。當時沒有參加的豪威斯(Paul Griswold Howes)寫信要到一份樣本,一直保存到他去世為止。後來樣本輾轉來到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Yale Peabody Museum)。

那一餐到底是大地懶,還是猛獁象呢?2014 年,耶魯大學的研究生葛拉斯(Jessica Glass)等人成功由樣本中取得 DNA,結果在 2016 年發表。比對之下相當明顯,答案是綠蠵龜。

現今綠蠵龜是保育類動物,合法的狀況下沒有機會吃到。然而 1951 年那個時候,綠蠵龜尚未面臨滅團威脅,仍然是普遍的食材。

區區綠蠵龜製成的海龜湯,當然無法彰顯晚宴的尊絕不凡。不過俱樂部宣稱的大地懶,怎麼又會變成猛獁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可疑的是當天在場的俱樂部成員尼可斯(Herbert Bishop Nichols),他也是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科學編輯。可考的記錄中,他第一個對外提出相關描述,後來被視為吃猛獁象的證據。

海龜湯的幾位相關人猿。(A) 據說將食材從北極帶回的極區探險家 Father Bernard Rosecrans Hubbard。(B) 極區探險家 George Francis Kosco。(C) 晚宴主辦人 Wendell Phillips Dodge。(D) 保存樣本的 Paul Griswold Howes。圖/取自 參考資料3

如果真的是那道菜的材料,那麼狀況就是:俱樂部用綠蠵龜做菜,宣稱是大地懶,報紙以訛傳訛寫成猛獁象。

「吃猛獁象」之類的傳聞,雖然不是嚴謹的科學,卻因為有噱頭而容易引人注目。作為沒多少負面影響的玩笑,也沒有人想要特別澄清。使得這類事件的真相,往往不了了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沒有特別獲得搞笑諾貝爾獎關注,對於這道海龜湯的追根究底,倒是相當符合搞笑諾貝爾獎的精神。

海龜湯以後,扎拉謝維奇的文章意識又跳躍到另一種已經滅團的生物:貨幣蟲(Nummulites)。許多古生物,當初也是其他古生物的食物。儘管擁有堅硬的外殼保護,貨幣蟲這種生物依然有機會成為美食。

1912 年的時候,英國古生物學家庫克派崔克(Randolph Kirkpatrick)提出一個觀點:地球有一段時間存在非常大量的貨幣蟲,後來它們變成稱為「貨幣球(Nummulosphere)」的地層,是地殼岩石的源頭。

看起來很搞笑,可是庫克派崔克是認真的。所以他即使生在現代,應該也沒有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 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影片(化學與地質獎從 10:18 開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The 33rd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s
  2. Eating fossils
  3. Was Frozen Mammoth or Giant Ground Sloth Served for Dinner at The Explorers Club?
  4. Mammoth meat was never served at 1950s New York dinner, says researche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