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神廚賽恩師》從中華料理探究廚藝科學,「食育」低落就靠這集提振!feat. 鄭佳華、史達魯【科科聊聊 EP83】

PanSci_96
・2022/03/24 ・327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泛泛科學 Podcast 這裡聽:

當家中小朋友問你「煮雞與烤雞有何差別」,或者吵著為何不能常吃鹹酥雞,種種飲食問題你知道該如何解答嗎?《神廚賽恩師》有感於台灣大小朋友缺乏「食物教育」,而從蒸、煮、炒、炸等「料理單字」,為大家解惑料理背後的科學,探究我們每天吃的美食到底如何製成?

本集我們邀請節目製作人鄭佳華、主持人史達魯(祝福另位主持人納豆早日康復 QQ)聊聊《神廚賽恩師》的誕生過程。節目成形竟是因為製作人小孩害怕「吃雞」?中華料理繁多的料理方式,要如何以科學辨認其差異?認識「鮮味」竟是烹飪及點菜的小撇步?節目第二季還會教你煮泡麵、水餃更好吃的妙招?本集讓我們和神廚,一同暢遊「料理賽恩思」的世界!

圖/Freepik
  • 02:21 節目起源於小孩怕吃「蛀蟲雞」?

《神廚賽恩師》自 2020 年於公視開播,從華人生活中重要的飲食文化為切入點,讓孩童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製作人鄭佳華認為生活常遇上的問題,用「科學」來解決最快,因此也曾製作《非常有藝思》、《成語賽恩思》等將文藝與科學結合的節目。由於她曾聽家中孩童發問「煮雞與烤雞有何差別?」,甚至認為「雞的毛孔是被蟲蛀過」,深深感到台灣「飲食教育」不足,才動念想出《神廚賽恩師》的節目企劃。

  • 07:47 從「蒸煮炒炸」認識料理的科學原理

製作人鄭佳華有感於不論孩童或大人,我們對「飲食」的食材來源、烹煮歷經的化學變化或食物內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大熟悉。因此當她回頭查找資料時,發覺「中華料理」的菜名,如:清蒸鱸魚、紅燒豆腐,便已解釋該菜的烹調方式,而動念以蒸、煮、炒、炸等「料理單字」作為每集主題,由主持人納豆扮演學徒,帶領一群孩童「小學徒」,​​向另一位主持人、廚師史達魯請教美食烹調概念,探索廚藝背後的科學道理。

延伸閱讀:

料理的美味其實來自於科學原理—「Pansci Talk:嚐識」

  • 10:15 阿宅廚師的「debug」料理精神

廚師史達魯過去為科學相關科系畢業,曾以電腦工程師為業,廚藝則完全是「自學」無師自通。他以工程「阿宅」角度來看,寫程式與做料理都是「debug」,以除錯的心態來解決問題,例如:發現炸雞皮脆肉不熟時,可先把雞肉放在水中煮熟,再裹粉去炸外皮,便可達到「皮脆且肉熟」的結果。近期,他還突發奇想,效仿製作魚露的發酵過程,試圖實驗把牛肉製成鮮美「牛肉露」;或把製作豆腐乳的「菌絲」炸來吃,沒想到吃起來還頗有「豆漿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6:44 節目會不會知識量太爆炸?

2020 年第一季《神廚賽恩師》播出後,鄭佳華收到許多反應不俗的觀眾回饋,包含:孩童願意效仿節目,在家中自行操作「料理實驗」,由於實驗可在自家廚房進行,家長也較能從旁監督而感到放心。製作節目時,他們也盡可能不讓知識量「爆炸」,而是讓內容越拓越廣,讓節目更貼近生活。史達魯提及到臺北醫學大學兼課時,曾把節目提供學生當補充教材,甚至有學生藉此買下生平「第一瓶醬油」,只為實驗節目中提及的「梅納反應」,讓史達魯印象深刻。

圖/Pixabay

延伸閱讀:

回不去的醬油?「致癌」兩個字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 21:40 台灣人「三句不離吃」一定會看節目

《神廚賽恩師》節目包含多個環節:藉由棚內烹調實拍,解釋料理背後科學原理;並以故事動畫,介紹名菜的發展歷史;最後再至外景拍攝業內師傅、名廚做菜。鄭佳華認為台灣人重視飲食,談話內容「三句不離吃」,顯示大眾很願意從文化、科學方面理解「吃」,因此做飲食節目必定能吸引觀眾。

  • 24:05 以科學區分料理方式差異

鄭佳華提及,許多烹調字詞如炸、炒,可從其象形文字看出其料理方式。籌備節目時,他們還發現有「伙房 28 法」細分各式烹調方式,許多料理方式連史達魯都未必知曉如何解釋,經過研究、向老師傅請教才知道箇中差異。另外,眾多相近的烹調方式,確實可用「科學」來解釋差異,如同:煮、燉、汆燙等水煮烹飪法,便是因為用水溫度高低、烹調時間長短不同,才讓成品的風味有所分別。

  • 30:02 「食育」不淪為說教要親身體驗

近年,日本推行「食育」,培養孩童從小認識食物來源、接觸烹飪過程,介紹飲食對環境的影響,強調在地飲食觀念。《神廚賽恩師》也以節目推廣「食育」,藉由外景拍攝讓觀眾認識食物原產地,安排主持人及孩童親自採集、烹調食材,體驗料理的產製過程。孩童能藉此瞭解哪些料理營養,哪些則不健康應該少吃,例如:油炸的鹹酥雞,讓「食育」不淪為說教。史達魯還藉節目拍攝,認識「天然愛玉」竟可耐高溫不會融化,讓他而後運用於分子料理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abay

延伸閱讀:

丙烯醯胺是如何生成的?哪些食物含量最多?——丙烯醯胺大揭密(上)

為什麼愛玉籽洗一洗就會「結凍」?——從國民美食到生醫材料

  • 34:01 大人也要看的烹飪與點菜秘笈

《神廚賽恩師》把主持人納豆設定為「想當廚師但不會做菜」的學徒,希望孩童藉由他的角色,進而了解廚藝科學。然而,史達魯認為節目給大人收看,知識量也十分足夠,例如:談論「燒」的集數,請到資深范添美師傅,呈現料理東坡肉的神技;「醬」的集數中,提及「鮮味」的協同效應,解釋當兩種食材混合烹調時,游離胺基酸加上核苷酸起化學反應,能產生超過兩種以上的鮮味,像是日式高湯中的昆布與柴魚。觀眾除了藉此更知道如何烹飪,至餐廳點菜時也更知道如何搭配菜色。

延伸閱讀:

【Gene思書齋】鮮味的科學の祕密

  • 39:41 《神廚賽恩師》本身就是一次科學研究

鄭佳華形容《神廚賽恩師》精緻、多樣化的節目橋段,就像是一次科學研究。先由棚內「試吃」環節介紹該集主題,實際烹調食物理解料理的科學原理,再從動畫介紹名菜歷史,追溯背後的文化源頭,最後則請名廚「實作」該道料理。從食材源頭、烹煮原理到烹煮過程,皆於完整於節目中呈現,也是相當完整的一堂「食育」課。

  • 43:24 失敗料理「加糖」就能補救?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節目,除了將延續先前「伙房 28 法」的烹調方式外,「酸甜苦辣」等味覺也將成為主軸。節目也驗證「失敗的料理加糖就能補救」的都市傳說,確實有其道理,藉此介紹各式味蕾的厲害。目前尚在規劃的第三季,也希望從食材如何轉變為食物切入,例如:黃豆能製作出豆腐、醬油等,讓觀眾能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飲食。

延伸閱讀:

這杯重水喝起來甜甜的,我可以再來一杯嗎?

  • 51:07 看第二季偷學煮泡麵、水餃小撇步

第二季將於 3/11 起,每集於週五晚間 6 點於公視主頻道、7 點於公視 3 台首播,並且會同步在公視 + 影音平台上架。鄭佳華與史達魯再次推薦,《神廚賽恩師》雖是兒少節目,但大人小孩皆適合觀賞,可藉此更認識廚藝科學與飲食文化,也預告本季中將會透露煮泡麵、水餃更好吃的妙招。若想知道這些烹調小撇步,每週鎖定節目必定能有所收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公視《神廚賽恩師》】 吃起來酸酸的檸檬竟然是鹼性食物!?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3/23 ・1261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有很多餐前小菜都會帶有酸味,且叫做開胃菜呢?那是因為「酸」有增進食慾的作用,吃酸的食物會刺激唾腺分泌唾液,胃也會產生酸性酶去促進消化,所以會胃口大開!

美味「酸」菜-酸味的古往今來

在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當時歐洲的船員常在長途航行中發生一種致命的怪病,皮膚會潰爛出血且昏迷不醒,由於當時醫療不發達,沒有人知道發生怪病的真正原因,恐怖的氣氛讓許多船員拒絕出海……後來有位英國軍醫詹姆士.林德 (James Lind) 推測他們這種病應該是「壞血病」,是因為長時間待在海上吃不到陸地的新鮮蔬果,缺乏營養造成的一種疾病,但天氣很熱,新鮮蔬果在海上沒幾天就會爛掉,因此他們想到可以吃一種保存很久的家鄉菜–「酸菜」。酸菜不但美味又好保存,在漫長的航行中,船員們靠酸菜補充蔬果不足,竟然就沒有發生壞血病了,而且還完成許多探險任務。而存在蔬果中的神秘養分,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維生素 C 喔!

根據營養學家的研究,大多數的蔬菜水果是鹼性食物,像是檸檬、橘子這些吃起來酸酸的水果,其實也都是鹼性喔!而動物性的肉蛋類、五穀雜糧則大多數是酸性食物。這是因為人類味覺感受的酸度,和營養學中食物的酸鹼性並不一樣,很容易混淆造成誤解,其實營養學中指的食物酸鹼度,是指食物經過消化代謝後,對「身體造成的酸性或鹼性反應」。當食物被消化後產生的陰離子如:磷、氯、硫,大於陽離子如:鉀、鈉、鈣、鎂、鐵時,體內容易產生酸性反應,這種食物就屬於酸性。相反,當產生的陽離子大於陰離子就是鹼性食物!

我們的人體其實是保持在中性微鹼的 pH 7.4 ,當吃進的食物過酸或過鹼,血液、腎臟及呼吸系統就會進行調整,讓身體保持在酸鹼平衡的狀態,所以並沒有網路上說的吃酸性食物,就會造成酸性體質。其實營養師建議,酸鹼性食物對健康沒有絕對的好壞,反而平均攝取各種食物才健康! 

當吃進的食物過酸或過鹼,血液、腎臟及呼吸系統就會進行調整,讓身體保持在酸鹼平衡的狀態,並沒有網路上說的吃酸性食物,就會造成酸性體質。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公視《神廚賽恩師》】如何用兩大「封」法,完美鎖住食物原汁原味!?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3/16 ・115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我們平常所熟悉的蒸、炒、炸、煎、燉之外,「封」也是一種流傳相當久遠的料理手法喔,不只是肉可以封,青菜也可以,而究竟是如何利用「封」來變出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呢?

「封」味故事–封的古往今來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大家在戰亂中過著不安的生活,中原地區的某間餐廳老闆親自上戰場為國家盡一份心力,後來順利地攻下福州,統一了福建,由於王審知大人功勞有加,因此即將被封為王,餐廳老闆決定要做一桌好菜為他慶祝。上菜後,王審知大王一看那道菜,覺得特別親切,因為那四四方方、用黃巾包封起的豬肉料理,很像受封時的官印,也因為那裡是同安,所以大王把那道菜命名為「同安封肉」!除了用巾布包封,「方塊肉」的方,閩語唸成「封」,所以叫封肉,後來演變成為料理方式。舉辦筵席時,它仍然是最具代表性的菜色喔!

「封肉」是台灣古早辦桌時,一上菜就會讓眾人興奮、停不下來的百年名菜,由於相當重要,從清晨就要開始準備了,製作的方法是將切成大方塊的肉包上方巾,或是油炸過後,在容器中加入醬汁,放入肉後蓋上蓋子久悶。封肉要好吃,需要烹煮夠久的時間,讓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分解、明膠化並且變軟,封肉才會鬆軟好吃。

而好吃的封肉有分「油封」和「糖封」。「油封」是利用低溫加熱,把食物放進油裡,油能隔絕氧氣防止氧化,而且因為油水不互溶,所以能保持食物水分不流失,加上油脂中有一些香味因子,口感上香軟且完全不油膩,可以幫食材加分。「糖封」則是將食材包覆大量的糖,利用滲透壓降低水活性, 抑制微生物生長,也因此造成脫水現象,所以看起來會扁扁的。不管是用哪一種封法,都能將可口甜美的原汁原味鎖在食材裡面喔!

「封」能將可口甜美的原汁原味鎖在食材裡面。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神廚賽恩師》從中華料理探究廚藝科學,「食育」低落就靠這集提振!feat. 鄭佳華、史達魯【科科聊聊 EP83】
PanSci_96
・2022/03/24 ・327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泛泛科學 Podcast 這裡聽:

當家中小朋友問你「煮雞與烤雞有何差別」,或者吵著為何不能常吃鹹酥雞,種種飲食問題你知道該如何解答嗎?《神廚賽恩師》有感於台灣大小朋友缺乏「食物教育」,而從蒸、煮、炒、炸等「料理單字」,為大家解惑料理背後的科學,探究我們每天吃的美食到底如何製成?

本集我們邀請節目製作人鄭佳華、主持人史達魯(祝福另位主持人納豆早日康復 QQ)聊聊《神廚賽恩師》的誕生過程。節目成形竟是因為製作人小孩害怕「吃雞」?中華料理繁多的料理方式,要如何以科學辨認其差異?認識「鮮味」竟是烹飪及點菜的小撇步?節目第二季還會教你煮泡麵、水餃更好吃的妙招?本集讓我們和神廚,一同暢遊「料理賽恩思」的世界!

圖/Freepik
  • 02:21 節目起源於小孩怕吃「蛀蟲雞」?

《神廚賽恩師》自 2020 年於公視開播,從華人生活中重要的飲食文化為切入點,讓孩童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製作人鄭佳華認為生活常遇上的問題,用「科學」來解決最快,因此也曾製作《非常有藝思》、《成語賽恩思》等將文藝與科學結合的節目。由於她曾聽家中孩童發問「煮雞與烤雞有何差別?」,甚至認為「雞的毛孔是被蟲蛀過」,深深感到台灣「飲食教育」不足,才動念想出《神廚賽恩師》的節目企劃。

  • 07:47 從「蒸煮炒炸」認識料理的科學原理

製作人鄭佳華有感於不論孩童或大人,我們對「飲食」的食材來源、烹煮歷經的化學變化或食物內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大熟悉。因此當她回頭查找資料時,發覺「中華料理」的菜名,如:清蒸鱸魚、紅燒豆腐,便已解釋該菜的烹調方式,而動念以蒸、煮、炒、炸等「料理單字」作為每集主題,由主持人納豆扮演學徒,帶領一群孩童「小學徒」,​​向另一位主持人、廚師史達魯請教美食烹調概念,探索廚藝背後的科學道理。

延伸閱讀:

料理的美味其實來自於科學原理—「Pansci Talk:嚐識」

  • 10:15 阿宅廚師的「debug」料理精神

廚師史達魯過去為科學相關科系畢業,曾以電腦工程師為業,廚藝則完全是「自學」無師自通。他以工程「阿宅」角度來看,寫程式與做料理都是「debug」,以除錯的心態來解決問題,例如:發現炸雞皮脆肉不熟時,可先把雞肉放在水中煮熟,再裹粉去炸外皮,便可達到「皮脆且肉熟」的結果。近期,他還突發奇想,效仿製作魚露的發酵過程,試圖實驗把牛肉製成鮮美「牛肉露」;或把製作豆腐乳的「菌絲」炸來吃,沒想到吃起來還頗有「豆漿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6:44 節目會不會知識量太爆炸?

2020 年第一季《神廚賽恩師》播出後,鄭佳華收到許多反應不俗的觀眾回饋,包含:孩童願意效仿節目,在家中自行操作「料理實驗」,由於實驗可在自家廚房進行,家長也較能從旁監督而感到放心。製作節目時,他們也盡可能不讓知識量「爆炸」,而是讓內容越拓越廣,讓節目更貼近生活。史達魯提及到臺北醫學大學兼課時,曾把節目提供學生當補充教材,甚至有學生藉此買下生平「第一瓶醬油」,只為實驗節目中提及的「梅納反應」,讓史達魯印象深刻。

圖/Pixabay

延伸閱讀:

回不去的醬油?「致癌」兩個字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 21:40 台灣人「三句不離吃」一定會看節目

《神廚賽恩師》節目包含多個環節:藉由棚內烹調實拍,解釋料理背後科學原理;並以故事動畫,介紹名菜的發展歷史;最後再至外景拍攝業內師傅、名廚做菜。鄭佳華認為台灣人重視飲食,談話內容「三句不離吃」,顯示大眾很願意從文化、科學方面理解「吃」,因此做飲食節目必定能吸引觀眾。

  • 24:05 以科學區分料理方式差異

鄭佳華提及,許多烹調字詞如炸、炒,可從其象形文字看出其料理方式。籌備節目時,他們還發現有「伙房 28 法」細分各式烹調方式,許多料理方式連史達魯都未必知曉如何解釋,經過研究、向老師傅請教才知道箇中差異。另外,眾多相近的烹調方式,確實可用「科學」來解釋差異,如同:煮、燉、汆燙等水煮烹飪法,便是因為用水溫度高低、烹調時間長短不同,才讓成品的風味有所分別。

  • 30:02 「食育」不淪為說教要親身體驗

近年,日本推行「食育」,培養孩童從小認識食物來源、接觸烹飪過程,介紹飲食對環境的影響,強調在地飲食觀念。《神廚賽恩師》也以節目推廣「食育」,藉由外景拍攝讓觀眾認識食物原產地,安排主持人及孩童親自採集、烹調食材,體驗料理的產製過程。孩童能藉此瞭解哪些料理營養,哪些則不健康應該少吃,例如:油炸的鹹酥雞,讓「食育」不淪為說教。史達魯還藉節目拍攝,認識「天然愛玉」竟可耐高溫不會融化,讓他而後運用於分子料理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abay

延伸閱讀:

丙烯醯胺是如何生成的?哪些食物含量最多?——丙烯醯胺大揭密(上)

為什麼愛玉籽洗一洗就會「結凍」?——從國民美食到生醫材料

  • 34:01 大人也要看的烹飪與點菜秘笈

《神廚賽恩師》把主持人納豆設定為「想當廚師但不會做菜」的學徒,希望孩童藉由他的角色,進而了解廚藝科學。然而,史達魯認為節目給大人收看,知識量也十分足夠,例如:談論「燒」的集數,請到資深范添美師傅,呈現料理東坡肉的神技;「醬」的集數中,提及「鮮味」的協同效應,解釋當兩種食材混合烹調時,游離胺基酸加上核苷酸起化學反應,能產生超過兩種以上的鮮味,像是日式高湯中的昆布與柴魚。觀眾除了藉此更知道如何烹飪,至餐廳點菜時也更知道如何搭配菜色。

延伸閱讀:

【Gene思書齋】鮮味的科學の祕密

  • 39:41 《神廚賽恩師》本身就是一次科學研究

鄭佳華形容《神廚賽恩師》精緻、多樣化的節目橋段,就像是一次科學研究。先由棚內「試吃」環節介紹該集主題,實際烹調食物理解料理的科學原理,再從動畫介紹名菜歷史,追溯背後的文化源頭,最後則請名廚「實作」該道料理。從食材源頭、烹煮原理到烹煮過程,皆於完整於節目中呈現,也是相當完整的一堂「食育」課。

  • 43:24 失敗料理「加糖」就能補救?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節目,除了將延續先前「伙房 28 法」的烹調方式外,「酸甜苦辣」等味覺也將成為主軸。節目也驗證「失敗的料理加糖就能補救」的都市傳說,確實有其道理,藉此介紹各式味蕾的厲害。目前尚在規劃的第三季,也希望從食材如何轉變為食物切入,例如:黃豆能製作出豆腐、醬油等,讓觀眾能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飲食。

延伸閱讀:

這杯重水喝起來甜甜的,我可以再來一杯嗎?

  • 51:07 看第二季偷學煮泡麵、水餃小撇步

第二季將於 3/11 起,每集於週五晚間 6 點於公視主頻道、7 點於公視 3 台首播,並且會同步在公視 + 影音平台上架。鄭佳華與史達魯再次推薦,《神廚賽恩師》雖是兒少節目,但大人小孩皆適合觀賞,可藉此更認識廚藝科學與飲食文化,也預告本季中將會透露煮泡麵、水餃更好吃的妙招。若想知道這些烹調小撇步,每週鎖定節目必定能有所收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