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大家期待已久的「毒家話題」回來了!日前,泛科學主辦的第二屆泛泛泛科學 Podcast 主題票選「那些搞錯用途的毒物」,今天的重頭戲就是高票當選的「鴉片類藥物」!
為何鴉片類藥物特別容易成癮?嗎啡、海洛因到底是藥還是毒?奈及利亞的感冒糖漿為何成為熱銷毒品?《天能》開場的麻醉毒氣也是鴉片類藥物嗎?本集 y 編將化身泛科禁藥王(誤)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成癮防治科的杜學淵醫師,揭開鴉片類藥物的真面目,提醒你不管嗑了什麼都要小心點!
- 01:46 人與鴉片的愛恨情仇史
鴉片是草本植物罌粟的活性成分,提煉過程並不困難,僅要割開罌粟未成熟果實的果皮後,再把滲出之白色汁液凝固,即可形成鴉片。由於鴉片容易提煉,作為醫療用途的歷史悠久,早在西元前 3400 年便有蘇美人使用,而後再傳給巴比倫、埃及、古希臘等文明,其字根「Opium」也源於古希臘語。而後,鴉片盛行於中歐、地中海等地,再因阿拉伯人傳至亞洲,由於它具有止瀉、止痛、麻醉功效,當時主要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等疾病。
延伸閱讀:
- 06:24 鴉片何時引進台灣
根據文獻記載,鴉片於唐朝由阿拉伯商人進貢給皇室,直到清朝中葉,中國已有大量地區種植罌粟、生產鴉片。由於鴉片能產生欣快感(Euphoria),讓人們愉悅放鬆感,因此在中國作為「娛樂性藥物」蔚為流行,起初僅有皇室、達官貴人能享用,而後逐漸普及至民間。自清朝開始,鴉片也大量輸入至台灣,直到日據時代發覺鴉片致使勞工生產力下降,因而改列為專賣,並發放使用證照,限制僅有成癮者才能購買,逐漸降低鴉片的成癮影響力。
- 08:53 成癮是種「腦部疾病」
人體內有類似功能的「天然鴉片」——腦內啡(Endorphin),意即「人體自然生成的嗎啡」,為人體激素的一種,當它與腦內啡受體結合,同樣會產生欣快感。杜學淵醫師提及,1930年美國學者研究指出,成癮是種「腦部疾病」,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大量使用」,當鴉片類的成癮物質與腦內啡受體作用時,產生強烈欣快感,甚至釋放傳遞興奮訊息的多巴胺(Dopamine),便會讓我們「過爽」,形成成癮症狀。
延伸閱讀:
- 14:05 鴉片類藥物為何容易成癮?
由於鴉片作用力比腦內啡更強,能製造更巨大的欣快感、分泌更大量多巴胺,因此更容易成癮。而成癮「第二階段」,即是大量使用成癮藥物後,人的壓力調節反應混亂。要使用成癮物質,才能維持正常生活,否則會情緒低落、提不起勁。進而被成癮物質控制,產生依賴性。
- 17:22 成癮就像「煞不了車」
成癮的「第三階段」,即是心心念念都想著成癮物質。 杜學淵醫師提及,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娛樂至上的「情緒中心」,只要能產生快感的事就會去做,是成癮行為的發源地。與之相對的是前額葉的「理性中心」,能夠控制情緒。因此,成癮的「第三階段」,即是感性大腦弱化理性大腦,就像「煞不了車」、「追劇停不下來」。杜醫師也表示,先天基因與成癮有極大關聯,40 – 60 %的成癮因素源自遺傳,其餘比例則與環境因素有關。
- 20:31 明知會成癮為何還要用?
可用於止痛的藥物分為:常見的乙醯胺酚(如普拿疼)、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以及鴉片類藥物。由於鴉片類藥物止痛效果最好,因此即便容易成癮,醫療上仍普遍使用。台灣頒布的《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依據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將藥品分為四級管理,鴉片類藥物中,海洛因、鴉片、嗎啡屬管制最嚴謹的第一級,可待因、坦芬尼、奧施康定則屬第二級,說明了鴉片類藥物的危險之處。
延伸閱讀:
- 25:01 感冒糖漿變成熱銷「毒品」
由於某些感冒糖漿內含鴉片類藥物「可待因」,因此在 2018 年的奈及利亞成為年輕人間的熱銷「毒品」,致使當局禁止生產和進口。杜學淵醫師解釋,可待因劑量低時有止咳效果,但在人體經肝臟代謝後,會有 10% 轉成嗎啡,因此大量服用仍可能導致成癮。台灣衛福部食藥署也在去年公告,含可待因成分的藥品,將全面禁用於未滿 12 歲兒童及哺乳婦女,以免不良副作用與成癮狀況產生。
延伸閱讀:
- 29:15 《天能》也和鴉片類藥物有關?
據傳電影《天能》的開場戲,取材自 2002 年的「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當時,有 40 多名車臣共和國的綁匪,闖入莫斯科的一間劇院,狹持超過 850 位觀眾作為人質,最後由俄羅斯特種部隊透過通風系統,釋放類似「吩坦尼」的鴉片類藥物氣體麻醉綁匪及人質,雖然救援行動成功,但也導致部分人質而後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死亡。
延伸閱讀:
- 31:10 吩坦尼效力是嗎啡的 100 倍
「吩坦尼」具止痛、麻醉功能,服用者會陷入昏睡狀態,是非常強效的鴉片類藥物,止痛效力甚至是嗎啡的 100 倍,並且具抑制中樞神經效果,過量使用恐令呼吸抑制而死亡。美國因推崇安寧緩和治療,90 年代後開始以便利的吩坦尼貼片,為疾病末期患者止痛,但因藥性過強,成為美國鴉片類藥物致死人數第一名的藥物。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嚴格控管後,成癮患者又轉往由非法途徑取得,不當的使用,仍然十分危險。
- 37:38 為何不能研發無成癮性的藥物?
由於鴉片的成癮問題很早便被察覺,因此醫學界研發出嗎啡、海洛因、吩坦尼、奧施康定等鴉片類藥物,即是希望能替代鴉片或其他易成癮藥物幫助患者止痛,但事後仍證實上述藥物具成癮性。杜學淵醫師解釋,由於藥物研發的實驗族群未必廣泛、人數不足,或無法長期追蹤,因此無法準確的在研發階段,判斷藥物的成癮性,或避免產出具成癮性的藥物。
他也舉例,奧施康定在 2012 年的美國達到濫用高峰,而後藥廠改變劑型,令藥品不容易磨碎、遇水變為膠狀物,藥效也改為長效型,才較有效改變濫用及成癮狀況。台灣衛福部亦規定,僅有需長期控制疼痛的中重度癌症病患、或特定條件的中重度非癌症慢性病患,才能使用奧施康定,避免成癮或濫用。
- 42:29 如何避免病人的藥物成癮問題
杜學淵醫師說明,由於「疼痛」是患者主觀的感受,而醫生的天職即是幫助減緩患者痛楚,因此有時滿足了病人需求,卻導致患者成癮。他也表示,臨床上很倚靠醫生的經驗,判斷開立的處方劑量是否合理、病人要求止痛藥物的頻率是否增加。目前台灣醫院內也多設有藥品管理委員會,可協助提醒醫生某些藥品處方、或哪些病人狀況需特別留意,避免藥物成癮問題發生。
- 48:23 台灣如何防治藥物成癮及濫用
由於台灣對鴉片類藥物的規範嚴格,成癮及濫用狀況不如美國嚴重。不過,台灣仍曾有海洛因濫用情形,再加上共用針頭而導致愛滋病、B 肝、C 肝等疾病傳染。2006 年起,政府採以「美沙酮治療法」,提供美沙酮讓海洛因成癮者飲用,並配合「清潔針具計畫」,有效減緩患者成癮與疾病傳染的風險。同時,現在口服用的「舌下錠」(丁基原啡因),也做為成癮藥物的另一種替代療法,其藥效能維持更久,並且無法注射使用,降低了濫用風險。
- 53:00 勿把成癮「污名化」
杜學淵醫師表示,行政院推行的「新世代反毒策略」已邁入第二期,預計於 4 年內投入 150 億經費,醫療部分今年也提供 2 億 400 萬,為主動求診的藥物成癮患者支付醫療費。杜醫師重申,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因此應把成癮者視為病人,提供他們需要協助,讓患者恢復生理功能,降低成癮所造成的危害,而非「污名化」他們。
- 56:23 「成癮防治科」的守備範圍
杜學淵醫師所任職的「成癮防治科」,即是提供成癮患者醫療協助,包含上述的鴉片類藥物、毒品成癮,甚至酒精、賭博、網路成癮,也是他們的守備範圍。由於成癮症狀恐影響人體各部位,加上現代科技與藥物的快速演進,成癮防治對於第一線的醫師,是相當大的挑戰。隨著醫學界研發出美沙酮、舌下錠療法,成癮防治出現了改善的曙光,醫界未來仍需發展更多治療模式,協助患者擺脫成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