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齁~科學家是不是都在想色~色~的事情?複習那些十八禁的《搞笑諾貝爾獎》

儀珈
・2019/09/15 ・301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科學家在普羅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也許是掛著一絲不苟的撲克臉,穿著死白的實驗衣,蹲坐在實驗室裡搗鼓著自己的艱深研究。(熟悉泛科學的讀者們當然都知道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然而,絕對跌破你眼鏡的事情是,有好多好多的科學研究,其實都充滿羞羞的情慾色彩!無論是對洞穴蟲的生殖器、蝙蝠愛愛時的吹簫小運動、人類性行為時的磁力共振研究,抑或是人獸之間的愛恨糾葛,甚至是充氣娃娃造成的淋病議題,都讓科學家躍躍欲試、興奮不已,開啟了一個又一個對生命奧妙的偉~大~研~究~!

愛情與慾望,是人類的本能。圖/giphy.com

果蝠的「愛情動作片」

榮獲 2010 年搞笑諾貝爾生物獎的研究中,充滿探究精神的科學家們,利用紅外線攝影機拍攝了果蝠們的愛愛紀錄片,用健康、科學又理性的角度,細細觀察果蝠的每一個害羞環節。科學家發現果蝠在交配期間,大部分的母果蝠都會為公果蝠的陰莖做「舔舔」的服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口交。科學家發現,果蝠的平均行房時間將近 4 分鐘,而母蝙蝠為公蝙蝠舔吮的時間約莫是 20 秒鐘,而且母蝙蝠舔舔的時間越久,交配的時間也會持續得更久。

對於人類這種充滿創造力的生物而言,也許口交並不是多麼新奇或是罕見的動作,甚至被廣泛的使用在性行為的前戲中,在漢語裡面也有「吹簫」、「吮陽」等類似字詞來代稱這種活動,然而,口交卻幾乎絕跡於非人類的生物,似乎是人類獨有的愛好之一,並未在其他動物上發現常態口交的行為,直到這一次的研究,才讓科學家在果蝠的性生活中找到人類以外的口交愛好者。以下,就是科學家們記錄到的珍貴畫面──果蝠們的愛情動作片(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歲抬頭的你依舊挺拔嗎?讓郵票告訴你!

男性驕傲是否跟過往一樣堅挺?應該是所有男生同胞終其一生都惴惴不安的生命課題,泌尿學家對此更是興致勃勃,根據正常男性平均一晚升旗一次到五次的原理,他們發明了一種極為簡單的探測方法:睡前用郵票將生殖器環繞一圈,等到明早醒來時,如果你發現原本連得好好的郵票斷掉了…那麼恭喜你!你的小弟弟依舊雄壯威武!至少夜間搭帳篷的技能,你的小弟弟可以擁有!因為這是一項針對「夜間陰莖勃起」,也就是俗稱「晨勃」反應的研究,科學家透過陽痿的糖尿病男性患者評估此法的有效性,而在數據資料的支持下,郵票的破裂與否和診斷結果表現一致。

這一項「以郵票被撕裂的程度,來監測生殖器是否正常抬頭」的研究,其實是將近 40 年以前的成果,在 2018 年的搞笑諾貝爾生殖醫學獎上,它重新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站上國際的舞台,被全世界的觀眾們津津樂道。

三位獲獎科學家:John M. Barry, Bruce Blank, Michel Boileau。圖/ 2018年搞笑諾貝爾獎直播

全球哀悼:對屍體肛肛好的男男鴨類虐屍案

來自荷蘭鹿特丹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 Kees Moeliker ,在博物館的上班時間,用相機記錄了一起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的鴨子慘死案。當這隻公綠頭鴨撞向玻璃而死後,牠的屍體被另外一隻公綠頭鴨壓在地板上進行交配,整個過程長達了 75 分鐘,而館長極為詳實地將他目睹的現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並加上自己的文獻查找結果、虐屍動機的猜測,將其發表為論文,在 2003 年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的生物獎。

得獎之後,館長因此受邀至 TED 以「一隻死鴨子如何改變我的一生」為演講題目,分享了他從綠頭鴨之死、發表論文到獲頒搞笑諾貝爾獎後的一系列心路歷程和後續規劃,其中,相當有趣的是,由於美國有十億隻鳥類都因為撞向玻璃而死,因此自然歷史博物館特別將目擊綠頭鴨慘案的日期──每年的 6 月 5 日,設為「死鴨子紀念日 Dead Duck Day 」,希望能藉此喚起大眾對於「衝撞玻璃而死之鳥類」的關懷和討論,在一年一度的紀念活動中,除了討論如何避免鳥類車禍的悲劇外,也會邀請活動參與者一同前往中國餐廳享用「一鴨六吃」的美食饗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的甲蟲

在澳大利亞,有一種特別的甲蟲(學名 Julodimorpha bakervelli )時常將空啤酒瓶錯認為雌性甲蟲,而且這些精蟲上腦的雄性甲蟲總是「性」致盎然的飛撲上去交配,死死不肯離開。在科學家的實驗中,當他們在空地上放置了 4 個啤酒瓶後,短短 30 分鐘內就有 6 隻甲蟲迫不及待的鬆開牠們的褲袋,撲向其中 2 個啤酒瓶。

其實,在正常的甲蟲交歡過程裡,應該是雄性甲蟲在離地 1 到 2 公尺的空中飛行、徘徊,尋找沒有飛行能力、在地上爬行的雌性甲蟲,確定交配目標後,從半空直直衝向雌甲蟲,以天為被 ,以地為床,開始牠們的翻雲覆雨。但悲劇的是,咖啡色的啤酒瓶跟雌性甲蟲真的長得太像了!無論是恰到好處的棕色、亮晶晶的程度、瓶面上微微突起的小顆粒,都讓被小頭控制的雄甲蟲們喪失了判斷能力,對冷冰冰的啤酒瓶捨生忘死。

對於如此色慾薰心的甲蟲們,科學家們甚至寫下了這樣的記錄:一旦甲蟲攀附在啤酒瓶的瓶身,除非研究人員動手挪開牠們,否則牠們完全不會主動離開,即使被螞蟻們圍攻,讓螞蟻狠狠咬向牠們脆弱的生殖器,牠們仍然不為所動,賴在原地繼續嘗試和空啤酒瓶炒飯。

就算柔軟的生殖器被螞蟻們攻擊,牠,依舊無所畏懼!圖/原始論文

這種「酒瓶身下死,做鬼也風流」的驚人意志,該說是對繁衍的盡忠呢?還是被情慾支配的淪落者呢?

然而,在這一份幽默的論文裡面,除了噗哧一笑外,我們似乎也可以意識到:這樣的奇聞軼事,其實是「人類產物與大自然之間衝突」所產生的結果。人類究竟該如何與地球、與生態萬物共生共存?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全球課題,透過這一個引人發噱的獎項,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平平無奇的棄置啤酒瓶,對於澳洲甲蟲也有可能是一場繁衍的浩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乍看令人發笑,後又引人深思」是搞笑諾貝爾獎貫徹至今的重要主旨,這個獎項帶來了無數的歡笑,也引發了無數的省思,若是你對於其他羞羞的搞笑諾貝爾獎得獎論文也非~常~有~興~趣~的話,以下的延伸閱讀可以讓你來一場健康又有趣的研究探索唷!

延伸閱讀

  1. 充氣娃娃成了淋病傳染途徑—《搞笑諾貝爾獎》
  2. 坊間傳說,看腳大小就知道陰莖長度——《搞笑諾貝爾獎》
  3. 在巴西的洞穴裡,科學家邂逅了生殖器逆轉的真偽娘與偽郎? —— 2017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
  4. 穿錯材質的褲子會影響性慾?——2016搞笑諾貝爾生殖獎
  5. 摩洛哥國王有可能是888個孩子的父親嗎?——2015搞笑諾貝爾數學獎
  6. 喇舌可以改善過敏!?——2015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7. 排卵期的脫衣舞孃,賺的小費更多——《我即我腦》

文獻資料

  1. Fellatio by Fruit Bats Prolongs Copulation Time
  2. 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monitoring with stamps
  3. The first case of homosexual necrophilia in the mallard Anas platyrhynchos (Aves:Anatidae)
  4. BEETLES ON THE BOTTLE: MALE BUPRESTIDS MISTAKE STUBBIES FOR FEMALES (COLEOPTERA)
文章難易度
儀珈
2 篇文章 ・ 5 位粉絲
目前是一隻不菸不酒的菸酒生:)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大棕蝠大陰莖,插不進去仍射精?
胡中行_96
・2023/11/30 ・18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é de Lausanne)生態暨演化學系的生物學家 Nicolas J. Fasel 博士,收到一封以荷蘭文書寫的電子郵件。[1]裏頭附帶的網址,據說能連結到,在某教堂閣樓裡偷拍的性交影片。[1, 2] Fasel 博士起先懷疑遇到詐騙,然而主旨寫著「大棕蝠陰莖」。他想若是投其所好,未免也太過精準。於是,Fasel 博士冒著風險點開。[1]

大棕蝠。圖/The Netherland’s 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 on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大棕蝠的陰莖

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分佈於歐洲和亞洲,偏好棲息在農田、林地附近的建物,或者直接住在樹上,方便捕捉昆蟲。牠們深褐色的毛髮覆蓋大部份的軀體,口鼻、翅膀與兩隻後腿間的尾膜(uropatagium;見上圖),則光禿無毛。身長 62 到 80 mm左右,翅膀攤開的寬度,大約 320 至 380 mm。成年的雌性就算沒懷孕,體型一般仍比雄性大些。[3]

大棕蝠的陰莖。圖/參考資料6,Figure 1(CC BY 4.0

性器,是雄性大棕蝠威猛之所在。綴飾著幾根短毛的陰莖,勃起時末端的兩團組織,會撐成愛心的形狀,背面中央陷落一個凹窩(上圖C)。此時,全長為 16.4 mm,寬度是 7.5 mm。相較之下,雌性的陰道,只有 2.3 mm 長,1.1 mm 寬,顯得不成比例。換句話說,雄性充血膨大的陰莖,長度約莫是自己身長的 22%;而且長寬均是雌性陰道的7倍。[4]「這個物種勃起的陰莖真是太驚人了」,Fasel 博士客觀評論:「超級長。」[5] 讚嘆之餘,他也承認:「我們覺得它實在很難插進任何東西。」[2]

在實驗室裡,研究團隊能用麻醉劑,刺激雄性大棕蝠的陰莖勃起。[5, 6] 然而牠們晝伏夜出,生性隱蔽,拍攝困難。要弄清實際上如何運用陰莖,並不容易。[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那天,一封神秘的電子郵件降臨。[1, 2]

交配影片

2023 年 11 月《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名列大棕蝠論文第二作者的 Jan Jeucken,[4] 是一名荷蘭的蝙蝠愛好者。[1, 2] 他在住家不遠的聖馬提亞教堂(St Matthias Church),架設了 18 台攝影機。[2, 6] 2016 年 10 月 25 日至 2022 年 3 月 22 日期間,近距離拍攝一個大棕蝠聚落的作息。[6] 取景的角度直接,包括由正下方捕捉進行中的性交畫面。[2]

Fasel 博士的團隊,從他那裏取得 93 段大棕蝠的交配影片,再加上 4 段來自烏克蘭蝙蝠復育中心(Ukrainian Bat Rehabilitation Center)。[2, 6] 分析了數小時的錄像之後,大棕蝠陰莖的功能,總算真相大白。[1]

交配中的雄性(上)和雌性(下)大棕蝠。圖/參考資料 6,Figure 5(CC BY 4.0

大棕蝠交配

蝙蝠後腿間的尾膜,平常用來飛翔。[7]親密互動的時候,雌性大棕蝠也會拿它來「擋煞」。因此,雄性想要與牠共赴巫山雲雨,就必須揚起巨砲,撥雲見日。活動正式開始前,雌性會叫個幾聲。雄性一柱擎天,用陰莖上的短毛,感覺雌性外陰的位置。一旦陰莖抵住外陰,前者兩團肉球間的凹窩,便發揮吸盤般的作用,協助鞏固與雌性的肉體連結。同時嘴也沒閒著,緊緊咬住對方的後頸不放。正當雙方難分難捨,陰莖卻點到為止,從頭到尾都沒插入。短則不到 53 分鐘,長至 12.7 小時,努力確保精子泳渡 8.6 mm,深長的子宮頸,安然達陣。[4, 6] 完事之後,雌性腹部可見被精液弄濕的毛髮。[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棕蝠這種如同鳥類「泄殖腔之吻」(cloacal kiss),僅止於表面接觸的交配方式,在哺乳類動物身上前所未見[4] Fasel 博士希望未來能建立一個「蝙蝠情色影片箱」(bat porn box),從各個角度裝設直播鏡頭,讓研究人員觀賞交配實況,發掘更多性癖。[5]

大棕蝠高清無碼交配實錄。影/參考資料 6,Supplementary File(CC BY 4.0

  

參考資料

  1. Smith B. (21 NOV 2023) ‘Bat species uses oversized penis like an arm during ‘contact mating’ — not penetrative sex’. ABC News, Australia.
  2. Vaidyanathan G. (20 NOV 2023) ‘Serotine bats are the first mammals found to have non-penetrative mating’. Nature.
  3. Elliott M. (2022) ‘Eptesicus serotinus’. Animal Diversity Web,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
  4. Fasel NJ, Jeucken J, Kravchenko K, et al. (2023) ‘Mating without intromission in a bat’. Current Biology, 33, 22, PR1182-R1183.
  5. Jacobs P. (20 NOV 2023) ‘How big is too big? Bat’s enormous penis makes penetration impossible’. Science.
  6. Fasel N, Jeucken J, Kravchenko K, et al. (2023) ‘No intromission is involved in the mating of Eptesicus serotinus, a novel copulatory pattern in mammals.’ Research Square.
  7. Gardiner JD, Dimitriadis G, Codd JR, Nudds RL (2011) ‘A Potential Role for Bat Tail Membranes in Flight Control’. PLOS ONE, 6(3): e18214.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2

2
0

文字

分享

2
2
0
【2023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與地質獎】舔石頭以外,猛獁象竟是海龜湯?
寒波_96
・2023/10/20 ・221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23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33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十個獎項,「化學與地質獎」以看似獵奇的舔石頭博取不少眼球,不過得主揚.扎拉謝維奇( Jan Zalasiewicz)的文章中,其實還提到另一件知名的歷史公案。

1951 年晚宴真相,竟然是海龜湯?!圖/americanoceans

1951 年晚宴真相,竟然是海龜湯?!圖/americanoceans

文學史上用味覺帶出情節,最知名的案例之一是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開頭,由瑪德蓮的味道切入,接著進入意識的海洋游泳。扎拉謝維奇的文章開頭,也從品嚐岩石的味道切入,自由切換不同的題材。

地質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舌頭、石頭,迸出新滋味?科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2023 搞笑諾貝爾獎》一文有精簡介紹。最主要的理由是,缺乏現代儀器之際,舌頭可謂方便的化學感應器,能提供有用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即使有了現代儀器,舌頭還是很方便的工具。

處於意識流科學史中,扎拉謝維奇的文章從舌頭感應器,十分合理地切換到一場宴會。那場 1951 年的晚宴中,據說提供猛獁象肉製作的餐點。

這場晚宴由美國的「探險俱樂部(The Explorers Club)」舉行,主辦方宣稱當天有道菜,來自已經滅絕的動物大地懶(Megatherium)。但是幾天後有報紙披露,宴會中的奇珍異獸不是大地懶,而是來自阿留申群島,25 萬年久遠的猛獁象!

1951 年保存至今的晚餐。圖/取自 參考資料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妙的是,當天的餐點竟然有少量樣本被保留至今。當時沒有參加的豪威斯(Paul Griswold Howes)寫信要到一份樣本,一直保存到他去世為止。後來樣本輾轉來到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Yale Peabody Museum)。

那一餐到底是大地懶,還是猛獁象呢?2014 年,耶魯大學的研究生葛拉斯(Jessica Glass)等人成功由樣本中取得 DNA,結果在 2016 年發表。比對之下相當明顯,答案是綠蠵龜。

現今綠蠵龜是保育類動物,合法的狀況下沒有機會吃到。然而 1951 年那個時候,綠蠵龜尚未面臨滅團威脅,仍然是普遍的食材。

區區綠蠵龜製成的海龜湯,當然無法彰顯晚宴的尊絕不凡。不過俱樂部宣稱的大地懶,怎麼又會變成猛獁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可疑的是當天在場的俱樂部成員尼可斯(Herbert Bishop Nichols),他也是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科學編輯。可考的記錄中,他第一個對外提出相關描述,後來被視為吃猛獁象的證據。

海龜湯的幾位相關人猿。(A) 據說將食材從北極帶回的極區探險家 Father Bernard Rosecrans Hubbard。(B) 極區探險家 George Francis Kosco。(C) 晚宴主辦人 Wendell Phillips Dodge。(D) 保存樣本的 Paul Griswold Howes。圖/取自 參考資料3

如果真的是那道菜的材料,那麼狀況就是:俱樂部用綠蠵龜做菜,宣稱是大地懶,報紙以訛傳訛寫成猛獁象。

「吃猛獁象」之類的傳聞,雖然不是嚴謹的科學,卻因為有噱頭而容易引人注目。作為沒多少負面影響的玩笑,也沒有人想要特別澄清。使得這類事件的真相,往往不了了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沒有特別獲得搞笑諾貝爾獎關注,對於這道海龜湯的追根究底,倒是相當符合搞笑諾貝爾獎的精神。

海龜湯以後,扎拉謝維奇的文章意識又跳躍到另一種已經滅團的生物:貨幣蟲(Nummulites)。許多古生物,當初也是其他古生物的食物。儘管擁有堅硬的外殼保護,貨幣蟲這種生物依然有機會成為美食。

1912 年的時候,英國古生物學家庫克派崔克(Randolph Kirkpatrick)提出一個觀點:地球有一段時間存在非常大量的貨幣蟲,後來它們變成稱為「貨幣球(Nummulosphere)」的地層,是地殼岩石的源頭。

看起來很搞笑,可是庫克派崔克是認真的。所以他即使生在現代,應該也沒有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 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影片(化學與地質獎從 10:18 開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The 33rd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s
  2. Eating fossils
  3. Was Frozen Mammoth or Giant Ground Sloth Served for Dinner at The Explorers Club?
  4. Mammoth meat was never served at 1950s New York dinner, says researche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2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0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