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Wire 是我參與過最炫的公民科學計劃。這項由MIT的計算神經科學實驗室(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Lab) 發展的研究計畫,讓每個人都能參與視網膜全神經連結網 3D 圖譜手動建構的工作,將視網膜上的完整樹突細緻三維圖像建構出來。至於為何要採用公民科學的方式進行這樣計畫呢?這項計畫的主導人 Sebastian Seung 教授敘述他們面對的挑戰:如何從電子顯微鏡的剖面照片去重建錯綜複雜的3D神經網路模型,以目前的電腦圖像辨識技術仍然有其限制,而藉助人類強大的圖像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能力,搭配上人工智慧協助,反而大大提升了準確率及效率。值得一提的是,MIT的Sebastian Seung 教授也是精彩的TED演講「I am my connectome」的主講人,而這項計畫也是建構Connectome(大腦聯結圖譜) 的一部份。
「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科學家」(scienc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scientists alone),就像公民網際科學中心(Citizen Cyberscience Centre)的Francois Grey教授所說的,有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其實都藉由公民科學的方式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且也藉此讓一般民眾也能親身參與科學研究,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對科學有所貢獻。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這個來自 2020 年春天「患者創造的術語」, 2021 年 10 月 6 日世衛公布長新冠的正式定義,雖然使用的是「新冠後症狀(post COVID-19 condition)」,但長新冠仍是最通用的術語。在今年(2023)的 7 月 31 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HHS)宣布正式成立「長新冠研究與實務辦公室 (the Office of Long COVID Research and Practice)」,同時也啟動了長新冠的臨床試驗 6。這場網路社群的公眾參與科學論述理念,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進而引起廣泛群眾社會良知並驅動科學家研究,最後促成相關政策組織的成立過程,即是社會學家所稱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7 。
另外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長新冠症狀, 2020 年的 #兒童長新冠(#LongCovidKids)運動亦促成了英國國會跨黨派國會新冠小組(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Coronavirus in the UK)在 2021 年 1 月舉行的兒童長新冠公聽會,今(2023)年 2 月 16 日世衛也公布了兒童和青少年版長新冠的正式定義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