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66
2

文字

分享

7
66
2

【性教育動畫下架公告】我們不夠謹慎,但不會停止討論。

PanSci_96
・2020/12/28 ・158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近期泛科學製作的性教育專題有讀者提出了一些疑慮,認為此次的內容露骨、不適合18歲以下學生閱讀,以及動畫的偽色情片形式令人感到不適等,為此我們認真看待。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製作這次性教育專題的起心動念,以及針對此次的錯誤,我們的檢討與改進作為。

我們之所以做這次的專題,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是基於過往泛科學的後台數據,與「性」有關的文章一直都默默地有穩定的瀏覽,顯示相關的知識是有需求的,我們想回應這樣的需求;但這樣的趨勢卻很難從社群平台上壓抑的討論感受到,這也帶出了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坦率的討論「性」這件事。

這相當的不容易,連編輯部內一開始在討論時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各種彆扭,更別說要公開談論了。但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性」開始被孕育的,人類文化、社會的形塑,更脫離不了「性」這件事。「性」是如此的重要,而當無法用開放的態度去討論,難免會藉由其他幽微隱諱的管道去尋求解答,但這些地方的資訊,很多時候無法幫助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去學習到「性」知識。

因此我們此次專題,從大眾最容易有誤會的色情片出發,除了科學,觀點也涵蓋法律、歷史、文化等各層面的討論,同時也以不同的媒介包裝,一方面與不同領域的夥伴合作呈現多元觀點,另一方面也期望接觸不同的群體。

此次專題我們竭盡所能做到內容正確、觀點多元,並希望能提供開放且健康的線上討論場域,同時收集此次專題的討論,用做之後性教育相關內容策題之用。儘管如此,我們也要坦率地承認,此次內容製作仍有思慮不周之處。

第一,我們沒有針對青少年會接觸到相關內容,進行前導說明與內容分級。

雖然我們認為,在18歲以下仍可循序漸進的接觸與性相關的知識,但我們沒能替內容做說明,導致部分家長、老師對泛科學的內容產生疑慮,實屬不夠周延。我們會為已經存在、以及未來的相關內容加上描述說明,並參考教育部公告之課綱,額外提供針對18歲以下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教材,無償提供給老師、家長使用。

第二,系列動畫「新任女教師(?) の課後輔導」造成令人不舒服的觀感。

此次專題以「用A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為名,因此專題視覺以教室包裝,人和一些性愛姿勢則以椅子代替,希望讓讀者們覺得有趣味相較於人形也較不露骨。延伸這個概念,這次的動畫內容我們大膽的嘗試製作假色情片,場景也直接設在教室,刻意融入色情片當中各種刻板印象,用意在於翻轉色情片中的迷思。

或許立意良好,但我們並沒有說明清楚,以及去設想當場景在教室、人物設定為教師以及學生時,會造成後續效應和延伸問題,導致讓人感到不舒服。我們向來願意直面錯誤並改正,為此,相關系列影片我們已在 Facebook 下架,YouTube 轉為不公開,並將站上所有與影片相關的連結撤下。

針對此次的內容我們也整理了兩個討論的場域,需要你的更多建議,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科科齊打交】你認為,18歲以下應該如何學習性教育?

【科科齊打交】你認為,什麼才是「正確」的色情內容?

謝謝所有讀者對這次專題的支持,以及各種批評指教,我們都看到了,並放在心上。你們是讓我們能往前走的最大動力。儘管犯錯,我們仍期望藉由泛科學這次的專題,能夠讓更多人願意更坦率的討論「性」,我們也會持續製作更多的內容,希望你願意陪我們一起成長,也願意讓我們陪你一起成長。

泛科學總編輯 / 雷雅淇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7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性教育該怎麼開口?三個在家談「性」的入門策略
雞湯來了
・2020/08/01 ・265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 文/雞湯來了 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 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 林佳宜
    編輯/雞湯來了 蕭子喬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吻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多少家庭有國文、英文、數學課,甚至還有課外音樂課、籃球課、國際禮儀課,但卻唯獨沒有「性教育」課。孩子怎麼誕生的、到性徵發展、外表打扮、情慾萌芽……,「性」總被避而不談、模糊帶過。

究竟「性」怎麼了?為什麼這麼難啟齒?

沒被教過,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小孩

圖/轉載自原文章

缺席的性教育,正在一個個家庭上演中。兒福聯盟 2016 年「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近七成(67.6%)家庭從未討論過「性行為」議題,超過一半(56.3%)從未討論過感情議題,將近一半(44.7%)家庭避免接觸 18 禁內容,三分之一(29.2%)家庭從未討論性生理發展的議題。

國內外探究父母為何不與孩子談論「性」,發現一方面源自保守的傳統觀念,一方面是多數父母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的父母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公開與自己談過性,自然而然就覺得這是一件羞於啟齒、不知如何談論的事情。

 六大常見家庭性教育迷思

台灣學者分析,父母排斥「性教育」可能來自以下幾個常見迷思:

迷思一:性知識孩子長大自然就知道?
快問快答:正確的性知識是靠學習而來的,網路性訊息泛濫而且容易取得,孩子自己隨意摸索有可能學到的是錯誤的。

迷思二:太早教孩子性知識,就是鼓勵孩子嘗試性行為?
快問快答:國內外研究報告指出,孩子懂得越多性知識,反而更懂得審慎自己的行為。

圖/轉載自原文章

迷思三:孩子一定要由同性別的家長教性教育?
快問快答:不一定!因為孩子可以從不同性別家長得到不同的知識及互動方式。

迷思四:父母必須有豐富的性知識,才可以談性教育?
快問快答:這是一個親子一起學習的好機會!用什麼都可以談的態度,讓孩子感到被傾聽、被接納,一起長知識。

迷思五:性教育只是老師的事?
快問快答:學校性教育授課時數仍不足!家庭是每個孩子「第一個」學習場域,在家落實性教育,很重要!

其實,性是人天生的本能,研究發現嬰兒即會藉由「撫摸」身體某些部位,滿足自己身體的探索慾。性不該是親子間的尷尬話題,而是愈早開始在家落實愈好。家庭性教育,並非真的很難,難是難在態度,關鍵在於跨出開口的第一步,用開放自在的心情談論。

不是只有性,家庭中各方面的議題討論

性教育是情感教育、家庭生活教育,也是品格教育,家庭性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具相當重要的影響。性教育可以談論的面向很廣,由單純認識自我與生理「生殖器官」,到情感與人際的「情感、性別角色、交往戀愛」,再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性騷擾、性侵害和家庭暴力」議題。完整的性教育可分為性生理、性病理、性心理、性倫理及性法理五個層面。

重要的是,家庭性教育並非要家長非常專業地教授性知識,而是用開放、可溝通的方式與孩子談論各方面的議題。台灣研究發現家長「教養態度」與孩子性知識程度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親子「經常溝通」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生殖生理知識、性騷擾及性侵害的認知知識均高於親子「不常溝通」的國小六年級學生。也就是說,親子之間越能開放談論各樣的議題,孩子對於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議題,了解程度通常也越高。

家庭性教育的三個入門策略

一、建立安全的溝通氛圍

研究發現,很多家長以為「談性」就要很專業、很嚴肅,其實並非如此。重要的是,讓家庭成為一個可以無話不談、可以一起討論想法意見的地方。學者建議家長掌握有問必答、掌握時機找話題(例如從影劇、時事出發)、分享父母自己的經驗…等,讓彼此的心更接近的方式與孩子藉由談心進行性教育。

二、營造開明權威的教養風格

家長營造的家庭管教氣氛若是「開明權威」正向積極的方式,有助於子女培養正確性知識及性概念;相反的,家長若以「忽視冷漠、寬鬆放任、專制威權」等方式進行管教,那麼很可能從此關閉了孩子在家談性的勇氣(如本文開頭房思琪的故事),轉而從其他管道涉獵相關資訊。開明的性教育教養態度才能扮演子女的性解惑者、父母應主動增加與子女溝通的時間與內容。

三、依據年齡選擇「談性」重點

從孩子還是個嬰兒,性教育就開始了!性生理(身體發展、性徵構造)、性心理(自我認同、性別氣質)、性社會(人際互動、性別角色)的議題,皆貫穿嬰幼兒階段至青少年,只是各階段側重點不同。下表是學者提出的各階段家庭性教育關鍵:

圖/轉載自原文章

開口談性並不難,善用以上三點,開啟家庭的對話契機。不只是單純討論性知識,而是結合情感、人際、觀念與態度,讓性教育落實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讓家成為孩子最自在也紮實的安全堡壘。

  1. 兒福聯盟(2016)。台灣兒少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
  2. 林秀茹(2013)。親子談「心」說「性」落實家庭性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45,59-67。
  3. 高松景、晏涵文、劉潔心(2011)。高中生「全人發展」的性教育介入研究-以「生活技能」爲主。臺灣性學學刊,17(1),21-38。
  4. 葉君玲、陳國彥(2012)。父母性教育教養態度與子女性知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人文社會電子學報,8(2),68-98。
  5. 余坤煌(1996)。國小學童家長性知識、性態度及對性教育看法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2(1),11-24。
  6. LARSSON, I., & SVEDIN, C. G. (2001).SEXUAL BEHAVIOUR IN SWEDISH PRESCHOOL CHILDREN, AS OBSERVED BY THEIR PARENTS.ACTA PAEDIATRICA, 90(4), 436-444.

本文與雞湯來了同步刊登,原文為家庭中為何不談性?3 個「家庭性教育」入門策略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7

66
2

文字

分享

7
66
2
【性教育動畫下架公告】我們不夠謹慎,但不會停止討論。
PanSci_96
・2020/12/28 ・158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近期泛科學製作的性教育專題有讀者提出了一些疑慮,認為此次的內容露骨、不適合18歲以下學生閱讀,以及動畫的偽色情片形式令人感到不適等,為此我們認真看待。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製作這次性教育專題的起心動念,以及針對此次的錯誤,我們的檢討與改進作為。

我們之所以做這次的專題,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是基於過往泛科學的後台數據,與「性」有關的文章一直都默默地有穩定的瀏覽,顯示相關的知識是有需求的,我們想回應這樣的需求;但這樣的趨勢卻很難從社群平台上壓抑的討論感受到,這也帶出了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坦率的討論「性」這件事。

這相當的不容易,連編輯部內一開始在討論時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各種彆扭,更別說要公開談論了。但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性」開始被孕育的,人類文化、社會的形塑,更脫離不了「性」這件事。「性」是如此的重要,而當無法用開放的態度去討論,難免會藉由其他幽微隱諱的管道去尋求解答,但這些地方的資訊,很多時候無法幫助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去學習到「性」知識。

因此我們此次專題,從大眾最容易有誤會的色情片出發,除了科學,觀點也涵蓋法律、歷史、文化等各層面的討論,同時也以不同的媒介包裝,一方面與不同領域的夥伴合作呈現多元觀點,另一方面也期望接觸不同的群體。

此次專題我們竭盡所能做到內容正確、觀點多元,並希望能提供開放且健康的線上討論場域,同時收集此次專題的討論,用做之後性教育相關內容策題之用。儘管如此,我們也要坦率地承認,此次內容製作仍有思慮不周之處。

第一,我們沒有針對青少年會接觸到相關內容,進行前導說明與內容分級。

雖然我們認為,在18歲以下仍可循序漸進的接觸與性相關的知識,但我們沒能替內容做說明,導致部分家長、老師對泛科學的內容產生疑慮,實屬不夠周延。我們會為已經存在、以及未來的相關內容加上描述說明,並參考教育部公告之課綱,額外提供針對18歲以下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教材,無償提供給老師、家長使用。

第二,系列動畫「新任女教師(?) の課後輔導」造成令人不舒服的觀感。

此次專題以「用A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為名,因此專題視覺以教室包裝,人和一些性愛姿勢則以椅子代替,希望讓讀者們覺得有趣味相較於人形也較不露骨。延伸這個概念,這次的動畫內容我們大膽的嘗試製作假色情片,場景也直接設在教室,刻意融入色情片當中各種刻板印象,用意在於翻轉色情片中的迷思。

或許立意良好,但我們並沒有說明清楚,以及去設想當場景在教室、人物設定為教師以及學生時,會造成後續效應和延伸問題,導致讓人感到不舒服。我們向來願意直面錯誤並改正,為此,相關系列影片我們已在 Facebook 下架,YouTube 轉為不公開,並將站上所有與影片相關的連結撤下。

針對此次的內容我們也整理了兩個討論的場域,需要你的更多建議,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科科齊打交】你認為,18歲以下應該如何學習性教育?

【科科齊打交】你認為,什麼才是「正確」的色情內容?

謝謝所有讀者對這次專題的支持,以及各種批評指教,我們都看到了,並放在心上。你們是讓我們能往前走的最大動力。儘管犯錯,我們仍期望藉由泛科學這次的專題,能夠讓更多人願意更坦率的討論「性」,我們也會持續製作更多的內容,希望你願意陪我們一起成長,也願意讓我們陪你一起成長。

泛科學總編輯 / 雷雅淇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7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健教課本被跳過的那一頁:青少年好奇哪些性事?性教育該從哪下手?
雞湯來了
・2020/07/31 ・21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89 ・九年級

  • 文/雞湯來了 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 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 林佳宜
    編輯/雞湯來了 蕭子喬

曾有位中學生在情感教育的現場說「我們的教育一直跟我們說要避開恐怖情人,卻沒說如何當個好情人」。同樣的,性教育也是如此,時常倡導要「保護自己」,卻沒說怎麼「尋找自己、面對情感」。

被忽略的性教育:被跳過的健康課本,石頭蹦出來的孩子

「爸媽我怎麼來的?」
「就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阿」

「這幾頁我們就先跳過喔,大家自己看」
「……」

兒福聯盟 2016 年調查發現,台灣中小學的孩子(調查樣本如註解)仍有將近三成(29.6%)曾遇過老師刻意跳過課本中的內容不談。

台灣學者 2009 年以問卷調查綜觀全國中小學(包含國小、國中、高中)性教育現狀,發現目前國中及高中職學校性教育的課堂教學仍偏重傳統的「性病預防」教育,對學生高度需求的性、愛、擇偶與婚姻等主動積極經營關係之「性心理、性社會」面向缺乏討論。

或許是因為許多師長年幼時在學校、家庭中都不曾有過「性教育」,使得許多師長不知該如何開啟這個話題,甚至害怕談了會不會反而讓孩子們太早接觸、太早嘗試。但其實研究發現,及早談、好好學,對於孩子而言對於性都會有更健康的態度。

研究指出,當學校性教育課程教得越詳細,教師教學技巧越好,且學生對學校性教育滿意度越高時,學生的性知識越佳,性態度越正向,相關生活技能的表現也越好。當家庭以越開放自在的教養態度談心也談「性」,孩子對於性知識的概念越完善、越健康。

更進一步分析,有學者以「前後測」探究實施性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的影響,發現性教育課程後對於參與者而言具有「立即效果」(剛上完課時,是真的和上課前不一樣),也具「延宕效果」(上完課兩個月後,仍把學過的東西留在腦子中)。

詳細而言,課程後及課程八週後參與者在性覺察度、性知識、性行為態度、拒絕性行為自我效能、交往生活技巧及性健康行為意向皆證實有效,且參與者認為確實能藉性教育課程活動,對人性、人生價值觀及愛等概念更加清楚。

關於「性」,青少年關心的八個主題

從需求出發的教育,才能真正引起孩子學習動機,進而讓教學現場不只是師長單方的喊話,孩子的耳邊風;而是師生/親子的對話,深入孩子內心的體會與學習。台灣學者分析網路上青少年關於「性教育議題」的提問,從這些匿名提問網站,試圖了解青少年真正感興趣的話題有哪些。

研究結果可以整理出青少年上網提問的主要 8 個關注主題:性生理、性發展、自慰、避孕與懷孕、性別取向、兩性問題、性相關資訊、以及一般生活議題。

學者指出,這 8 大性教育主題的需求大致可和完整性教育主題對應,但不似完整性教育論者所提的那麼多;但是也不是禁慾教育路線者所提供的限制性資訊可以滿足。因此,以開放態度和孩子討論、讓孩子適度獲得解答,或許是性教育更符合「實際需求」的做法。

雖然此學者是以國外的完整性教育課程大綱、禁慾教育大綱為對照,但我們仍可反思此架構與台灣教育現況是否也有些雷同之處。或嘗試將教育部提出性平教育架構進行對照,藉以借鑑反思。

目前教育部的性平教育架構。

親師生共學對話,開啟性教育的溫柔革命

教師可嘗試用更多元有趣的方式進行性教育

學者發現目前性教育的課程活動以單向講述、缺乏互動式課程活動,是參與者對於性教育滿意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可藉由學生感興趣的媒材,嘗試以設計思考、媒體融入等方式,避免單向講述、標準答案的教學,讓教學現場成為師生都能分享意見、融入參與的體驗學習環境。

家長可透過影劇媒材與孩子討論經驗與觀點

孩子們對於性的疑問,比我們想像得早、問題也比我們想像得多,家長可藉由和孩子共看電影討論劇情、共看新聞討論時事,來切入關於性這檔比較難啟齒的話題,接著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見,也邀請孩子分享看法。可以「討論劇中人物/新聞中的角色」角度,將自己放在第三人稱的的角度中,降低自我揭露的害羞或尷尬感。

  1. 兒福聯盟(2016)。台灣兒少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
  2. 曹恬珍(2018)。如何回應幼兒常見的性好奇行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3), 98-103。
  3. 宋素卿、黃慧琪、林梅香、林秀純、陳慧郡、侯淑雲(2014)。推動校園性健康促進計畫歷程與成效之初探。臺灣性學學刊,20(1),27-54。
  4.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5. 林秀茹(2013)。親子談「心」說「性」落實家庭性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45,59-67。

註解: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2016)。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
施測年份:2016 年
施測形式:實體問卷
施測對象:11-14 歲學生,有效樣本共 1479 份。
樣本描述:按台灣本島各縣市人口比例分層隨機抽樣,51.4%為男生、48.6%為女生;52.6%為國小五六年級生、47.4%為國中七八年級生。

本文轉載自 雞湯來了,原文為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我們一起練就面對性教育的勇氣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7

66
2

文字

分享

7
66
2
【性教育動畫下架公告】我們不夠謹慎,但不會停止討論。
PanSci_96
・2020/12/28 ・158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近期泛科學製作的性教育專題有讀者提出了一些疑慮,認為此次的內容露骨、不適合18歲以下學生閱讀,以及動畫的偽色情片形式令人感到不適等,為此我們認真看待。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製作這次性教育專題的起心動念,以及針對此次的錯誤,我們的檢討與改進作為。

我們之所以做這次的專題,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是基於過往泛科學的後台數據,與「性」有關的文章一直都默默地有穩定的瀏覽,顯示相關的知識是有需求的,我們想回應這樣的需求;但這樣的趨勢卻很難從社群平台上壓抑的討論感受到,這也帶出了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坦率的討論「性」這件事。

這相當的不容易,連編輯部內一開始在討論時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各種彆扭,更別說要公開談論了。但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性」開始被孕育的,人類文化、社會的形塑,更脫離不了「性」這件事。「性」是如此的重要,而當無法用開放的態度去討論,難免會藉由其他幽微隱諱的管道去尋求解答,但這些地方的資訊,很多時候無法幫助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去學習到「性」知識。

因此我們此次專題,從大眾最容易有誤會的色情片出發,除了科學,觀點也涵蓋法律、歷史、文化等各層面的討論,同時也以不同的媒介包裝,一方面與不同領域的夥伴合作呈現多元觀點,另一方面也期望接觸不同的群體。

此次專題我們竭盡所能做到內容正確、觀點多元,並希望能提供開放且健康的線上討論場域,同時收集此次專題的討論,用做之後性教育相關內容策題之用。儘管如此,我們也要坦率地承認,此次內容製作仍有思慮不周之處。

第一,我們沒有針對青少年會接觸到相關內容,進行前導說明與內容分級。

雖然我們認為,在18歲以下仍可循序漸進的接觸與性相關的知識,但我們沒能替內容做說明,導致部分家長、老師對泛科學的內容產生疑慮,實屬不夠周延。我們會為已經存在、以及未來的相關內容加上描述說明,並參考教育部公告之課綱,額外提供針對18歲以下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教材,無償提供給老師、家長使用。

第二,系列動畫「新任女教師(?) の課後輔導」造成令人不舒服的觀感。

此次專題以「用A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為名,因此專題視覺以教室包裝,人和一些性愛姿勢則以椅子代替,希望讓讀者們覺得有趣味相較於人形也較不露骨。延伸這個概念,這次的動畫內容我們大膽的嘗試製作假色情片,場景也直接設在教室,刻意融入色情片當中各種刻板印象,用意在於翻轉色情片中的迷思。

或許立意良好,但我們並沒有說明清楚,以及去設想當場景在教室、人物設定為教師以及學生時,會造成後續效應和延伸問題,導致讓人感到不舒服。我們向來願意直面錯誤並改正,為此,相關系列影片我們已在 Facebook 下架,YouTube 轉為不公開,並將站上所有與影片相關的連結撤下。

針對此次的內容我們也整理了兩個討論的場域,需要你的更多建議,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科科齊打交】你認為,18歲以下應該如何學習性教育?

【科科齊打交】你認為,什麼才是「正確」的色情內容?

謝謝所有讀者對這次專題的支持,以及各種批評指教,我們都看到了,並放在心上。你們是讓我們能往前走的最大動力。儘管犯錯,我們仍期望藉由泛科學這次的專題,能夠讓更多人願意更坦率的討論「性」,我們也會持續製作更多的內容,希望你願意陪我們一起成長,也願意讓我們陪你一起成長。

泛科學總編輯 / 雷雅淇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