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性教育該怎麼開口?三個在家談「性」的入門策略

雞湯來了
・2020/08/01 ・265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 文/雞湯來了 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 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 林佳宜
    編輯/雞湯來了 蕭子喬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吻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多少家庭有國文、英文、數學課,甚至還有課外音樂課、籃球課、國際禮儀課,但卻唯獨沒有「性教育」課。孩子怎麼誕生的、到性徵發展、外表打扮、情慾萌芽……,「性」總被避而不談、模糊帶過。

究竟「性」怎麼了?為什麼這麼難啟齒?

沒被教過,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小孩

圖/轉載自原文章

缺席的性教育,正在一個個家庭上演中。兒福聯盟 2016 年「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近七成(67.6%)家庭從未討論過「性行為」議題,超過一半(56.3%)從未討論過感情議題,將近一半(44.7%)家庭避免接觸 18 禁內容,三分之一(29.2%)家庭從未討論性生理發展的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外探究父母為何不與孩子談論「性」,發現一方面源自保守的傳統觀念,一方面是多數父母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的父母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公開與自己談過性,自然而然就覺得這是一件羞於啟齒、不知如何談論的事情。

 六大常見家庭性教育迷思

台灣學者分析,父母排斥「性教育」可能來自以下幾個常見迷思:

迷思一:性知識孩子長大自然就知道?
快問快答:正確的性知識是靠學習而來的,網路性訊息泛濫而且容易取得,孩子自己隨意摸索有可能學到的是錯誤的。

迷思二:太早教孩子性知識,就是鼓勵孩子嘗試性行為?
快問快答:國內外研究報告指出,孩子懂得越多性知識,反而更懂得審慎自己的行為。

圖/轉載自原文章

迷思三:孩子一定要由同性別的家長教性教育?
快問快答:不一定!因為孩子可以從不同性別家長得到不同的知識及互動方式。

迷思四:父母必須有豐富的性知識,才可以談性教育?
快問快答:這是一個親子一起學習的好機會!用什麼都可以談的態度,讓孩子感到被傾聽、被接納,一起長知識。

迷思五:性教育只是老師的事?
快問快答:學校性教育授課時數仍不足!家庭是每個孩子「第一個」學習場域,在家落實性教育,很重要!

其實,性是人天生的本能,研究發現嬰兒即會藉由「撫摸」身體某些部位,滿足自己身體的探索慾。性不該是親子間的尷尬話題,而是愈早開始在家落實愈好。家庭性教育,並非真的很難,難是難在態度,關鍵在於跨出開口的第一步,用開放自在的心情談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是只有性,家庭中各方面的議題討論

性教育是情感教育、家庭生活教育,也是品格教育,家庭性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具相當重要的影響。性教育可以談論的面向很廣,由單純認識自我與生理「生殖器官」,到情感與人際的「情感、性別角色、交往戀愛」,再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性騷擾、性侵害和家庭暴力」議題。完整的性教育可分為性生理、性病理、性心理、性倫理及性法理五個層面。

重要的是,家庭性教育並非要家長非常專業地教授性知識,而是用開放、可溝通的方式與孩子談論各方面的議題。台灣研究發現家長「教養態度」與孩子性知識程度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親子「經常溝通」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生殖生理知識、性騷擾及性侵害的認知知識均高於親子「不常溝通」的國小六年級學生。也就是說,親子之間越能開放談論各樣的議題,孩子對於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議題,了解程度通常也越高。

家庭性教育的三個入門策略

一、建立安全的溝通氛圍

研究發現,很多家長以為「談性」就要很專業、很嚴肅,其實並非如此。重要的是,讓家庭成為一個可以無話不談、可以一起討論想法意見的地方。學者建議家長掌握有問必答、掌握時機找話題(例如從影劇、時事出發)、分享父母自己的經驗…等,讓彼此的心更接近的方式與孩子藉由談心進行性教育。

二、營造開明權威的教養風格

家長營造的家庭管教氣氛若是「開明權威」正向積極的方式,有助於子女培養正確性知識及性概念;相反的,家長若以「忽視冷漠、寬鬆放任、專制威權」等方式進行管教,那麼很可能從此關閉了孩子在家談性的勇氣(如本文開頭房思琪的故事),轉而從其他管道涉獵相關資訊。開明的性教育教養態度才能扮演子女的性解惑者、父母應主動增加與子女溝通的時間與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依據年齡選擇「談性」重點

從孩子還是個嬰兒,性教育就開始了!性生理(身體發展、性徵構造)、性心理(自我認同、性別氣質)、性社會(人際互動、性別角色)的議題,皆貫穿嬰幼兒階段至青少年,只是各階段側重點不同。下表是學者提出的各階段家庭性教育關鍵:

圖/轉載自原文章

開口談性並不難,善用以上三點,開啟家庭的對話契機。不只是單純討論性知識,而是結合情感、人際、觀念與態度,讓性教育落實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讓家成為孩子最自在也紮實的安全堡壘。

參考資料

  1. 兒福聯盟(2016)。台灣兒少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
  2. 林秀茹(2013)。親子談「心」說「性」落實家庭性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45,59-67。
  3. 高松景、晏涵文、劉潔心(2011)。高中生「全人發展」的性教育介入研究-以「生活技能」爲主。臺灣性學學刊,17(1),21-38。
  4. 葉君玲、陳國彥(2012)。父母性教育教養態度與子女性知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人文社會電子學報,8(2),68-98。
  5. 余坤煌(1996)。國小學童家長性知識、性態度及對性教育看法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2(1),11-24。
  6. LARSSON, I., & SVEDIN, C. G. (2001).SEXUAL BEHAVIOUR IN SWEDISH PRESCHOOL CHILDREN, AS OBSERVED BY THEIR PARENTS.ACTA PAEDIATRICA, 90(4), 436-444.

本文與雞湯來了同步刊登,原文為家庭中為何不談性?3 個「家庭性教育」入門策略

文章難易度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食物浪費了怎麼辦?沒煮完的食物又要壞掉了!
PanSci_96
・2022/09/10 ・747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爸爸媽媽總是常常告訴我們:「不要浪費食物」、「吃不完倒掉很可惜」,但是你可知道,售出的食物最浪費的地方在哪裡?餐廳?商店?家庭?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 FAO)統計,2019 年賣給消費者的食物中,有 11% 的浪費在家庭,佔最大比例,其次是餐廳的 5%,最後是商店的 2%。

沒猜到吧?食物浪費最常發生的地方竟然在家裡!

在所有被浪費的食物中,家庭是最大宗的來源。圖/水獺媽媽提供

但明明餐桌上的食物都有吃完,到底「浪費」在哪裡呢?

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興致勃勃採購了新鮮食材放進到冰箱,結果它們的存在就默默被遺忘,直到過了保存期限才再度出現……。或是看到買二送一、第二件五折、大分量包裝的即食品或零食,然後就買了超出實際需要的食物,是不是很多人發生過這些事情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物買太多、煮太多、放太久,都有可能造成食物浪費。圖/水獺媽媽提供

不管是買太多、煮太多還是放太久,都形成了剩食,而剩食的下場,常常是被直接丟棄,我們當然不是故意買食物來扔掉,但是全球每天被丟棄的食物卻是非常可觀。

餐廳和商店則大都會量入為出,精準控制食材供需量,以避免成本浪費。相對的,我們也應該對家裡的吃有所規劃,才不會造成無謂的浪費。

減少剩食,從我們自身做起,除了儘量吃完食物,還要一起多留意烹煮的份量,幫忙檢查食物存量、適量地採購,這些都是我們日常中就可以做出的愛地球表現!

適量採買食物、定期整理冰箱,都可以有效減少剩食。圖/水獺媽媽提供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7
6

文字

分享

1
7
6
想教導孩子,提升數學成績?關鍵在於父母的心態!
數感實驗室_96
・2022/04/19 ・16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還在小學階段時,爸媽如果時間允許,多半會幫忙看看孩子的功課。有些父母特別認真,會陪孩子一起寫回家作業。照理來說,有父母的客製化指導,理當成績會有所進步。然而,幾年前有一項研究發現一件殘酷的事實:某些父母花越多時間指導,孩子的數學成績反而越差。

適得其反的數學陪伴研究中這麼說:「在缺少 XXX 的前提下,儘管父母立意良好,願意指導孩子寫作業,但這項舉動卻適得其反(backfire),對孩子的數學成就有著負面影響。」

這個 XXX 就是「對數學的正面態度(positive math attitude)」。用更學術一點的說法就是,這些父母患有數學焦慮,例如害怕、討厭、認為不實用等等對數學的負面態度。

研究結果說明什麼?

研究針對四百多組低年級家庭,進行長達一年的調查,包括學年初、學年末孩子的數學成績比較,以及學年中調查家長的數學焦慮程度。後者有幾套常用的問卷,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歡迎留言「+1」,之後我們再來將幾套問卷翻譯給大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發現,當父母有嚴重數學焦慮時,父母越幫助孩子寫回家作業,孩子成績會越差。

研究發現,父母花越多時間指導,孩子的數學成績反而越差。圖/數感實驗室

這邊的 y 軸「預期一學年的數學成長」即是字面上的意義,1.0 表示學了一學年,也具備了一學年該累積的數學能力,0.8 則表示只有學到 80% 的能力。可以看見,如果父母有嚴重的數學焦慮,認真教了孩子一年,孩子卻只能學到六成。諷刺的是,這些父母不幫孩子看作業,孩子的成績還比較好。跟同樣不怎麼教,父母也沒有數學焦慮的孩子差不多。

挖掘背後的原因

明明小學數學難不倒爸媽,為什麼會有這種讓人喪氣的「越教越差」結果呢?研究發現,這可能是因為數學焦慮的父母在不經意間作了以下幾件事:

  1.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討厭數學、認為數學沒用等想法。這些由父母傳遞出來的負面態度會讓孩子失去動力(demotivate),從而減少學習的心力、時間。學得比較少,容易表現不佳,表現不佳,接著孩子便也開始對數學感到焦慮。
  2. 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有數學焦慮的父母容易較沒耐心,或流露出挫折感。這其實不一定針對孩子,有些只是連結到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但,這樣的態度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種無形的懲罰。
  3. 當父母有數學焦慮時,比較傾向使用固定的思考模式與解題策略,如果跟學校老師的解法不同,但雙方又各自堅持己見時,孩子就會感到困擾。

不需要放棄與孩子互動

老實說,這項研究結果還真是有些令人喪氣,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到頭來卻好像害了孩子。「我可能也有數學焦慮,那以後我還是不要教孩子好了。」或許有爸爸媽媽此刻已經這麼想了。從研究結果來看這樣或許會有幫助,而且還落得輕鬆,可這終究是比較消極的做法,我相信原本就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寫作業的爸媽,應該會希望能有更積極的應對。

答案也不難,其實就是只要我們為人父母不害怕數學,能對數學具備正面、積極的態度,或是在教導孩子時,能先具備一些簡單的教學知識,引導技巧。這樣應該就能避免越教越差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往好方面想,這項研究至少有可能打破了一項迷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學不好不一定是「遺傳」,更有可能是後天不經意的互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只要是後天因素,就是我們能一起克服的。之後,我們將分享更多幫助爸媽與孩子互動數學的小技巧,與更多有價值、有趣的研究成果!

只要抱持正面、積極的態度教導孩子,就能避免越教越差的狀況。圖/Pexels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
數感實驗室_96
60 篇文章 ・ 4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