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學用落差、費用高昂,21 世紀人才到底還要不要讀大學?──2019 教育創新國際年會

Suzuki
・2019/10/23 ・201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每隔幾年就有新工作冒出來,當我們永遠無法把最新的東西給學生時,老師到底要教什麼呢?

因應教育部 108 新課綱上路,《親子天下》2019 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以「素養深學習」為題,邀請英探策略 (Entangled Solutions) 副董事合夥人 Patrick Erker 和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從企業的角度談未來人才的樣貌,以及學校教育的因應對策。

花了這麼多錢讀書,卻沒辦法找到穩定工作?

傳統上來說,我們傾向用學歷或工作經歷來介紹自己,不過,Erker 則覺得,如果想要了解他,倒不如從那些對他來說重要的關係開始瞭解起;比如說,自從兒子出生,他便不斷思考未來的教育、學習和工作,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派翠克・厄克 (Patrick Erker) 以自身經驗,分享線在人才培育的困境,以及對於未來人才的展望。圖/親子天下提供

如今蘋果電腦、Google 公司、IBM 等知名企業,選人已不用學歷當首要考量了,顯示學、用存在一定差距。Erker 曾任 BCG 亨德森智庫「數位時代下的學習與人才養成」研究計畫負責人,根據當時協助企業解決 AI 時代下人才培育困境的經驗,他發現目前社會上出現三個矛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世界進步,大家卻缺乏安定感
    比起以前,大家過得更富有、壽命更長了,但並沒有過得更幸福,因為產業變動太快,一生都要經歷好幾次失業,生活變得很不安定。
  2. 教育程度提高,企業卻找不到人
    《財富》雜誌評選全美最大的 500 家公司中,有 93% 的公司覺得留住人才很困難。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更是有多達 7 百萬個工作職缺。為什麼大家的教育程度提高,公司卻找不到人才呢?
  3. 教育成本跟薪資所得不成比例
    美國的學費每年調漲,但收入提高卻很有限,這說明學位不再有價值,職場也不需要有學位作為保障。

學用落差巨大,就表示讀大學不再重要?

Patrick Erker 提到,現在許多企業希望招募「T 型人才」,T 型人才必須具備跨領域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的深度。在數位時代下,許多硬實力像是程式語言、文書處理等技能容易被淘汰。因此,企業除了在意實質的能力外,更看重「軟實力」,如:快速應對各種變化、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獲得他人信任,以及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幽默感等等。

如今許多企業重視軟實力,想尋找 T 型人才。圖/flickr

這說明學校不能再埋頭只教知識與事實,而是應該培養孩子面對未來不被取代的能力與態度。

面對這些矛盾,Erker 認為,我們的教育方式必須跟著改變,如果以產品開發模式來比喻人才養成,則應該從「瀑布型」(Waterfall) 開發模式轉由「敏捷型」(agile)。

「瀑布型」人才培育方式就像現在的教育制度,由上而下,從小學到大學一步步學習,然後出社會工作,過程中很少有機會回到上個步驟。然而,「敏捷型」不一樣,是玩耍、學習進職場,然後回去學習、再進職場,一直在學習與工作中轉動。

Patrick Erker 認為「大學可能不是孩子必走的路」,然而,「這不代表大學沒有價值,而是孩子可能更早知道他們要什麼。」Erker 表示,當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很確定,他就可以創造自己的求學模式,提早進入職業訓練,但對未來不確定者仍能繼續上大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 LeBron Raymone James 為例,如果已經有一技之長,那上大學還是唯一選擇嗎?圖/ wikimedia commons

簡立峰則從過往在台大任教、中國研究院,以及現今在 Google 工作的經驗,認為數位時代下,老師與家長應該「適性教育」。「孩子不是到了大學才是長大,12、13 歲的孩子就很有想法了」他表示,他們已能用數位資源去找資料,甚至完成想做的事了,應該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讀不讀大學因人而異。

面對素養教育很緊張?父母們,陪著孩子成長吧!

另一方面,使用手機和電腦是數位原生世代孩子的特性,在新課綱強調科技運用的狀況下,不少家長憂心網路成癮的狀況。簡立峰認為,父母應該注意一件事,孩子在「用電腦」不一定等於玩電腦,必須讓孩子有數位能力,「善用數位工具去做事情,航行人生」。

Erker 則認為,孩子玩網路遊戲的時間變多,其實是他們沒有玩遊戲以外的事情可以做,因此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找更有趣的事情給他做,把他們從網路的世界引出來,而不是一味命令孩子不要玩手機。

面對數位時代,素養教育不再只是學校的事情,Patrick Erker 和簡立峰一致認同「父母扮演重要角色」。Erker 表示,可以透過故事、童話帶領孩子思考,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複雜,並藉由寓意讓他們了解到:在解決問題時更要顧及道德與他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立峰則發現台灣教育中最欠缺「勇敢」,「台灣最大的是海,不是島,最重要的是出去。」他認為,父母得先在變動時代下獨立,放手讓孩子出去,孩子才能勇敢學習。

放手,讓孩子勇敢出航吧!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Suzuki
18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超純社會組學生,對未知的一切感到好奇,意外掉入科技與科學領域,希望在猛點頭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將箇中妙趣分享給大家。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離子阱到拓樸量子位元:量子計算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
PanSci_96
・2024/10/13 ・206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子電腦的新戰場:Atom Computing 的崛起

量子電腦的發展一直以來被視為科技的終極挑戰,從 Google 的量子霸權,到 IBM 不斷推進的Condor 超導電腦,業界翹首以待。然而,截至 2024 年,量子計算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變數。Atom Computing 一家美國新興公司,推出了擁有 1,180 個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不僅超越了IBM神鷹量子電腦的 1,121 個量子位元,甚至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也宣布開發出 1,305 個量子位元的超級電腦。

這些新興勢力的出現,不僅在位元數量上超越了 Google 與 IBM 的現有設備,更顛覆了量子電腦技術路線的既有認知。與以往依賴超導技術的量子電腦不同,Atom Computing 與達姆施塔特大學採用了「離子阱」( Ion Traps ) 技術,利用雷射與電場操控離子,形成穩定且壽命較長的量子位元。這是否意味著,超導量子電腦將不再是量子計算的唯一未來?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離子阱技術:量子計算的新契機?

為了理解這一新興技術的潛力,我們首先需要認識量子位元的製作原理。超導量子電腦運用電子在超低溫下的行為,來實現穩定的量子狀態。然而,隨著量子位元數量增加,超導系統面臨物理尺寸與能耗的挑戰。這也是為何離子阱技術逐漸受到重視。

離子阱技術是透過電場陷阱將帶電的離子懸浮在空中,並利用雷射操控其量子態。這種技術擁有更高的穩定性,且能在更長時間內維持量子位元的疊加態。然而,由於需要超低溫、精確的電場控制以及真空環境,離子阱技術在商業應用中的成本仍然偏高,但它的潛力不容忽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性原子與光學魔法:更進一步的量子技術

除了離子阱技術,Atom Computing 與德國團隊則採用另一種不同的策略——使用中性原子來取代離子。中性原子不帶電,這意味著無法直接依賴電場控制,那它們如何操控?答案在於光學技術。他們運用光鑷(光學鑷子)和雷射致冷技術,用光來束縛和操控中性原子。光鑷是 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技術,利用雷射的動量來推動和控制微小的粒子。

在這種方法下,雷射不僅能束縛原子,還能通過致冷技術將原子的運動降到極低,使得量子態更穩定。這種新興技術雖然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已顯示出其在量子計算中的巨大潛力。

量子點與鑽石空缺:人造原子的力量

另一個在量子計算領域獲得關注的技術是「量子點」( Quantum Dots )。量子點被視為人造原子,科學家透過在矽晶體等半導體材料中束縛電子,並利用微波來控制其自旋狀態。這項技術的最大優勢是半導體產業已經相當成熟,因此如果量子點技術能成功商業化,其普及速度將非常快速。即便如此,量子點技術仍需要在低溫環境下運作,且面臨如何克服材料內部雜訊干擾的挑戰。

與此類似的技術還包括「鑽石空缺」( Diamond Vacancies ),它透過在人造鑽石中替換部分碳原子,以氮原子取代,並使用雷射來激發這些空缺結構。鑽石空缺技術的最大優點是它不需要極低溫,能在室溫下運作,這使得它在未來的量子計算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潛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子電腦模擬的原子核 。圖/wikimedia

二維世界的探索:拓樸量子位元

隨著三維物理的極限逐漸顯現,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二維世界,探索其中的量子計算可能性。微軟與貝爾實驗室都在研究的「拓樸量子位元」( Topological Qubits ) 便是一個例子。拓樸量子位元基於一種稱為「任意子」( Anyon ) 的準粒子運作,這種粒子只存在於二維空間中,並且擁有無視傳統量子力學法則的特性。

拓樸量子位元透過操控粒子的空間幾何軌跡來實現運算,這種軌跡在二維空間中表現出穩定且高度容錯的特性。因此,與其他量子位元相比,拓樸量子位元的穩定性與耐久性更佳。然而,這項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量子電腦的未來:量子糾錯與穩定性挑戰

儘管量子電腦擁有極大的潛力,但其目前仍面臨著許多挑戰,最重要的便是量子位元之間的「保真度」( Fidelity ) 與「量子糾錯」(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 技術。現代的量子電腦對外界干擾極為敏感,甚至微小的環境變化都可能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因此,提升量子位元的精確率,並開發有效的糾錯技術,是量子計算未來必須跨越的關鍵。

以 Google 為例,他們在 2023 年發布的研究顯示,通過增加量子位元數量並使用「表面碼」( Surface Code ) 技術,他們成功降低了量子計算中的錯誤率。這項進展意味著量子糾錯技術正逐步成為現實,然而,大規模商業化的量子電腦仍需更多時間才能問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誰將引領量子計算的未來?

量子電腦的發展方向多樣,從超導量子電腦、離子阱、中性原子、量子點、鑽石空缺,到拓樸量子位元,每一種技術都有其獨特的優勢與挑戰。誰能成為量子計算的最終霸主,仍然是未解之謎。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量子電腦將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世界,重新定義我們對計算、數據與科技的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43 篇文章 ・ 237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讓 Suno 製作出你想要的音樂?四大規則讓你用精準的 prompt 做出心中所想的音樂!
泛科學院_96
・2024/07/04 ・284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用了跟 Suno 類似的音樂生成服務 Udio 才讓我理解歌曲生成的 prompt 要怎麼寫,然後配合 sonoteller 這個神器,讓你聽到什麼就能生出什麼!

所以我們這集就來講講:

  1. AI 音樂生成 prompt 的規則
  2. 抄音樂 prompt 的好幫手 sonoteller
  3. suno 跟 udio 的差異

提醒一下,這集沒有詳細的 Suno 操作,重點會放在怎麼寫 prompt 上。

這邊整理一下你看這集必須要知道的事,可以暫停看一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如果想看詳細的 Suno 操作,可以到這支影片:

好啦,讓我們開始吧。

輸入 Suno 的 prompt 只要關鍵字就好?

一開始用 Suno 時,我一直很困惑,到底要怎麼打 prompt 才能有效控制生成的音樂?

自從最近用了 Udio,它有 prompt 隨機生成,研究了一下 Udio 的 prompt,規則大概是「一句有情緒的故事梗概,加上多個曲風或歌曲細節詞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後我把 Udio 的 prompt 拿到 Suno 上跑,也能跑出不錯的東西。

所以,前面應該是指定整首歌的情境?

例如情境換成悲慘命運,聽起來就會變悲傷。

然後我在後面加上輕快 (Brisk)⋯⋯欸?悲傷去哪了?前面那串根本消失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如果把前面那句話,拆解成情緒與事件關鍵字輸入也行嗎?

畢竟字數有限,這樣就能下更多 prompt 了!

嗯,事實是沒差,只要關鍵字就好。

所以結論是,音樂生成的 prompt 跟 Stable Diffusion 差不多,一個一個單詞輸入就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大規則!

在多次測試之後,我認為有效的 prompt 可以分為這四類:

1. 曲風類:funk、rock、pop、classical 之類的特定曲風。

這些詞最重要,會最大幅度限制歌曲的走向,通常會放多個有關聯的曲風,例如 city pop 跟 funk 還有 Disco 有關,我前面的 prompt 就選了 city pop 跟 funk,不用 Disco 單純是出來之後更有電音舞曲感,我不喜歡。

2. 歌曲控制類:B 小調、brisk、BPM 之類的名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類名詞只能做到修飾,例如前面的 prompt 加個 BPM 200,也不可能演奏出 BPM 200 的 city pop,只是稍微加快,但如果我把曲風換成 rock, metal,就能接近我要求的 BPM 200。

3. 情緒、狀態類:miserable, adventure 這些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詞彙,能提供整首歌曲的旋律、節奏,但效果極弱。

例如前面放了輕快 brisk,悲傷感就消失了。

4. 樂器類:歌曲中有出現什麼樂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在選曲風的時候,就已經有樂器配置了。像上面的 city pop,就已經預設會有效果器 (Synthesizer),因此就算輸入民謠吉他 (Acoustic Guitar),也聽不到民謠吉他的原聲,滿滿的效果器。

我把上面的重點總結在這裡,有需要的可以停下來看,總之,先找對曲風,才能生出你想要的音樂。

怎麼知道喜歡的歌是什麼曲風?

那這時你可能會問啦,我哪知道自己想生的曲風是什麼啊?

這時就輪到 Sonoteller 登場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noteller 是分析歌詞與曲風的 AI 工具,只要給他 Youtube 網址就會幫你分析啦。

這樣你就可以在 Youtube 上先找一首參考的歌曲,再丟到 Sonoteller 分析,瞬間就有曲風的 prompt 啦。不過近期 Sonoteller 的伺服器不堪負荷,常會遇到拒絕分析歌曲的情況。

但如果是超流行的歌,例如 Ado 的 Show,因為已經有人分析過,就會直接調之前分析的資料給你。

畫面的左半邊是歌詞分析,因我沒有生成歌詞的需求,這裡就不詳細說,


不過我自己截一些 summary 中的字當 prompt。

右半邊是曲風分析,Genres 就是我們的曲風啦,也有提供副曲風、情緒、樂器、BPM、key 之類的資訊,都可以複製回去當 prompt 用。

後面的數字是相似程度,參考就好,畢竟曲風、情緒感受是很主觀的,

好啦,讓我們聽聽用 ado show 的曲風做出來的歌長怎樣吧。

好像不太對勁,加個 J-pop 進去看看,這個感覺比較對,就先到這邊吧。

也提醒一下,我們不太可能只複製一首歌的 prompt 就得到想要的歌,多放幾首你覺得類似的歌到 sonoteller 分析是個好方法!

配合 ChatGPT 之類的工具來生成額外 prompt 也可以。不過我覺得門檻比 sonoteller 高,而且也不容易搞懂那些詞彙到底代表了什麼。

等等,Udio 和 Suno 到底哪一個好用?

再來說說前面有提到的 Udio 和 Suno 有什麼差吧!

基本邏輯是相同的,但 Udio 的操作更直覺,Udio 有提供 prompt 提示,不僅給我靈感,讓我學到很多新名詞,真的超級多,可能我在學校音樂課學的詞彙都沒有這幾個禮拜學到的多。

還有 Udio 每次生成歌曲只有 30 秒,更容易修改或擴充,它的擴充還可以選擇 intro outro 來生成音樂的開頭結尾,比起suno用起來更順手。

然後現在 udio 完全免費,一個月能生成 600 首,超適合拿來練 prompt!

蛤?你說這集為什麼沒有 Udio 生成的歌?

因為現在 udio 免費生成的音樂不能商用!

所以這支影片,就還是以 Suno 為主啦。

最後,你覺得 AI 生成的音樂聽起來如何呢?

  1. 當背景音樂不錯聽
  2. 匠氣太重,了無新意
  3. 沒感覺,要做的話
  4. 其他也可以留言分享喔

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