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青春期是人體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除了身體上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
蠢動外,身體內的賀爾蒙也開始活躍流竄,讓你在課堂間、捷運上,都時不時對他人陷入「可以色色」與「不可以色色」的理智與慾望的拉鋸戰……。你是未滿 18 歲的青少男女嗎?是否對該如何理解「性」感到迷惘?這次《談性先修班》專題,以「未滿 18 歲可以看」的初衷製作系列文章,邀請各位讀者認識那些「能看 A 片前,你要知道的性知識」!
一段關係的結束,總是讓你覺得有些遺憾嗎?兩人一起走了好久,最後卻沒有走到盡頭……是不是偶爾會在半夜想起前任呢?掉入回憶漩渦的同時,腦海裡也出現「不要再想」的聲音,討厭自己這樣有事沒事突然地想起。這其實和心理學的「蔡加尼克效應」有關!
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不讓你完成某件事,反而會讓把事情記得更牢呢?
舉例來說,當影集劇情進入高潮,下一秒跑出「下集播放」的按鈕,通常你會直接按下去,一口氣追完一整季,五個小時一不小心就過去了。
可是,如果此時你有重要的工作要完成,不得不按下暫停鍵,在你做其他事情時,是不是一直在想到底誰是兇手、為什麼主角會死掉、劇情怎麼會這樣演等等。
再舉個例子,當你列出一堆今天必須完成的待辦事項,但到了晚上發現自己只做完一半。剩下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就會在你腦中盤旋,你會開始想著到底是什麼拖慢進度、什麼時段適合重新安排這些事情之類的。
但奇妙的是,我們並不會花這麼多時間想那些「已經完成的事」,反而是那些沒有被完成的事情,會陰魂不散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沒有完成的事,反而記更牢」的蔡加尼克效應,到底是什麼?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指的是比起已完成的,人會更在意的是未完成的事。所以,它不只可以解釋為什麼卡在一半的影集,會讓人一直想點「下集播放」,還能說明為什麼我們總會想起沒有走到最後的初戀,或是一段有遺憾的關係。
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是一位心理學家。某天,她坐在維也納的一家餐廳,發現服務生對「尚未付款的帳單」有更好的記憶力。但是,一旦帳單結清後,服務生就很難記住訂單的確切細節。
於是,蔡加尼克開始進行一系列實驗。首先,她將參與者分成兩組,要求他們完成一系列不同的作業,像是拼拼圖、算數解謎,以及把串珠串在繩子上等簡單的任務。
其中一組,會在他們快要完成時,中斷他們正在進行的作業,強迫他們轉而進行其他作業。另一方面,控制組則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完成所有作業。
在實驗結束的一小時後,蔡加尼克請這兩組參與者回想剛剛進行了哪些作業。結果發現,中斷組的參與者記住他們作業的可能性,是那些真正完成任務的人的兩倍。而她也發現在成年參與者能夠記住未完成的作業,比已完成的高達 90%。
如果一直想起怎麼辦?試試「認知脫鉤」
其實,蔡加尼克效應不只解釋內心有想要「完成」的需求,也說明我們的記憶是如何運作的。換句話說,那些還沒完成的事情,會被我們記住,不只佔據我們的腦海,可能還會帶來緊張和焦慮的感受。只有在這些事情順利完成後,我們才不會想起它。
但是,不管是面對一段關係的結束,或是在關係中發生遺憾等,都不像待辦事項,可以那麼容易解決。像是,曾經以為對方是可以一起走向紅毯,但最後卻不是這樣,或者覺得如果當時的自己改改脾氣,是不是可以走到最後,這樣彼此就不會分手了等假設性問題。
現在的你,知道在半夜想起了過去沒有走到最後的關係,其實是「蔡加尼克效應」在作怪。當你不自覺地想起時,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不去想,反而可以順勢覺察自己當下的想法和情緒。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自己很糟糕,都已經進入一段新的關係,卻還是會時不時想起。或是會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好、無法擁有一段新關係等負向認知,不斷責備自己的想法,從而感到非常挫折、難過或憂鬱。
但是不同的想法會產生相應的感受。這時,可以練習使用「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中的「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方法。也就是,用好奇的心態,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糟。
最後,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初戀」比起後面的其他關係,好像更容易被大家記住,甚至是難以忘懷呢?這和心理學中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有關。
有沒有過那種經驗是,當老師在課堂上劈哩趴拉轟炸各種專有名詞時,你通常對前幾個印象比較深刻?這就是「初始效應」。出現在越前面的事物,就越容易被人記住。同樣地,初戀所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比起其他段感情來說,更容易被記住的原因也在這。
參考資料:
- Zeigarnik, B. (1938). On finished and unfinished tasks. In W. D. Ellis (Ed.), A source book of Gestalt psychology (pp. 300–314).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mpany. https://doi.org/10.1037/11496-025
- 陳映廷、陳怡君(譯)(2021)。《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原作者:Trudy Gilbert-Eliot PhD)。台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