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41
1

文字

分享

9
41
1

你認為,什麼才是「正確」的色情內容?|【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0/12/28 ・222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相關標籤: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A 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對話形式。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在《看 A 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中,引用各種研究,來指證 A 片橋段中的不合理之處,而我也開始懷疑,身為理性的人,為什麼會對不合理的 A 片產生感覺?甚至有人會有類似上癮的效果。而 A 片帶來的影響,也不僅僅是個人,甚至能對整個社會產生一些微妙的影響。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A片成癮是治療還是毒品?

看A片會不性福,對真人沒性趣嗎?一文中,我們知道 A 片具有「刺激獎勵迴路」的效果,這種效果與「物質成癮」類似,對我們來說,看 A 片是真的會上癮,然而,這種「上癮」究竟是好是壞,研究者目前也還沒有共識。

回顧 A 片成癮性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悲觀認為 A 片的成癮性會強迫使用者自慰,進一步造成性功能障礙,甚至被當作性功能障礙的主因;也有另一批的研究者,樂觀運用 A 片的成癮性與認知行為療法,開發出 IBST (Internet‐Based Sex Therapy) 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有心理性性功能障礙的人找回自信。

無論悲觀還是樂觀,兩種研究都還在持續進行中。

A片的刻板印象

比起 A 片成癮,A 片所造成的社會現象可能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像是 2015 年的波多野結衣悠遊卡,引起大眾討論性產業工作者污名化的議題。不過,比起 AV 女優汙名化,A 片中各種職業或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是個問題,像是OL、護士、教師、人妻……等,這些 A 片中的刻板印象,會讓某些觀眾信以為真,或是在言詞中透露出令人不舒服的觀點,造成某些人不必要的困擾。

而這些刻板印象,也不乏被運用在各種廣告或節目之中,像是某些手機遊戲廣告,或是一些搞笑節目的段子。近期LOL新角色瑟菈紛,在歐美網站上被網友撻伐,有部分原因是瑟菈紛在宣傳的時候,將自己打造成 E-Girl的形象 (歐美用語,指在網路上透過遊戲直播宣傳自己,近一步出售自己裸照或提供色情服務的女性,並不是抖音上的E-girl)。

究竟 A 片中呈現的刻板印象是否該被管制呢?或者為什麼我們這麼愛看這些不真實的內容呢?有一說是為了滿足男性的征服慾望,那這種征服慾望又是從哪裡來呢?

也許,A 片並不製造刻板印象,而是刻板印象的放大器,真正的問題來源,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青少年過於簡單獲得色情內容

2020 年 12 月,因為紐約時報踢爆 Pornhub 的審查機制問題,使平台上充斥著非自願上傳、未成年性愛與性犯罪 A 片,為此,Pornhub下架了千萬部未經審核的 A 片。即便這樣,Pornhub 上仍有將近 300 萬部 A 片供人觀賞。

根據網路流量排行榜 SimilarWeb 2020年11月的報告,Pornhub 的流量是世界第十,在它前面還有另外兩個色情網站,分別是第九名的 xnxx 與第八名的 xVideo,它們所擁有的流量甚至比 Amazon (第十一名) 和 Netflix (第十九名) 還高!

獲得色情內容比想像中的簡單,但這也造成了各種問題,紐時的報導是從犯罪與非自願上傳為切入點,而接下來想要談的,是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的問題,在義大利迦納的調查研究中,都提到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是常態,且阻止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是近乎不可能的行為。

什麼才是「正確」的色情內容?

紐時的報導中提到一個惡性迴圈,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有問題的色情內容,被觀眾觀看後,又有部分觀眾成為問題色情內容的散布者或製作者,再把問題內容上傳到不同網站上,而阻止惡性迴圈的最好作法,就是從源頭封鎖有問題的色情內容。

但是,什麼才是「正確」的色情內容?

紐時的報導將「有問題」的色情內容,定義為有犯罪或非自願的色情內容,而 Pornhub 則以實名認證過的色情演員與發行商的帳號所發佈的影片為「沒問題」的色情內容,那麼只要是「沒問題」的色情內容就可以了嗎?尤其是對性尚未了解的青少年,只要是「沒問題」的色情內容,就可以任意瀏覽了嗎?

這裡並非要討論某些癖好是否有問題,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但我們的確從來沒想過,在這些充滿「刻板印象」的色情內容中,「正確」的色情內容到底是什麼?(嘿,去看看《看 A 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專題吧!)

迦納的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給了三點建議:

1.家長不該迴避或限制性的討論,應該要歡迎自己的孩子更願意與自己討論並回答性相關的議題。

2.學校課程必須設有性教育相關課程,以幫助傳播正確的訊息。

3.專家應透過各種節目或工作坊跟老師、宗教團體和家長溝通,以便讓他們知道這一階段的重要性。

一味地制止 A 片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想像「正確」的色情內容應該是什麼樣子。即便我們無法阻止所有「有問題」的色情內容,但有了一套標準後,就更能讓人分辨 A 片裡面的虛實,也能讓未來面對青少年提出性的相關問題時,有更全面更好的答案。

科夥伴們,你所認為的「正確」色情內容是什麼樣子呢?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9
stage_96
26 篇文章 ・ 47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難民故事傳遞哪些訊息?找回屬於自身的權利、自由與尊嚴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6/07 ・505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整理撰文|劉韋佐、田偲妤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近年來國際局勢動盪,無論是阿富汗戰爭、敘利亞內戰,還是正在發生的俄烏戰爭,無情的戰火造成大批民眾被迫成為難民。我們常從新聞媒體看見難民的苦難故事,你是否想過難民希望透過故事傳遞哪些訊息?故事本身又如何影響難民的人生?

中央研究院 112 年「知識饗宴——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邀請院內歐美研究所王智明副研究員,以「難民故事:權利、自由與尊嚴」為題,聚焦三部有關北韓難民的故事文本,探討難民如何在一次次的行動中脫離身分枷鎖,找回屬於自身的權利、自由與尊嚴。

2021 年 8 月 16 日,一架 C-17 美軍運輸機載著逃難的阿富汗民眾從喀布爾機場起飛,沒搭上飛機的民眾奮力爬進輪艙或緊緊抓住機身,造成多人從空中摔落死亡。圖/AfghanUrdu Twitter 影片翻拍

藏在故事後的吶喊

2021 年 8 月,美國結束長達 20 年的阿富汗戰爭,美軍陸續從阿富汗撤軍、塔利班政權開始接管全境。8 月 16 日,一架 C-17 美軍運輸機載著逃難的阿富汗民眾從喀布爾機場起飛,大批沒搭上飛機的民眾奮力爬進輪艙或緊緊抓住機身,造成多人從空中摔落死亡。

這架平時只能搭載一百多人的運輸機,最後超載了 640 名阿富汗民眾。他們滿心期待奔向美國「自由」的領土,但在降落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的那一刻,他們瞬間成為阿富汗「難民」,在前方等待他們的是漫長艱辛的特殊移民簽證申請。

身在臺灣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被迫成為難民的辛酸,但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王智明副研究員發出提醒:

事實上,難民議題並非遠在天邊,難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

不論是 1949 年國共內戰的大江大海、1975 年越南難民的投奔怒海,還是 1980 年代時有所聞的反共義士,難民都與臺灣歷史的脈搏相應,乃至成為血脈相連的一分子。

為了啟發人們對難民議題更立體的理解與關懷,王智明特別以「難民故事:權利、自由與尊嚴」為題,分享難民之於民族國家的批判意義,並聚焦三部有關北韓難民的故事文本,探討難民如何在一次次的行動中脫離身分枷鎖,找回屬於自身的權利、自由與尊嚴。

成為難民的原因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 2022 年 6 月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 2021》,截至 2021 年為止,全球被迫流離失所者高達 8 千 930 萬人,其中有 72% 難民在鄰近國家接受庇護,但這些收容國中卻有 83% 屬於中低收入國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難民人口中,有將近一半(約 41%)是急需援助的未成年兒童。

王智明提到,這些數據清楚指出,難民問題是一個正在發生、亟待解決的國際議題,歐美國家對於相關援助措施已有很多討論,但值得我們追本溯源反思的是:是什麼原因迫使人們逃離家鄉?難民議題與你我又有什麼關聯

敘利亞庫德族男孩 Aylan Kurdi 在搭船逃難途中不幸溺斃,其遺體倒臥在海邊的照片迅速在全球流傳,引發國際社會對難民人道救援的關注。圖為出現在德國法蘭克福港口旁的塗鴉畫像。圖/Wikimedia

造成難民的原因除了戰爭以外,經濟發展機會的缺乏、極端氣候導致的飢荒、威權政體對生命的威脅等,都可能迫使人們冒著生命危險遠走他國。我們會為逃難途中溺斃的敘利亞兒童落淚,關心俄烏戰爭下失去家園的烏克蘭人民,這些出於人道的情感相當重要。但是難民只是遠在他方的他者嗎?臺灣是否曾有與難民相關的歷史記憶呢?

事實上,臺灣也曾有一段庇護難民的歷史。近期推出的公視紀錄片《彼岸他方》,帶我們回到 1978 至 1988 年的澎湖白沙鄉講美村,這裡曾設立一處「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專門用來收容 1975 年北越共產陣營統一全境後出逃的越南人,10 年間曾收容 2 千多名越南難民。

這些來自越南的難民,多數是在越南討生活的華僑,他們能被臺灣接納,也多半與他們的「華僑」身分相關。他們有些人後來選擇入籍臺灣,更多則再轉移至他國。看似和平的結局卻是一連串問題的開端,進入臺灣社會後,他們究竟是難民還是同胞?是陌生人還是自己人?是苦海求生的平凡人還是反共義士?這些矛盾的疑問凸顯了難民議題的複雜性,背後關乎的不僅是人道救援,還涉及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問題。

難民與自身故事

許多敘述難民故事的作品皆試圖探討複雜的難民議題,王智明特別注重的是:難民如何敘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如何形塑難民?就他的觀察,難民的故事通常圍繞著權利、自由、尊嚴的喪失與追尋。

王智明舉詩人 W. H. Auden 的詩作〈Refugee Blues〉為例,傳達難民喪失權利的內心掙扎與尷尬處境。其中一段詩句描述難民試圖入境他國卻拿不出護照的情形:

領事拍著桌子說,如果你沒有護照,在法律上你就算死亡。但我們還活著,親愛的,但我們還活著。

詩中諷刺的指出,一旦成為難民,身分證明文件比人本身更為重要,因此如何取得合法證件成為難民故事的核心關鍵。另一方面,「故事」本身也可能成為協助難民獲救的「證件」,一段動人的故事能讓難民獲得被外界接納、自我療癒的機會。

但是逃難故事的單一化、奇觀化,也可能窄化了難民的形象,遮蔽了難民經驗的多樣性。畢竟難民經驗不是只有逃難這一端,抵達之後的生存狀態亦是難民經驗極為重要的成分。王智明特別選了三部有關北韓難民(脫北者)的故事文本,讓我們從不同視角體會:難民如何被期待去講述一套有既定劇本的故事,以及故事本身如何形塑並影響難民的人生

透過脫北者故事,翻轉難民印象

朴研美(2016)《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圖/大塊文化

第一部作品是朴研美寫的《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In Order To Live)。朴研美的脫北故事讓人一窺北韓鐵幕政權下,平民百姓真實的生活樣貌。作者為了逃離北韓,冒著生命危險橫渡冰凍的鴨綠江、逃離掮客和黑幫的魔爪、跨越荒涼的戈壁沙漠後抵達蒙古,費盡千辛萬苦才得以搭機飛往南韓。

朴研美的脫北歷程如同一段冒險故事,也是一個相當「典型」的難民故事,符合多數人對難民的既定認知。然而,王智明提醒,並非每個難民都有相同的經歷,但每個人所經歷的痛苦都是無法類比的。

多數讀者習慣用一種「奇觀式」的視角觀看難民故事,藉此激發對難民苦難經歷的同情心。王智明認為這情有可原,因為只有在讀者惻隱之心被啟發後,我們才有可能去理解和同理難民的處境。但王智明也向大眾拋出疑問:

我們會不會因為難民來自北韓、敘利亞、阿富汗等威權國家,因而產生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是在閱讀難民故事時值得反思的問題。

Krys Lee (2016) “How I Became a North Korean”
。圖/Penguin Books

第二部作品是韓裔美國作家 Krys Lee 寫的《How I Became a North Korean》。故事發生在中國和北韓的邊境,主角是一名住在中國的朝鮮人,他曾到美國生活,後又回到中朝邊境。在誤打誤撞下被誤認成脫北者,發生從「移民」變成「難民」的身分錯置。

書中詳實描述脫北者在逃難過程中遭遇的各種威脅。某些女性被迫成為性工作者,或被賣給有殘疾的中國男子為妻。男性則可能受黑幫的暴力壓迫,淪為沒日沒夜出賣勞力的黑工。在中朝邊境中的他們無所依靠,既要尋求日常溫飽,又要躲避警察,只能依賴教會等人道救助團體的協助,但是人道救助並非全然無私。

王智明發覺,這部作品最特別的是,翻轉了拯救者與被拯救者的刻版印象。看似拯救者的教會卻是脅迫者之一,以向警察檢舉來威脅脫北者信教。看似被拯救者的主角,最終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恢復自由身,並拯救其他脫北者。更關鍵的是,當他們成功抵達南韓之後,脫北者的身分並未隨之褪去,反而纏繞其身,成為恐共的南韓社會歧視他們的理由。

Cho Haejin (2019) “I Met Loh Kiwan”
。圖/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第三部作品是韓國作家 Cho Haejin 寫的《I Met Loh Kiwan》。故事的主要敘述者是一名韓國記者,他受到脫北者 Loh Kiwan 的啟發,踏上一趟追尋難民經歷的旅程。故事重點不在敘述脫北過程,而是聚焦探討脫北者來到異國後的生活。

故事的敘事者亦步亦趨地來到比利時,探訪 Loh Kiwan 曾落腳的地方,感受與思考作為難民的他曾遭受過什麼樣的待遇,如何以極為有限的資源度過初到比利時的每一天。包括被旅館的接待人員白眼和冷待,保存早餐的麵包作為一天的食物,沒有工作與方向,面對自己饑餓與他人幸福間的巨大落差,以及在異國語言和文字裡的苦苦掙扎。

「Loh Kiwan 在此化身成一個象徵、一條線索,讓讀者投身在難民經驗中,走一遍難民到異國後可能遭遇的經歷。」王智明點出該部作品在敘事角度上的特殊之處。

故事結局相當振奮人心,Loh Kiwan 在餐廳遇見一名菲律賓難民,她得到去英國的機會,而 Loh Kiwan 也願意一同前往。他們看似拋棄在比利時好不容易獲得的安穩生活,事實上正逐步擺脫被援助者的身分枷鎖,靠自己的力量去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環境,如同一般人一樣擁有真正的尊嚴。

撕掉刻板標籤,看見故事背後

這三部作品呈現了不同的敘事視角,包括難民的自我表述、既定認知的翻轉、難民異國經歷的反思。經由閱讀這些故事,我們對難民的認識,將不只停留在「受援助者」或「被同情對象」等刻版標籤之中。

王智明更提出另一個認知陷阱,也就是脫北者常被放在反共敘事下來理解,脫北行動代表反對獨裁的金氏政權、肯定自由民主的價值。但是當脫北者真的來到民主國家後卻發現,他國政府與人民並沒有想像中的寬容,反而要求脫北者服膺特定的反共義士形象,更在無形間將其「他者化」,在公民與難民之間劃出一道界線。

朴研美曾提到當初決定脫北的原因:「我們只想活得像個人!」沒有人願意成為難民,通常也不是為了特定政治目的,多數人只是為了追求可以「活得像個人」的基本人權。然而,所謂的「人權」卻是說的比做的多,雖然聯合國人權公約有明文規定保障所有人類的權利,卻少有國家可以明確執行。

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曾說:「沒有了公民權,也就沒有了人權」,但真正能取得公民權的難民通常少之又少。面對人權的弔詭,鄂蘭甚至刻意主張:「難民最需要的就是名聲,什麼樣的名聲都好,只要能鬧事、被看見,就有爭取權利的機會。」

換言之,那些沒被看見、聽見的難民,就沒有被理解的機會。雖然難民的故事可能將難民「他者化」,但王智明認為,我們更應該關注故事背後的情感和聲音,因為這些聲音恰恰是難民訴求被聽見的機會。

在演講的最後,王智明將難民議題再次拋給眾人反思。在臺灣這個由多元族群組成的移民社會,我們正面對美中勢力多方較勁、臺海周邊詭譎多變的局勢:

我們都是外來者,我們也可能成為流亡者。希望他們的故事不會成為我們的經驗。

期許眾人能透過不同的難民故事,與原本不熟悉的世界建立聯繫,看見權利被長期忽視的族群,喚醒我們對人權與正義的關懷。當我們能進一步理解並尊重難民的經歷,認真思考造成難民傷痛與移動的歷史,才有化解歧視、寬容接納外來者的可能,實踐真正的社會正義。

延伸閱讀

  1. 中研院歐美所王智明老師個人網頁
  2. 中研院 112 年知識饗宴—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難民故事:權利、自由與尊嚴」
  3. 朴研美(2016)。《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臺北:大塊文化。
  4. Krys Lee (2016). How I Became a North Korea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5. Haejin Cho (2019). I Met Loh Kiwan.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72 篇文章 ・ 2669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透過飛沫傳染,病程快、致死率高!——慎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careonline_96
・2023/06/06 ・199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開始症狀不明顯,不容易診斷,但進展快速,相當致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醫師說。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江明洲醫師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可透過飛沫傳染,如果鼻咽腔帶有腦膜炎雙球菌,即便沒有發病,還是有傳染的風險,在一般族群中大概有 10% 的人屬於無症狀的帶菌者,而在青少年可能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帶原率。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時不容易辨識,不容易早期診斷,但病情又進展很快。江明洲醫師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孩童,超過三分之一是發生在小於 4 歲,尤其是小於 1 歲的小朋友。

除了嬰幼兒之外,如果是免疫系統有問題、持續性補體缺損、脾臟功能缺乏、脾臟切除的患者,也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風險族群。江明洲醫師說,由於青少年的帶原率較高,因此居住較為密集的宿舍、軍營、監獄,也有較高的機會出現感染。過去有研究指出,抽菸或吸二手菸也有較高的風險。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致死率很高,江明洲醫師說,整體來講大概是 8% 至 15% 的死亡率,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大概有 50% 的死亡率。

腦膜炎雙球菌是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根據細菌外面的莢膜可以分成至少 13 個血清群,其中 6 種血清群(A、B、C、W、X、Y)較容易造成流行。江明洲醫師說,在台灣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以 B 型較常見,大概有 80% 是由 B 型所導致。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剛開始的症狀不明顯,可能出現一些感冒的症狀,發燒、噁心、嘔吐等,江明洲醫師說,小於 1 歲的小朋友,會有嗜睡的狀況,不容易立刻察覺。腦膜炎雙球菌造成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在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或成人,就會有很明顯的劇烈頭痛,甚至脖子僵硬,嚴重時會意識不清。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程進展很快,可能導致腦膜炎、敗血症、敗血性休克,而容易造成死亡。雖然一開始症狀不明顯,但可能在一天之內便進展到腦膜炎、敗血症、休克、死亡。

即便經過治療,有些患者除了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還可能造成四肢循環不良,而導致截肢。江明洲醫師說,幸運存活下來的患者可能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智能障礙、聽力損傷等。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在於盡快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江明洲醫師說,因為可能出現敗血症、意識昏迷,所以還需要各種支持性療法的介入。

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重點提醒

因為無症狀帶原者相當多,可能透過飛沫散布腦膜炎雙球菌。江明洲醫師說,大家一定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避開人潮都能減少接觸病原的機會,最重要的是目前已有疫苗可以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面對明顯咳嗽、流鼻水的患者,我們會盡量保持距離。」江明洲醫師說,「但是對於無症狀帶菌者,接種疫苗還是較有效的方式。」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之高風險族群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持續性補體缺損、脾臟功能缺損等患者應和醫師討論,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若要前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風險地區旅遊,應提早向醫師諮詢並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後約 7 至 10 天可以產生保護力。

貼心小提醒

腦膜炎雙球菌造成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個非常致命的疾病,江明洲醫師說,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忽略且不容易診斷,但病程進展非常快,會在短時間內演變成腦膜炎、敗血症、敗血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死亡率很高。即便經過適當的治療,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感染者可能會有嚴重的後遺症。

因為無症狀帶原者很多,發病時不容易辨識、病程進展快速,又可能出現嚴重後遺症,所以一定要小心防範。江明洲醫師說,1 歲以下嬰幼兒、青少年及老年人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的年齡層,目前較有效防範的方式,是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careonline_96
392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