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或是家人有在吃保健食品的習慣嗎?逢年過節總會看到許多保健食品的廣告,似乎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大家「有拜有保佑,有吃有保健」的觀念,卻未必知道自己吃得是什麼?為什麼要吃?
如果你想要吃得安心、吃得有效,那麼以下幾個對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的概念你一定要知道!
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傻傻分不清楚?
在台灣,其實任何食品你都可以把它當成保健食品。在法律上,保健食品就是單純作為營養補充的一般食品,任何宣稱的功效都不被承認。
符合相關規定、並且取得衛生福利部認證的合格保健食品有個正式的名稱叫做健康食品(health food)。顧名思義,健康食品是能提促進健康功效的食品,而不是具有醫療功效的藥品。所以若是有任何保健食品宣稱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可是違法的行為喔!
健康食品申請認證,必須說明產品的功效成分,也就是明確指出該食品的保健功效是由某種(或某些) 成分所表現。如果健康食品之保健功效無法確認是由哪種成分所呈現,但保健功效評估已確認有此功效,則以健康食品中可能是具保健功效的成分定為指標性成分,以方便品質管制。
目前台灣通過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約四百多種,如果想要辨認哪些產品是經過政府認證的保健食品,可以看看產品包裝是是不是有俗稱「小綠人」的健康食品標章就知道囉。
台灣人常吃的健康食品有哪些種類?
目前我們吃的合法保健食品中,原料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 微生物類原料——例如綠藻、藍綠藻或螺旋藻、乳酸菌、酵母菌(健素糖或酵母片)、紅麴、靈芝類、香菇類等。
- 動植物類原料——例如雞精、燕窩、魚油、蜂王乳、人參、銀杏、花粉等。
- 可能由兩種以上生物得到的成分——例如膳食纖維、DHA、卵磷脂、維生素類等。
不管是用哪種原料製成的健康食品,都必須通過嚴謹的實驗測試。而且針對不同的功效,政府也擬定了不同的評估方法,通過認證才能確保產品的品質和效果。
健康食品有健康之名,但是……
雖然健康食品對於保健的功效是有某些研究認證,但是,攝取健康食品的時候,你必須記得以下幾個「但是」:
- 保健食品不是藥品:再說一次,保健食品不是藥品,它可能幫助你增進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但是沒有辦法治病。有病就去看醫生!
- 請注意攝取量:保健食品也許可以補充你身體缺乏的營養,但是請注意攝取量。包裝上頭的建議攝取量不是隨便算出來的,多吃不一定有害但絕對無益,還可能因為營養素毒性累積,提高疾病風險。
- 吃藥要與醫生討論:雖然經過認證的健康食品的確有增進健康的功效,但是要注意某些保健食品和藥物的交互作用會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你正好在吃藥,請記得和醫生討論合適的用藥方式。
- 特殊體質要注意: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依據自身需求找合適的保健食品來吃,但是有些人必須要謹慎徵詢醫師的意見。例如小孩、孕婦、有過敏體質,或者患有慢性疾病,隨便吃保健食品可能會導致一般人不會有的副作用,不可不慎。
- 編按:本文內容多改寫自延伸閱讀,關於保健食品的完整知識可以參考下方的延伸閱讀,或者泛科學的保健食品特輯
延伸閱讀:
- 保健食品百百款,常見的食品成分怎麼來?
- 食品、藥品能不能一起吃?從魚油、紅麴、銀杏解釋交互作用
- 「牛樟芝是有效的健康食品嗎?」以牛樟芝為例,解密健康食品研究結果
- 營養真的缺很大?!服用保健食品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PanSci TALK:保健食品怎麼挑?怎麼吃?」
- 要養身,先懂得保健食品怎麼吃!納豆、益生菌、人參的益…
- 且慢,功效可不能隨便講!健康食品的「正名」之路—「P…
- 吃個飯也要講究多樣性?快來認識藏在蔬果裡的植物營養素
- 葡萄糖胺真的能治好退化性關節炎嗎?
- 補充魚油對小孩視覺及認知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