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 前一篇請見:愛爾蘭戴奧辛汙染豬│食安簡史1:打怪前先看圖鑑
執政黨頑固地堅持食安政策沒有問題,對內打壓科學界,對外用政治作秀混淆人民,直到民眾開始死亡,醜陋的事實爆發民怨、產業崩潰、最終導致政黨輪替…… 20 年前的英國政府,成了食安史上最寫實的負面典範。
英國狂牛症:當政治考量優先食品安全之時
歷經兩次大戰後,英國於 1972 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從此英國法制必須以宏觀的跨國視野進行調整。而正值「食品與藥品銷售法」百週年,主掌英國食安的農、漁業食品部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od/MAFF) 出版了一本《食品安全:百年來的進步》宣揚英國政府的政績1。
但真實的世界並沒有因為政府出版了新書就變得週全,1988 年的英國爆發沙門氏菌中毒案件,時任的衛生部長在媒體上直指禍首乃是雞蛋,拙劣的風險溝通不僅讓英國蛋價一落千丈,更讓他因此下台2,3。
為了回應這次食安事件,英國政府在 1989 年頒布了《食物安全:保護消費者 (Food Safety: Protecting the Consumer) 》白皮書,更於 1990 年時頒布了「食品安全法 (The Food Safety Act 1990) 」,此法規列出食品安全的原則綱要,地位接近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儘管如此,當時英國在野黨仍對食安管理政策提出了質疑,但執政黨仍信心滿滿4,最終,由一群瘋狂的牛隻衝出英國,襲向全世界註1。
那群吃屍體長大的牛:是誰開始讓草食動物吃肉?
在狂牛症肆虐最嚴重的那幾年,疑似含有致命病原的飼料,從英國大量地販售到全世界。當時,台灣向英國購買的狂牛飼料重達四萬五千噸5。
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點子,開始讓草食動物吃起了帶肉的飼料。也許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是倒行逆施,但看到牛變得又肥又壯,有誰會不心動呢?
在肉品製程中,總有些無法變成產品的內臟、獸骨和碎肉被拋棄。約莫 1970 年代,商人開始用這些剩餘物製成高蛋白質的肉骨粉飼料 (meat and bone meal/MBM), 而高蛋白飲食成功地讓牛隻的體重快速增加、提升經濟效益。在利之所趨的誘因之下,商人和牧場主無不趨之若鶩。很快地,肉骨粉飼料就擄獲了英國牧場主的心,以及草食動物的胃。然而,無奸不成商,為了追求更大的獲利空間,飼料商開始將病死亡的牛羊屍體混入肉骨粉。不知道哪一天,某隻有死亡蛋白的羊屍被絞成了肉粉,於是只在羊群的瘋病,就此跨種到了牛群裡,震撼全球的狂牛症,即將拉開序幕……
1983 年,在英國的某個農場裡,獸醫師雷·威廉 (Ray Williams) 觀察到零星牛隻出現攻擊傾向。牛屍被製成玻片送到英國中央獸醫實驗室 (Central Veterinary Laboratory;CVL) 進行研究,直到 1985 年 9 月,病理學家卡羅爾·理查森 (Carol Richardson) 在觀看病牛的大腦切片時,突然覺得此海綿狀的大腦像極了羊群的羊搔癢症 (Scrapie) 。沒多久,此病有了饒口的名稱-牛海綿狀腦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6。
越來越多的科學的證據呈報到高層,某種恐怖的新興疾病正在攻擊食品的產業鏈,而政治因素卻影響了英國政府的判斷。為了產業經濟的發展,農、漁業食品部選擇封閉疫情資訊,未通報飼料出口國,也沒有知會英國健康部。缺乏獨立風險評估機構的管理架構,開始搖搖欲墜、命懸一線。1987 年,流行病學證明飼料就是引發狂牛症的原因。隔年,英國政府開始全面撲殺病牛、禁止使用肉骨粉飼料。
雖然英國政府禁止本國使用肉骨粉,卻仍將這種危險的飼料出口到世界各國,而歐盟也因信任英國的風險評估能力,並未加以制止7。從 1988 到 1996 年期間,全球超過 70 個國家向英國購買了危險的肉骨粉飼料,而台灣就進口了 4 萬 5 千噸之多5。面對新興的瘟疫,制定食安法規百餘年經驗的大英帝國,為了政治利益無視科學證據的政治作為,現今仍令人費解。
時序進入 1990 年,全英國已近 1 萬 5 千頭牛遭到感染。但政府的作為和科學證據之間,矛盾越來越劇烈。該年,時任農、漁業食品部部長的約翰·岡默 (John Gummer) ,在電視上和自己的六歲女兒大啖牛肉漢堡,以向民眾保證牛肉的安全;同年,第一例狂貓症的貓病例被證實。 1993 年,英國政府的首席醫務官 (Chief Medical Officer)向民眾保證食用牛肉絕對安全無虞;同年,病牛數量已飆升超過十萬頭5,同時英國政府開始壓制民間科學團體檢驗狂牛病,禁止民間科學組織發聲,英國政府試圖以政治的方式消弭異己的聲音。
1995 年,一名疑似因食用牛肉而染上怪病的 16 歲少年死亡註2;翌年,調查認定少年就是因為吃了狂牛症的牛肉而死亡。至此,政治的掩蓋終究敵不過現實,英國政府承認食用牛肉的風險,對許多政治家來說,這只是一段政治生涯的結束,但對全球管理食安的政府和仰賴食品鏈維生的企業來說,劇烈的變化和革新強迫她們直視民眾和科學,政府的威信和產業的存亡,現在才真正要開始。
註解
- 21 世紀前的英國在食安管理上存在著制度上的缺失,當時體制裡負責保護消費者安全的是農、漁業食品部,但該部門同時也肩負著振興英國經濟的責任。在 1990 年新法上路時,在野的工黨批評此制度將造成提振經濟和維護國民健康之間的衝突,將迫使公務員在兩者之間擇一,恐將對民眾造成損害,而在野黨的批評未被政府受採納。於是英國的食安管理就在消費者權益和產業利益之間取捨擺盪,而這個恐怖的平衡從 1970 年代開始鬆動,終於在 1990 年代狂牛症爆發後,導致全世界的危機。
- 人也會產生類似狂牛症的疾病,稱為庫賈氏症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 CJD)。此病原僅限於遺傳和少數人吃人的案例,但 90 年代後出現了數起非遺傳性、又找不出病因的患者,而患者們居住於有狂牛症疫情的英國,因此備受聯想。此類疾病被稱為新型庫賈氏病 (new variant CJD;nvCJD),被認為和食用染有狂牛症的牛肉有關。
本文為系列文章,下一篇請見:英國和歐盟食安簡史│食安簡史3:盟友與豬隊友
參考資料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od (1976)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 Century of Progress, HMSO
- 潘子明、王躬仁 (1998) 沙門氏菌與食品中毒。疫情報導。14,196-207
- 蛋殼恐带沙門氏菌英國國會餐廳禁烹炒蛋或烘蛋 (2013) 。中時電子報
- 魏秀春 (2011) 英國食品安全立法研究述評。井岡山大學學報。32,122-130
- 李淑慧、張國慧、鍾明華、林士鈺 (2001) 綜說:從分子生物學觀點探討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致病機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 D. T. Max (2009) 蛋白質殺手-狂牛病、致死性失眠症與普利子的糾葛之謎。天下文化。中華民國
- 林昱梅 (2015) 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