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 前一篇請見:英國狂牛症│食安簡史2:打怪前先看圖鑑
英國在野黨質疑,沒有獨立的食品安全評估機構,消費者何來的保障?
2003 年 4 月,歐盟碰上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會員國之一的奧地利,以基改植物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由,申請禁止基改作物在境內耕作 1。歐盟執委會向甫成立的歐洲食品安全局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以下將簡稱歐洲食安局) 求助科學證據。
同年 7 月,歐洲食安局發表科學報告,沒有證據顯示基改作物將危害當地生態環境。到了 9 月,執委會據此做出了決定:申請駁回。此案彰顯了歐洲政治家對科學的尊重,歐盟食安開始迎接以科學分析為基礎的未來。
在一群狂牛奔騰歐洲之後
2002 年成立的歐洲食安局是食品安全的里程碑,該組織的任務是以科學證據、合理的風險評估來維護消費者及廠商在食品上的安全。回頭來看,歐洲食安局的成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 90 年代歐洲連續爆發多起食安事件的教訓而成。
在 1988 年,當初英國科學界確認狂牛症的源頭就是飼料,但政府為了經濟利益,不僅沒有知會歐盟夥伴,更持續的將帶病的飼料銷售至歐洲各國 2。疫情持續延燒到 1990 年,當時科學尚不能證明人類是否會感染狂牛症,因此歐盟以較寬鬆的角度來處理此問題,並未限制英國牛肉的進口。到了1996 年,英國政府終於無法自欺欺人,官員坦承英國牛肉有致命疑慮,歐盟才緊急阻止病牛進入食品鏈,但為時已晚,死亡的民眾陸續出現。缺乏科學風險評估、食品安全管理,已讓歐盟嘗到了苦頭。
緊接著 1997 年,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因歐盟所提出的風險評估科學證據不足1,宣判歐盟敗訴,歐盟必須同意讓美國和加拿大的荷爾蒙牛肉進入市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遭遇兩次重擊的歐盟,1999 年更爆發農業大國比利時戴奧辛汙染飼料3,大規模地毒害了該國養雞業。
狂牛症、美牛和戴奧辛蛋,連續三次重擊打醒了歐盟,也開啟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的改革之路。
戴奧辛蛋事件後不久的 2000 年,歐盟發佈食安白皮書 (White Paper on Food Safety)3,具體提出以「從農場到餐桌」的觀念,建言如下1:
- 消費者優先
- 消費者知情權
- 獨立風險評估機構
- 食品追蹤系統
- 決策的透明性
- 積極預防
歷經兩年的準備之後,歐洲食安局終於在 2002 年成立。
「獨立、科學風險分析、主動研究」歐洲食安局誕生了
有鑑於狂牛症時期,英國的科學意見被政治力打壓,因此「獨立」成了歐洲食安局首要的課題。歐盟食安局的預算直接來自議會,也不接受任何利益團體的財源。而自成立以來,多次法院和歐盟執委會的決定,都讓食安局在民眾的心中樹立了科學獨立的聲譽,如 2003 年的基改作物案即為一例,歐盟執委會尊重食安局的科學報告,駁回奧地利的要求,讓基改作物能夠在奧國境內耕作 1。
在災難的歷史裡,常看到許多「重大危害!但科學尚無法證實」的例子(如: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將導致畸形兒)。因此歐洲食安局的報告引入了「風險評估」的概念,將食安危害的「嚴重程度」和「可能性」納入報告,以避免如狂牛症風暴-「對民眾危害巨大,但發生機率不明」的災難出現1, 2。
而對於新興威脅的「主動」研究,也是歐盟食安局的一項特色,例如在 2006 年時發表牛群裡的藍舌病 (bluetongue)4;以及長期追蹤重大案件,例如中國三聚氰胺毒奶粉在 2008 年爆發,但食安局並沒有在事件結束後就停止研究,反而在 2010 年又公佈最新的研究報告5。歐洲政府對重大科學議題能夠投予長久的資源,其態度絕對是台灣所效法的。
當然,他國的制度無法完全移植到另一個國家,我國政府的財政和公務員體制可能也無法額外設置獨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但他國的組織精神-獨立、科學分析、主動、透明等特質,台灣政府應基於我國財政、人力、政府和民眾互信程度,適度地將他國精神納入,塑造一個讓我國民眾可信賴的科學風險溝通組織。
參考資料
- 洪德欽 (2015) 歐盟食品安全制度對臺灣食安改革的啟示。台大法學論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中華民國
- 林昱梅 (2015) 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中華民國
- 食品衛生管理法。國會圖書館。中華民國
- 歐洲醫衛機構介紹──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中華民國
- EFSA reduces tolerable intake level for melamine. 歐洲食安局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