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8/17
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多數人深信不疑。誰能擔任這個破除迷思的角色,成為科學家與媒體傳播間的橋樑,為閱聽者導正視聽呢?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雖然名氣不如 英國BBC 或英國《衛報》,但它卻是是科學家與媒體的媒合者,對於科學新聞的把關占了一席之地。
・2019/09/30
在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電視和報紙是政府熟悉的政令布達管道,但自從數位科技和公民意識崛起,「透明、公開」成了民眾檢視政府的主要焦點,過往「單向宣導」、「專家獨審」的施政方式,逐漸轉變為「雙向溝通」、「專家、公民協同溝通」的年代。然而,食安管理的風險溝通並非簡易之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接下來我們從加拿大面對狂牛症入侵、戴奧辛鮭魚事件,來探討當時的加拿大在面對食安的風險溝通上,出了什麼問題?
・2019/09/30
根據文獻,早在 1994 年時,加拿大政府就開始評估歐洲的狂牛症對加拿大的影響。當年的報告指出,由於加拿大的商家進口英國活羊,因此狂牛症確實有感染加拿大牛群的風險。該報告同時建議政府做政策的應對,以減少民眾恐慌和貿易損失,可以得知加拿大在歐洲狂牛症疫情的初期就有了科學的研究。
・2019/02/14
對科學家說「全交給你了」會讓科學家深感為難,而全權委託給科學家的我們也會很苦惱。這就是家長制的危險。平時全都丟給科學家,出事了就說他們是御用學者,逼他們道歉。我們打算重複這種模式到什麼時候?
・2019/01/07
食品安全管理不是一蹴可及,即便是我們所稱頌的美國、歐洲等國家,數十年前也曾爆發嚴重的食安事件,而她們的政府在存亡之秋之際,決定拋棄過往的包袱,捨棄官僚治國,展開透明開放的食安管理時代。
・2016/05/14
80 年代,英國的農場裡陸續傳出有具攻擊傾向的牛隻。牧場主向科學家求助希望能找出病因。這種致命的新型瘟疫被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到了 1990 年,面對逐漸上升的疫情,政府對外宣稱此病無害,希望安撫民眾;對業者卻要求立即撲殺病牛,內外不一的態度讓民心浮動不安。此病在媒體界有了驚人的代號——「狂牛症」,民眾的信心隨著聳動的名詞快速地崩解!排山倒海的證據終讓政府低頭,對外承認牛肉正在毒害英國百姓 。肉品業者赫然發現他們面臨了史以來最大的危機-該如何挽回消費者的信心呢?
・2012/09/05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可以抑制大腦中機能失常的蛋白質擴散,這種失能的蛋白質會造成令人類和動物致命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2012/02/11
現代畜牧業並不完美,也不斷地在持續發展、追求更有效率、更少負面問題的經營方式,但是謬誤的指責不但無助於現代畜牧業的改良,反而會引發社會大眾不必要的誤解與恐慌。
・2011/05/08
隨著科技發達,世界各國交流貿易頻繁,朝無國界之國際村方向邁進,導致國際間不斷地發生新浮現或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emerging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s),這些可怕的傳染病原於動物及人類之間傳播,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es)的解釋為︰具有感染與致病力的病原經自然途徑在人類及脊椎動物間傳播而導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