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瑋駿
有別於氣體不斷碰撞物體表面,在日常中你能夠感覺到固體與液體壓力,正是因為有地心引力的存在,任何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的牽引,都會有一股向下墜的力量,當它壓在你身上的時候,你就能具體感受到壓力的存在了。
也正因如此,我必須糾正那位想當爛泥躺沙發的朋友。人生在世誰無壓力,不過如果要說誰的壓力比較大,那我們大家都遠輸「水滴魚」一大截呢!
從水滴魚看恐怖的壓力不平衡
水滴魚是一種深海魚類。你可能從沒聽過牠的名字,但如果去網路上 Google 一下,看到牠那彷彿哭喪著臉的神情,塌鼻梁,全身癱軟得像爛泥的模樣,實在很難不覺得牠醜得可愛。
既然是深海魚,水滴魚想當然主要生活在深海海域中(約水深 600 ~ 1200 公尺),牠之所以被人類發現,是因為深海捕撈作業時,被意外打撈上岸。
但在我們指著牠古怪長相嘲弄玩笑時,必須先知道,水滴魚並不是故意要長成這種爛趴趴的醜樣子,一切都是因為壓力驟降的緣故。
10 公尺的水深相當於一個大氣壓,換算下來,生活在 600 ~ 1200 公尺的深海中,水滴魚的環境壓力是我們日常的 60 到 120 倍之多!
因此為了適應深海的高壓,深海魚類也有一套抵抗壓力的辦法。
人們利用攝影機偷窺深海情景時發現,水滴魚在海底時,看起來與一般魚類並沒有什麼兩樣。
但是被意外打撈上岸時,由於外在環境壓力驟然降低,水滴魚本身也沒有骨頭一般的支撐結構,魚身就像是一個水球軟爛軟爛的,無法以海底那種看似正常一點的樣貌見人,於是就被人類票選為最醜動物,實在是很無辜。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人類在沒有壓力調節的情況下,從海面上一路狂降到水滴魚的海底世界去,會變成怎樣……你就想像一下大約兩棟台北 101 高度的水柱壓在你身上,或許這真的很難想像你的身體會變成什麼樣,但這就是水滴魚的日常。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潛水員無論從陸地下到深海,或是從深海回到海面上時,都得經過緩慢的壓力調節過程,要是沒有妥善處置,容易造成有一種稱之為「減壓症」的病症,更通俗的叫法,我們稱之為「潛水夫病」。
減壓症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呢?
我們在前一章提過亨利定律,講淺一點,就是壓力越大,氣體溶解越多的現象。換言之,如果壓力由大變小的時候,氣體就會從液體裡頭釋出,就像汽水罐開瓶一樣。
因此潛水夫從海底浮上水面時, 要是沒有經過減壓的過程而急遽上浮,原先在海底高壓環境溶在體液裡的氮氣就會變成氣泡釋出,這些氣泡在身體內短時間無法消除,輕則皮膚發癢、皮疹、關節痛,重則導致死亡。
雖然這個症狀俗稱為潛水夫病,但具有高風險的可不只有潛水夫!既然這個症狀稱作「減壓症」,只要是身處的環境牽扯到壓力急遽變化,都得思考如何好好與壓力和平共存。
像是飛機起飛的時候,飛行高度急遽增加,換言之,氣壓也會跟著急遽下降,照理來說,減壓症或多或少都會反映在乘客上,不過好在飛機上都一定會搭載加壓艙,讓機內的氣壓盡可能與地表接近,才不至於讓一趟舒適的飛行體驗成為折磨人的受刑台。
看到了抗壓性極高的水滴魚,不禁讓人訝異生命為了延續它們的基因,不斷演化出各種不同的生理構造去對抗外在的艱困,當我們見證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時,不免發自內心的讚嘆。
沸點永遠是攝氏 100 度嗎?
在壓力之下,我們看見了生命體的強韌,但也發現到,無生命體對於外在壓力的變化,也有著一套屬於它們的應對規律。
「熔點」與「沸點」是我們所熟知,也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性質。當把冰塊加熱,從零下的低溫上升到熔點時,代表冰塊將在這個溫度下熔化變為液態水;再持續加熱到沸點時,可以看到液態水將冒泡沸騰,變成水蒸氣,逸散到空氣裡。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水的熔點是攝氏 0 度,而沸點則是攝氏 100 度,但這兩個數字之所以近乎真理般不曾被改變過,是因為我們身處一大氣壓的環境下所致。
換句話說,物質的熔點與沸點會隨著外在壓力不同而有所不同。
當外在壓力越大時,大多數的物質熔點會提高,這也意味著會更難熔化;然而水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當外在壓力越高時,熔點反而會降低,這表示冰塊受到擠壓的時候,會更容易熔化為水!
用吸管感受一下壓力如何影響熔點
想要親身體驗一下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在速食店點一杯飲料,記得別去冰,接著準備一支細口的塑膠吸管(對了,速食店已經不提供吸管囉),先儘管把飲料喝完好好享受一番,此時底部是不是堆著許多冰塊呢?
就在這時,我們用手將吸管口壓在冰塊上面,一開始力量別太大,慢慢增加力量就好,到最大力的時候稍微「ㄍ一ㄥ」一下,接著再慢慢將力量變小,將吸管拿起來。
嘿,你的冰塊「黏」在吸管上了嗎?這就是很有名的「復冰現象」,當我們用吸管抵在冰塊上施加壓力時,吸管所壓住的冰塊區域熔點降低,進而融化成水,讓吸管稍微深入冰塊裡面。
就在這時我們逐漸將力量變小,冰塊上的壓力消失,熔點上升,原先融化的水又變回冰塊, 於是結冰的部位將吸管包覆起來, 看起來就像冰塊「黏」在吸管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