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知名教授」說茶裏王裡含有戴奧辛,你就信了嗎?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7/08/11 ・454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24

案情

夏天來了,各種冰涼商品的廠商無不蓄勢待發,準備展開一場搶錢大作戰。根據經濟部的資料顯示,2016 年國內整體的飲料市場營收是 558.6 億元,其中佔最大宗的茶類飲料營收就高達 235.5 億元,相當可觀,台灣人一年到底喝掉多少茶啊!?從這些天文數字可見買茶、喝茶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狀態,加上廠商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多留幾秒,在產品外包裝、廣告也是下足功夫,找來當紅明星代言或是花大錢設計外包裝,讓喝茶變成一件非常時尚的事,人手一瓶茶類飲料,經常時是街頭上的普遍光景。

就在驚嘆茶類市場的同時,解剖員收到友人傳來的一則 LINE 訊息(如下圖),還得意地說:「這次可是醫院的教授出面了,這不可能是假的了吧!

圖一:「茶裏王有毒」簡訊(資料來源:蘋果即時新聞)

點開圖片仔細看看上面的文字,訊息上不僅列出教授姓名、服務單位,也有清楚地描述事件的內容,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具備如此有頭有臉的專業人士背書,這訊息實在太有說服力了。只是簡訊中的張武修教授真的會這樣子說話嗎?尤其最後「一定要傳給好朋友及家人」這樣的用語,與解剖員所認識的醫療專業人士用語大相逕庭。況且如果這麼知名的茶飲料裡面有毒的話,街口便利商店為何還沒有下架呢?案情不單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剖

一、「茶裏王」真的有毒嗎?

先來看看事件主角之一的茶裏王,是否像簡訊所言真的有毒呢?解剖員搜尋相關資料後驚訝地發現,這則簡訊算是一個糾纏許久的陳年爛帳,整起事件大概可分成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有關茶裏王工廠遭查封的訊息;第二階段則是加入以張武修教授為名發送的簡訊。

整起事件要回溯到 2014 年 11 月的時候,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小姐在自己的臉書上指出:「越南毒要爆炸了。使用越南茶葉的飲品,含戴奧辛,是這家大型食品集團主打飲料,貢獻全年營收近 20 億。消息指出,集團旗下工廠近萬噸原料正被檢調查封,即將下架。現在開始,別喝包裝茶了。」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將猜測的矛頭指向統一集團,統一集團雖然也在第一時間就出面澄清沒有此事,只是澄清的力度仍然止不住謠言在各種網路社群網絡的散播,並持續肆虐(如圖二)。

圖二:網路社群流言舉例

第二階段則是在 2015 年 5 月的附近,社群網路中第一次出現了這則「名人代言的變種謠言」。這則謠言除了有名有姓地端出「陽明公衛張武修教授」作為背書,並且聲稱統一超商已承認旗下茶飲料含有劇毒,已全面回收中(圖三)。在這段期間如果有人收到過這則訊息,相信當他在超商冰櫃前選購茶飲料時,應該很難有勇氣拿起一罐茶裏王去結帳,畢竟對於多數人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應該是最保險的作法,反正在茶裏王旁邊還有一堆競爭者等著被消費者青睞。

圖三:個人網絡訊息舉例

最後的真相是如何呢?2014 年,茶裏王有毒的訊息一爆發,就造成統一集團股價重挫,嚴重影響企業形象。統一集團在澄清的新聞稿裡面指出,茶裏王雖有使用越南茶葉,但與傳出使用落葉劑的地區並不同,茶葉也都有經過層層檢驗;此外,關於檢調查廠,是因為當年的黑心油事件,統一因購買強冠油品而遭到點名及查廠,與茶葉沒有關係,而且統一的飲料廠並沒有在龍潭設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 2015 年,謠言再起,茶裏王的臉書也再次澄清,說明傳言並非事實,也向張教授證實並無發表相關言論,亦透過委託的法律事務所發出聲明,說明惡意散步謠言所能構成的刑責,希望藉此能平息謠言。

所以「茶裏王」有毒嗎?當然沒有。整起事件顯然是許多陰錯陽差的以訛傳訛所造成,只是這些謠言一旦形成,就像潑出去的水,哪怕統一公司多次澄清與聲明,卻仍然因為不易查證與追溯而止不住謠言的四處流竄。

二、請仔細想想,「張教授」為什麼有空要你轉傳愛心訊息?

張教授很閒嗎?他跟統一公司有過節嗎?還是基於義無反顧的救世愛心,所以才如此堅決且積極地要大家把這個訊息廣傳出去呢?

根據解剖員長期臥底在大學裡的觀察,教授的日常是非常忙碌的,尤其是像張教授這樣的重量級學者。如果讀者稍微搜尋一下張武修教授所貢獻的各種專業領域,就會發現張教授除了現職是衛福部台北醫院的顧問醫師之外,並是亞洲健康識能學會的發起人,並曾擔任衛福部世界衛生組織代表,2017 年 3 月更被提名為監察委員。這些工作的高度、廣度與忙碌程度,是否還會讓這樣學有專精的學者針對某項「特定商品」進行這樣的宣稱?這種「常識」理應是讀者自己就應該能夠進行的基礎判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教授真的很忙,沒空傳奇怪的訊息啦!圖/By mickey970 @pixabay

此外,再從學術專長來看,張教授長年關注公共衛生與核能議題,具有「職業醫學」、「輻射生物」、「國際衛生」等方面的專長,多年來推動國內外「健康識能」在醫療衛生體系的運用,這樣的專業背景與查驗茶裏王裡面是否有毒,還有許多科學操作層面上的不同意義。更何況從這一則簡訊的內容來看,這樣的訊息有需要動用張教授的專業來背書,然後再告訴大家嗎?如果統一超商如此大的公司都已經自己承認、宣佈這項消息,依照台灣媒體嗜血的屬性,也必然會大肆報導,並四處敲鑼打鼓地擴散,哪有可能這麼地平靜,還需要靠大家「努力傳」來一個告訴一個?說穿了,在這一則簡訊中「陽明醫院公衛所張武修教授」這個名號,除了被拿來作為一個背書用的工具之外,它還有其他認知上的功能嗎?

最後,在學界工作的學者經常歷練過十分嚴格與縝密的專業訓練,所以當要確認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往往需要透過各種資料的考證及檢驗,否則並不會貿然地用自己的信譽去為這樣的訊息擔保(當然有些亟欲靠媒體曝光而成名的人,就不在此列),這是許多潔身自愛的學術中人都會嚴格遵守的事。因此,於情於理,如果你知道一位醫學院教授的日常,就會瞭解簡訊中的「張教授」沒時間、也沒道理發表這樣的言論,更不會希望你努力地傳給其他家人。而且出現這則謠言的時間是 2015 年,當時的張教授早已離開陽明大學公衛所,只能說,作為一則劣質的謠言,這則簡訊其實全身上下都是破綻。

三、小心沒有技術門檻的謠言病毒

在資訊時代中,作為一個製造謠言的駭客到底難不難?前陣子令人聞之色變的電腦「勒索病毒」,一旦中毒就會吃掉電腦裡的檔案,讓使用者痛不欲生。像這種能夠開發出癱瘓網站、破壞電腦資料的病毒駭客,需要極高的技術等級才能破解防毒軟體的重重防護,好歹需要修煉高超電腦技術才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門檻才辦得到。但是像製造這一則簡訊的謠言,卻沒有什麼專業技術門檻可言,幾乎人人可為,加上社群網絡的快速散播,破壞性甚至不亞於勒索病毒。

比起高層次的勒索病毒,流言傳播幾乎沒有門檻,威力卻不亞於病毒。圖/By HypnoArt @Pixabay

這種謠言的生產過程大概如何呢?首先要產生「目標議題」,特別是選定容易引起關注、爭議的話題,例如醫療飲食的問題最容易引起大眾注目;然後「獵人頭」,在網路隨意搜尋看起來「很專業」的人士當影子人頭,為製造的假訊息背書,增加專業感及被瘋傳的意願;最後「栽贓烹調」,透過栽贓的方式製作文字駭人的簡訊,並引爆話題。隨著謠言釋出,被污衊的當事人即便跳出來嚴正澄清,仍很難殲滅惡意的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過程中,其實我們並無從得知最初的謠言製造者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而要放出這樣的消息,可能是單純不喜歡茶裏王?可能對於統一集團不爽?或是單純只是要測試一下自己製造流言的能耐?總之,產生這樣的一則流言,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專業門檻,只要大眾繼續保持無知與濫情,就是這類謠言的成長溫床。

從過往曾經發生的案例中,隨便抓一把就可以發現許多,例如兼具醫師身份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網路社群裡就傳過不少以他為名的造假謠言,像是:〈柯醫師提醒飯後喝涼水致癌?〉〈空腹吃水果勝癌症〉等,柯文哲市長曾表示這一切都是謠言,他雖然感到困擾卻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再例如〈空腹吃水果會抗癌?王正一醫師說他從沒寫過這種東西!〉,也同樣讓王醫師感到無奈。

柯文哲因為醫師身分而成為許多流言的主角。圖/By zhenghu feng from Tokyo, Japan – 柯文哲,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醫師是最容易被栽贓的一群人之外,知名的科學家霍金也曾經被假冒名號去為世界末日的謠言背書,就算是機關單位,也同樣有風險,例如盛極一時的「消基會呼籲含三氯沙產品下架」簡訊,其實已經是一則時隔十多年的舊聞重流傳,多項攸關民生安全的過時訊息,對民眾造成無謂的恐慌,消基會也十分無奈;〈魯肉飯+魚丸湯是恐怖外食? 流言衝擊台南小吃〉的事件,則是因為民意代表引述過時且有問題的調查報告作為質詢題材,導致台南市衛生局長還得為這樣的錯誤訊息出面澄清。

像這類網路謠言訊息,無論是冒用名人、相關單位名稱,或是使用錯誤的資訊,都造成或大或小的困擾,偏偏製造這些流言的技術門檻極低,幾乎人人可為,再加上滅火的強度總是敵不過謠言被轉傳及渲染的速度,如果民眾不加以慎思明辨,恐怕都會變成謠言傳播的間接推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傳訊息前一定要睜大眼睛!不要成為流言的幫兇。圖/By 三立新聞網 @LINE臉書官網

解剖總結

解剖員在某次的學術會議場合中,正好聽見事件主角張武修教授本人提及此問題,他感慨地表示:如果這些錯誤的謠言像是病毒的話,不知我們的社會何時才能產生抗體?這個感慨直指此事件的核心,一個能夠產生「謠言抗體」的社會,仰賴的是整體國民素養的提升及媒體工作者的自制。資訊的流通與便利雖標誌著進步,同時卻也夾帶了許多不可知的風險,在人人都可以是訊息的製造者與散播者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看待所有的資訊,不輕易相信、不隨意散播,才能為社會產生好的「抗體」。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假訊息以下評價(10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黃俊儒、賴雁蓉)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3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6
1

文字

分享

2
6
1
認識「低溫熱裂解技術」——為何它是戴奧辛污染的救星?
科技大觀園_96
・2021/12/27 ・28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保署在 2011 年《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彙編》發表《戴奧辛污染事件─揮之不去的世紀之毒》口述歷史,用新詩「燒阿!燒阿!」破題,形容戴奧辛如鬼魅般糾纏著台灣的環境生態,更時時刻刻威脅國人健康。

回顧國內戴奧辛污染事件,最早可追溯到 1979 年的台中與彰化米糠油事件,和 1982 年 12 月臺南市灣裡地區廢五金業者露天燃燒廢電纜產生煙塵,被檢測含有高濃度戴奧辛。但 30 年韶光荏苒,當時負責調查防治戴奧辛污染的環保署毒物管理處前處長陳永仁,在 2011 年口述歷史中感慨的說「我認為目前還沒有妥善處理」,突顯對抗戴奧辛污染依舊長路漫漫。 

也因為缺乏妥善處理,繼灣裡之後,1999 年接連爆發台北木柵焚化爐檢出戴奧辛超標與震驚國際的中石化台南安順廠戴奧辛污染案,2005 年在彰化縣線西鄉發現戴奧辛鴨蛋,2006 年林口傳出山羊遭到戴奧辛污染,2009 年高雄大寮爆發戴奧辛鴨事件,2017 年戴奧辛毒雞蛋流竄桃竹苗地區和新北市…,戴奧辛污染就像潛伏各地的不定時炸彈蠢蠢欲動!

臺灣戴奧辛事件表。(圖/沈佩泠製圖)
臺灣戴奧辛事件表。(圖/沈佩泠製圖)

 「低溫熱裂解技術」成為戴奧辛污染救星 

9 年前同時接受口述歷史訪談的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木彬則在 2014 年帶領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低溫熱裂解技術」,有效裂解戴奧辛、多氯聯苯與五氯酚等含氯污染物,並可讓汞從土壤中脫離,終於使因利用水銀電解法電解海水以製造氫氧化鈉和氯氣而造成汞污染、又因製造五氯酚鈉導致廠區土壤受到戴奧辛及五酚氯污染而荒廢多年的中石化台南安順廠整治露出曙光,也被喻為戴奧辛與重金屬污染整治技術最完整的解決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戴奧辛有兩個主要生成途徑。」張木彬指出,第一個是化學製程,例如中石化安順廠在製造五氯酚鈉過程,產生戴奧辛「躲在」五氯酚裡面;第二是高溫燃燒,煉鋼、煉銅、焚化爐甚至燒木屑,也會產生戴奧辛,「都不是我們刻意製造,也無法完全避免,含氯的東西經過高溫催化,就會產生戴奧辛。」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木彬帶領研究團隊研發觸媒配方,開發更省能、更低。(圖/李宗祐 攝)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木彬帶領研究團隊研發觸媒配方,開發更省能、更低。(圖/李宗祐 攝)

 既然要從「產生」完全杜絕很難,除了在製程盡量降低戴奧辛生成,如何發展有效技術讓它在生成之後,不要從煙囪、飛灰或廢水中排放出來,是防杜戴奧辛污染重要關鍵。張木彬表示,攝氏 250 到 400 度是戴奧辛生成速率最旺盛的「溫度窗」,當化學製程或高溫燃燒產生的廢氣通過煙道的時候,含氯、碳、氧、氫的化合物,經過銅跟鐵催化就會合成戴奧辛。超過 400 度以後,生成速率變慢;更高溫就會被破壞;低於 250 度,活化不夠,生成速率也會變慢。 

「萃冷技術」也因「溫度窗」原理應運而生,讓廢氣通過煙道過程在 1 秒之內從 400 度以上降到 250 度以下,把戴奧辛合成機率極小化,但還是無法達到「零產出」。以焚化爐而言,目前還是普遍採用成本相對便宜的活性碳噴霧法,利用活性碳吸附以氣體分子存在的戴奧辛,再用袋式集塵器把它抓下來,國內現有 24 座焚化爐就有 23 座利用活性碳防止戴奧辛排放至廠外。 

文山焚化爐廠齡超過24年,為提升焚化廠空汙防制效能,台中市政府汰舊換新文山焚化爐。
文山焚化爐廠齡超過24年,為提升焚化廠空汙防制效能,台中市政府汰舊換新文山焚化爐。

然而張木彬認為,活性碳噴霧法雖可有效降低從煙囪排放,卻治標不治本,只把戴奧辛從氣體轉移成固體,抓進集塵器飛灰裡面,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國內焚化爐每年燃燒處理超過 600 萬噸垃圾,產生 20 萬噸飛灰,都用螯合劑加水泥固化以後,拿到掩埋場處理。年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就沒事;但萬一發生強烈地震或類似莫拉克颱風等天災,掩埋場可能被沖垮,裡面的東西就會跑出來,潛在的污染風險很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好的方法是發展破壞技術,把戴奧辛分子破壞、分解掉,而不只是把氣體變成固體!這也是我們實驗室一直努力的目標。」張木彬強調,「低溫熱裂解技術」是針對存在土壤或底泥裡面的戴奧辛,抓出來破壞掉並去除毒性,「我們利用氮氣把氧的含量控制到非常低,讓戴奧辛在幾乎無氧的狀態下裂解。」但最重要的核心技術是如何在相對低溫的條件下把戴奧辛完全摧毀。 

在完全燃燒的情形下,要完全破壞摧毀戴奧辛,溫度必須超過 900 度,但溫度越高,消耗能量越大,成本越高,不符經濟效益。「我們發展的技術是在比較低的溫度之下,不超過 350 度,就可以把土壤裡面的戴奧辛破壞掉。」張木彬透露,真正的「溫度窗」很重要,要完全摧毀戴奧辛,除了把它從固體變成氣體,再抓出來裂解處理乾淨;抓準各種氣體分子停留時間,避免讓其再度合成戴奧辛,以及如何給予適當觸媒,必須準確掌握不同的操作參數,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政府應重視本土技術落實,解除污染風險 

可惜的是,張木彬研究團隊開發的「低溫熱裂解技術」,雖然被認為是目前已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最有可能解決戴奧辛與重金屬造成環境多重污染的完整解決方案,但中石化基於成本考量,並未採用他的技術。「就我個人看法,中石化的技術有點東拼西湊,處理流程太長,設備太老舊,事倍功半,沒有達到真正預期的效果。」不過研究團隊並未因此放棄,仍持續鑽研精進「低溫熱裂解技術」。 

「以前的低溫熱裂解沒有加觸媒,近 2、3 年開始研發觸媒配方,希望把溫度從 350 度降到 200 度,甚至於更低到 150 度,讓裂解程序更環保、更省能,成本更低。」張木彬直言,這個當然挑戰很大,但目前已有初步結果,已經降到 200 度,研究團隊正在校驗相關實驗數據,在確認重複性和穩定性以後,才會正式對外公開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語重心長呼籲政府應重視本土化技術研發並落實推廣。台灣工業製程早期產生的集塵灰和焚化廠飛灰,戴奧辛濃度很高,都是隨意棄置,很多土壤可能都受到污染,政府應該確實追蹤調查過去幾年陸續發生的戴奧辛污染事件是否與此有關。怎麼把過去遺留下來的東西與現在還在持續產生的東西,有效防止污染擴散並徹底解決潛在污染風險,要有破釜沈舟的決心! 

枋寮區域性垃圾衛生掩埋場除掩埋焚化爐產生飛灰,也逐漸轉為多元化廢棄物處理。
枋寮區域性垃圾衛生掩埋場除掩埋焚化爐產生飛灰,也逐漸轉為多元化廢棄物處理。

枋寮區域性垃圾衛生掩埋場除掩埋焚化爐產生飛灰,也逐漸轉為多元化廢棄物處理。張木彬舉例,全台焚化爐每年產生 20 萬噸飛灰,過去長期都是掩埋處理,現在每年新產生的也是直接掩埋,都沒有把飛灰裡面的戴奧辛抓出摧毀處理,讓飛灰從有害物質變成無害。政府若再不善用先進技術,等到各地掩埋場最後貯滿爆掉,就會像核廢料要留給下一代處理,「我們這一代要找出好的處理方法,有效解決問題。」 

所有討論 2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4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全新物種──加拿大養殖鮭魚│食安簡史18:實戰開始
miss9_96
・2019/10/07 ・274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來一口肥美的戴奧辛鮭魚!

肥美的鮭魚人人都愛,香滑的嫩肉更是香煎魚片、生魚片的首選。橫跨兩大洋的加拿大,鮭魚養殖業對該國也是重要的農產品之一,然而加拿大政府怎麼也想不到,2004 年時一篇來自頂級期刊:科學 (Science) 的文章,對鮭魚養殖戶們來上沉重的一擊,也血淋淋地暴露出官僚體制下,政府機關完全喪失了「與民溝通」的科普傳播能力

科學認證:被養殖的毒鮭魚?!

2004 年的 1 月 9 日,科學刊出了一篇來自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 (Ronald Hites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and David O. Carpenter fro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1。研究指稱,全球各地的養殖鮭魚都受到戴奧辛 (Dioxins) 汙染,並在文中說明依照加拿大養殖鮭魚的戴奧辛濃度,每月不可吃超過 10 餐的鮭魚2

此研究甫刊出,立即吸引了各媒體紛紛報導,數日之內加拿大的養殖鮭魚價格暴跌,跌幅最高者甚至達到了七成(70~20%),餐廳紛紛自清說明選用的是野生鮭魚,希望和毒鮭魚劃清界線。此恐慌迅速地蔓延到鮭魚出口市場,事態逐漸失去控制。

全球商業販售的鮭魚估計總量,Y軸的單位是百萬公噸,藍色是野生鮭魚,綠色是養殖鮭魚。此數據出自於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圖/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官僚式回應,再次失去民心……

研究刊出後的第三天,加拿大衛生部就發佈了新聞稿:「根據加拿大的規定,民眾無需恐慌…..我們認為養殖鮭魚食品是安全的。

According to the CFIA, there are no concerns over eating farmed salmon…especially in regard to contaminants. We feel the product is safe.2

然而,罐頭式的新聞稿對穩定民心完全沒有幫助3。各界的關注度持續升高,各業者出示鮭魚產品的報告;民間團體開始批評該研究的作者,而作者也出面回擊2。媒體上的爭議甚至開始遠離了原始的爭論點:「媒體開始討論鮭魚食品是否對心臟有害!?」整個事件彷彿像是 2016 年 8 月台灣許厝學童尿液研究結果,僅管有了科學研究和政府聲明,但民眾和媒體仍舊處在恐慌的氣氛當中4,5

早在 1995 年,就有研究報告批評加拿大衛生部的溝通技巧拙劣,公務員們只會以家長口吻、單向式的新聞稿和民眾溝通。長期下來,民眾不僅沒有從政府的溝通裡獲得安心感,反而對政府所發出的任何聲明都失去了信心2。而我們都知道,信賴乃是政府進行風險管理最重要的關鍵!沒有優良「科普傳播能力」的政府機構,是難以將主管機關的施政理念傳達給民眾的。

根據美國學者的看法,在緊急的食安危機爆發時,政府應該要傳達的是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定義問題 (The Problem):
    簡短地敘述問題,說明為什麼會演變成現況。
  • 提供解法 (The Solution):
    說明什麼方法可解決問題。必須是具體、吸引人、並且可行的方法。
  • 說明作法(The Response):
    說明政府(或企業)正在進行什麼措施試圖解決問題,以及措施能改善到什麼程度?是否有其他組織也正在努力解決問題?

從上述的介紹裡我們可以知道,在應對食安危機時,政府的做法和企業面對公關危機的處理模式是很接近的。然而在官僚氣氛長期薰陶之下,加拿大衛生部的公務員們喪失了與民溝通的「科普傳播能力」,也因此在 2004 年的戴奧辛汙染鮭魚爭議裡,公關危機處理失妥,讓加國農產經濟蒙受了相當的損失。

戴奧辛為鹵素原子和苯環結構結合物,為多個分子的家族。圖/wikipedia

  • 註:【上】美軍在越南噴灑戴奧辛家族裡的橙劑 (Agent Orange);【左下】暴露在農度過高的含氯原子戴奧辛後(如:多氯聯苯、氯化呋喃等),皮膚的病徵;【右下】三種戴奧辛家族化合物的結構圖。

真相究竟如何?鮭魚真的有毒嗎?

雖然那篇研究的真相不是本章的重點,但我們仍在此簡要地描述。為什麼加拿大政府的聲明和在科學上的研究差異會這麼大呢?

  • 原研究的標準來自於美國環保署,基於民眾從「已經被汙染的河流,食用釣起的鮭魚」所制定。
  • 而加拿大衛生部的標準則是參考加拿大食品檢驗局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CFIA) 以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兩者標準相同),此兩個單位的標準是基於民眾食用「普通市場中買回家的養殖鮭魚」。

兩者的定義有差距,也因此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然而,儘管加拿大衛生部在科學上沒有犯錯,但長期以來的官僚體制,已經導致了加拿大公務員失去了與民溝通的「科普傳播能力」,進而導致民眾的恐慌、鮭魚出口市場的重創。為了記取這個教訓,加國衛生部的官方網頁從 2006 年架設了專門用於風險溝通的工具,專注在「與民溝通」,不定時地發布相關訊息,同時民眾亦可在線上討論有興趣的衛生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加拿大為例,台灣學到什麼?

從加拿大的狂牛症、戴奧辛鮭魚兩個事件來看。加國政府缺乏以「風險管理上以全面的觀點進行考量」、「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以及缺乏與民溝通的「科普傳播能力」。

反觀台灣的食品管理現況,由於缺乏透明的風險評估機制註1,再加上台灣各級政府尚不熟悉公民參與8,並且台灣政府缺乏「與民溝通」的「科普傳播能力」也是眾所皆知的弊病3,導致了許多官方新聞稿,仍與民眾的生活脫節。以上的問題是台灣公務員們陳舊……等困境,有待未來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才能夠有真正的改善。

註解

  1. 以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諮議會設置辦法為例,該辦法明訂所有會議資訊、結論除非核可,都不可公開。相對於公開透明的歐洲食安管理,此舉頗為糟糕。理想的改善方式,可利用數位科技的進步,或直播等方式,不僅能夠隨時記錄會議,更可以邀請民眾一同與會參加7

下一篇請見:中國食安管理的困境│食安簡史19:四轉卡等了

參考資料

  1. Ronald A. Hites, Jeffery A. Foran, David O. Carpenter, M. Coreen Hamilton, Barbara A. Knuth, Steven J. Schwager (2004) Global Assessmen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Farmed Salmon.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091447
  2. William Leiss, Anne‐Marie Nicol (2006) A Tale of Two Food Risks: BSE and Farmed Salmon in Canad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9, 891-910
  3. 不會說人話的政府,造成民間對政策極大誤會:金管會「限縮」電子支付總額的真相。火箭科技評論
  4. 許厝到底該不該遷? 為何政府說服不了家長。聯合報 Focus
  5. 許厝分校爭議》詹長權:願意接受辯論 但非公平討論只是口水。風傳媒
  6. 風險管理與溝通研討會。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2016 年 4 月 25 日
  7.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諮議會設置辦法。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8. 蔡英文「新政百日」專題評論:林雨蒼:太陽花、公民參與,與想溝通的小英。端傳媒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03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