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提到了「太平二號」這個江湖渾名裡面,其實含有三個不同種的蚯蚓,而且最常見的種類不是傳言中的赤子愛勝蚓而是安卓愛勝蚓。很多讀者一定會想「這干我屁事,我想知道到底要怎麼認、怎麼養、怎麼用這些蚯蚓」!
我了解,我都知道,各位讀者的心聲我都聽到了。所以接下來三篇,我們會好好的介紹「太平二號」這個名稱裡面的三個種類,馬上就來介紹安卓愛勝蚓,絕不學富堅拖稿。
不過,安卓愛勝蚓(Eisenia andrei)這個從學名翻譯的名字有些不明所以,對於不少人來說應該有點難記。既然牠的英文俗名是 red wiggler(紅色扭動的蟲),而且又是道地的歐洲種,我想就稱呼牠「歐洲紅蚯蚓」,不僅搭上了牠的體色,搭上了我們一直以來對養殖蚯蚓的俗稱,對於一般大眾也是比較好記。
筆者註:但要提醒的是,就算這樣的稱呼在台灣廣為流傳,大家也都知道歐洲紅蚯蚓就是「那個種」,一旦遇到其他國家/地區/語言的養殖蚯蚓同好,在交流時終究還是使用學名最不會造成混淆,這也是為什麼大家一定要知道俗稱之外的精準名稱和學名的原因。
============貼心提醒:以下含有真實蚯蚓圖============
歐洲紅蚯蚓長什麼樣?
歐洲紅蚯蚓顧名思義,是個從歐洲來的蚯蚓種類。進入台灣的原因,在上一篇文章裡頭已經簡單討論過,就不在此贅述。歐洲紅蚯蚓體型小,身體也不粗,背部看起來就是個深紅或鮮紅,所以叫牠紅蚯蚓也真的是名符其實。另外,因為體液裡頭帶有黃色分泌物,牠的身體後段通常會開始呈現黃色,越靠近尾部越明顯。而這樣的特徵,甚至在歐洲紅蚯蚓的幼體上就可以看到,這讓我們能夠稍微區分牠的幼體和其他兩種養殖蚯蚓的幼體。因為一般而言,蚯蚓幼體是非常難以鑑定甚至不能鑑定種類的,看到了就只能拋到腦後去。
不過呢,在鑑定蚯蚓種類上,體長、體型、體色和花紋終究只是參考,真的要斬釘截鐵的判定種類,在外觀上還是得依賴環帶的型態,以及腹面的生殖孔數量、位置、還有型態構造。所以,要從三種養殖蚯蚓裡頭分辨歐洲紅蚯蚓的最準確特徵,是牠的環帶型態——從第 25 節前後開始到第 30 幾節結束,共長 8 節,而且是個膨大的淺紅或淺栗色環帶。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些苦惱:如果要看環帶的位置和節數,難道是一節一節的去算嘛?放心吧,因為歐洲紅蚯蚓的環帶位置這麼後面(第 25 節前後到第 30 多節),讓牠的環帶看起來離前端很遠,也因此跟另外兩種養殖種以及台灣大多數的本土蚯蚓種類都很不一樣(牠們的環帶都在第 15 節附近)。所以,只要憑數感去看手上蚯蚓的環帶大概是在第 15 節左右就出現,還是到第 25 節左右才開始,就可以判斷是不是歐洲紅蚯蚓了。
歐洲紅蚯蚓又怎樣?
身為可能是歷史最悠久的養殖蚯蚓種類之一(另一種是赤子愛勝蚓,你懂的),歐洲紅蚯蚓(安卓愛勝蚓)當然有其特殊之處。首先,牠們是表層型的蚯蚓,只要住在地表的枯枝落葉有機質裡頭就可以開開心心,並不需要住進土裡。而且牠本來吃的也就是各種有機質,並不需要吃土,所以早早就被用來處理人類製造出來的食物殘渣、腐爛瓜果、以及農業製程中產生的各種有機廢棄物。
此外,為了因應待在表層而來的天敵捕食風險,還有比起土裡相對劇烈的環境變化,如下雨、刮風、乾燥、淹水、酷熱、酷寒等,歐洲紅蚯蚓的生活史短、成長迅速、也生得多。從卵繭孵化以後,歐洲紅蚯蚓只要 21~28 天就可以成熟,交配後兩天就可以開始產卵繭;如果環境適宜,每兩三天就會生下一顆卵繭,卵繭只要 18~26 天就可以孵出小蚯蚓。整體來說,孵化率有七到九成,而且每顆卵繭裡面平均有 2.5~3.8 隻的小蚯蚓,過去甚至曾經記錄到一顆卵繭有高達 12 隻的小蚯蚓!綜合來看,只要 45~51 天就可以產生下一個世代。
令人驚訝的是,在人工養殖環境下,歐洲紅蚯蚓的壽命記錄可達四年半到五年,平均壽命也有將近 600 天。這種驚人的生活史特性,讓歐洲紅蚯蚓簡直就像滔滔江水一般洶湧而出,跟著人類四散到世界各地的養殖場去,收拾人類造成的殘局。
歐洲紅蚯蚓能夠忍受的濕度是 70~90%,最適濕度則是 80~85%;至於溫度上,牠畢竟是來自溫帶氣候的種類,能夠忍受低溫,在攝氏 0~35 度的範圍都還挺得住,最適溫度是攝氏 25 度。因此,在台灣這種夏天動輒攝氏 35 度以上的高溫,再加上豔陽曝曬,歐洲紅蚯蚓就撐不太住了。
歐洲紅蚯蚓,放生即放死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放生的事情。
歐洲紅蚯蚓這種不耐高溫乾燥和烈日又需要豐富有機質的溫帶種類,在台灣的環境裡其實是難以存活的。這也是為什麼歐洲紅蚯蚓自 1980 年左右引進台灣,三十多年來,雖然有信眾不斷的大量購買去放生,卻始終無法在台灣的野外建立起族群。因為台灣野外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乾又太熱了,再加上地表沒有足夠肥沃的有機質可以吃住,歐洲紅蚯蚓被放生團體丟到野外去,還真的是注定魂歸西天而已。
如果放生到農田裡死光光,當作肥料也就罷了,但偏偏通常是放生到野外去,這對無端承受一堆必死蚯蚓的野地,以及對被放生的歐洲紅蚯蚓來說,實在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大概只有賺錢的蚯蚓養殖業者加上自我說服的放生團體會開心吧。
不過,往好處想,至少歐洲紅蚯蚓拿去「放生」,不會活下來變成入侵種甚至造成危害,對照牠勞苦功高的一生,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參考資料:
- A. J. Reinecke and S. A. Viljoen. 1991. A comparison of the biology of Eisenia fetida and Eisenia andrei (Oligochaeta).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1(4): 295–300.
- J. Dominguez and C. A. Edwards. 2010.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 Species Used for Vermicomposting In Clive A. Edwards, Norman Q. Arancon and Rhonda Sherman.(Ed.), Vermiculture Technology: Earthworms, Organic Wast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p. 27-40). CR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