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3

文字

分享

1
3
3

你說的太平二號紅蚯蚓到底是哪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一)

YTLai_96
・2016/11/24 ・336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楔子

這幾年,無論是要生產蚓糞肥供農業使用,或是用來消化家戶社區的生廚餘以促進垃圾減量,亦或販售蚯蚓作為蛋白質飼料來源,養殖蚯蚓在台灣似乎突然成了一股風潮,吸引許多人的目光和投入。

有趣的是,若是問到在台灣的蚯蚓養殖種類,多半都是得到「我們養的是紅蚯蚓」這樣的回答。再多問一點,則幾乎都是說「我們養的是太平二號這個品種的紅蚯蚓」。只是,太平二號這個名稱聽起來跟長江七號一樣神秘兮兮,到底真正養的是哪個種類的蚯蚓,理應有個確切的生物學名。因此,如果打破沙鍋問到底,最後可能會得到「太平二號的學名是赤子愛勝蚓」這樣的終極解答。

好,問題來了,「我們養的是太平二號也就是赤子愛勝蚓」到底是個口耳相傳的說法,還是個有根據的答案?照理說,如果太平二號是個清楚明白的品種,那應該可以給出一連串明確的分類地位(界門綱目科屬種),加上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學名。就像水族業者口中的燈魚,雖然看起來眼花撩亂,「帝王燈」、「法拉利燈」等名稱也各有趣味,但都可以給出一個清楚的分類地位和學名。然而,在台灣可見的蚯蚓養殖介紹裡面,卻多半僅停留在「紅蚯蚓」、「太平二號」這些稱呼上,近一步提及赤子愛勝蚓的資訊則是少之又少,要寫出學名的更是罕見。

所以,如果總是說不清楚的話,有沒有可能,在台灣多數的蚯蚓養殖業者、玩家、和同好,雖然都把太平二號掛在嘴上,但其實沒有搞清楚自己飼養的種類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讓我們用這一系列的文章,來好好探究太平二號這個「江湖渾名」底下的祕密。

%e8%9a%af%e8%9a%93%e7%b3%bb%e5%88%97%e6%96%87%e7%ab%a01-2

============貼心提醒:以下含有真實蚯蚓圖============

斯斯有兩種,太平二號裡面有三種

如同上面所說,大家都說太平二號是赤子愛勝蚓,聽起來太平二號似乎就是一個蚯蚓物種底下培育出來的純品種,就好像「台農 71 號(益全香米)」、「波斯貓」、「柴犬」這些品種名稱一樣的精確。但是看來看去,台灣各地的養殖紅蚯蚓不要說是一個純的「品種」了,就連一個純的「物種」都不是。在各地養殖場中撈起的成堆號稱「太平二號」的蚯蚓裡面,其實根本不只一個種,目前看到的就有三種之多,而且也並不都叫紅蚯蚓。

或許有人會認為,管他是幾種蚯蚓,反正會吃廚餘、會翻堆肥、或是當做飼料的時候動物會吃就好。是的,如果只是這樣的單純要求,那麼就算養殖場裡面有 30 種可能也沒關係。但是,如果真的希望蚯蚓養殖產業可以更精緻,養出來的蚯蚓能夠有更多細膩的利基和用途,那麼,弄清楚手上的蚯蚓有什麼差異,如果可以的話將各個種分開養,並且針對各種的需求和功能,提供最好的養殖環境,以最適得其所的方式利用,應該是比較好的走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號稱「太平二號」裡面的三種蚯蚓排排躺,你看出差異了嗎?
號稱「太平二號」裡面的三種蚯蚓排排躺,你看出差異了嗎?(比例尺一格為一公分)

更何況,在台灣的養殖蚯蚓中的三個種,可不像博美狗、狐狸狗和吉娃娃這樣只是不同品種的差異,或是像橘子、柳丁和柚子這樣僅僅是同屬的相近不同種而已。在台灣的養殖蚯蚓裡頭的三個種,分別是安卓愛勝蚓(Eisenia andrei)、掘穴環爪蚓(Perionyx excavatus)、以及尤金真蚓(Eudrilus eugeniae)。

而且,這三種蚯蚓可是不同「科」的,也就是說,牠們之間的差異就像「貓」、「狗」和「浣熊」一樣的大!

所以,如果只是要收集大便,將這三種「有毛、四隻腳、有尾巴、都吃肉」的動物混為一談的養在一起,當然也就無所謂。但是,如果想要養「會抓老鼠的」或是「會看家的」,甚至是想要提供最少的食物但是收集最多大便,搞清楚自己在養什麼種類的動物,並且挑選出最適合的種類,還是比較好一點。

底下是這三種蚯蚓的比較表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腦版可點擊看大圖)俗稱太平二號的蚯蚓,其實包含了三個品種。資料/作者提供
(電腦版可點擊看大圖)俗稱太平二號的蚯蚓,其實包含了三個種。資料/作者提供

等等,說好的赤子愛勝蚓呢?

坦白說,或許是因為我孤陋寡聞見識淺薄,目前在台灣各地的養殖蚯蚓裡頭,還真的找不到赤子愛勝蚓,反而是「安卓愛勝蚓」這個跟赤子愛勝蚓非常相近的種類佔了絕大多數。

如果對照台灣、中國跟日本的資料,大家都說太平二號紅蚯蚓是由日本雜交出來的品種,而且屬於赤子愛勝蚓。要類比的話,就好像柯基犬是原產於英國威爾斯的品種,然後跟世界上其他的品種犬一樣都是屬於狼之下的家犬亞種。台灣的太平二號紅蚯蚓大家也都說是從日本來的品種,照理說就應該是赤子愛勝蚓才對,為什麼通通變成安卓愛勝蚓?

這就要說起赤子愛勝蚓跟安卓愛勝蚓之間的故事了。

狸貓換太子,安卓換赤子

簡單用「太平二號」搜尋網路,你會發現所有華人地區的中文相關網頁資料裡頭,都說太平二號紅蚯蚓乃是由日本花蚯蚓跟美國紅蚯蚓雜交而成的品種。若是用「”太平二号” ミミズ」作為日文關鍵字查詢,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例如這裡,但搜尋結果非常的少,顯然這個說法在日本根本非常罕見)。聽起來好厲害,雜交出新品種,真的這麼神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日文資料中透漏了一個端倪:中文網頁裡所謂的日本花蚯蚓乃是シマミミズ的翻譯,原意是「縞蚯蚓」,在日文中是「條紋」的意思,而且就是在指稱日本國內廣佈的赤子愛勝蚓。而美國紅蚯蚓呢,八九不離十也是老早就從歐洲引入美國養殖的赤子愛勝蚓。所以到頭來,聽起來很威的「日本花蚯蚓跟美國紅蚯蚓雜交」,其實根本只是兩地的赤子愛勝蚓通婚而已,沒有什麼雜交出新品種這回事。至於蚯蚓能不能雜交,後面會有文章仔細說明,眼下暫且不多費唇舌。

除此之外,當年日本花蚯蚓跟美國紅蚯蚓通婚成太平二號紅蚯蚓的時候,蚯蚓學界還沒有明確的把安卓愛勝蚓和赤子愛勝蚓分家。因為赤子愛勝蚓跟安卓愛勝蚓除了身上條紋的有無之外,其他內外特徵、型態、結構都一模一樣,在野外還經常一起出現,因此在分類上糾結了近百年才在 1990 年左右被學界正式分家,而且直到本世紀初才在一連串的研究証實下塵埃落定。

赤子愛勝蚓(上)和安卓愛勝蚓(下),除了橫紋之外沒有其他不同 圖片來源
赤子愛勝蚓(上)和安卓愛勝蚓(下),除了橫紋之外沒有其他不同   圖片來源

不過,雖然赤子愛勝蚓跟安卓愛勝蚓已經分了家,世界各地的養殖單位還是經常混養,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如此。所以,當年從美國千里迢迢到日本通婚的美國紅蚯蚓之中,合理推斷也是安卓愛勝蚓跟赤子愛勝蚓混雜在一起陪嫁過去日本。因此,當初所謂「太平二號新品種」的紅蚯蚓,可能只是因為裡面摻了安卓愛勝蚓,使得成長、繁殖和進食的表現都比日本原有的純赤子愛勝蚓飼養族群更好而已。

而台灣引入了日本的「太平二號」紅蚯蚓,想來也是兩種一起引了進來,只不過高密度養殖之下,安卓愛勝蚓的成長速度和卵繭產生數都比赤子愛勝蚓更好,久而久之安卓愛勝蚓就佔了上風取代了赤子愛勝蚓。直到現在,赤子愛勝蚓恐怕已經在台灣絕跡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者註:對這個部份有興趣的讀者,我們會在本系列最後一篇文章裡,慢慢爬梳這些 1980 年前後的中、日、台養殖歷史,請各位耐心等候

說了這麼多,還是沒有仔細介紹安卓愛勝蚓哪。下一回,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安卓愛勝蚓的特別之處,至於現在,就讓我們聽一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經典歌曲,紀念那可能已經消逝在台灣風中的赤子愛勝蚓吧。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YTLai_96
51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也許永遠無法自稱學者,但總是一直努力學著

0

5
4

文字

分享

0
5
4
除了蚯蚓、地震魚和民間達人,那些常見的臺灣地震預測謠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2/29 ・27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災害性大地震在臺灣留下無數淚水和難以抹滅的傷痕,921 大地震甚至直接奪走了 2,400 人的生命。既有這等末日級的災難記憶,又位處於板塊交界處的地震帶,「大地震!」三個字,總是能挑動臺灣人最脆弱又敏感的神經。

因此,當我們發現臺灣被各式各樣的地震傳說壟罩,像是地震魚、地震雲、蚯蚓警兆、下雨地震說,甚至民間地震預測達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現象?

今日,我們就要來破解這些常見的地震預測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皇帶魚。圖/wikimedia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地震魚僅僅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迷信」(superstition)。

透過動物來推斷地震消息的風俗並不新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早在西元前 373 年的古希臘,就有透過動物異常行為來猜測地震的紀錄!

人們普遍認為,比起遲鈍的人類,敏感的動物可以偵測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訊號,因此在大地震來臨前,會「舉家遷徙」逃離原本的棲息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臺灣 1999 年發生集集大地震前後,由於部分地區出現了大量蚯蚓,因此,臺灣也盛傳著「蚯蚓」是地震警訊的說法。

20101023 聯合報 B2 版 南投竹山竄出蚯蚓群爬滿路上。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實環境中,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蚯蚓的行為了,而造成蚯蚓大軍浮現地表的原因,往往都是氣象因素,像是溫度、濕度、日照時間、氣壓等等,都可能促使蚯蚓爬出地表。

大家不妨觀察看看,白日蚯蚓大軍的新聞,比較常出現在天氣剛轉涼的秋季。

因此,下次若再看到蚯蚓大軍湧現地表的現象,請先別慌張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除了地震魚和蚯蚓外,鳥類、老鼠、黃鼠狼、蛇、蜈蚣、昆蟲、貓咪到我們最熟悉的小狗,都曾經被流傳為地震預測的動物專家。

但可惜的是,會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動物異常行為和地震之間的關聯或機制。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作為閱聽者,看到如此毫無科學根據的預測言論,請先冷靜下來,不要留言也不要分享,不妨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和事實查核。切勿輕信,更不要隨意散播,以免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

此外,大家也千萬不要隨意發表地震預測、觀測的資訊,若號稱有科學根據或使用相關資料,不僅違反氣象法,也有違反社會秩序之相關法令之虞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抽絲剝繭的果樹學,19世紀的進步與藝術──《馴果記》
臉譜出版_96
・2022/06/25 ・181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 世紀,植物學先驅開始將植物分類成科和種,為記錄和研究植被的龐大工作奠定基礎。幸運的是,他們與當時的藝術家密切合作,為植物和果實創作無數描繪。這些圖像代表植物學插圖極盛時期,益形增加的精確度和美麗的形式,讓人感受到植物分類學在不同國家激發的熱情。

果樹學(種植水果的科學)在 19 世紀早期發展成為一門學科,並帶來了對不同類型水果的全新思考方式。這種新的系統研究還產生有趣的追溯效應:儘管「pomologist」(果樹學家)這個詞剛被創造出來,它似乎突然在歷史上有了許多適用的對象。

果樹學前輩的隊伍從泰奧弗拉斯托斯一直延伸到哈里斯(Richard Harris,在 16 世紀創立了英格蘭第一個商業苗圃),再到奈特(Tomas Andrew Knight, 1759–1838,倫敦園藝學會主席)等人。

托馬斯·安德魯·奈特,所羅門·科爾繪。圖/Wikipedia

奈特支持當時流行的一種理論,即所有果樹品種都有預先確定的壽命,當其終點到來時,就會腐爛和死亡。

雖然這種想法完全錯誤,但確實激發人們依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方法栽培出大量新品種櫻桃(雞心﹝Black Eagle﹞、艾爾頓﹝Elton﹞和滑鐵盧﹝Waterloo﹞等品種)、蘋果、梨、李和其他水果,藉此確保這些水果在未來的供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奈特最知名的著作是1811 年出版的《赫里福德郡的水果女神波莫娜》(Pomona Herefordensis)。

野生酸蘋果是我們喜愛的栽培蘋果的祖先,20世紀早期。圖/《馴果記

從那時起,果樹學作為植物學分支的地位就牢固地確立下來。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大多數試圖為各種水果類型建立規範的人都不是專職的科學家,而是牧師、醫生、藥劑師和教師。他們收集標本、繪圖,並比較他們的發現。

平版印刷術出現後——而且很快就有了彩色平版印刷——更可以用相對較少的費用複製出水果圖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英水果百科;或這個國家目前栽培的最受珍視水果集》(Pomona Britannica; or, A Collection of the Most Esteemed Fruits at Present Cultivated in This Country)這部作品就利用了這種新技術,該書由製圖師暨雕刻師布魯克紹(George Brookshaw, 1751–1823)於 1812 年初版。

布魯克紹的書收錄許多整頁插圖,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插圖展現當時英國果園的豐收成果——十五種水果的兩百五十六個品種。這些圖像非常逼眞,即使在今日也會讓人口水直流。

隨後的幾十年間,更多作者創作了關於水果的重要作品,包括倫敦《園藝期刊》(Journal of Horticulture)編輯霍格(Robert Hogg, 1818–1897)。霍格的作品《水果手冊》(The Fruit Manual, 1860)曾多次再版。

同一時期,大英果樹學會(British Pomological Society)成立,其宗旨在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英國領地推廣水果文化,特別要注意水果新品種的生產,審查並報告其優點,並努力對大不列顛、歐洲大陸和美洲的水果進行分類。

收穫季節的花園,德國,19世紀晚期。圖/《馴果記

為什麼水果品種的世界一開始就像是一張糾結的網?

雖然水果種植者自中世紀以來就知道嫁接技術,但並不總是遵守規則,反而是在需要新樹時,自己去取隨機發芽的蘋果、梨、櫻桃或李的樹苗。如果他們喜歡這些植物,就會把它們用作下一次嫁接的接穗。

假使想像這個過程在許多不同地方一次又一次發生,就能想像出各地不同水果類型怎麼出現的。大多數地方的品種不會被記錄在果樹學概要中。

法國和德國是果樹學先驅,北美地區對水果類型的深入研究直到 19 世紀中期才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品種的產生多少出於偶然。有目的性的水果育種,亦即刻意用父本植株的花粉讓母本植株的柱頭授粉,一直到 20 世紀才實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馴果記》,2022 年 6 月,臉譜,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2
3

文字

分享

1
2
3
品種狗狗的行為,有關遺傳,非關品種
寒波_96
・2022/06/08 ・32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培育下,如今狗狗們有眾多「品種(breed)」,它們其實仍然屬於同一個物種,只是體形、外觀等特徵差異明顯。不同狗狗和人一樣有個性差異,屬於同一品種的不同個體,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個性嗎?

上述問題需要不少資料與交叉比對的分析,才有機會回答。於 2022 年發表,花費多年搜集材料的論文報告,狗的行為確實與遺傳有關,但是同一品種狗的行為並不一致。例如拉布拉多和拉布拉多不同,邊境牧羊犬和邊境牧羊犬不同,拉布拉多和邊境牧羊犬卻可能相同……[參考資料 1, 2, 3]

飼主各自貢獻資料,以供分析的狗狗們。圖/達爾文方舟(Darwin’s Ark)網站

寵物狗的公民科學

成為馴化動物超過一萬年來,狗狗們千變萬化,過往研究證實很多外貌與型態特徵可以遺傳,例如毛色、體型、藍眼睛。但是對於行為方面的了解比較少,而且想來也更難研究,畢竟行為不像顏色、尺寸那樣能直接識別與量化。

若想釐清狗狗的行為,和遺傳、品種的關係,需要搜集很多品種,每一品種都包括多位個體,以及牠們的基因組定序,再加上大批各種特徵的紀錄,才能獲得比較可靠的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任何研究團隊光靠自己,都不可能取得如此龐大的資料量。研究者們成立「達爾文方舟(Darwin’s Ark)」網站,算是公民科學的應用,邀請許多飼主各自上傳狗狗的資訊,從中進一步分析(大部分參與者應該是美國人和美國狗)。

這項研究採用的資料包括來自 18385 狗的資訊,大約一半是「比較純的品種狗」;又從其中 2155 狗取得遺傳訊息,純種狗、混種狗都有。根據人為定義,全部共有 128 款品種。

大量分析的結果,簡化以後長這樣……意思到惹,不解釋。圖/參考資料 1

個體×遺傳×品種:相關性與相關性

論文做了一大堆統計學分析,基本上是這種關聯性分析、那種關聯性分析、這種關聯性和那種關聯性的關聯性分析,層層疊疊,一定很合統計魔人的胃口。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觀摩體驗,我只講我的理解。

結合基因體學與關聯性分析,光是原理並不太難。基因組上每個 DNA 位置有 ATCG 四種可能,比方說某個位置,不同個體為 A 或 C,配備 A 的狗都親人、C 的狗都兇兇,那麼便能推測,A 變異與親近人類有所關聯,C 變異的效果相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際狀況卻複雜很多。例如配備 A 的狗有 70% 親人、C 的狗有 55% 兇兇,並非 100% 的狗都有影響。或是同一種行為,涉及多個遺傳變異,例如基因組上有 50 處位置影響親人、30 處影響兇人。反正就是有一大堆可能的組合與關聯性,樣本愈大、分項愈多,需要愈繁複的統計學分析。

要是鑽進論文的分析迷宮,恐怕很容易失掉方向,繞不出來,反而搞不懂問題是什麼,我們直接跳到外面。

另一批大量分析簡化後的結果……讀者們自行品味就好,BJ4。圖/參考資料 1

外貌形態與內在行為,都受遺傳影響

一番分析後得知,不論體型、外觀等外在特徵,或是行為這類內在特徵,都與遺傳相關,只是不同特徵的程度有別,有些相關性非常高,有些沒那麼高。因此狗狗的行為,確實取決於相當的遺傳成分。

假如每款品種狗的個體們,彼此都表現共通的行為,那麼我們應該能看到:某個品種多半都展現某些行為,而不同品種間情慾交流的混血狗,也會獲得不同品種各有比重的行為。

實際上發現,某些行為確實和少數品種的關聯性比較高,但是多數行為似乎不分品種。江湖傳說中的兇狗不見得更容易兇,容易激動的品種也不一定激動。另一方面,不同品種的狗狗,也可能表現類似的行為。

所有狗狗一起考慮,總共偵測到基因組上 11 處位置(以及 136 處沒那麼確定),可能和行為有關。鍵盤分析它們影響的基因,大部分在腦部的表現較高。

還好沒有脫離想像,不然要是影響行為的基因在腸道大量表現,該怎麼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擇結果:以貌取狗,不管內在

上述的分析方式,只能判斷遺傳與表現的關聯性,無法證實因果關係,不過還是能提供有意義的指引。

大量交叉比對得知,與行為有關的遺傳變異,在不同品種間缺乏明確的差異,這大概就是不同品種內,行為缺乏一致性的根本原因。相對地,和外型有關的某些 DNA 變異,在不同品種間差異明顯。

人類與狗相處的歷史超過一萬年,可是絕大部分品種狗的歷史並不久遠。早於 200 年前的狗狗,不是沒有人為選擇培育,卻著重在工作上的狩獵、守衛、駝獸等功能性特色。

要等到 160 年前,也就是 50 到 80 代以前的狗狗開始,人類才大量刻意創造出不同的品種,形成馬爾濟斯、拉布拉多、雪納瑞、貴賓狗、巴哥犬等多采多姿的品種狗。

或許有讀者認為,品種狗的行為之所以缺乏各自的特異性,是由於各品種經歷的時間太短,不足以產生差異,但是這是錯的。因為絕大部分品種狗的歷史雖短,人擇依然已經足以造成明顯的影響,反映在不同品種間,有別的毛色、體型等外觀特徵。

同一批分析指出,行為與型態一樣都可以遺傳,理論上也可以由人擇控制。然而,不同品種的狗狗,行為與個性依然有不少共通性,品種間卻缺乏明顯差異,品種內的不同個體並不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這些資訊,我們似乎可以這麼說:近兩百年來的品種培育,人類更偏好挑選外在特色,以貌取狗,不那麼在乎狗狗內在的行為。

最後也提醒各位讀者,作為寵物飼養的品種狗,只是如今全世界龐大狗群的一小部分而已。眾多的狗狗們,有些是人類親近的伴侶,還有些順利融入各地的半野生或野生環境。然而,也有不少所謂的流浪狗,成為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的禍患。養狗要有責任感,不要因衝動而養狗,養了就不要直接棄養。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Morrill, K., Hekman, J., Li, X., McClure, J., Logan, B., Goodman, L., … & Karlsson, E. K. (2022). Ancestry-inclusive dog genomics challenges popular breed stereotypes. Science, 376(6592)
  2. Your dog’s breed doesn’t determine its personality, study suggests
  3. Massive study of pet dogs shows breed does not predict behaviou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3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