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完了坊間號稱「太平二號」紅蚯蚓裡面最大宗的歐洲紅蚯蚓之後,接下來要繼續介紹三種蚯蚓的第二種:掘穴環爪蚓。
是的,掘穴環爪蚓這個名稱很拗口,那是因為這也是從學名 Perionyx excavatus 翻譯而來。還好,這一種蚯蚓也有個英文俗名叫做Indian blue worm,所以不如我們就稱呼牠「印度藍蚯蚓」,簡單又好記。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種蚯蚓是以印度為稱號,但是牠並不像歐洲紅蚯蚓是1980年前後被人為刻意引進的外來種。早在1930年代,在台的日本蚯蚓學者就已經發表了印度藍蚯蚓的記錄,也就是說,印度藍蚯蚓應該在100年前或更早以前,就被人為從原產地南亞東南亞被帶進台灣,又或者台灣本來也就是印度藍蚯蚓的分佈點之一。總之,既然印度藍蚯蚓已經在台灣耕耘近百年或更久,而且有可能本來就在台灣有分佈,並不一定是人為引入台灣,把牠當作本土種或許也還算合理。
============貼心提醒:以下含有真實蚯蚓圖============
印度藍蚯蚓長什麼樣?
印度藍蚯蚓的體型通常跟歐洲紅蚯蚓差異不大,一般而言也是十公分以下左右,但是有能力長到十幾公分,因此有時是稍長了點,而且,明明長度稍長,但寬度還是跟歐洲紅蚯蚓不相上下,所以整體來看印度藍蚯蚓會有點「細長」或「瘦長」的FU。此外,牠們的頭尾尖尖,跟歐洲紅蚯蚓比較鈍圓的頭尾也相當不一樣。
至於體色,那就是印度藍蚯蚓比較尷尬的特徵了。印度藍蚯蚓的體色差異很大,從深褐色、深紫色、深紅色、鮮紅色、紫色、淺紅色、甚至土黃色都有,所以體色實在很難做為印度藍蚯蚓的特徵。另外,印度藍蚯蚓在背中央有一條明顯的直線從頭通到尾,但是在體色很深的個體上,這條背中線也就非常不容易看到,可能只有在尾部顏色比較淺的地方若隱若現。但無論如何,「太平二號」裡面混雜的三種蚯蚓之中,也只有印度藍蚯蚓會有明顯的背中線,其他兩種可是怎麼樣都看不到背中線的。
等等,體色都講完了,說好的幸福藍色呢?
其實,印度藍蚯蚓的藍應該並不是在講體色的藍,而是牠的體表會有耀眼的藍色繞射光澤。但是很不幸,這種繞射光澤也不是一定都有,生活在潮濕環境的個體的藍色繞射光澤的確耀眼,但是生活在乾燥環境的個體就不太容易出現這樣的光澤。也就是說,這又跟印度藍蚯蚓的體色一樣,不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外觀特徵,但如果出現了的話,應該就不會錯認才是。
所以,這裡要再次強調,在蚯蚓的鑑定上,這些體長體寬顏色花紋光澤的外觀特徵其實都不穩定,真正斬釘截鐵的鑑定特徵,還是要回到型態結構上才好。就像之前鑑定歐洲紅蚯蚓所提的一樣,要斬釘截鐵的鑑定印度藍蚯蚓,還是要去看牠的環帶位置還有型態。印度藍蚯蚓的環帶是一段淺色的區域,不會比身體膨大,而且位在第13-17節。當然,不用真的去數,瞄一眼感覺一下環帶的位置是不是在第十幾節的地方就開始,就可以把印度藍蚯蚓跟歐洲紅蚯蚓區分開了。
印度藍蚯蚓很特別嗎?
在台灣,印度藍蚯蚓之所以在養殖場中出現,很可能並不是因為我們刻意養殖,而是牠偷偷跑進去堆置或堆肥中的基材,然後被夾帶進養殖場的結果。因為牠早就存在台灣的野地裡,雖然發現頻率不高,但有時會在潮濕的堆肥、微臭的水溝積土、或是腐爛草堆中大量被發現,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偷跑進去基材中然後跟著一起被養殖,也是很合理的推測。
不過話說回來,印度藍蚯蚓其實也是一個養殖歷史悠久的種類。牠和歐洲紅蚯蚓一樣也是表層型的蚯蚓,只要住在地表的有機質裡頭就可以開開心心。而且因為牠原產於南亞,所以對於溼熱氣候相當如魚得水,在印度、菲律賓和澳洲這些熱帶國家都被用來處理堆肥。印度藍蚯蚓的最適合溫度是攝氏25-37度,因此30度以上的炎熱環境對牠是小菜一碟,倒是溫度低於15度就不利生長,降到4度則僅勉強存活。牠也喜歡高濕的環境,偏好80%左右的濕度,甚至可以在微臭的水溝底泥中成群發現。
此外,印度藍蚯蚓的生活史短、成長迅速、也生得多,和歐洲紅蚯蚓的好用程度不相上下。雖然印度藍蚯蚓的卵繭裡面基本上只會孵出一隻幼體,極少數情形才會孵出兩三隻幼體,但從卵繭孵化以後只要20-28天就可以成熟,交配後如果環境適宜,每天可以生下一顆甚至近三顆卵繭,而且卵繭只要18天左右就可以孵化,孵化率有九成。綜合來看,印度藍蚯蚓只要40-50天就可以產生下一個世代,繁殖的速率比歐洲紅蚯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印度藍蚯蚓的壽命似乎沒有人研究過,但猜想應該平均也有一兩年左右吧。
好蚯,不蚓嗎?
說到這裡,印度藍蚯蚓應該是個非常值得投資養殖的種類才對。牠又耐台灣的溼熱環境,在許多熱帶國家也早就被用來處理廚餘堆肥,又已經可以算是台灣本土種,就算養到逸出也沒有關係。甚至,如果宗教團體止不住放生的癮頭一定要放些什麼的話,放生印度藍蚯蚓這種在野外可以存活的本土種,也比放生即放死的歐洲紅蚯蚓來得好得多。若說印度藍蚯蚓有什麼小缺點,大概就是牠的活動力旺盛,遠比歐洲紅蚯蚓不安於室,比較容易亂跑逃走。這一點,或許是在大規模養殖時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吧。
但是我相信,這種小問題對於有心的養殖業者來說根本不會是問題,是吧?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 台灣蚯蚓研究史
- 台灣蚯蚓資料庫:掘穴環爪蚓
- 台灣生命大百科:掘穴環爪蚓
- 生長與生殖文獻
- 生活史文獻
- Jorge Dominguez and Clive A. Edwards. chapter 3: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 Species Used for Vermicomposting, p27-40. in Vermiculture Technology: Earthworms, Organic Wast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dited by Clive A. Edwards, Norman Q. Arancon and Rhonda Sherman. CRC Pres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