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不同種的蚯蚓養在一起會雜交嗎?——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五)

YTLai_96
・2017/01/05 ・340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過去的四篇文章裡,我們已經提到了在台灣號稱「太平二號」的蚯蚓裡頭居然是三種不同科的蚯蚓混在一起養,也分別介紹了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非洲夜蚯蚓。既然三個種類都已經介紹完了,那麼我們就延伸出去,聊聊坊間對養殖蚯蚓的常見問題。

首先就是——

蚯蚓會不會雜交?

%e8%9a%af%e8%9a%93%e7%b3%bb%e5%88%97%e6%96%87%e7%ab%a05

如果你問的是台灣現有的三種養殖蚯蚓(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非洲夜蚯蚓)會不會雜交的話,那答案很簡單就是「不可能」!因為三者是不同科的蚯蚓,就好比貓、狗、浣熊這樣食肉目不同科的寵物,或是芒果、橘子和荔枝這樣同為無患子目但不同科的水果,差異實在太大。所以,家裡養貓又養狗的人從來不需要擔心寵物哪天雜交,那麼我們也就不需要去為太平二號們煩惱這個問題。

孟德爾表示:「我不知道蚯蚓能不能雜交,但我知道豌豆可以雜交。」圖/Hugo Iltis - Wellcome Library, London,CC BY 4.0
孟德爾表示:「請叫我雜交神父,阿門。」 圖片來源/Hugo Iltis – Wellcome Library, London,CC BY 4.0

但這個問題從來不是到這邊就結束了。

「那如果是同個科底下不同屬的種呢?」
「那如果是同個科也同屬的不同種呢?」
「那如果是同一個種然後不同品種呢?」
「那如果是這三種養殖種人工授精呢?」

我其實不太了解為何大家對蚯蚓雜交這麼有興趣,連人工授精都出口了,好像非得要搞個雜交出來的蚯蚓品種才要罷休一樣。而且,大家好像都覺得蚯蚓是一種很隨(ㄧㄣˊ)便(ㄌㄨㄢˋ)的動物,只要逮到機會就會出牆嘗鮮跟別的種類雜交一樣,真是對蚯蚓的莫大誤解和污辱。看來我們得先嚴肅的了解蚯蚓的性事,才能掃除這些令人髮指、羞羞臉的苟且雜交念頭。

解密蚯蚓的性事

蚯蚓是雌雄同體的動物,體內有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系統,雄性的生殖系統有睪丸製造精子之後從雄孔排出,而雌性的生殖系統則有卵巢製造卵子從雌孔排出。雖然擁有雌雄兩性的生殖系統,但一般而言蚯蚓並不自體受精,而是以異體受精的方式跟另一隻個體配對才能產生受精卵(萌萌表示讚賞)。不過,大多數種類的蚯蚓並不是直接把精子送進對方的雌孔讓卵子受精,而是送進去對方的受精囊孔裡面儲存起來,當對方產卵繭的時候就會把受精囊裡面的精子排出來讓卵子受精。

台灣常見的環毛蚓腹面,雄孔、雌孔以及受精囊孔的位置。圖片來源
台灣常見的環毛蚓腹面,雄孔、雌孔以及受精囊孔的位置。圖片來源/台灣蚯蚓資料庫

講完了生殖系統,來談談蚯蚓的性事。別看蚯蚓無腦,其實牠們的性事是很講究的。首先,在找到另一隻個體互相交換精子之後,因為要互相把精子從自己的雄孔排進另一方的受精囊孔,所以兩隻蚯蚓必定要頭尾相對成 69 姿勢,別無其他奇技淫巧的可能(萌萌表示欣慰)。

此外蚯蚓交配時還有門當戶對的傾向,也就是偏好跟體型差不多的個體敦倫。其實想想也是合理,畢竟兩隻蚯蚓如果體型相仿,只要頭尾相對身子一躺坦裎相向,雙方的雄孔就會剛好跟受精囊孔對上,歡好之時才不需要辛苦的「委身相受」。若是遇到大隻佬或小隻馬,光是彎腰駝背就累了,於是也就草草了事或敗興而歸。

  • 蚯蚓 69 野合影片高清無碼

蚯蚓雜交的難處

接下來,公堂之上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兩隻不同種的蚯蚓遇上了又氣味相投,蚓倆惺惺相惜情不自禁想要纏綿,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呢?

首先,不同種的蚯蚓成體體型可能會很不一樣,因此就會遇上「委身相受」的問題,使得交配難以進行。此外,因為雄孔型態和受精囊孔的型態、位置與對數在每種蚯蚓都多少有些差別,就像是配好的鑰匙跟鎖一樣,讓同種蚯蚓的雄孔能順利的跟受精囊孔結合。因此就算碰巧兩隻不同種的蚯蚓體型相近,接下來也會遇到雄孔和受精囊孔無法配對的問題,而好事難成。更何況,雌雄同體的蚯蚓幾乎都是同時異體受精,交配時需要雙方的雄孔和受精囊孔都對上了才行,這樣兩套鑰匙和鎖配對的門檻就像是雙重保險,讓不同種的蚯蚓就算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也難以雜交。

所以,台灣這三種不同科的養殖種不可能雜交,而同科不同屬的蚯蚓就好像人跟大猩猩一樣,生殖構造也還是差異太大而不能雜交。就算是打賭輸了想要硬湊,也會因為雙重保險的限制而兩頭空。

那如果同科又同屬,你又該怎麼說?

不過,如果是同科又同屬的蚯蚓,那就稍微比較有可能雜交了。但雜交的結果可能恐怕會讓你期望落空。

還記得在〈你說的太平二號紅蚯蚓到底是哪種?〉這篇文章中,我們提過大家常說太平二號的品種叫「赤子愛勝蚓」,但實際上台灣現在都是我們稱為歐洲紅蚯蚓的「安卓愛勝蚓」。讓我們以赤子愛勝蚓跟安卓愛勝蚓為例,看看牠們剪不斷理還亂的分家史,以及其中的雜交情節。

圖片來源
赤子愛勝蚓(上)和安卓愛勝蚓(下)的外觀對比。圖片來源

赤子安卓分家史

赤子愛勝蚓這個種,是 1826 年就被分類學家命名的正蚓科歐洲原生種,早早就被人工養殖以消化有機廢棄物。當初描述的時候,這種蚯蚓的特徵就是節與節之間的凹溝沒有色素,所以一節節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條的橫紋一樣,英文俗名「虎蚯蚓(Tiger worm)」的俗名因此而來。

不過,前人早有發現,當赤子愛勝蚓高密度養殖的時候,蚯蚓身上的這些條紋會消失不見,身體成了均勻的紅紫色。從 1937 年開始,就有蚯蚓學者認為這兩個不同模樣(有條紋&均勻色)的赤子愛勝蚓,雖然除了條紋這個差異之外其他型態上沒有任何差別,但還是應該分成不同的種,而不只是不同的表現型——也就是只是長得不一樣,但還是同一種。終於在1972 年,這個沒條紋模樣的赤子愛勝蚓被提升到亞種的地位,並且以首次命名這兩個表現型的學者 André為亞種名。

隨後,1988 年 Sheppard 發表論文,除了同意「以條紋有無來辨別」的兩個種(不僅僅是亞種了),也就是有條紋的赤子愛勝蚓(Eisenia fetida),以及沒條紋均勻體色的安卓愛勝蚓(Eisenia andrei),更指出在相同飼養條件下,安卓愛勝蚓卵繭的平均產出後代就是比赤子愛勝蚓多。1996 年另一篇研究則指出安卓愛勝蚓的成長速度和卵繭產出數比赤子愛勝蚓更好。此外,80 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許多研究相繼指出這兩個亞種的蚯蚓在分泌物的抗菌和螢光生化表現上明顯不同,在基因表現上也已經隔離而無法雜交,分子親緣上的證據也證實了兩者已經分化成兩個種。

最後,在2005 年,西班牙的研究團隊發表了報告,證實兩種的確已經生殖隔離無法產生後代。這些研究結果綜合起來,確定了這兩個種是真真切切的分了家,再也沒有回頭的可能。但即使如此,到現在甚至還是很多實驗室搞不清楚這兩種的差異,錯把馮京當馬涼的實驗室甚至接近五分之二,實在有點尷尬。

  • 影片中是一團赤子愛勝蚓和安卓愛勝蚓混雜的肉球,顯然有條紋的赤子愛勝蚓少得多。

(以下內容包含蚯蚓雜交情節,未滿十八歲也沒有關係)

方才所提 2005 年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先是把未成熟的赤子愛勝蚓跟安卓愛勝蚓單獨飼養,直到蚯蚓成熟並且春心蕩漾之後,再把牠們兩兩關在一起任其燕好。一週之後又把兩兩蚯蚓愛侶硬生生的分隔,然後檢視接下來 15 週內各自產下多少卵繭以及卵繭的孵化率。實驗結果顯示,當赤子愛勝蚓配上安卓愛勝蚓,雖然是兩個不同種的蚯蚓,因為生殖結構上沒有差異,因此蚓倆惺惺相惜情不自禁還是能跨種雜交,之後也都能夠生出卵繭,但這卵繭卻都是空包彈,一隻雜交的後代也孵不出來。

所以,就連赤子愛勝蚓和安卓愛勝蚓這樣,除了身上條紋之外再沒有其他型態結構差異的同屬且非常相近的兩種,也還是只能雜交而沒辦法有後代產生(不為繁衍後代的交配讓萌萌表示抗議),其他同屬不同種的蚯蚓在型態上幾乎都更不相同,恐怕就連自然發生的跨種雜交都沒辦法。

如果你對蚯蚓雜交還意猶未盡

「那如果是同一個種然後不同品種呢?」
『這樣就是同種那當然可以交配啊,就像柯基犬跟柴犬生出短腿柴那樣,但是蚯蚓目前並沒有任何品種喔,那些宣稱的品種恐怕都像太平 X 號一樣是個誤會或商業噱頭。』

「那台灣這三種養殖種如果是人工授精的話呢?」
『………………………』

 

參考資料

  • A.J. Reinecke & S.A. Viljoen. 1991. A comparison of the biology of Eisenia fetida and Eisenia andrei (Oligochaeta).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1: 295-300
  • J. Dominguez, A. Velando & A. Ferreiro. 2005. Are Eisenia fetida (Savigny, 1826) and Eisenia andrei Bouche (1972) (Oligochaeta, Lumbricidae) different biological species? Pedobiologia 49: 81—87
文章難易度

1

34
1

文字

分享

1
34
1
「基因恆久遠,一個永流傳」,隱藏在你我之間的尼安德塔人 DNA——《滅絕生物學》
PanSci_96
・2021/02/07 ・264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 作者/池田清彥,本文摘自《滅絕生物學》,世茂出版,2020 年 11 月 04 日

從基因層級來看,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尚未滅絕

回到人類的話題,人屬之一的尼安德塔人於四十萬年前出現,三萬九千年時滅絕。但很明顯的,尼安德塔人的 DNA 確實存在於智人的基因內。除了十多萬年以來,每個祖先都是非洲原住民的人們之外,其他現存人類的基因中,都有一部分的基因來自尼安德塔人。也就是說,尼安德塔人曾與智人雜交過,所以現代人的基因中,有百分之二來自尼安德塔人。

現代人的基因中,有百分之二來自尼安德塔人。圖/pixabay

如果尼安德塔人從未與其他物種的人類雜交,一直保持尼安德塔人的「單系群」,這個種系確實在三萬九千年前便已滅絕。實際上,尼安德塔人卻曾和智人雜交,基因混入了現代人的基因體,故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至今仍未滅絕。某種意義上,現代人可以說是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人口再這麼減少下去,日本人就會滅絕了」。這裡說的「日本人」,究竟是指那些人?是指住在日本列島上的人嗎?還是所謂日本人血統的人?舉例來說,一位日本女性前往非洲,與非洲人結婚,並生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自然有日本人的血統。即使日本列島上的日本人因為某些原因而全部消失,只要其他地方還留著日本人的血統,那麼「日本人滅絕」就不會成真。再說,所謂的日本血統其實是個模糊的概念,日本人與中國人、韓國人在遺傳學上幾乎相同。

基本上,「不存在人種的概念」已是人類學上的常識。所有現代智人百分之九十九·九的 DNA 都相同。

現代智人百分之九十九·九的 DNA 都相同,基本上可說是「不存在人種的概念」。圖/pixabay

前面提到,現代智人的祖先曾與尼安德塔人雜交過。丹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由尼安德塔人分歧而來,是與尼安德塔人稍有差異的物種。而智人的祖先就曾經和丹尼索瓦人雜交過。目前已知,丹尼索瓦人曾和智人與尼安德塔人共同生存了數萬年。

丹尼索瓦人在四萬年前便已「滅絕」。而走出非洲的智人,在十萬年前左右,以及六萬年前~五萬年前之間,曾兩度與尼安德塔人雜交。接著又在五萬年前~四萬年前之間,與丹尼索瓦人雜交,其後代再擴散至全世界。在基因的層次上,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皆沒有「滅絕」。西藏人、澳洲原住民、因紐特人、新幾內亞人、美拉尼西亞人等,都具有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特別是新幾內亞人的 DNA,有百分之三~六來自丹尼索瓦人,有百分之二來自尼安德塔人,故一共有百分之五~八的 DNA 來自其他人類。

而日本人也有少許 DNA 來自丹尼索瓦人,不過大致上還是尼安德塔人與智人的混血物種。

粒線體 DNA 必定繼承自母方,而非父方,故我們可以從粒線體 DNA 追溯母方的血統。而調查結果發現,現代智人的粒線體 DNA 全都來自智人。沒有任何一人的粒線體 DNA 來自尼安德塔人。也就是說,女性尼安德塔人在雜交後所生下的後代,並沒有一直延續至今。女性尼安德塔人與男性智人所生下的小孩,或許是在尼安德塔人的村落內長大的,後來隨著尼安德塔人族群的滅絕,這個種系也跟著消失了。因此,具有尼安德塔人粒線體 DNA 的「女性尼安德塔人後代」,便沒有延續至今。除了非洲人,現代智人皆為數萬年前,男性尼安德塔人與女性智人混血後產下的後代。

可以從粒線體 DNA 追溯母方的血統。圖/Wikipedia

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雜交種1」並未滅絕,而是留存至今

我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書到二○一八年春季。這個學部的外國學生特別多,還有許多異國婚姻的學生。不同國家的人們結婚並生下小孩,可以增加人類的多樣性,是一件好事。

我常和大學生說:「最偉大的智人,就是那位和尼安德塔人性交的女性。」這聽起來像是玩笑話,但其實智人正是靠著與尼安德塔人雜交後獲得的基因,撐過許多環境變遷而存活了下來。

「純種」尼安德塔人約在三萬九千年前滅絕。在這之後,智人只能和智人繁衍後代,於是尼安德塔人的血統便逐漸稀薄。照機率來看,尼安德塔人基因在智人體內的比例應該會越來越小。然而實際上,來自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卻沒有消失,代表這些基因可以讓個體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換言之,體內沒有尼安德塔人基因的人,便無法存活下來。

末次冰期於一萬年前結束,這時只有體內有尼安德塔人耐寒基因的智人能活下來。如本書第二章所述,智人與尼安德塔人性交後所獲得的基因,可以提供對寒冷的耐受度,幫助智人撐過更新世時的冰河期。另外,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也混入了西藏人體內,有人認為這可以幫助西藏人適應高地。

只有體內有尼安德塔人耐寒基因的智人活過了冰河期,並且使得他們的基因留存至今。圖/pixabay

當然,從前的歐亞大陸智人,某些個體並沒有獲得尼安德塔人或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這些所謂「純種」的族群,沒辦法應付氣候寒冷與各種環境變動,進而走上滅絕的路。

雖然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皆已滅絕,其 DNA 卻被保留至今。

現代人口已達七十六億,可說是相當繁盛,卻是人類種系的最後一個物種。如果發生破火山口噴發、大隕石撞擊地球等環境衝擊,或者人類這個物種的壽命到了盡頭,人類便會滅絕。無論如何,從地質學的時間尺度來看,人類的滅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若是如此,以查德沙赫人為起點的人類種系便會完全滅絕,地球將進入新的時代。雖然到時沒有一種生物能夠繼續觀測、研究、記錄這個星球。然而到了早上,太陽仍會東昇;到了傍晚,太陽仍會西沉,地球還會繞著太陽公轉好一陣子。

註釋

  1. 審訂註:尼安德塔人的部分基因組因為「遺傳滲漏」(genetic introgression)而進入現代智人的基因組,但這與「雜交種」的概念仍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摘自《滅絕生物學》,世茂出版,2020 年 11 月 04 日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039 篇文章 ・ 1366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4
2

文字

分享

0
14
2
野生動物捕食不會造成物種滅絕,人類才會——《滅絕生物學》
PanSci_96
・2021/02/04 ・206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9 ・六年級

  • 作者/池田清彥,本文摘自《滅絕生物學》,世茂出版,2020 年 11 月 04 日

物種間捕食的「滅絕壓力」,最大來源就是人類

人類遷移至北美洲時,北美洲的大型哺乳類出現了大量滅絕的現象。這是更新世(約二五八萬年前~一萬年前)末期時發生的事。也就是說,這些哺乳類的滅絕很可能是人類造成的。

就連哥倫比亞猛瑪這個世界最大的猛瑪象,也在人類遷入北美的二千年後滅絕。雖然這段時期曾出現過大規模的氣候變遷,但人類的狩獵應該才是猛瑪象滅絕的主因。

復原的哥倫比亞猛瑪。圖/Wikipedia

乳齒象出現於四千萬年前,這些原始的象類曾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棲息了很長一段時間,卻在約一萬一千年前時滅絕。

地棲型的巨大樹懶大地懶的體長為六~八公尺,體重可達到三公噸。曾棲息於南美洲,一直到一萬年前。或許是因為牠們的生態地位與人類相近,當人類進入南美洲,大地懶便滅絕了。原本北美洲亦棲息著同科、大小幾乎相同的泛美地懶(Eremotherium)。一般認為,這些生物也是因為人類的狩獵而滅絕。

綜上所述,有些物種是因為其他物種的因素而滅絕,而人類便具有這種壓倒性的「滅絕壓力」。在許多例子中,野生生物之間確實會因為競爭、捕食、被捕食等關係,使個體數量減少。但大多數的野生生物並不會因為競爭或被捕食而滅絕。

野生生物間會因為捕食與被捕食等關係,使個體數量減少,但大多數的野生生物並不會因此而滅絕。圖/pixabay

舉例來說,獅子與獵豹會捕食斑馬與羚羊,但如果做為食物的斑馬與羚羊全被捕食光、滅絕,獅子與獵豹也會因為缺乏食物而無法生存,進而滅絕。為不致演變成這樣的情況,自然界的捕食成功率多僅為三成左右。

當然,也是有某些動物在非人類動物的捕獵下滅絕,但若說到藉由捕獵滅絕其他物種的能力,毫無疑問地,人類遠勝過任何動物。

為什麼尼安德塔人會在競爭中輸給智人?

不同種的人類之間也會競爭。一般認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之所以會滅絕,就是因為他們曾與智人競爭,卻輸給了智人。

那麼,為什麼尼安德塔人會輸給智人?其實直到現在仍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最近有人提出一種說法,認為原因出在尼安德塔人與智人的社會性有很大的不同。簡單來說,智人個體間容易建立起密切的人際關係,傾向於互相協助,使智人勝過了尼安德塔人。

智人個體間容易建立起密切的人際關係,傾向於互相協助,使其勝過了尼安德塔人。圖/pixabay

比較兩種人類的腦,會發現尼安德塔人的腦容量比智人還要大。智人的腦容量平均約為一三五○ CC,尼安德塔人則是一四五○ CC。換言之,尼安德塔人比智人大了一百 CC。不過,智人的額葉比較大一些。

過去認為,尼安德塔人沒有語言能力,也就是不會說話。不過尼安德塔人具有 FOXP2 這個和語言有關的基因,鹼基序列也與智人完全相同。所以現在學界傾向於認為尼安德塔人具有語言能力。

不過,尼安德塔人的喉嚨構造與智人不同,喉嚨位置比較高,可能沒辦法大聲說話。將空氣從肺部送至口部再送出體外時,較低的喉嚨較容易使聲帶震動,發出聲音。喉嚨偏高,空氣會從鼻子漏出,所以有人認為,尼安德塔人沒辦法順暢地發出聲音。不過,尼安德塔人的舌骨(人體在頸部以上的骨頭中,唯一固定在肌肉上,不與其他骨頭連接的骨頭。其他骨頭皆會與別的骨頭連接形成關節)與智人相同,所以尼安德塔人應該也能夠靈活地控制舌頭。

或許,尼安德塔人可以用很小的聲音說悄悄話。若尼安德塔人只能發出這種聲量的聲音,那麼在他們與智人競爭時,這顯然會成為很大的不利因素。例如,遠方有敵人衝過來時,若能發出很大的聲音,便可迅速通知族群裡的其他個體。尼安德塔人的說話方式或許有利於傾訴愛意,卻不利於傳達訊息給其他夥伴。

尼安德塔人的喉嚨位置比較高,可能只能說悄悄話。圖/pixabay

現代人的 DNA 中,帶有百分之幾的尼安德塔人 DNA。換言之,尼安德塔人曾與現代人的智人祖先雜交。而智人與尼安德塔人雜交後獲得的基因中,可能有耐寒基因,這或許幫助了智人撐過末次冰期。另外,近年來也有人提出,智人可能從尼安德塔人那裡獲得了抵抗流感的基因。

——本文摘自《滅絕生物學》,世茂出版,2020 年 11 月 04 日
PanSci_96
1039 篇文章 ・ 1366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太平、大平,哪個是你的名字?——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完)
YTLai_96
・2017/02/18 ・358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歷經了六篇文章、將近兩萬字的旅程,「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終於來到尾聲,不喜歡看到蚯蚓的人再也不用擔心受怕了。在這最後的結尾,我們來聊聊一些郭公夏五、郢書燕說、巷議街談的稗官野史(顯示為賣弄殘存的高中國文記憶),考據一下「太平二號」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

太平、大平,哪個才對?

如同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提到的,所有華人地區的中文相關網頁資料裡頭,都說太平二號紅蚯蚓乃是由日本花蚯蚓跟美國紅蚯蚓雜交而成的品種。若是用「”太平二号” ミミズ」作為日文關鍵字查詢,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例如這裡)。不過,有些台灣的網頁寫的是「太」平二號,另一些中國的網頁寫的卻是「大」平二號,也有些中文的網頁乾脆兩者並列,就這麼「一點」差異,到底哪個名字是對的呢?

關於命名,無論是台灣或中國的中文網頁上都沒有提及當初命名的緣由,反而是少數幾個日文網頁()提到了太平二號當初是在「大平總理大臣」時代從日本輸出到中國的蚯蚓種,因此冠上正式名稱為「太平二號」。

『…このミミズは大平総理大臣の時代に日本が中国へタネミミズを輸出し、養殖されたものを輸入したもので正式な名称を総理の名を冠して太平2号といい…』

雖然只有這幾個網頁這樣說,沒有其他的資料可以佐證,但我們先姑且相信這樣的說法。這樣的資訊透漏了太平二號是在大平總理大臣在位時的 1978~1980 年左右引進中國的,但詭異的地方是,明明就是大平總理大臣不是嘛?人家就叫做大平正芳啊,為什麼蚯蚓冠了名之後要多那麼一點呢?總不會是像五筒扮四筒一樣黏到了一顆米粒吧?

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截圖
五筒扮四筒/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截圖

此外,在這個網頁底下的日本網友留言表示,日本人才不會用總理大臣的名字去命名蚯蚓品種,所以這個名字應該是中國人命名的。

『…太平 2 号って中国が名付けたんだろう
日本人はミミズに総理大臣の名前など付けないからな』

還有,先前也提過了,用「”太平二号” ミミズ」作為日文關鍵字查詢的結果非常的少,顯然「太平二号」這個用法在日本已經非常罕見,幾乎只有跟釣餌品牌「熊太郎」有關的網頁才會出現。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這個用法在日本幾乎沒什麼人在使用,而且說不定就是因為這個名字根本就不是日本人取的名字,所以在日文資料中出現的次數少之又少。

圖書館裡的戰爭

是說,網路上看來看去也沒有太平/大平哪個正確的答案,或許因為網路畢竟是 1990 年代才出現的東西,在那之前的資料就不一定有數位化了,因此,我們還是需要上圖書館去找找過去的記錄,才可能得到更多的資訊。於是,我們便向管仁健大大看齊,一頭鑽進圖書館裡找過去的歷史文獻和資料去。

有趣的是,從 1950 年開始到 2000 年,台灣的報章雜誌上提到養殖蚯蚓的報導當中,「太平二號」這個名稱只明確出現過一次,就在《實業世界》雜誌 1976 年元月份〈爛泥堆裡的企業〉這篇報導裡頭,文中還提到了「太平二號」的來由:由日本「太平物產公司」培養出來的種蚯蚓。但這個說法也就這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曇花一現,從此在紙本資料中再無蹤跡。

話雖如此,1977年3月5日聯合報第九版「養殖紅蚯蚓的一股熱潮」,以及同年6月21日經濟日報第十二版「養殖蚯蚓的鍾信男」兩篇報導中,不約而同都提到了「日本市場銷售的(Red worm No. 2)」這樣的蚯蚓名稱;另外,在1978年1月11日中央日報第六版「養殖蚯蚓要三思」一文中,該文作者描述當時的紅蚯蚓養殖熱潮,並引述「…純種太平X號徵購…」這樣的分類廣告標題。或許我們可以大膽一點,姑且認定這些都是「太平二號」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現身方式,但這幾篇報導反正也沒有討論這個名稱的由來,所以能提供的資訊也僅只於此。

1976年元月份實業世界雜誌:「爛泥堆裡的企業」報導
1976 年元月份《實業世界》雜誌〈爛泥堆裡的企業〉報導。

至於太平物產公司到底存不存在呢?現在在日本的確是有一間太平物產株式會社,而且也是以販售有機肥料為主要業務,去年還爆發了有機肥料作假的醜聞。既然蚓糞肥也是有機肥的一種,或許這就是當年號稱培養出「太平二號」的那間公司也不無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1975~1979 年在台灣曾經盛行一時的養紅蚯蚓風潮期間,報章雜誌三不五時就出現養紅蚯蚓外銷風聲或利用價值等報導,但當年養殖的蚯蚓通通都是所謂的「回力體馬種」的紅蚯蚓,也就是台灣和亞洲常見的環毛蚓類(Pheretimoid earthworm),其他曾經提及的品種名還有「昇峰二號」、「大正一號」、「喜馬」種等等,就是沒看到「太平二號」這個蚯蚓品種名稱。

1977 年 8 月 11 日《經濟日報》第九版。

除了報章雜誌之外,台灣的書籍出版品中與蚯蚓相關的,也只有 1977 年由台大碩士吳宗正先生出版的《經濟蚯蚓養殖》,裡頭除了所收集的一些 1977 前幾年的剪報之外,作者撰寫的正文當中也沒有提及太平二號或是任何品種名稱。

反觀中國的書籍資料,裡頭倒是多次提到了由日本引進「大平二號」來飼養的記錄。尤其在 1980 往後的幾年之間,中國各地出版了多本蚯蚓養殖技術相關的書籍(而且不意外的彼此雷同之處超級多),裡面都提到了大平二號的品種名稱,也說到了「大平二號和北星二號同屬於赤子愛勝蚓」這樣的分類資訊,甚至提及了大平二號是由日本研究員前田古彥利用日本花蚯蚓跟美國紅蚯蚓雜交而成。只是,前田古彥這個研究員沒有在其他紙本文獻中出現過,在網路上除了中國的網頁重複這樣的說法之外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相關資訊,甚至叫這個名字的人在日文網頁中也幾乎不存在,所以這個資訊的真實性實在無從確認起。

1980 蚯蚓的利用與養殖技術 p59 中國
《蚯蚓的利用與養殖技術》,第 59 頁,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0 年。

蚯蚓 p3 中醫藥出版社 中國 2000
《蚯蚓》第 3 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國,2000 年。

而回頭搜尋日文書籍,我們也發現 1977 年北隆館出版山口英二著作的「ミミズの話」,同年朝日出版齊藤勝著作的「ミミズ養殖読本」,這兩本書撰寫期間照理說應該也是太平二號出現的時候,但在這些養殖蚯蚓相關的日文書籍裡卻不曾提到過太平/大平二號的名稱。

尾聲

到頭來,太平二號在母國的日文資料中罕有出現,在 2000 年以前的台灣報章雜誌裡頭也只能勉強算是出現兩次,只有在現今的台灣網路資料、蚯蚓業者與玩家口中不斷流傳。倒是在中國,大平二號這名字從 1980 年左右就在資料中頻繁出沒直到今日。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太平/大平二號這個「品種」的名字並不是日本人取的,而是傳到中國和台灣之後,各自基於消息和種蚯蚓接洽來源而命名的。

在中國那邊,可能真的是以當年的大平正芳總理為名而取名為「大平二號」;而在台灣這邊,則也許是因為日方的接洽公司太平物產株式會社而取名為「太平二號」。但就這麼無巧不巧,兩岸的命名只差了這麼「一點」,讓這兩個名稱並列時總有「是不是有誰筆誤」的困惑與趣味。

至於日本人當初是怎麼稱呼自己搞出來的這個「品種」呢?

也許,日本人只是單純的叫牠做「紅蚯蚓 2 號」(Red worm No. 2)而已,從 1977 年的這個報導,或許可見一斑。對應「在日文資料中幾乎不曾看見太平二號這個名稱」的這個事實,這猜想也是合情合理。

19770305 聯合報第九版 Red worm No. 2
1977 年 3 月 5 日《聯合報》第九版的報導中,提及日本市場銷售的 Red worm No. 2。

但無論如何,太平二號也好,大平二號也好,這個名稱現在在台灣所指涉的蚯蚓已經不是一個純的品種,甚至連一個純的物種都不是了。繼續用這個名稱來稱呼這些養殖的蚯蚓,只是徒增混淆與困擾而已。不如我們就當它是個有趣的蚯蚓養殖的歷史冷知識,今後就好好的分辨養殖蚯蚓的種類,並且用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非洲夜蚯蚓這樣的明確稱呼來溝通吧。

YTLai_96
51 篇文章 ・ 23 位粉絲
也許永遠無法自稱學者,但總是一直努力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