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4

文字

分享

0
1
4

與另一半吵架了,這時你會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八)

貓心
・2017/02/05 ・6741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附理論系列


前面討論過了許多不同依附類型在愛情關係裡面的互動狀況,這篇文章,我要開始談談,不同依附類型在維持一段長遠的關係時,各會採取哪一些行為呢?本篇文章將討論負向事件與正向事件的溝通,幫助讀者更了解如何維持一段穩定的長期關係。

_MG_2124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我想讀者們讀到這邊,大概也猜得到,安全型依附比不安全型依附,有著更高的婚姻滿意度,並且在關係當中適應良好[詳見1],而這背後的關鍵就是「溝通」。

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能夠在彼此需要溝通的時候,採取有建設性的溝通方式,同時也敏感地注意彼此的需求,而較少採取一方不斷要求對方,另一方不斷逃避的「要求-退縮互動模式(demand-withdrawal pattern of interaction,也就是所謂的追逃模式)」,因為這是一種會損害關係滿意度和穩定程度的不良溝通方式[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溝通的模式之外,溝通時的非語言訊息也是溝通時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尤其當語言訊息和非語言訊息有所矛盾時更是如此[4](註1)。

當你的伴侶擺臭臉跟你溝通時,你們的溝通肯定不會很順利;但如果你是個安全型的人,你在溝通時的非語言訊息會比不安全型的人來得更為正向,例如你會保持著輕鬆的表情、維持愉悅的溝通氣氛,同時對伴侶保持關注[5][6];除此之外,安全型的人也比較能夠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感受,並且精確地解讀對方的非語言訊息[2]。

不同依附類型的伴侶,如何面對衝突?

圖/Vic@flickr, CC BY 2.0
圖/Vic@flickr, CC BY 2.0

除了溝通的方式之外,不同依附模式的人,面對衝突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安全型的人在面對衝突時,通常能夠較有效率地解決衝突,也比較容易在衝突時找到妥協的平衡點。

除此之外,他們也比較能夠有效率的掌控衝突,即便雙方吵起來了,也很少會威脅對方;正因為他們能夠沉穩地和對方溝通,通常也都能夠順利地解決衝突,很少會讓衝突演變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conflict escalation)[7][8][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厲害的是,安全型的人在衝突時,仍然會對對方抱有情感,不會因為雙方意見不合就翻臉不認人,並且較少採用強迫對方(coercive)或是逃避衝突(withdraw)的方式面對衝突,也很少會出現口語或肢體暴力(verbal or physical aggression)[10][11][12]。

為什麼安全型依附的人在和伴侶爭執的時候,能夠如此的沉穩呢?這是因為,即便關係中出現了衝突,他們也不會把對方當成毒蛇猛獸一般對待:當我們的身體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會分泌一種名為可體松(cortisol,註2)的化學物質,讓我們能夠做出戰鬥或逃跑的準備;但是實驗研究透過「邀請伴侶到實驗室當中,花 15 分鐘討論關係中未解決的問題」來觀察彼此討論前後身體激素分泌的情形,發現安全型的伴侶在經過討論過後,他們唾液當中的可體松含量比非安全型依附的伴侶低上許多[13]。

也就是說,他們的身體並不會進入備戰狀態,因而能夠採取溫暖、充滿情感的方式和對方討論彼此的衝突點[14][15],我認為,安全型依附者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並未將彼此之間不一致的地方視為是「一種衝突」、「一個雙方不合的點」,而是「我們重視彼此的關係,因此願意一起找出彼此都能滿意的解決方式」(註3)。

冷靜地溝通,將讓我們化險為夷

婚姻諮商專家 John Gottman 的研究也發現了,關係好的伴侶在爭執時,心跳血壓並不會有大幅度的上升,他們能夠維持在中性、平靜的情緒和伴侶討論衝突議題;關係不好的伴侶則會陷入負面情緒當中[16];一個研究採取 Gottman 衝突研究當中的「蔑視、退縮、築高牆(contempt, withdrawal, stonewalling)」等互動模式作為觀察變項,發現安全型依附者,比較少會採取這些有害關係的衝突互動模式[17] (註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Rhoda Baer acquired from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ebsite), CC0
圖/Rhoda Baer acquired from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ebsite), CC0

而且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附者面對衝突的方式,若沒有經過諮商討論,或是一些對自我的省思,似乎是難以改變的。

一項研究計畫針對「不同依附類型者,面對衝突的方式是否會隨著成長而改變」這一點,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18]。研究人員從個案嬰兒時期開始追蹤,持續到個案 25 歲左右(mid-20),他們發現在 12 個月大時屬於安全型依附的個案,在開始受國小教育時,會被老師認為較具有社會勝任能力,比較能夠面對與處裡社會情境中的各種人際互動。而此時的社會勝任能力,又能作為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藉此預測他們 16 歲時,和親密對象建立起安全關係的能力:當他們在解決衝突時,比較不會出現負面情緒。

由此看來,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能夠採取適應社會的衝突解決策略,將衝突化為轉機。更重要的是,安全型的人,即使在一次的討論當中未能解決衝突,他們也很少會出現厭惡、拒絕對方的表情[19],也就是說,他們比較能夠和問題共處,不會因為一段關係當中出現了暫時無法解決的衝突,就將對方視為仇讎。

除了面對衝突時的應對方法有所不同之外,安全型依附的人本身就比較少出現衝突[20],而不安全型的伴侶的關係,由於較常出現關係衝突,因而也伴隨著較多的壓力[21][22](註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溝通的關鍵因素──察覺伴侶回應

談了這麼多關於溝通與衝突解決的事情,你或許會想問我,那麼到底怎麼樣子才算是有效的溝通呢?Reis 認為好的溝通的關鍵在於「察覺伴侶回應(perceive partner’s response)」。

根據 Reis 的研究發現[23],好的伴侶溝通應該要有兩個階段與三個要素──

兩個階段:單方表達(intrapersonal)與雙方互動(interpersonal)

三個要素:了解(Understanding)、驗證(Validation)、關懷(Caring)

兩個階段

1.單方表達:伴侶其中一方(以下稱為訴說者)將自己的需求、喜好、願望等等表達給對方(以下稱為傾聽者)知道,並期望傾聽者提供支持。

2.雙方互動:傾聽者在接收到了這些訊息之後,對此展開的回應,而這個回應有可能被訴說者察覺到。(例如訴說者暗示傾聽者,他的生日快到了,希望能夠收到一個大蛋糕,傾聽者接收到了之後,訂了一個大蛋糕。不過若這個蛋糕寄錯了地址,這樣的回應就不可能被訴說者察覺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個要素

1.了解(Understanding):傾聽者的回應是否能讓訴說者感受到「對方了解我的真實需求」(got the facts right)、「對方真實地感受到我的需求」(a sense of authenticity)[24]。

2.驗證(Validation):訴說者相信傾聽者欣賞自己的能力、特質以及世界觀,其中的重要意涵在於,傾聽者給予的回應當中,傳遞了「對方喜歡我、願意接納我」的訊息[25]。

3.關懷(Caring):訴說者可以感受到「我過得幸福與否,是對方在意的事情」。

為什麼 Reis 會強調「察覺伴侶回應」是溝通的關鍵呢?因為有兩個可能,雙方並不能做出有效的溝通,其中一個是訴說方在「單方表達的階段」,並未如實地把想法告訴對方,例如他可能害怕說了之後,對方會不會討厭自己等等,因此不敢說出口[26](註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則是在雙方互動的階段,一方在說出了需求之後,另一方因為各種原因,並不能給予支持性的回應(例如對方當時很忙,可能無暇撥出時間回應等等);或是另一方給予的回應(social support),未能被訴說方接收到,因為在壓力情境之下,過大的壓力,有時候反而容易讓訴說方忽略了傾聽方的支持[27]。

也可能傾聽方在獲得訴說方的支持之後,反而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過去的研究發現,在一段人際關係中,總是被對方支持的一方,有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self-worth)、沒有自尊(self-esteem)的人,所以才總需要對方的支持[28]。這樣的情形在愛情關係裡面尤為明顯,覺得自己總是不如另一半,會讓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承諾、滿意度和愛的感覺都隨之下降[29][30]。

也就是說,愛情當中好的溝通關係,不應該只是其中一方一直順著另一方的意思,而是一個互相的過程,可能這裡我包容、犧牲你一些,那邊你多照顧我一些,如此一來,雙方的關係才能像是傳接球一般的進行,而不會一方一直丟,另外一方一直接,到最後雙方都會變得很累。

_MG_1912
我很喜歡用投手和捕手的關係來形容伴侶關係,一對良好的投捕搭檔,必定得經過良好的溝通,而不是投手隨興地想丟什麼就丟什麼,完全不理會捕手的配球。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因此,過去的研究也針對回應性這個部分進行探討,結果發現,良好的伴侶回應性,讓雙方能夠安心地面對、處理彼此的衝突,例如下面這個研究[3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婚夫妻在剛結婚時,就先到實驗室接受實驗者的觀察聽起來這些實驗者好變態喔,kerker),一年之後,他們再次回到實驗室裡接受觀察。結果發現,若在新婚時,彼此表現出低度的正向支持行為和高度的負向支持行為,那麼在一年之後,他們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時,會有較多的負向情緒;但若在新婚時,他們能給予彼此高度的回應性,那麼一年後的結果恰好相反──他們在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時,較少出現負面的情緒。

也就是說,了解、驗證、關懷是親密關係發展的關鍵[23],一段關係若是缺乏伴侶回應性,將會增加彼此在「問題解決時」與「衝突掌控時」失控地可能性;但若是伴侶能夠給予適時的回應,將讓彼此感到更有安全感,並且在衝突時能夠處之泰然。除此之外,若是伴侶能夠給予對方正向的情感支持,將使得伴侶在溝通的隔天表現出較少的負面情緒[32],其實這背後也傳達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有沒有解決問題並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彼此在解決問題時,能否給予對方適度的情緒支持。

錦上添花更勝雪中送炭

前面談了許多溝通與爭執,現在來談談愛情裡的正面事件吧!畢竟一段愛情不可能整天都在吵架,或是都在安慰對方嘛!前面提到,有些人在難過的時候,沒辦法如時接收到傾聽方的關心;或者會因為被關心,而覺得自己比對方低一等。

但是沒關係,過去的研究發現,當訴說方在分享喜悅時(如今天被老闆升遷、今天發現了一家便宜又好吃的小店等等),若是傾聽方能夠替訴說方錦上添花(capitalization)、給予適當的正向回應,那麼訴說方通常都能夠如實地接收到傾聽方的回饋,因此伴侶對於正向事件的回應(錦上添花),比起發生負向事件時的回應(雪中送炭),更能決定一段關係的好壞[33]。

那麼,要怎麼正確地錦上添花呢?雪莉.蓋伯(Shelly Gable)和吉安.岡薩加(Gian Gonzaga)這篇研究,把人們錦上添花的方式分成以下四種,如下圖[33]:

暫時的

積極 v.s. 消極:面對伴侶的「態度」是積極的回應呢?還是愛理不理呢?

正向 v.s. 負向:說話的「內容」是給予伴侶正面的回應呢?或是逃避伴侶的話題呢?

以下,我將舉一個對話做為實例,來說明這四種回應方式:

小雪成功地錄取了教職,回到家中,她興高采烈地告訴男朋友:「欸我跟你說喔!我錄取了 OO 高中的教師正職了耶!」

正向積極

積極地回應女友的話題,而且回應的內容也是正向的。

  • 「寶貝!太好了,妳努力了這麼久終於有成果了,我真替妳感到開心!」
  • 「哇!!!不愧是我女朋友!!!」

(如果你撿到了這樣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那麼恭喜你,你會很幸福滴)

正向消極

雖然回應的內容是正向的,但是回應的態度卻很消極,給人心不在焉的感覺。

  • 「喔,很好啊。」
  • 「恩。」
  • 「很厲害阿。」

(如果你覺得很欠打,沒關係,我也覺得很欠打,但這還不是最欠打的。)

負向積極

雖然態度上積極地回應這件事情,但是內容卻很負面。

  • 「妳確定妳應付得來嗎?」
  • 「蛤~這樣妳又得忙了,我們又不能出去玩了……」
  • 「呃……這樣妳臉上又的痘痘又會越長越多了欸。」

(恩,然後男朋友就如同火箭隊一般被揍飛,消失在銀河系裡了。)

負向消極

完全忽視這個主題,直接提其他事情。

  • 「恩。我要去洗澡了。」(洗澡卡)
  • 「時間不早了,我要睡覺了。」(睡覺卡)
  • 「阿~~~是暴鯉龍耶!!!而且這隻 CP 值有 1700 欸!」(寶可夢卡(?))

(沒錯,這才是最欠打的~~~)

而雪莉.蓋伯和吉安.岡薩加研究則告訴我們,唯有正向積極的回應,才能讓關係品質變得更好,其他回應都會讓關係品質變得更差;而我們對正向事件的回應,又比對負向事件的回應,更能決定關係好壞。因此,下次妳的伴侶在和妳分享他開心的事情時,就請妳盡可能積極地傾聽、正面地回應對方吧!

但你或許會問我說,我們也有自己的情緒、想法,不太可能每次都正向積極的回應自己的伴侶吧?這點我同意,這邊提到的正向積極回應指得是「長期以來」的回應態度,偶爾幾次無法正向積極的回應,並不會造成關係有太大的波動。而下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談談,當伴侶無法正向積極地回應我們、拒絕我們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 作者按: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溝通模式,不僅僅適用於伴侶關係,也適用於其他人際關係,尤其當我們互動的對象與我們越親密時,這些溝通模式越適用。因此,平常與親密朋友互動時所展現出的溝通模式,通常也會是愛情關係中的溝通模式。

註解

  1. 過去研究發現,在溝通的時候,非語言訊息所傳遞出的訊息,往往比語言訊息來得關鍵,尤其是當語言訊息和非語言訊息所傳遞的資訊不一致時,人們會傾向於採納非語言訊息;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擺著臭臉跟伴侶說要「好好談」的時候,往往只會引爆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已。詳見: 55-38-7溝通黃金比例?一個溝通法則的誤用
  2. 可體松(Cortisol),又名皮質醇,當我們的身體在面對「短期的壓力」時,會分泌這種賀爾蒙,幫助我們應付壓力源或是逃避壓力源,也就是俗稱的「戰或逃模式(Fight or Flight),因此,可體松又稱為「壓力賀爾蒙」。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在談人體應付壓力的機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一篇:童年創傷經驗與海馬迴萎縮的關聯性
  3. 如果你和他人溝通時,總是處於備戰狀態,那麼我建議你試著先將衝突點擱在一旁,先做幾個深呼吸、出去運動、畫畫圖,或是做一些你覺得能夠讓你放鬆的事情之後,再回來討論彼此的衝突點,將會是比較有效率的溝通方式。
  4. 關於「蔑視、退縮、築高牆」等衝突模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寫的這篇文章: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
  5. 不論是採取橫斷型研究、預期性研究(跨四周與兩年的研究)、日記研究(包含一般溝通樣本以及臨床憂鬱症樣本),都得到了這樣的研究結果[20]。
  6. 關於愛情裡說與不說的焦慮,可以參考海苔熊的這篇文章:為什麼不告訴我?愛情裡的禁忌、欺瞞與逃避

延伸閱讀

  1.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 Feeney, J. A. (1994). Attachment styl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atisfaction across the life cycle of marria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333-348.
  3. Fitzpatrick, M. A., Fey, J., Segrin, C., & Schiff, J. L. (1993).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relationships and marit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Mehrabian, A. (197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
  5. Guerrero LK.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intimacy and involvement: A test of the four category mode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1996;63:269–292.
  6. Tucker, J. S., & Anders, S. L. (1998).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nonverbal closeness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2(2), 109-124.
  7. Creasey, G., & Hesson-McInnis, M. (2001). Affective responses,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conflict tactics in late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sociations with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8, 85–96.
  8. Corcoran, K. O., Program, E., & Mallinckrodt, B. 2000. Adult attachment,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takin conflict resolution [Electronic ver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8(4), 473-483.
  9. Dominique, R., & Mollen, D. (2009). Attachment and conflict communication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 678–696.
  10. Cann, A., Norman, M. A., Welbourne, J. L., & Calhoun, L. G. (2008). Attachment styles, conflict styles, and humour styles: Inter-relationships and associations with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2, 131-146.
  11. Heene ELD, Buysse A, van Oost P. (2005). Indirect pathways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marital distress: the role of conflict communication, attributions, and attachment style. Family Process 44(4):413-40.
  12. Cowan, P.A., Cowan, C.P., & Mehta, N. (2009). Adult attachment, couple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school: An integrated attachment template and family risk model.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1(1), 29–46
  13. Power,Pietromonaco, Gunlicks, & Sayer(2006) Dating couples’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cortisol reactivity and recovery in response to a relationship conflict.J Pers Soc Psychol. 90(4):613-28.
  14. Campbell, Simpson, Boldry , & Kashy,2005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suppor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xie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3), 510
  15. Simpson, J. A., Rholes, W. S., & Phillips, D. (1996). Conflic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899-914.
  16. 約翰●高特曼(2014)《愛的博弈》浙江人民出版社
  17. Creasey, G., & Ladd, A. (2005). Generalized and specific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Unique and interactive roles in predicting conflict behavior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1026-1038.
  18.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Pers Soc Psychol.92(2):355-67.
  19. Kobak, R. R., and Hazan, C. (1991). Parents and Spouses: Attachment Strategies and Marital Functioning, University of Delaware, Newark.
  20. Brassard, Lussier, and Shaver(2009) Attachment, Perceived Conflict, and Couple Satisfaction: Test of a Mediational Dyadic Model. Volume 58, Issue 5, pages 634–646
  21. Bottonari, K. A., Roberts, J. E., Kelly, M. A. R., Kashdan, T. B., & Ciesla, J. A. (2007).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style on stress generation among clinically depressed individual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5, 179-188.
  22. Hankin, B. L., Kassel, J. D., & Abela, J. R. Z. (2005). Adult attachment dimensions and specificity of emotional distress symptoms: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s of cognitive risk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generation as mediating mechanism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136−151.
  23. Reis, H. T. & Shaver, P. (198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S. Duck (Ed.),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367-389).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4. Kernis, M., & Goldman, B.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283-357. doi: 10.1016/s0065-2601(06)38006-9
  25. Finkenauer, Catrin, & Righetti, Francesca. (2011). Understand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2(1), 316-363.
  26. L. A. Baxter & W.W. Wilmot(1985).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September 1985 vol. 2 no. 3 253-269.
  27. Bolger, Zuckerman, and Kessler ,2000. Invisible Support and Adjustment to 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9, No. 6, 953-961.
  28. Fisher, Nadeler, & Whitcher-Alagna, (1982). Recipient reactions to aid.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91(1), 27-54.
  29.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2000). Self-esteem and the quest for felt security: How perceived regard regulates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478–498.
  30. Murray SA, Kendall M, Boyd K, Sheikh A.(2005)Illness trajectories and palliative care.BMJ. ;330(7498):1007-11.
  31. Sullivan KT, Pasch LA, Johnson MD, Bradbury TN.(2010)Social support,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newlywed marriage.J Pers Soc Psychol. ;98(4):631-44. doi: 10.1037/a0017578.
  32. DeLongis, A., Capreol, M. J., Holtzman, S., O’Brien, T. B., & Campbell, J. D. (2004).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train among husbands and wives: A multilevel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8, 470 – 479. doi:10.1037/0893-3200.18.3.470
  33. Shelly L. Gable&Gian C. Gonzaga(2006)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 Suppor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 disclosur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喝鮮奶真的能長高?拆解營養素與身高的關鍵連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1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食力foodNEX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日本的兒童與青少年在 1960 年代開始,身高像是坐上了成長的直升機!有人說,關鍵就在於1964年推動的學童乳政策,這一喝就是 60 年,讓孩子們「蹭蹭蹭」地長高。

那麼台灣呢?從 2010 年與 2015 年,嘉義、雲林率先實行學童乳政策,到 2024 年在進一步全國推動「班班有鮮奶」,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機會長高嗎?但如果孩子長不高,真的是因為牛奶喝不夠嗎?其實,想要孩子長個子,還有更多「長高密碼」!

為什麼長不高?哪些因素決定身高?

人的身高是高是矮,有 80% 來自於基因決定。圖/envato

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在主宰我們的身高?科學家告訴我們,影響身高的原因,有 80% 來自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辨識出 700 多個基因和身高有關,其中一部分是影響骨骼中的生長板,另一部分則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這些基因一起合力,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身高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響荷爾蒙分泌的基因,就像人體的「身高總指揮」,主要控制三大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

  • 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如果人體生長激素分泌較少,身高也會明顯受影響,也就是身高比較矮。
  • 甲狀腺素則是幫助粒線體這個「細胞能量工廠」順利運作,讓細胞有充足能量來代謝與生長。如果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細胞發育自然跟不上,就會影響身高表現。
  • 性激素則是影響生長板與肌肉的關鍵!例如,女性賀爾蒙分泌旺盛,會促使骨骼中的生長板提早關閉,所以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而男性賀爾蒙不僅有助骨骼發育,還能增加肌肉量,讓身材更高挑結實。

所以,基因是命定的,後天就無法再突破了嗎?其實不然!雖然基因決定了大部分,但後天的努力也有很大空間來改變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後天四大關鍵: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身高成長!

後天逆轉勝!抓住長高的四大黃金關鍵

長高需要什麼?首先,飲食是關鍵!長高需要足夠的營養素,充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能幫助骨骼發育,而均衡飲食則是孩子長高的基石。除此之外,運動也不可或缺,發育中的孩童建議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運動,包括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和放鬆運動等,能讓肌肉與骨骼的發育更加堅實,並且維持正常體重,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睡眠則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晚間 11 點至凌晨 1 點,以及清晨 5 點至 7 點。因此,確保孩子有規律且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顯著提升骨骼生長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外在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兒童身高。例如,空氣污染及鉛、鎘等有害物質可能阻礙發育。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就要避開這些污染源。

盤點完這些後天因素後,我們不禁要問: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嗎?答案將隨著我們深入探討後揭曉!

喝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

後天因素同樣會影響兒童身高,那喝牛奶會有幫助嗎?圖/envato

聯合國對於發育遲緩之定義,是該年齡孩童所測量身高,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身高標準中位數 2 個標準差,就視為發育遲緩。

2023 年一篇跨國研究研究顯示,增加乳製品攝取能降低發育遲緩比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乳製品消費量增加可能也代表當地正在經濟成長,可能從其他面向影響飲食。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這份研究也納入了人均 GDP、兒童扶養比、人口成長率、農村電氣化比例與女性參與勞動比等等變數進行控制。此外,該篇研究還另外指出乳糖不耐症常見於青少年與成人,對孩童沒有影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總之,喝牛奶的確可能對長高有幫助,但牛奶只是眾多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孩童真的缺這一杯鮮奶嗎?

牛奶的確對身高的發育有幫助,但台灣的學童真的缺奶嗎?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除了 1-3 歲的幼兒外,其他年齡層的乳品攝取量都遠低於建議標準。特別是 7-18 歲的學童,乳品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一半,顯示台灣兒童的乳製品攝取明顯不足。事實上,7-18 歲的學童中,有 8 成每天攝取不到 1 份乳品,這對正在生長期的孩子來說,營養攝取遠遠不夠。

然而,學童缺的不僅是鈣,還有維生素 D。根據 2008 年一篇回顧性的研究,維生素D對身高發育與鈣質同等重要。如果鈣和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發育。1999 年中國的實驗研究指出,飲用牛奶能有效促進身高,尤其是加強維生素 D 的補充後,骨密度顯著提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台灣學童的鈣與維生素 D 攝取是否足夠呢?答案是遠遠不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7-18 歲的學童,鈣的攝取量平均不到建議量的一半,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甚至只有四成多。這樣的營養狀況,怎麼能夠提供足夠骨骼發育的營養環境?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營養缺口與乳品攝取不足有直接關聯。每份乳品大約含有 240 毫升牛奶,其中含有 240 毫克的鈣質及 3 微克的維生素 D。根據國民健康署採用的推薦膳食攝取量(RDA),每天需要的鈣質約為 1000 毫克,維生素 D 則是 15 微克,如果每人每天攝取2份乳品類,加上其他的飲食攝取,就有機會補足鈣與維生素 D 的缺口。

此外,牛奶中的鈣質容易被人體吸收。牛奶有三分之一的鈣是以游離態存在的,能夠直接被吸收,剩餘的鈣與酪蛋白結合,當人體消化酪蛋白時,這些鈣質也會被釋放,然後被人體吸收。事實上,人體對牛奶鈣質的吸收率為 32.1%,遠高於其他食物。因此,想要補充鈣質,牛奶無疑是最佳選擇。

人體對牛奶的吸收率達 32.1%,是補鈣的理想選擇。圖/envato

喝的不是鮮奶,而是加溫處理後的保久乳,營養素會被破壞嗎?

至於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 2021 年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說明。鮮乳是生乳經過短時間高溫或超高溫殺菌方式所製成,所以無法達到完全滅菌,保存期間較短,而且需要冷藏。保久乳則是透過高溫或高壓滅菌,並且以無菌的填充方式放入無菌包材,所以能夠保存較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營養成分資料庫,鮮乳跟保久乳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有少數熱敏感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 C 會稍微少一點外,其他成分大致上都一樣。所以,不管是鮮乳還是保久乳,在營養成分上差異不大!

另外,許多父母擔心乳糖不耐症影響孩子喝牛奶、容易引起腹瀉。牛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是一種雙醣,由半乳糖與葡萄糖所構成。人體想要運用乳糖,需要先把它分解成半乳糖與葡萄糖,這時候需要一種特別的腸道酵素:乳糖酶。在兒童時期乳糖酶會正常分泌,這是為了要分解母乳,隨著年齡增加,乳品類食物逐漸減少,人體的乳糖酶漸漸地分泌越來越少。然而,這並不代表不能喝牛奶。透過逐步攝取少量低乳糖的牛奶製品,或使用乳糖酶補充品,都有機會能改善不適,重新恢復對牛奶的耐受力。

總結來看,牛奶確實能補足我們失落的鈣質和維生素 D 缺口。這些營養素,也確實與身高有關。但別忘了,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等各方面都不可忽視!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和良好的作息,將會是孩子的身高發育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