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3

文字

分享

0
7
3

為什麼不告訴我?愛情裡的禁忌、欺瞞與逃避

海苔熊
・2012/11/10 ・8301字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SR值 485 ・五年級

[本文摘要]

  1. 本文先回顧了男女之間六大禁忌話題與不敢說出口的原因
  2. 情侶跟曖眛的「普通朋友」擔憂的事情不同,但同樣會因為不確定彼此的關係現況,而選擇隱瞞或欺騙
  3. 以饅頭曲線與關係動盪模型,說明為何這種不確定感會在剛認識的時候一直增加
  4. 當對方淚眼汪汪地跟你說欺瞞是為兩個人好,是真的嗎?答案是要看情況!
  5. 在說與不說的掙扎之外,提供三個可能的思考建議。

「你怎麼了?」她語帶關心地問我。

「沒、沒有阿。」我說,一副心虛的表情。

「每次都這樣,問你什麼都不說。有心事就說出來阿,大家一起出來面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喔,就真的沒有啦。我真的有事會跟你說。」我其實很想說,之前告訴她心事時,就說我又盧她又煩她又愛亂想。

現在好了、我索性都吞下去不說了,卻又說我都悶心裡。

她到底是在矛盾啥(機車行老闆語氣)?這樣到底是要我說還是不說?

 

男女間的六大禁忌話題(Taboo Topi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年前,一個對岸的朋友寫一封信來問我,為什麼很多話我們反而不敢跟最親密的人說?為什麼最心愛的情人,總是有一部分和自己隔得最遠最深?那時我剛好在趕畢業論文,偷懶地丟了一系列文獻給他讓他自己去讀。一直到前陣子,才有幸整理了遠距離戀愛的文獻,總算把這個問題做一些可能的詮釋。

談到異性間的禁忌話題,最早應追溯到Baxter等人1985年做的研究[1]。他們想知道情人、紅粉知己、以及有可能變成情人的李大仁等三種人,在聊天的時候最不敢聊到的是什麼。雖然看到「禁忌」兩個字,總不免讓人與「性」產生聯想,但根據他們彙集多個研究、每個研究長達60-90分鐘的訪談稿分析發現,不論這兩個人究竟是情人、超級好朋友、或是戀人未滿,最不能聊的並不是性愛本身,而是「你到底把我當普通朋友還是情人?」、「我們之間還可能繼續嗎?」、「我們這樣算不算愛?」、「你還愛我嗎?」之類的關係議題。

Baxter等人更進一步統計出了六大禁忌話題,並試圖找出為什麼這些話題會成為一種禁忌(可複選,所以%加起來不會是100%):

1.當前的關係狀態(The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7.8%的受訪者認為,討論兩個人的關係現狀與未來(我們這樣下去好嗎?),或是彼此的關係狀態(我們究竟事情人還是朋友?)是最尷尬難以啟齒的。

2.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Extra-relationship activity)

31.0%的人指出,要說出自己前一天和對方不認識的人去玩、或是表明自己最近跟另一個人走得很近,也非常困難。

3.關係的規範(Relationship norm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不是該要求他每晚打電話給我?我很想送她回家,但是他會不會覺得怪?要不要跟他說,已經約好要去看電影了,就不要每此都拖時間在打LOL?25.3%的人認為,和對方溝通在這段關係裡面究竟該做或不該做什麼,也很難開口。

4.舊情往事(Prior relationships)

你比較愛前男友還是愛我?究竟你是愛我比較多,還是愛圭賢比較多(躺著也中槍)?都已經和她分手這麼多年,為什麼皮包裡面還擺著她的照片?到底是和前女友做愛比較爽,還是和我雲雨比較歡愉[2]?25.3%的參與者認為這些話有時想問想說,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說<1>。

5.會引起衝突的話題(Conflict-inducing topi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要再抽菸了好不好?不要每次我遲到都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好不好?不要每次都等到我傷了累了想放棄了,才來安慰我秀秀我好不好?我們多想告訴對方、跟對方討論,但21.8%的參與者仍擔心,這樣的討論會讓彼此吵架,選擇忍耐不說。

6.說出自己的難過感受(Negative self disclosure)

所以,也有人選擇把傷心打碎掩埋,不說出自己在意難過的事情。17.2%的人害怕說出難過會遭致不好的後果,所以總是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這些話題為什麼是禁忌話題呢?Baxter在所有的禁忌話題中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擔憂是:我說了這些,會不會威脅到我們之間的關係(relationship threat)會不會讓原先不明確的友情變得連朋友都當不成?會不會讓看似平靜的感情激起難以收拾的巨浪?如果會,那我為什麼要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情人與「普通朋友」,擔心有所不同

但是,所謂的「普通」朋友(cross-sex friendships)與男女朋友所迴避的話題(Topic avoidance),還是有些不同。Afifi等人幾年後重新驗證了Baxter的論點,他們調查了111對認識兩個月以上的男女(其中1/3是情人,2/3是異性好友),結果發現十年來我們還是沒什麼長進,不敢談的話題依舊是無法觸及,只是--男女朋友之間比較不敢談到自己的舊愛和紅粉知己李大仁,「普通」異性朋友最怕聊到的卻是兩個人目前究竟是什麼關係(Relational state)、行為的界限又在哪裡(Relational norms)[3]。

不敢說的饅頭曲線

「哎呀,那有什麼不敢說的。我跟她什麼都嘛攤開來講,根本沒有什麼禁忌話題!會不會是你想太多了啊?」我第一次跟朋友分享這系列研究的時候,他不以為意地攤開手,豪邁地一口灌下金牌,一副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才會藏雞雞的模樣。當時我也覺得,或許我們觀察到的只是一部分做賊心虛的人,像他們這些「正直」的情人們應該不會有這般的隱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後來讀到Knobloch等人的文章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研究發現,92%的情侶承認他們曾經騙或隱瞞過另一半[4]。我們之所以不敢跟對方說這些事情的主因,並不是自己花名在外、養了小三小四,或是同時和許多人走很近怕對方傷心,而是「不確定自己和對方的關係」(Relational uncertainty)。

(示意圖,請看橘色部分。欲知細節,請參閱原文)

Knobloch等人調查了216個戀愛中的受試者,並測量各種指標結果發現,親密程度(intimacy level)和逃避的話題的傾向,呈現一個「饅頭狀的曲線相關」:一開始,兩個人越走越近,反而有多不知道該說或不該說的話題;但若已經好到像老夫老妻,其實沒有什麼話是不能說的──如果兩人的感情沒有淡掉的話[5]。

Knobloch指出,重要的不是你跟他交往了多久,而是你們之間存在多少不確定的感覺。這段關係對你有多重要?在他心目中,你是獨特的人嗎?是永遠的唯一嗎?你們的未來會怎麼樣?你們的愛怎麼了?是他變了嗎?還是你變了?他是不是還愛著她?或是陪著你的時候在想著他?你跟他之間的愛,會消失嗎?如果你擔心所有的想像都只是你的以為,如果這些問題一再地困擾你,如果你對愛情對關係充滿了這些種種的不確定,那麼就表示你跟他之間,或許存在著「各種或許」(看來過去許多成名歌曲,都打中了我們心裡擔憂的這些或許)[6-8]。

 

不確定的自己,無法掌握的感情

為什麼我們會在說與不說之間掙扎? Solomon提出了一個「關係動盪模型」(relational turbulence model)[9]來解釋上面這些這些事情。該模型指出,當我們逐漸跟一個人變得親密時,其也會增加對自己、對對方、以及對關係的不確定性[3, 9, 10]。這些不確定的感覺增加了,所以我們不敢說的事情也變多了。

那麼,為什麼不確定感會隨著越來越熟而越來越多?這不是很弔詭嗎?

可能的答案是,戀愛是一個重新定義自我的歷程。原先你可能還滿清楚你喜歡或討厭什麼,但是跟他在一起之後、關係漸漸變好的那幾個月,你開始認同他喜歡的東西、開始替他著想、開始會跟他一起看球賽或逛網拍,開始把他的一部分納進你的自我概念裡面、甚至開始在買相機的時候把實用性列為第一考量(儘管原先你對3C產品都是外貌導向)──於是,你對自己的喜惡,開始模糊了起來。

接著,你們可能會遇到需求衝突(goal interference)、遇到你需要讓步的時候,因此這個過程必然會產生一些自我懷疑:我要的究竟是什麼?我是在順從他的決定嗎?還是這是我原先就希望的結果?這種現象在從朋友剛變成情人,或是徘徊在曖昧不明時的戀人未滿最為嚴重。

(修改翻譯自原論文圖片)

幸好,關係動盪模型也發現,當兩人繼續交往一段時間之後,親密感持續增加,不確定感會由升轉降。在一起久一點之後,你變得逐漸知道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他要的,什麼是你的地雷、什麼是對方的爆點。當彼此的模樣都變得清晰,這種焦慮的感覺也會漸漸降低。而降低不確定感比增加親密感更為重要[11]。

簡單地說,倘若你跟他素昧平生,根本沒有什麼不好說出口的(這就是為何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反而容易跟陌生人開口);相反地,如果你們已經交往非常長的一段時間,過了饅頭曲線的頂點、在他身邊常常能感到溫暖安全,也沒有什麼不敢說的。真正東躲西藏、堆積於心坎卻不願意開口的,往往是那些正在進展當中的關係,或是已經走到了膏肓的末路,深怕踏錯一步就會粉身碎骨[12]。

可是,儘管知道了這些,我們還是常常無法諒解對方的隱瞞與欺騙。

為什麼他要騙我

「我那時不跟你說,其實是為了我們好。我怕你聽到了,會很傷心……我真的不是刻意要隱瞞你的,只是我……其實瞞著你,我也不好受……」他說,低著頭雙手環抱著機車安全帽,像是被雨淋濕的小犬一樣軟化下來道歉,可是我卻聽不進任任何一句解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真的不知道,該不該再傻傻地相信他?

答案是,那你得看他是否真的愛你、在乎你。DePaulo日記研究(Diary)的方式調查77個大學生和他身邊的人的親密互動,結果發現如果說謊者的出發點是出於關懷(caring)或為了維繫關係(per social interaction),而和身邊親密的人說謊,其實真的會很難受[13]。事實上DePaulo也發現,我們對身邊朋友、伴侶說的謊,大多數是善意的謊言,而不是為了自己(self-serving)──至少相對於陌生人來說。

可是你可能還是會納悶:為什麼他要騙我?為什麼他不跟我說實話?我們可以平靜的好好談阿?這裡提供大家一個思考點是:難道你沒有騙過他嗎?

事實上,這些戀愛中的欺騙都是其來有自的。Cole曾進行一個研究,他邀請128對伴侶以問卷方式調查他們的相處情形、是否欺騙與信任對方,結果發現儘管他騙你的原因、欺騙或隱瞞的內容百百款,但主要還是脫不了三個關鍵:以牙還牙(reciproca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怕會被罵 (the desire to avoid punishment)、與缺乏安全感(individuals’ attachment beliefs)[14]。

Cole指出一個諷刺的現象是:如果你越覺得對方常騙你,他也「真的」會常常騙你。同樣的,如果你越常騙對方,也會覺得對方常常在說謊。總之,如果你們的關係信任基礎已經動搖,很可能整段感情都充滿隱瞞與猜疑──而且,你也得負起一部分的責任。或許你也可以問自己,為什麼他「需要」騙你呢?

欺騙與「不敢說」相同,有時只是為了維持和諧。或許他擔憂你會生氣、怕你會傷心,所以選擇粉飾太平。但Cole也發現,粉飾並不見得會真的太平。如果被發現了,對關係的重傷將是無法估計的;但如果沒被戳破,也無法讓兩個人更為恩愛<2>。一段關係如果失去了信任,接下來會失去更多的東西。

還有一種可能是,他非常缺乏安全感。他說他在忙,可能只是一種善意的謊,因為他是逃避依戀者,不喜歡與你太黏太親近;吵完架,她說她心痛地快死掉,現在站在大馬路中央等車撞,或許只是因為她是焦慮依戀者,很需要你去安撫他,聽她說話。這些缺乏安全感的人,傾向說更多的謊,還換取一個舒服的心理空間,或是跟你見上一面。

是為你好,還是為我好?

「每次你都說,當初不告訴我是為我們好。我一開始也都相信你……可是今天,在我們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的今天,我已經不知道,你究竟是在替我們著想,還是只為你自己著想……我是只想知道……你口中的『我們』,會不會跟本只是自私的『我』而已。」我終於把心裡的擔憂和難過一股腦地說出來,一直以來的忍耐、一直以來的自怨自艾,我希望能得到一個解答。冷風在朵的耳邊呼嘯,他卻靜靜地不再說任何一句話。

逃避話題或隱藏傷心,真的有「助」於兩人的關係嗎?Finkenauer指出,在每次都實話實說,對兩人的關係不見得有幫助。他調查結婚三年以上的夫妻發現,在關鍵的點上適時地討論或迴避一些話題的人,整體來說婚姻比較美滿[15]。比方說,體貼的太太不會在先生剛被解職的時候,跟他說這個月的開銷又赤字了;EQ高的先生不會在吵架的時候說出自己已經忍耐對方很久了,因為他知道此話一出一定招來更多腥風血雨。

講這麼多,到底是說好還是不說好?重點不是說不說,而是對方是不是有感覺到你在「逃避問題」[16]。Caughlin等人發現,如果你的另一半「覺得」你在逃避(不論這是不是事實),他的關係滿意度會比較低<3>。如果對方知道你對他有所隱瞞,會有種排拒在外的感覺。我們住在一起,但是心並沒有繫在一起。這種感覺會讓雙方更不願意調整彼此,也更不想為彼此的衝突付出、處理兩人的差異,為關係埋下了未爆彈[17]。

好,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憨人都知道我們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適當的時候表達,在關鍵的時刻閉嘴,但究竟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又不該說?

這與說話的時間點可能沒有太大的關係,而跟你的動機(Motivation)有關。Caughlin等人指出,當你說謊或逃避話題時真的為了兩個人的關係(protect relationship),而不是只為了自己,逃避的負面效果比較小[18](但並不是比較好)。

在說與不說之外:三條可能的出路

寫到這裡,似乎還是要提供一些非常假掰的建議,大家才不會覺得空手而來,又帶兩串蕉回去。面對這些擔憂矛盾的說與不說、遇到許多秘密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甚至是不確定目前的狀態適不適合談這些話題的時候,還是可以把下面三件事情放在心裡,細細思量:

(1)盡量減少隱瞞

人生在世,我們所求何物?從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的觀點來看,主要是三件事主導我們的幸福:你是否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與未來(Autonomy)?能不能作一些感到有意義、能勝任、讓自己感覺很棒的事情呢(competence)?最後,你能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嗎(Relatedness)[19, 20]?

隱瞞伴侶,將會一次打垮上面三個最基本的需求(thwarted basic needs)[21]。首先,說一個謊,要拿更多的謊來圓,你變得常常無法跟對方說真話、無法「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語言」。於是,你被自己的謊言綁住了自由。再來,每一次的隱瞞,就是對自己加一塊罪惡的磚頭。從欺騙當中我們無法得到成就感,反而會覺得自己很糟,才無法跟對方說實話。最後,我們很可能從中失去伴侶的信任,也失去這段關係。

(2)由衷地信任

沒錯,與某房仲廣告一樣,各種戀愛心理學的研究都倡導信任的重要[17, 22-24],「信任」甚至可以抵擋隱瞞、暫時不說、甚至善意欺騙造成的傷害。當你打從心裡信任對方的時候,對方說多說少都沒有太多影響;但當你對他失去信任,他又什麼事情都不跟你說,你就更容易疑神疑鬼、偷看她的手機簡訊、趁他洗澡時偷偷瀏覽他的臉書訊息。而這些窺探(snoop)的動作雖然一時緩解了你的好奇與擔憂,卻往往會讓彼此的裂痕更加深厚[25]。

(3)真心地關懷對方

「我怕我跟他說我之前的經歷,他會覺得我很爛、很髒、很隨便。可是在他每次問我為什麼我這麼抗拒身體接觸時、在他說想抱我拒絕時,我都從他落寞的眼神中感覺到他的難受……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當然知道要說啊!可是,我就是說不出口嘛!

的確,對於低自尊的人對伴侶說出自己的缺點或負面的經歷時,通常會感到更糟糕[26]。但給予對方安全的感覺,是一種可能的解套[27, 28]。你的關懷與無私的回應,將讓他願意說更多[29]──雖然這可能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和等待。

所以,如果你的關係還算健康安全,還是找一個適當的時間,和對方談談說說比較好。說出自己的傷心難過、指出對方的缺點、甚至試著面對當前的問題,雖然可能會造成一些不愉快,但同時也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更為強壯[11, 30, 31],他也才能知道哪裡是你的底線、哪裡又是彼此不能越過的界限。減少越多的不確定性,兩人的感情才能走得更穩定!

藍色外套與冰淇淋脆餅

幾天沒有收到她的訊息與App,使得她出現在我面前的樣子顯得有些陌生。我們沿著校門外的圍牆,一直往東區走去。

路上,我們幾乎很少說到話。她去畢旅的這幾天,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之間的一些什麼似乎變得有些不同。我一直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並且抱持著一股必死的決心。

「我之前一直想問你,那件藍色外套是誰送給你的?」經過百般內心小劇場的掙扎,推演各種可能的結果,總算把這句話說出口。我低頭假裝若無其事地一直吃著Cold Stone的脆餅。

「哪件藍色外套?」她從我這邊掰了一口脆餅,放進最嘴裡睜大眼睛問我。

「就、就之前我們在摩斯漢堡讀書時,你掛在椅子上那件水藍色外套阿!」我說。原來說出第一句當作開頭之後,後面的話說起來也不會那麼困難了。

「那是我們學校的外套啊!」她舔了舔唇上的香草冰淇淋,理所當然的回答。

「可是,妳們學校冬季外套不是黑色的嗎?」

「拜託,現在是秋天耶。誰會穿西裝外套啊!那是學校發的運動外套阿,每個人都有一件。怎麼,以為是哪個男生送我的生日禮物啊?吃醋了厚!」她說,推了我的額頭一下。這輕輕的一震,化解了我多日以來的憂慮,也讓我和她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幾許。

「沒、沒有啦。」我尷尬地笑了。

「還沒有咧!世界上最不~會說謊的就是你了!為了懲罰你誤會我……聖誕節再請我吃一次Cold Stone!」她特意把「不」的聲音拉得很長,那種可愛像是可以從今天一直延續到聖誕夜一樣。

 

很多事情不做,很多話不說,以後或許還有機會說,但屆時的感受與體會必定已經有所不同。

如果你總是跟自己說,過些時候再跟他說,那麼他或許永遠沒有真正屬於你的時候。如果你總是逃避面對你們之間的問題,那麼你與他的關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問題踏出一步或許需要非常多的勇氣,但是那一個人不是在愛情裡,挑戰更多的自己?

[參考文獻及全文下載] 

[註解]

<1>很多人絕口不跟伴侶提起做愛的經歷、或是討論愛要怎麼做等等,是因為不知道要怎樣開口怎樣說。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學者發現透過「電視教學」的楷模學習,可以讓在做愛前後更想跟你討論,實際上也增加了做愛前的溝通[32]。

<2>這邊採用的是承諾(commitment)與關係滿意度(Satisfaction)兩個指標。

<3>使用戀愛研究常常採用的伴侶互依模型進行分析(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APIM),想了解更多請讀這篇[33]。

<4>文中的統計數字與性別差異,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
<5>為顧及隱私與行文順暢顧,文中所有個案與章首末故事均已經當事人同意改編重新繕寫並經模糊化處理,無可供指認之虞。

<6>本文插圖引自這裡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1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賭博與愛情公式:用數學擬定你的擇偶策略——《數盲、詐騙與偽科學》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2024/01/06 ・248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理解期望值,有助於分析賭場裡的大部分賭局,以及美國中西部和英國的嘉年華會中,常有人玩、但一般人比較不熟悉的賭法:骰子擲好運(chuck-a-luck)。

招攬人來玩「骰子擲好運」的說詞極具說服力:你從 1 到 6 挑一個號碼,莊家一次擲三顆骰子,如果三個骰子都擲出你挑的號碼,莊家付你 3 美元。要是三個骰子裡出現兩個你挑的號碼,莊家付你 2 美元。

假如三個骰子裡只出現一個你挑的號碼,莊家付你 1 美元。如果你挑的號碼一個也沒有出現,那你要付莊家 1 美元。賽局用三個不同的骰子,你有三次機會贏,而且,有時候你還不只贏 1 美元,最多也不過輸 1 美元。

我們可以套用名主持人瓊安.李維絲(Joan Rivers)的名言(按:她的名言是:「我們能聊一聊嗎?」),問一句:「我們能算一算嗎?」(如果你寧願不算,可以跳過這一節。)不管你選哪個號碼,贏的機率顯然都一樣。不過,為了讓計算更明確易懂,假設你永遠都選 4。骰子是獨立的,三個骰子都出現 4 點的機率是 1/6×1/6×1/6=1/216,你約有 1/216 的機率會贏得 3 美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僅有兩個骰子出現 4 點的機率,會難算一點。但你可以使用第 1 章提到的二項機率分布,我會在這裡再導一遍。三個骰子中出現兩個 4,有三種彼此互斥的情況:X44、4X4 或 44X,其中 X 代表任何非 4 的點數。而第一種的機率是 5/6×1/6×1/6=5/216,第二種和第三種的結果也是這樣。三者相加,可得出三個骰子裡出現兩個 4 點的機率為 15/216,你有這樣的機率會贏得 2 美元。

圖/envato

同樣的,要算出三個骰子裡只出現一個 4 點的機率,也是要將事件分解成三種互斥的情況。得出 4XX 的機率為 1/6×5/6×5/6=25/216,得到 X4X 和 XX4 的機率亦同,三者相加,得出 75/216。這是三個骰子裡僅出現一個 4 點的機率,因此也是你贏得 1 美元的機率。

要計算擲三個骰子都沒有出現 4 點的機率,我們只要算出剩下的機率是多少即可。算法是用 1(或是100%)減去(1/216 +15/216 + 75/216),得出的答案是 125/216。所以,平均而言,你每玩 216 次骰子擲好運,就有 125 次要輸 1 美元。

這樣一來,就可以算出你贏的期望值($3×1/216)+($2×15/216)+($1×75/216)+(–$1×125/216)=$(–17/216)=–$0.08。平均來說,你每玩一次這個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賭局,大概就要輸掉 8 美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尋找愛情,有公式?

面對愛情,有人從感性出發,有人以理性去愛。兩種單獨運作時顯然效果都不太好,但加起來⋯⋯也不是很妙。不過,如果善用兩者,成功的機率可能還是大一些。回想舊愛,憑感性去愛的人很可能悲嘆錯失的良緣,並認為自己以後再也不會這麼愛一個人了。而用比較冷靜的態度去愛的人,很可能會對以下的機率結果感興趣。

在我們的模型中,假設女主角——就叫她香桃吧(按:在希臘神話中,香桃木﹝Myrtle﹞是愛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的代表植物,象徵愛與美)有理由相信,在她的「約會生涯」中,會遇到 N 個可能成為配偶的人。對某些女性來說,N 可能等於 2;對另一些人來說,N 也許是 200。香桃思考的問題是:到了什麼時候我就應該接受X先生,不管在他之後可能有某些追求者比他「更好」?我們也假設她是一次遇見一個人,有能力判斷她遇到的人是否適合她,以及,一旦她拒絕了某個人之後,此人就永遠出局。

為了便於說明,假設香桃到目前為止已經見過 6 位男士,她對這些人的排序如下:3—5—1—6—2—4。這是指,在她約過會的這 6 人中,她對見到的第一人的喜歡程度排第 3 名,對第二人的喜歡程度排第 5 名,最喜歡第三個人,以此類推。如果她見了第七個人,她對此人的喜歡程度超過其他人,但第三人仍穩居寶座,那她的更新排序就會變成 4—6—1—7—3—5—2。每見過一個人,她就更新追求者的相對排序。她在想,到底要用什麼樣的規則擇偶,才能讓她最有機會從預估的 N 位追求者中,選出最好的。

圖/envato

要得出最好的策略,要善用條件機率(我們會在下一章介紹條件機率)和一點微積分,但策略本身講起來很簡單。如果有某個人比過去的對象都好,且讓我們把此人稱為真命天子。如果香桃打算和 N 個人碰面,她大概需要拒絕前面的 37%,之後真命天子出現時(如果有的話),就接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假設香桃不是太有魅力,她很可能只會遇見 4 個合格的追求者。我們進一步假設,這 4 個人與她相見的順序,是 24 種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種(24=4×3×2×1)。

由於 N=4,37% 策略在這個例子中不夠清楚(無法對應到整數),而 37% 介於 25% 與 50% 之間,因此有兩套對應的最佳策略如下:

(A)拒絕第一個對象(4×25%=1),接受後來最佳的對象。

(B)拒絕前兩名追求者(4×50%=2),接受後來最好的求愛者。

如果採取A策略,香桃會在 24 種可能性中的 11 種,選到最好的追求者。採取 B 策略的話,會在 24 種可能性中的 10 種裡擇偶成功。

以下列出所有序列,如同前述,1 代表香桃最偏好的追求者,2 代表她的次佳選擇,以此類推。因此,3—2—1—4 代表她先遇見第三選擇,再來遇見第二選擇,第三次遇到最佳選擇,最後則遇到下下之選。序列後面標示的 A 或 B,代表在這些情況下,採取 A 策略或 B 策略能讓她選到真命天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234;1243;1324;1342;1423;1432;2134(A);2143(A);2314(A, B);2341(A, B);2413(A, B);2431(A, B);3124(A);3142(A);3214(B);3241(B);3412(A, B);3421;4123(A);4132(A);4213(B);4231(B);4312(B);4321

如果香桃很有魅力,預期可以遇見 25 位追求者,那她的策略是要拒絕前 9 位追求者(25 的 37% 約為 9),接受之後出現的最好對象。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表來驗證,但是這個表會變得很龐雜,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接受通用證明。(不用多說,如果要找伴的人是男士而非女士,同樣的分析也成立。)如果 N 的數值很大,那麼,香桃遵循這套 37% 法則擇偶的成功率也約略是 37%。接下來的部分就比較難了:要如何和真命天子相伴相守。話說回來,這個 37% 法則數學模型也衍生出許多版本,其中加上了更合理的戀愛限制條件。

——本書摘自《數盲、詐騙與偽科學》,2023 年 11 月,大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閱讀的大牌不侷限於單一領域, 視野寬廣,知識豐富,思考獨立。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