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5

文字

分享

0
2
5

安全感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依附理論系列(三)

貓心
・2016/10/16 ・337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附理論系列


前一篇文章〈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近代依附研究的基礎概念,這一篇則要開始深入地探討近年來依附理論的研究結果。我將先簡單介紹一下三種依附型態對於安全感的看法,接著再談談安全型依附者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_MG_7600
依附理論,就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眼中自己的模樣。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安全感:依附類型形成的關鍵

安全依附,顧名思義地,就是充滿了穩固的安全感。而穩固的安全感,對於一個人能不能夠順利發展自己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功能,以及能不能夠調適好自己,順利地適應這個社會等,都是很重要的關鍵[1]。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穩固的安全感,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時常被父母親冷落,或是經歷了同儕的排擠,使得他們很難獲得穩定的安全感,而這些人就有可能發展成為不安全型依附。

如同前兩篇文章所提到的,最常見的兩種不安全型依附為焦慮型依附與逃避型依附(矛盾型 / 紊亂型依附較為少見),其中焦慮型依附的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沒能獲得他人的愛,因此會積極地嘗試去尋求他人的愛與支持;但同時又擔心他人沒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會變得很焦慮;當他們的需求真的沒能被他人所提供時,他們會感到生氣與失望[2],覺得自己果然是不值得被愛的,或是對於他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氣憤不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為什麼焦慮型依附的人會如此焦慮呢?那是因為,他們所依附的對象,有時會給予回應,但有時又不給予回應。試著想像你是一個小嬰兒,你的媽媽在你需要喝牛奶的時候,有時會給你牛奶喝,但有時卻放任你在那邊哭鬧也不理你,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很難受吧!但是有時候你的哭鬧又能喚起媽媽的注意,因此你總會不斷地哭鬧,直到媽媽注意到你的需求為止。在一段愛情關係當中,當你的伴侶未能滿足你的期待時,你也開始一哭二鬧三上吊,企圖用更強烈的手段來喚起伴侶的注意,雖然有時候會成功,但是當那伴侶無法滿足你需求的時候,你便會感到痛心疾首,開始懷疑對方是不是不再愛你了。

有另外一群人,他們乾脆放棄索求幸福的可能,當他們在關係受到威脅時,索性不和他人親近,同時也否認自己的脆弱與需求,把心門關得緊緊的,儘管內心躺著血,但外在卻裝作一副我不在乎的樣子,藉此逃避受傷、被忽略的可能。「只要不要期待,就不會受傷害了。」他們總是這麼告訴自己。這一群人,就是所謂的逃避型依附者。

_MG_8830
在我需要你的時候,你怎麼都不在我的身邊… 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在說完了安全感對依附類型的影響之後,接下來,我要談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當一個人充滿安全感的時候,他的內心世界會呈現什麼模樣呢?

安全依附者的心理世界

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個想像的世界,那麼安全依附者的世界裡,到底存在著哪些景色呢?過去的研究發現,如果有一個人,想像自己在遇到困難時,總是能夠找到適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那麼他就會喚起心中那些「這個世界是如此地溫暖而美好」的想法,就好像在《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當中,小女孩的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島」一般,安全依附者的心中,也會有這樣一個「美麗世界島」[1][3]。對於這個美麗世界島,而我們又會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描繪它──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過一些心理學的人,應該對這兩種記憶並不陌生。陳述性記憶指的是那些我們可以描述出來的記憶,例如:「台灣的首都在台北」;而程序性記憶則是那些我們親身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身體所儲存的運動記憶,例如「球來就打」、「騎腳踏車」、「彈鋼琴」等等,如果你今天去採訪王建民,問他到底怎麼把球投進好球帶的,他一定很難跟你描述,恩,沒錯,程序性記憶指得就是這些難以用文字具體描述的肢體行為。

那麼,我們又是用什麼方式來描述這個美麗世界島的呢?當你問一個活在美麗世界島的居民,這個世界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時,他會跟你說,「這個世界是很美好的」、「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價值(worth)、技術(skill)、能力(ability)帶著正面信念的陳述,他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有能力來掌控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對他人的好意帶著正面的看法,而這些就是所謂「具有安全感的陳述性知識」。

而程序性知識呢?當一個美麗世界島的居民,碰到生活中的困境時,由於他們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別人也能夠適時地如小叮噹一般伸出圓(援)手;因此他們在面對困境時,能夠正向地承接住問題,適時地尋求他人的幫助,進而解決問題;而非只是枯坐在那裡自艾自憐、反芻(ruminating)自己遭遇到的挑戰[4]。安全型依附的人,透過這兩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他們的心中,建立起一座充滿安全感的安全堡壘(secure base)[5]。

_MG_0707
安全依附者的心中,是一個充滿喜悅的世界。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總結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安全型的人,那麼當你遇到壓力事件的時候,你會比較能夠審慎地去評估壓力,並且比較能夠相信自己有能力來應付壓力事件[6][7]、在自己有需求時比較能夠去求助[8],不論是受試者自己回報面對壓力事件的方式[9],或是在生活情境中以及實驗室情境中的壓力事件研究[10][11],都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因為安全型的人,總是能夠用有建設性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把焦點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本身(problem-focused coping),而不是採取無用的方來應付壓力[12][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你也會對於人類的本質帶著較為正向的看法[14] [15]、採用比較正向特質的詞彙來描述你的關係伴侶[16][17]、對伴侶的行為帶著更正向的期待[18][19][20];同時,當伴侶做出讓你反感的行為時,你也會用比較正向的解釋來看待它[21][22],例如你的伴侶在約會時姍姍來遲,你可能會解讀為他最近在趕報告很累,所以睡得比較晚,而不是它不夠愛你等等。安全型依附對自己的正向看法,也展現在其他各種面向上,例如,他們有較高的自尊[23][24]、把自己看作有能力的人[25][26]、用較為正向的詞彙描述自己[27]等等。正因為他們的這些特質,因此他們比起不安全依附的人,更相信自己能夠建立一段穩固的愛情[1]

依附理論系列:

  1.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
  2. 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

延伸閱讀

  • [1]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2] Cassidy, J., and Kobak, R. (1988). Avoidance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defensive processes. In J. Belsky and T. Neworski (Eds.),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ttachment Erlbaum, Hillsdale, NJ, pp. 300-323.
  • [3] Mikulincer, Mario&Shaver, Phillip R.(2003)Attachment theory and affect regulation: The dynamics,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attachment-related strategies.
  • [4] Epstein & Mercier(1989).Constructive thinking: A board coping variable with specific compon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332-350.
  • [5] HARRIET S. WATERS & EVERETT WATERS(2006) The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concept: Among other things, we build script-like representations of secure base experienc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September 2006; 8(3): 185 – 197
  • [6] Berant, Mikulincer & Florian(2001) The association of mother’s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the diagnosis of infant’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208-232
  • [7] Radecki-Bush, C., Farrell, A.D., & Bush, J.P. (1993). Predicting jealous response: The influ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depression on threat apprais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569–588.
  • [8] Larose, Bernier ,Soucy, & Duchesne(1999).Attachment style dimensions, network orient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seeking help from college teach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6,225-247
  • [9]Berant,E. Mikulincer,M., & Florian, V. (2001).The association of mothers’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the diagnosis of infant’s congential heart diseas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208-222.
  • [10] Fraley, R. C., & Shaver, P. R. (1998). Airport separations: A naturalistic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1198-1212.
  • [11] Simpson, Jeffry A.; Rholes, William S.; Nelligan, Julia S.(1992) Support seeking and support giving within couples in an anxiety-provoking situation: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62(3), 434-446.
  • [12] Lussier, Y., Sabourin, S., & Turgeon, C. (1997). Coping strategies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d marit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14, 777–791.
  • [13] Mikulincer, M., & Florian, V.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reactions to stressful events. In Simpson, J., & Rholes, 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143-165). New York: Guilford.
  • [14] Nancy L. Collins and Stephen J. Read(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Vol. 58, No. 4, 644-663.
  • [15]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 [16]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1). Attachment style and verbal descriptions of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8, 187-215.
  • [17] Levy, Blatt ,& Shaver(1998)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rent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4, No. 2, 407-419.
  • [18] Baldwin, M. W., Fehr, B., Keedian, E., Seidel, M., & Thomson, D. W. ( 1993 ).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schemata underlying attachment styles: Self-report and lexical decision approach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 746-754.
  • [19] Baldwin, M. W., Keelan, J. P. R., Fehr, B., Enns, V. & Koh- Rangarajoo, E. (1996). Social 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achment style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eff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94-109.
  • [20] Mikulincer, M., & Arad, D. (1999).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cognitive opennes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 test of chronic and temporary accessibility eff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710-725.
  • [21] Collins, N. L. (1996).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810-832.
  • [22] Mikulincer, M. (1998).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the sense of trust: 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 goals and affect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209-1224.
  • [23]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 [24]Mickelson, Kessler, & Shaver(1997) Adult attachment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Nov;73(5):1092-106.
  • [25] Brennan, K. A., & Morris, K. A. (1997). Attachment styles, self-esteem, and patterns of seeking feedback from romantic partn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23-31.
  • [26]Cooper, Shaver& Collins(1998)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74(5):1380-97.
  • [27] Mikulincer (1995)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6), 1203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溫暖的房子更有「家」的感覺?還能讓房子賣更多錢!──《做個有溫度的人》
時報出版_96
・2022/09/10 ・296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讓房子增值的方法

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接受《房地產》雜誌訪問時談到,她在澳洲賣過一棟房子,那棟房子「有一個寬廣的花園露台,冬天面向波濤洶湧的大海,迎著狂風吹拂」。

雖然住在地風景不錯,可是冬天的時候可能會冷到發抖。圖/envatoelements

她開了暖氣,但在開放看屋日刻意把暖氣調小,「點燃蠟燭,放一些有情調的音樂。」她告訴《房地產》雜誌,那棟房子「之前的售價是兩百五十萬澳幣,最終是以兩百七十六萬澳幣賣出,成果斐然,我覺得這一切要歸功於在冬天做出那樣溫暖的展示」。

由此可見,在「寒冬」戶外環境的對比下,提供「溫暖」的室內環境能夠有效地提高賣價。或許吧!但是,一如既往,當我們試圖根據心理學原理提出切實可行的現實建議時,往往赫然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因果關係的世界裡,深受多種可能變數的影響。

因此,我們應該謹記統計學中所謂的「可解釋變異」(explained variance),而我們通常只能解答其中一些。例如,房地產產業裡,購屋者的購屋時間會受到一些固有的變化所影響,比如熱門假期有較多的閒暇時間看房、總體經濟狀況(景氣好壞)、房貸是否容易取得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冬天雖然可以讓一棟精心陳列的「溫暖」屋子看起來特別有吸引力,但在很多地區,這種賣屋方式需要買家在寒冬中冒著風雪與凍雨去看屋,那很容易令人望之卻步。一間房子或許在冬天看起來價值較高,但要是缺乏前景與競爭出價,就可能會壓低價格。那些因素與溫度無關,卻也會影響一間房子的預期售價。

所以,在我們深入研究資料之前,這裡有個免責聲明:除了溫度以外,還有其他變數也對房屋的售價有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決定房屋價格的因素很多,千萬不要以為把房子變暖就能賺到更多錢。圖/envatoelements

為什麼會有家的感覺?

雖然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種涉及多種因果關係的情況,但無論你是想賣屋、還是推銷其他產品、服務、想法或觀點,瞭解背後的演化與文化驅動因素,仍能為你增添一些優勢。知道該從演化與社交體溫調節的哪個角度出發以說服顧客,其實滿實用的。我們也應該注意,不要從單一面向解釋我們與房屋及其他「商品」之間的溫度調節關係。

歷史顯示,人類一直在尋找空間的分界線─從天然洞穴、壁龕、洞室到小屋,最後是房屋─以便把掠食者與大自然的力量隔絕在外,尤其是抵禦要命的酷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認為,生存是一個關鍵的動機,促使人類強化住屋功能,使其超出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物質文化的證據也證明了,住屋是用來滿足我們的從屬或歸屬感。一間房子越能夠滿足這種從屬或歸屬感的需求,感覺起來越舒適溫馨,也會越有家的感覺,或者套用依附理論的說法,越容易讓人覺得那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許多研究提出以下假說:我們把某個空間分界視為「家」的認知機制,跟早期演化與個體發展時,幫助我們透過其他人來禦寒的生理機制(即依附與恆定體溫調節機制)是一樣的。

早期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確實會把體溫調節任務分散給一個群體來承擔,而在社交演化的過程中,房子至少取代了一部分社會分擔的功能。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概念如此明顯,甚至不言而喻。隨著文化發展,房子變成一種方便又有效率的禦寒方式,再加上室內供暖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產生熱能的方法。

對有些人來說,想到家的時候也會聯想到溫暖。圖/envatoelements

為了研究這點,我和以前的學生范艾克(Bram van Acker)與潘托夫萊特(Jennifer Pantophlet),以及其伙伴克瑟雷爾斯(Kayleigh Kerselaers)一起設計了幾個研究,以測試氣溫下降時,房地產廣告中的房屋是否變得更有吸引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想要測試「房子就是家」的概念中、比較沒那麼顯而易見的一面:更具體地說,是它的社交體溫調節功能。我們想知道,環境溫度較低,會不會讓人對房屋產生偏好,就像低溫使人對他人產生依附感,而去租浪漫電影來看或產生懷舊念頭一樣。

由於房地產經紀人直覺認為「溫暖」的房子最熱銷,所以我們試著從經驗上驗證,像家一樣的房子,要如何藉由營造「家的感覺」讓我們想要與他人在一起。此外,我們也想調查這種歸屬感能不能滿足體溫調節的需求,以及是否會使人更願意為廣告中的房子支付更高的價格。

我們的推論是,溫度與「家的感覺」之間的關聯,是由我們想與他人在一起的動機所促成的。接著,我們設計了一套研究,裡面包含三個研究,以調查較低溫度如何誘發社會心理學家帕克(Lora E. Park)與馬納(Jon K. Maner)所謂的「歸屬的渴望」,這個歸屬的渴望是由想要打電話給朋友或跟朋友在一起等行為來衡量。

從這裡,我們希望進一步知道,這種歸屬的渴望如何促使我們對「感覺像家」的房子產生偏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看到這個房子有家的感覺嗎?圖/Pixabay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可複製性,我們使用線上協作網站「開放科學平台」(Open Science Framework)來決定我們的假說,並在收集資料之前先暫停一切決定,把探索性的「假說生成研究」與驗證性的「假說檢驗研究」分開。

我們認為,較低的溫度應該會引發一種「歸屬的需求」。此外,溫度也能用來預測一個人覺得一間房子多有家的感覺,以及他願意付多少錢買那間房子。第二個維度因為看似較為「客觀」(因為它提供具體的數字,例如對溫度的感知,而不是「較暖」或「較冷」這種主觀的感覺),也許能佐證一個觀點:待售屋給人的「居家舒適感」渴望,與行動的經濟性有關。

其他的因素

本書前面提過,行為生態學以及由此延伸的體現認知,可為行動機會的決策提供資訊,以便權衡行動的效益與成本。

例如,面對相同的斜坡時,背負沉重背包的人所估計的坡度,會比沒有背背包的人還陡。一個人所估算的上坡代謝成本(能量消耗),會影響他對角度的「客觀」感知。就像考慮爬坡的旅人會先自問是否負擔得起爬坡的代謝成本一樣,潛在的購屋者雖然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但也會自問是否負擔得起那些舒適特質的額外成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在本書中已經看到,體溫調節在人際互動中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體溫調節在基因與文化的演化,以及這兩種演化的持續相互交流中,都扮演吃重的角色。尤其,我們已經看到社交體溫調節如何促使我們組織與加入更多元的網絡,創造文化、社會、文明。

這一切的核心,都在於我們始終非常需要把核心溫度維持在很窄的範圍內,以達到溫度恆定。雖然如今人類已經開發出許多工具,使富國的人民不再覺得這是如此重要的問題,但這其實是攸關生死的迫切課題。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2022 年 9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閨蜜怎麼會決裂?——透視《華燈初上》影響蘇媽媽與蘿絲媽媽友情的因素
雞湯來了
・2022/04/05 ・255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心予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華燈初上》以日式酒店為背景,描述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劇中兩位女主角:蘿絲跟蘇之間發生的故事。蘿絲和蘇在高中時期成為好姐妹,一路以來發生了蘿絲離家出走、蘇未婚懷孕、蘿絲因為前夫的債務坐牢、兩人共同經營「光」酒店、各自面對不同的愛情煩惱等等人生轉折的時候,蘿絲跟蘇都一直陪伴在彼此身邊、不離不棄。

「就像我和蘇一樣,有人在背後支撐妳,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有她在就心安」
-《華燈初上》蘿絲

然而,在第二季的劇情裡,蘇跟蘿絲親密的情感卻出現裂痕,發生激烈的爭吵。在爭吵之中,蘇頻頻說出傷人的話,甚至讓蘿絲拿起煙灰缸想要砸向蘇。是什麼原因讓原本要好的閨蜜決裂?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如何影響她們的相處?

「同情就像一把刀子,一刀刺死我,這種你最擅長,

又假裝一副清高溫柔、與世無爭的樣子,妳就是要證明妳是最優秀、贏的那個。」
-《華燈初上》蘇

圖/《華燈初上》

女生的感情為什麼這麼好?獨特性的閨蜜情感

從蘿絲跟蘇的感情互動中,可以看到女性親密情感關係的獨特性,它自成一格,獨立於女同志以及異性戀關係框架之外。相較常見女性的人生規劃以原生家庭或另一半為主,劇中蘇跟與蘿絲都把對方當作人生規劃的重心,事業跟養育子女的計畫都與彼此相關。不論是生活安排或者情緒感受,蘇跟蘿絲的狀態緊緊相連,除了考慮對方的感受與處境,也將對方視為生命中重要的夥伴。

甚至當蘿絲跟蘇兩人在面對「情人跟閨蜜」二選一的情境時,都選擇了彼此。蘿絲跟江瀚在一起之後,蘇選擇隱忍自己對江瀚的情愫,支持好姊妹的感情。蘿絲與江瀚分手後,蘇與江瀚無縫接軌的戀情曝光,一開始蘿絲非常憤怒,但是蘿絲在蘇與他人衝突或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都站在蘇的立場處理事情,可見閨蜜情感對蘇跟蘿絲來說都勝過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燈初上》的劇情,讓我們不只看見愛情如何影響閨蜜情感,而是兩個原生家庭及婚姻破裂的異性戀女生,如何成為互相支持的角色,以及緊密的關係如何受到兩人的自我價值感、成長背景以及戀愛經驗影響,發生劇烈的爭吵與誤會。

閨蜜情感總是脆弱?3大因素影響友情

蘇跟蘿絲在學生時期跟成年後曾經歷強烈的爭吵,在吵架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兩人面對衝突時的不知所措。她們看待友誼跟處理衝突的方式,都受到家庭關係、自我價值感跟戀愛經驗的影響。

因素1|家庭關係影響溝通習慣

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大幅影響蘇跟蘿絲看待自我與人際關係的角度。蘇的媽媽與蘇之前沒有良好的溝通與照顧關係,導致蘇缺乏與親近的人溝通的能力。蘿絲的爸爸用權威的方式教育子女,所以蘿絲沒有機會跟父母表達內心想法,也無法被父母理解,年少的時候就離家出走。

因為兩人都生在缺乏良好溝通的家庭,每當蘇跟蘿絲的關係出現矛盾,都是用大聲爭吵的方式跟對方互動,無法順暢面對衝突。不管青少年時期或者成年後的蘿絲跟蘇,對於關係都缺乏安全感與溝通能力,無法坦誠對人際關係中的對象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期望,只會習慣性地用傷害對方或自己的形式,期望情感關係朝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素2|自我價值影響自尊與安全感

青少年時期形塑的自我價值,也進一步影響蘇與蘿絲的閨蜜感情。當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低落,認為自己不值得獲得友情支持,就不容易感受到身邊朋友的情感支持。

蘇從小被母親拋棄,在學校除了蘿絲沒有其他朋友,在戀愛關係中用激烈的手段離開或者挽留關係,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影響蘇從蘿絲身上感受到的支持,讓蘇認為「蘿絲跟其他人一樣可能會背叛自己」,難以獲得關係中的安全感。

因素3|戀愛經驗影響自我覺察深度

戀愛關係的結束,可能引爆原本隱藏的感受,以及對閨蜜情感進一步的覺察,也可能因此動搖原本的姐妹情誼。蘿絲因為跟江瀚分手,發現堅強的內心也有脆弱的地方;蘇也在跟江瀚分手之後,發現自己面對感情沒有想像中理性,一旦面對破裂的關係,沒有復原的能力與勇氣。

蘇與蘿絲激烈爭吵後,無法面對蘿絲可能傷心的情緒,同時出於對於現有生活的逃避,離開與蘿絲共同經營的日式酒店,連股份也劃分得一乾二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閨蜜吵架怎麼辦?2個方法梳理過去、尋找關係共識

蘿絲跟蘇因為長期在生活上跟情感上互相扶持,累積了深厚的情誼,但感情在突發事件爆發後,引爆過去的家庭、自尊與戀愛經驗議題帶來的影響,尤其兩人跟原生家庭成員溝通不良的經驗,持續影響她們的友情發展,難以維持像是學生時期一樣的單純互動。

面對閨蜜情感中的爭吵,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表達感受兩個方式,找到能夠一起長期經營閨蜜關係的模式。

  • 自我覺察|
    回顧過往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戀愛經驗),思考過去與家人溝通的方式,能不能對家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心裡的想法有沒有被聆聽?跟家人互動的時候,能不能感受到愛和支持的正向感受?
  • 表達感受|
    從過去的人際互動經驗中,找到順利溝通的方式,用來與閨蜜表達內心想法。或者從過去不愉快人際經驗中,反思自己不適應的互動模式,以及期望的互動方式,並嘗試與閨密討論兩人對關係的期待,一起尋找共識。

參考資料

張晏榛(2011)。「非標準親密關係」的女性友「情」:以異性戀女性為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皓宜(2004)。姊妹情誼的舊曲與新調~戀愛經驗對成年前期女性友誼影響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iobe Way & Melissa L. Greene(2006)。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Adolescence: The Patterns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6(2),293–320。

所有討論 1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2

19
0

文字

分享

2
19
0
偷擼別的狗請三思——你家的狗真的會吃醋!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4/29 ・308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4 ・六年級

我們常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是在讚揚他們作為陪伴者表現出無可挑剔的忠誠、耐心與包容,能在我們心情最低落時提供最需要的幫助。特別是一些天資聰穎的犬種能在訓練後協助人類完成各種工作,包括緝查毒品或走私品、放牧牛羊等動物,甚至是入駐醫院成為心理治療或臨終照護不可多得的好夥伴。

狗作為陪伴者,表現出無可挑剔的忠誠、耐心與包容,能在我們心情最低落時提供最需要的幫助。圖/Pexels

然而諷刺的是,狗狗們雖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人類⋯⋯有時候卻不夠格做他們對等的陪伴者。

特別是在「忠誠度」這一點上,我們這些看到毛孩就忍不住想擼兩把的花心大蘿蔔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比性。當獨守空閨 (?) 寂寞難耐的狗狗們好不容易盼到主人回家,卻在心愛的人類身上聞到其他動物的氣味,那種委屈、不甘與嫉妒,若是能傳達出來肯定是比八點檔鄉土劇還要精彩。

你說狗狗們不會懂這些?那你可就錯了。今年初的一場心理學實驗已經證實狗狗們不但能覺察到主人正在「偷吃」,還出乎意料地,是不怎麼大度的「醋罈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要研究「嫉妒」?

其實「嫉妒」這個情緒與相關行為一直是動物心理學家感興趣的領域,因為要感覺到「嫉妒」的先決條件是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也就是建立起明確的認知主體性。

因為知道東西是自己的才會在被奪走之後覺得委屈,甚至對爭搶者產生敵意。這不是像開心悲傷這樣直觀的情緒,而是建立在一定認知思考與判斷後產生的「次級情緒」 (secondary emotions),也是人類心智功能的重要特徵之一。

動物心理學家不斷在探索動物認知的極限,包括他們的學習能力、心智功能,以及更深入的情感與思考能力。這不是因為他們懶得繼續糾結人類在想什麼,也不是因為貓狗比人類可愛得多(雖然這是事實),而是這些「結論」有可能會重新界定我們與寵物的關係與互動方式。

早期研究已經發現動物本身的領域性,非常重視自己生活的空間,這也是狗狗之所以可以被訓練用來看門的主要原因。但是相比起實質存在的空間或物件,如果動物能夠理解「關注」、「愛」這類抽象的概念並且做出針對性的反應,這也代表牠們的「心」遠比人類預想的還要複雜。

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狗狗們的嫉妒表現近似於人類幼童。特別是當他們發現主要照顧者將注意力放在其他競爭者身上時,都會有試圖引發注意的行為。相較於在行動能力上受限的人類幼兒,狗狗的爭寵表現就比較直接——直接衝到主人身邊宣示主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狗們的忌妒表現近似於人類幼童。圖/Pexels

這行為也是很重要的指標,狗狗們暴衝的力道與堅持程度都能反映出心理驅力的強度。如果你在網路上看過被狗「遛」的主人,應該不難想像充滿決心的狗能產生多大拉力(這就是人類作為二足步行生物的悲哀)

然而雖然外顯行為相似,但是引發行為的認知歷程卻可能大不相同。特別與尚未發展物體恆存觀念的幼兒來說,他們不一定有辦法「想像」父母與其他爭寵者互動的模樣,只能對親眼抓包的「偷吃」行徑做出反應。

相比之下,心智功能較為成熟(當然,是與幼兒相比)的狗狗們是否有辦法準確捕捉到主人的出軌跡象?這正是接下來這篇研究試圖解答的問題。

不只會嫉妒,更知道自己為什麼嫉妒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艾蜜莉雅・巴斯托斯 (Amalia Bastos) 找來 18 隻品種相異的狗狗來做實驗。將這些毛毛的受試者拴在安全距離外後,巴斯托斯接著安排狗狗的主人坐在一隻假狗玩偶旁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便是重頭戲登場的時候。

確認狗狗看見「主人+假狗」的組合後,研究團隊會在玩偶前架設隔板阻礙狗狗的視線,並且將玩偶抽換成高度超不多的矮櫃再鋪上羊毛毯子。佈置完成後主人會開始在自家狗狗面前明目張膽地「出軌」——也就是一邊輕撫矮櫃上的毛毯,同時說出固定的台詞:「你真是一隻好狗狗!」

作為對照組,整個程序都與前面的玩偶組相同,唯二的差別在於主人是坐在毛色、尺寸都與玩偶相差無幾的羊毛滾筒(想像針線盒裡線卷的巨大版)旁邊,同時出軌時不會架設隔板,讓狗狗能清楚看到主人是在跟什麼東西互動。與此同時先前出現的假狗玩偶也會被放置在距離主人 1.5 公尺的地方,面向狗狗的主人,冷眼旁觀 (?) 這一切的發生。

為了測量狗狗對於主人的偷吃行徑會產生多大反應,狗狗的拴繩都會接上拉力計,並以上面的讀數作為狗狗反應劇烈程度的判斷依據。

巴斯托斯與其研究團隊巧妙的實驗設計,讓實驗結果同時展現出狗狗嫉妒行為的 3 個面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並不是主人與任何東西互動都會引發反應,只有當潛在爭寵者(假狗玩偶)出現時狗狗才會表現出嫉妒行為。
  2. 就算爭寵者不在眼前,狗狗也能根據最後看到的情境「推理」主人正在偷吃,並且表現出嫉妒行為。
  3. 就算潛在爭寵者在場,只要不與主人有直接互動就不會引發狗狗的嫉妒行為。

綜合以上 3 點結論,我們可以從巴斯托斯的研究成果中看出狗狗並不是隨便亂吃醋,而是能確實辨識情境並做出針對性反應。特別是在視線受阻後仍會判斷「主人正在偷摸其他狗」,以及不甚在意「爭寵者在場卻未跟主人互動」等重點,這都顯示牠們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思考與邏輯推理能力

狗狗對於社會互動的理解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深刻不少,以至於讓牠們針對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行為進行反制。換言之,不要再覺得自己在外偷擼狗擼貓不會被自家毛孩發現了,那只是人家大度放過你而已(咦)。

不要再覺得自己在外偷擼狗擼貓不會被自家毛孩發現了。圖/Pexels

將心比心是增進寵物關係的不二法門

「寵物身心健康」是 21 世紀人類越來越注重的議題,但是因為對這些毛孩的理解不足,經常讓我們用錯方法去愛、去照顧牠們。所幸隨著相關研究逐一產出,我們也能夠用更加客觀且正確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可愛的孩子,讓牠們能夠與自己度過美好的一生。

巴斯托斯的嫉妒研究乍看之下是在探討較為負面的心理活動,但如果退一步看,這其實是在提醒人類「怎樣的行為會讓狗狗感到不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原始的嫉妒其實是「不安全感」。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嫉妒可能是會造成困擾、甚至有些多餘的負面情緒,但是對寵物來說失去關愛(就算只是暫時的)是一件非常嚴重、甚至攸關存亡的事。不只是狗,任何經過長時間馴化的寵物物種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與照顧者締結依存關係(是的,就連以個性惡劣的家貓也是如此),也因此「安全感」會成為牠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我相信任何一位正常人都不會刻意讓自家毛孩傷心,卻常常會因為不理解或低估其他物種認知能力而無意間做出冒犯性的行為。例如與寵物爭搶玩具或食物、肆意進行肢體接觸、不尊重寵物私領域等,這些都是會釋放出錯誤訊息的侵犯行為,輕者引發衝突,重者還會危害到雙方珍貴的互信關係。

嫉妒也是,如果你不喜歡吃醋、與人爭寵的感覺,記得也得多注意下自己平常是否會引發狗狗對關係的不安感。

將心比心,就是這麼簡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bdai, J., Terencio, C. B., Fraga, P. P., & Miklósi, Á. (2018). Investigating jealous behaviour in dogs. Scientific reports8(1), 1-8.
  2. Abdai, J., & Miklósi, Á. (2018). Displaying jealous behavior versus experiencing jealousy. Animal Sentience3(22), 21.
  3. Bastos, A. P., Neilands, P. D., Hassall, R. S., Lim, B. C., & Taylor, A. H. (2021). Dogs Mentally Represent Jealousy-Inducing Social Intera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20979149.
所有討論 2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0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