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勇敢踏出科普寫作的第一步

林大利_96
・2014/08/02 ・268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995075_848885658497554_733880941119364964_n
第八屆人與自然科普寫作研習營台中場

一個字「寫」,就這麼簡單。

今天是第八屆人與自然科普寫作研習營台中場,參加這個活動時我很確定兩件事情:第一,聽完以後不會搖身一變成為科普高手;第二,生涯第一篇科普文章不會優秀到哪裡去。既然這樣,那這個研習營的重點在哪裡呢?即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啊這位施主。你總不會相信聽完林書豪教籃球、聽王建民教棒球,隔天就拿大三元或是球速150公里/小時。科普寫作也是一樣,是需要磨練的功夫。

所以說,科普寫作到底難不難呢?我想就只是萬事起頭難,踏出第一步之後,無論走的快或慢,就會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了。我參加完活動後,很好奇學員們究竟是胸有成竹躍躍欲試呢?還是戰戰兢兢忐忑不安呢?從Q&A的過程和歷屆活動結束後收到文章的狀況來看,後者似乎多了些。因此,我希望鼓勵菜鳥作者下筆寫第一篇文章,那才是真正的展開磨練歷程,在此之前,聽再多的演講也沒有用。由於活動是要繳報名費的,所以我就不在此報導活動內容,敬請期待明年的精彩內容。

寫第一篇文的需要具備的事情,我認為有下幾個:掌握科學知識、熟悉目標讀者、拿香跟著拜、積極的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掌握科學知識

你會講故事嗎?科普寫作就是在講科學故事,以科學為基礎撰寫文章,目的在於分享科學知識,科學正是科普文章的最重要元素。以科學知識為基礎,就必須講究客觀與嚴謹這兩個特性。無法掌握客觀的敘述,文章會流於偏見;無法堅持應有的嚴謹,文章會產生漏洞。科學是追求真理的系統性活動,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科普文章以科學為基礎,行文老實不豪洨、腳踏實地不嘴砲。證據到哪裡,話只能說到那裡,三分證據便不應說四分話,說七分話便是罪惡。請拿出龜毛來寫文章,對我而言,無論科學論文寫作或科普寫作,「龜毛」無疑是一種美德。

好的科普寫作者不一定要是科學研究者,但是要有能力理解最源頭的科學文獻。2012年,我有幸到印度參與保育生物學研討會,其中一個主題是「如故事般的科學:對大眾的科學普及教育 」。與談人是我唯二的科普寫作偶像之一,科普作家大衛.奎曼(David Quammen)先生(另一位是Carl Zimmer先生)。他的著作包括:多多鳥之歌鬣蜥大飛行樹在古拉旺荒原哭泣、數篇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以及圖文版的物種起源

奎曼先生平時有閱讀學術期刊的習慣,也積極參與學術研討會,在會議空檔振筆疾書,記下新知與靈感。奎曼先生談到,科普作家像是科學家的發言人,必須有人對外向大眾說明科學研究的成果與進展。這些人也被稱為「科學翻譯者」(scientific translator)。「科學翻譯者」並非單純的語言翻譯,而是對科學方法、理論與限制有一定程度瞭解,不須具備相關領域的學位,首要任務是將生硬的科學研究報告「翻譯」成活靈活現的文字展現給社會大眾。他們必須瞭解知識的來源,淺顯易懂地將複雜的科學研究表達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哇!寫第一篇文章之前需要去讀這麼多學術文獻嗎?我倒覺得這可以與寫作的磨練過程並行,第一次寫文章,只要先掌握自己手上有幾分證據,話只能說到哪裡,這樣就夠了。後續的進步會由讀者的回饋、編輯和審查委員的意見來逐漸磨練。

300464_441086455944145_904703667_n
科普作家大衛.奎曼(中)先生(本圖純屬炫耀,跟偶像合照真害羞>////<)

熟悉目標讀者

優秀的科學翻譯者,不僅須具備清楚的邏輯思維,更需化繁為簡但不失其旨的能力。科學推廣要站在讀者的觀點,揣摩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的讀者吸收知識的習慣。寫作科普文章之前,要想清楚是瞭解你的「目標讀者」,才能有效的將科學新知傳達出去。例如我在自然保育季刊寫的文章,目標讀者是自然觀察愛好者、生態演化相關領域的大學生或研究生,我就不會從基礎知識談起,而是直接進入議題。如果是在國語日報科學版,就會需要從解釋名詞開始,需要帶點簡白活潑的語氣。如果目標讀者是普羅大眾,那就設定在高中三年級左右的程度來寫,不要寫得比報紙的文章還難。在泛科學的文章,會考慮添加一點網路鄉民用語和元素,增加一點惡趣味,但是不應該氾濫。

不同的寫作平台會有不同的受眾,科普文章的寫作方式和風格也應該做些許的調整。其實寫久了,會有很多跟讀者互動的經驗,作者會影響讀者,讀者會影響作者,會逐漸習慣特定的讀者群。像我就超級不擅長對小學生寫文章,那要感謝國語日報編輯的修改建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拿香跟著拜

談到科普文章的架構和邏輯好像嚇到不少人,覺得門檻好像很高,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和工夫,請承轉合聽起來很抽象。遇到這種狀況,我會建議最好的方法是「拿香跟著拜」,換句話說,我要你去模仿(不是抄襲!)好的文章的寫法。讀好的文章除了瞭解文章要傳達的訊息,更應該探討作者在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字與字之間的鋪陳。讀到好的文章,不妨試著把每一段的主旨用一句話寫出來,試著參透作者的脈絡。找出一兩篇文章的脈絡之後,嘗試把自己想寫的題材以相同的脈絡塞進去看看。寫第一篇文章不用先焦慮於便當盒的設計好難,先試著把食物放到適當的格子裡。這也是為什麼,多讀好的文章,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如果老是讀不好的文章,那寫作能力也就僅止於此,很難進步。

10590680_849032111816242_195856342041610532_n

積極的討論

科普寫作除了原則之外,還有非常多的細節,這些細節難以一一細數,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身經歷。換句話說,要不斷的寫文章,並且不斷的被改、被電、多接收讀者的意見回饋。其實不太需要擔心文章寫得不好,因為絕大多數人第一篇文章都寫得不好,一開始被電是很正常的,沒什麼好害怕。而且,有人願意幫你改文章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沒有收到什麼修改建議,才真正需要憂心。同樣的,自己也可以給別人的文章一些建議,這裡的建議不是流於指責或批評,而是積極討論怎樣可以讓文章寫得更好。以前在練習科學論文寫作的時候,就是跟同儕交換改對方的文章,然後討論為什麼這麼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不斷的寫、被改、修正、再被改,就是鍛鍊科普寫作能力的不二法門,寫好文章的能力都是在電與被電之間被磨練出來的。因此,不必害怕被電、害怕門檻、覺得很難,這些都是必經之路,唯有知恥雪恥、屢敗屢戰才會逐漸改進缺點、形塑風格、變威變大。

趕快勇敢的把處女作寫出來,多方請教修改意見,下一篇會更好。

好康的在哪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大利_96
19 篇文章 ・ 8 位粉絲
來自森林系,目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興趣廣泛,主要研究小鳥、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地。出門一定要帶書、對著地圖發呆很久、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鳥。是個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一種科學寫作的美德。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寫文章搞科普有什麼用!還不是輸給 youtuber?──2019泛知識節
泛知識節
・2019/05/15 ・4395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有唐綺陽國師,後有理科太太,在知識傳播上,這些「明星」總是一浪接一浪地帶來超高流量,將無數的泛科作者打趴在沙灘上──可‧‧‧‧‧‧可惡,說什麼「我們的流量總和輸給一個 youtuber」、「沒流量為什麼還要一直寫文章」或是「為什麼這群寫字的不是 youtuber」未免也太小看人了吧!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了嗎?

本次知識節特地邀請了十六位講者,各以 100 秒的超短時間回答主持人辛辣且意圖使人入坑的問題──既留下自己的科普心法,也大吐 youtube 時代對知識經濟的苦水(?),到底最後這些作者是不是留下一句:「真香!」呢?

讓泛科作者們來跟你聊聊知識經濟和 youtuber 趨勢吧!

你是誰?怎麼不當 youtuber?有賺到「知識經濟」嗎?

程威銓:科的層面、普的實踐,兩者的距離值得玩味

近期「理科旋風」橫掃科普圈,先發登場的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程威銓)認為,有別於泛科作者多將重點擺在「科」的層面,理科太太更在意的是「普」的實踐,而由市場給予的反饋可知,在兩種策略之間,勢必還有更多值得玩味之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主持人廖英凱問道,程威銓其實相當早期便開始經營臉書粉專,同時也跟唐國師合作過,在傳播科學文章時有沒有經營需要注意之處,或者另有秘訣呢?對此,程威銓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你相信什麼價值觀?」這也包含了科學的價值觀在內。雖然價值觀會隨著時間變遷,但作者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作品是否與受眾產生關聯?否則便容易侷限在自己的世界內。

黃貞祥:「科」是文章的核心概念

身為清華大學助理教授的黃貞祥老師笑稱,自己的夢想便是複製侏儸紀公園,而現在正在路上呢!至於為什麼不當 youtuber 呢?老師則是自謙顏質不高,且製作影片相當耗時、成功者也少──不過當主持人提議如果另有團隊能協助處理影片,作者只要解說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時,老師卻相當爽快地答應了!

話雖如此,但在老師眼中「影片」與「文章」仍是取向截然不同的媒材,難以說換便換。以影片而言,「普」是其重心所在,需要同時兼顧娛樂;但就文章來說,「科」才是核心概念,娛樂反而是輔助了。

曾文宣:即時回饋,讓作者更有感覺

號稱「視覺系科普作家」的曾文宣,自述從開始寫文章之後,顏質與身材便漸漸走樣。而由於他的興趣在動物生殖學,所以外號又稱「陰莖王」、「乳頭王」──這別緻的稱號倒引起眾人好奇,這些知識都從哪裡來的?曾文宣解釋,其實學校所學跟科普內容關係較少,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興趣鑽研網路資源而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同時經營臉書社團、粉絲專頁與在泛科學都有產出的曾文宣,免不了遭主持人提問經營三者有何不同?曾文宣笑說,作為科普寫手,當「文章出不去」的時候最是痛苦了,因此泛科學較長的編輯與審理時間較容易讓人卻步,而在臉書發表文章則有人提供即時回應,會比較有感覺。至於粉專與社團的部分,則是一個發表鱷魚相關內容,另一邊則提供演化文章分享。

如果能獲得即時回饋,對於作者來說會很有感。圖/Giphy

陳俊堯:希望科學家成為 youtuber 的後盾

慈濟大學生科系最近才剛出版《細菌好朋友》一書的陳俊堯老師,被問及此書時直言:「細菌很可愛,請大家愛上細菌!」

至於為什麼是用寫書,而非當一個 youtuber 呢?陳俊堯則戲稱自己的臉不夠好看、也不夠好笑,而且製作影片會花上許多時間。陳俊堯老師認為,youtube 影片需要很多資訊,身為科學家應該成為 youtuber 的後勤,提供資訊來讓他們轉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大利:龜毛,是科學寫作的美德

林大利以三句話簡潔地「科普」了一下自己──在特生中心當助理研究員、在澳洲當博士生、家裡開漫畫店。林大利認為,做科普最重要的就是龜毛,這也是科學寫作的美德,有任何不妥的地方都應該修正過來;至於 youtuber… 則因為自己有全職工作,還有兩個小孩要帶,也就沒有時間與金錢來當 youtuber 了。

同時在翻譯方面也有所長的林大利被問及,與翻譯相比,自己創作需要的能力是否有差別?哪一種比較累呢?林大利解釋,寫作需要對知識的全面理解才能寫,翻譯則只需要傳達意思就好──但後者其實也經常發現作者的錯誤。

作答尾聲時被問到「對碩士生而言,既有文獻閱讀能力又有寫作能力,應該先接觸科普寫作還是翻譯呢?」林大利妙答:「先拿到畢業證書。」

各位,請先好好畢業好嗎~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更喜歡文字的表達方式

經營粉絲專頁與同名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的寒波,對於為什麼不做 youtuber 的問題倒是回答得相當直接,除了技術方面的問題之外,實際上由於文字與影音表達的方式不同,自己較為習慣前者,因此對於 youtuber 這條路興趣缺缺。

張瑞棋:想用喜劇做科普,大家快一起加入!

今天張瑞棋顯然是有備而來,被問到為什麼不當 youtuber 時竟然隨口就來上一段 rap,與主持人站在了同一個立場,力推眾作者跳坑。

而就在這段精彩的 rap 表演後,主持人打蛇隨棍上地問道,以 rap 當作科普媒介在國外早有先例,張瑞棋有想過要這樣做嗎?張瑞棋馬上答覆道:「這樣格局太小了。」比起做 rap 科普,他更希望弄一個情境喜劇,在其中就能夠涵蓋許多表演形式;至於自己呢?比較希望當製作人或者編劇,希望大家能一起加入!

江松樺:想成功跨域?多爬文、多提問

江松樺不僅經營臉書粉專《遠古巨獸與他們的傳奇》,也博曉許多古生物知識,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原是心理學研究出身,是後來接觸到許多喜歡恐龍的小朋友,從而開始研究恐龍,才走上了古脊椎生物的領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跨了這麼大一個領域是怎麼成功的?江松樺答道,其實研究的方法及概念是差不多的,至於生物相關的知識則要靠自己慢慢爬文,此外,與專業人士當朋友、多請教,慢慢就知道了。但為什麼小朋友會喜歡恐龍呢?江松樺想,可能小朋友喜歡新奇事物,對日常沒接觸過的東西會抱有好奇心吧。

小朋友最愛的恐龍,只要有心也能學起來。圖/Pixabay

林希陶:想要自在,不扛偶包

作為心理師的林希陶一上來便先回答了剛剛江松樺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小朋友會喜歡恐龍呢?其實有些小朋友喜歡特別的分類或動物構造,這些小孩可能有一些亞斯特質,但感興趣的也未必是恐龍,例如有些人可能喜歡陰莖跟奶頭(?)

當提到為什麼不當 youtuber 的時候,林希陶則說,考量到背後所需要付出的心力,自己本身也另有正職,再加上還要帶小孩;同時也希望自己可以自在一點,沒有公眾人物的包袱,因此就暫不考慮當 youtuber 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宇軒:「科」不成問題,「普」較需練習

林宇軒說到,自從某次跟泛科學合作之後,便開始寫食安與農藥相關的文章了。會想要從事科學傳播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沒有那麼愛做實驗,科普傳播做起來開心許多。

不過,科普還是會遇到讀者沒有點開網站、沒有點讚等問題,同時,要推廣給許多人也有一定難度──對於科學背景的人而言,「科」不成問題,反倒是「普」較需要練習。至於不當 youtuber 的原因,還是因為自己不愛拋頭露面、比較喜歡在幕後,更希望某日可以當上編劇。

蔣維倫:沒人沒錢沒時間,與 youtuber 真無緣

說起要不要當 youtuber 這件事,蔣維倫表示因為沒人沒錢,後製剪接還需要大量時間;除此之外,就算是直播,有些東西如醫學史或醫學相關內容,沒有畫面也很難呈現,因此暫無計畫。

有趣的是,蔣維倫本身供稿的單位相當多元,為什麼會出沒在如此多的媒體呢?蔣維倫表示,一開始進入泛科學也是單純翻譯國外的新聞稿或者論文,後來覺得這樣做好無聊,因此想要來寫自己的東西,況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在中文世界往往沒有出現過呢。除此之外,像是《鳴人堂》則是朱家安找上門來;而自己對某些社會議題看不慣,也就有投稿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hark: 策展是趨勢,實際來展場聊聊吧!

身為作者中少數具策展經驗的 Shark,談起從事科普的契機是源於 2016 年的知識節,自那時起入坑寫作,寫著寫著便有人找上門來邀請策展。倒不是說是因為寫作而策展,而是因為自己本身便有在做數學藝術品,剛好藉著寫作得到這麼一個策展機會。此外,Shark 去年也剛申請到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經費參展。

在台灣做科學藝術展覽算是小眾嗎?Shark 表示,其實科學藝術展覽並不少見,在文章中也多有提及。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因為寫過論文,感到單純用寫的好像有點無聊,因此才把它實際做出來。林家妤也認為,現在策展是一種趨勢,自己更偏好正面對決,邀請大家實際到展場來聊聊。

想要好好溝通數學,不妨在展場直球對決!圖/Pixabay

潘昌志:想突破文字同溫層?或許可試試影像和漫畫

不落張瑞棋後的他,一上台便開始唱起歌來。

經營粉絲專頁《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的潘昌志,自己本身是寫地球科學為主,而現在多著墨在地震方面的文章。雖然說從前不曾有過當 youtuber 的構想,但近年來確實有在考慮:如何可以讓科普傳播有更多效果?

潘昌志認為,寫字的時候會將個人的性格隱藏起來,在影像、歌唱或純文字的表現形式比對裡,雖然沒有特別的數據支持,不過影像與漫畫可以穿透文字的同溫層,接觸到不同的人。

廖英凱:單純與人講話,容易得多

麥克風終於交回到主持人手上,富有廣播經驗的廖英凱面對「為什麼不當 youtuber」的問題答道,自己可能沒辦法做到像是啾啾鞋或者理科太太的程度,因為看著鏡頭對自己來說比較困難;相反的,單純與人講話還容易得多。

至於許多創作者都會面臨到的「業配」問題,廖英凱說,撰稿與主持會有相應費用,至於業配則需要看內容物才能斷定,不希望自己在賣弄科學招牌。要如何像理科太太一般有個說故事的手法,既能獲得生意,又能不違背科學,還是有學問在的。

雷雅淇:想讓科普平台更穩定,推動創作者前行

身為泛科學的總編輯,面對「理科旋風」則有不同的看法。雷雅淇認為,單一、兩個人走紅確實有些象徵意涵,但個人發現這件事可行的做法,應該是讓這個平台更加穩定,因此,她想要做的事是去「推」這些創作者,而不是當衝在最前面的人。

而說泛科學看似沒有搭上這波風潮,倒也不那麼完全。過去兩年泛科學確實持續有在開直播、做動畫,不過在商業、推廣與科學間的界線,要抓得好也沒有那麼容易便是。

身為泛科學的總編輯,雷雅淇更希望能推著大家前行。

余海峯:乘風而行,未嘗不好

從香港遠道而來的余海峯老師自然是逃不過主持人的麥克風了。余海峯老師過去在臉書、部落格都發表過文章,對於科學傳播要改以 youtube、唱歌或漫畫之類的其他方式,認為比起文章會有更多人看、能接觸到更廣泛的族群。雖然這些媒材未必跟科普有關係,但要是能順風搭上也很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知識節
2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從「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到「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懂科學」,再到「知識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它關在牆裡」,「泛知識節」為泛科知識召集之年度大型活動,承繼 PanSci 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邀請「科學」「科技」「娛樂」「旅行」四個領域的專家與耕耘者,一同談說、分享、攻錯。 這是一個大型的舞台,我們在此治茶拂席,虛位以待,請你上座。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訓練有素」的科學人,請多講點廢話!揭密科普寫作三大心法──2019泛知識節
旻諭_96
・2019/05/06 ・290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69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想分享很多有趣的科學知識嗎?

你可能是自然組高中生、念自然科學相關科系的大學生、研究生,總是想告訴大家科學有多好玩,卻發現別人都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QQ

科學知識這麼複雜又難懂,怎樣才能用淺顯文字好好傳播、讓讚數多多呢?《2019 泛知識節》邀請到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江湖上人稱「細菌人」的陳俊堯教授,來聊聊寫科學故事的三大心法,講個「非專業人士願意聽的科學故事」。

從前從前,與科普文的初相見

科普文章這麼難寫,怎麼有傻瓜要做這種事?根據陳俊堯的觀察,總結了以下幾種接觸科普文的起點:

1. 老闆交代的任務:「阿就單位要做科普推廣,長官想要發新聞稿,打知名度,所以被要求的。」(無奈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想分享所學:聽到有趣好玩的新知,想把所學跟別人分享。「我覺得這東西太棒了,我想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3. 做筆記反思自爽:還有一種人,是為了做筆記反思用的。像是創部落格來記錄自己的學習筆記,除了怕十年後的自己忘記之外,也為了「逼迫自己搞懂」。當真的自己思考、重組過後,才是真的懂了,也才有辦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給別人聽。「我寫東西是為了讓自己更懂,你們看不看跟我沒有關係!」

「因此,我們得證,大學生、研究生都應該交科普文當各科作業,占百分之五十不然就全部當掉!」(陳俊堯,2019)

好了各位,沒交科普文的就當掉喔!圖/Pixabay

什麼科學故事才吸眼球?把握說故事的 4C 原則!

不管你是被老闆推下坑,或是想告訴全天下你的新發現,還是為了反芻筆記寫爽的,要怎麼寫吸引人的科學故事呢?請參照寫故事的 4C 原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Causality(因果關係)
  2. Conflict(衝突)
  3. Complication(複雜難題)
  4. Character (主角)

仔細想想,一篇科學研究論文就包含其中三個奧義:有清楚的因果關係,有要解決的研究問題(故事中的「衝突點」),也有研究意料之外的發展(複雜難題)。

「你看,研究論文裡,好故事的條件四項有三項都符合!你不覺得這就是天生最好的素材可以讓你練習寫科普文嗎!」陳俊堯老師眼睛閃閃發亮地說。可是,研究論文中有一大堆專有名詞,一個研究裡面又有好多複雜概念,該怎麼起筆才好呢?

今天就要來公開科普寫作的三大秘辛:話不能省、料不能多、深埋爆點。

話不能省: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們,請多講點廢話

陳俊堯分享,科學家過去的科學訓練總是要求「精簡」,但是寫科普文時,是要寫給非專業人士看的,為了預防讀者腦子轉不過來,勢必要把事情解釋清楚。「任何別人可能會不知道的背景科學知識都要講清楚。不要只講重點、不要只講結論,過程描述清楚,那才是吸引人的地方。」陳俊堯說。

除了避免過於精簡,科學家更要避免掉進「專有名詞的詛咒」。進行科學寫作時,留下和科學故事最相關的專有名詞,把它還原成一般人的語言,好好解釋,至於不重要的名詞,就跳過它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說:「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屬於腸道裡的優勢菌群,可在大腸分解食物裡的多醣,如纖維素。」

不如改成:「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是我們腸子裡最多的細菌,我們先叫它 Bt 菌。我們吃的菜裡有不能被消化的纖維。Bt 菌本事高強,可以吃這些纖維長大。」

當專有名詞被轉換之後,讀者認知上的負擔就減少了!如果能再跟生活結合:「纖維就是你昨天吃的那個菜裡面,咬不爛的東西。」那讀者對於科學新知的恐懼感就會下降。

別用專有名詞,把困難概念簡單說。圖/flickr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善用比喻」來消滅專有名詞。舉例來說:「運用次世代 DNA 定序技術對土壤樣本進行大量平行定序。」就可以用「幫泥土裡的細菌點名」來類比。

最後,陳俊堯在批改科學家文稿的過程中發現:科學家們看了很多研究論文,寫出來的文章就容易變成「英文文法的中文」。因此寫科普文章時,切記不要被英文綁架了不要倒裝、不要雙重否定、砍掉贅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料不能多:太多想講的重點,讀者會拉肚子的!

雖說寫科普文章時,話不能省、廢話多說一些,但一定要記得「料不能多」,別給讀者太多硬科學知識,若是用知識淹死讀者,可是會嚇跑人的!萬一想說的重點一集講不完,還可以有續集嘛~

為了讓一集科學故事的知識份量剛剛好,陳俊堯建議科學家使用「派大星揮一拳結構」:「試試看每個故事只上三道菜,也就是破題之後只講三件事情。第一和第二件事是為了鋪陳第三個重點,資訊量不用太多;第三個才是超級無敵大重點,要仔細、認真講!」

想要文章精簡有趣?試試「派大星貓一拳」結構吧!圖/講者ppt

另外,包裝「料1、料2、料3」的破題跟收尾要怎麼寫呢?陳俊堯說:「破題是把讀者從人間拐進來」也就是先聊生活上的例子,讓讀者知道接下來要講的科學知識跟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收尾也要記得把讀者送回人間,就算真的跟生活很無關,不管怎麼樣一定都要牽拖到,讓讀者感覺到回到人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若要將讀者送回人間,可別忘記來點「調味」、加一點人的味道,試著放入能夠引起讀者情緒的內容,像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人味的科普文章,人家才會想讀!」

深埋爆點:把驚奇埋在最後引爆

我們說,每個故事只上三道菜,第一和第二道菜,是為了第三道料理的出現。也就是說,寫科普文章時,要慢慢引導大家去嚐嚐第三道菜──就是你深埋在最後的爆點!

那要怎麼做呢?陳俊堯說,「讀者是被拉著走的,他唯一接受到的訊息是你給的文字。請用文字去引導讀者,先把問號塞進讀者腦袋裡,讓讀者在心中產生疑問,最後再把謎底揭曉!」

另外,科普寫作也可以耍點小心機!為了要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也可以在文章前段刻意誤導讀者,給讀者很多歪掉的資訊,文末再拉回來解釋到底正確答案是什麼,將正解深埋在最後引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文章最後請 set 一個爆、點 (boom!) 圖/giphy

教練,我想寫科普文!別急,熟悉主題、設定觀眾再開始

「話不能省、料不能多、深埋爆點」,領會科普寫作的三大秘訣之後,今天回家就可以動筆開寫科普文啦!不過在打開 Word 檔之前,陳俊堯老師還有幾點想提醒大家。

首先,在動筆之前,請先設定對象,想想「你想對誰講故事?」是高中自然組學生、國中生、還是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

設定好觀眾群之後,記得針對讀者們的知識背景來調整用字,用他們懂的、覺得有興趣的梗來舉例或比喻。萬一忘了針對讀者群調整用字,讀者可能會覺得:「會用這個字一定是老人家,我才不要看這個東西!」因此動筆之前,試著想想自己想要吸引怎樣的人來看文章,寫作的時候,時時把這群人的形象放在心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寫特定主題的科普文章之前,必須確定自己已經完全搞懂這個主題。「就像各大內容農場或媒體翻譯的科學報導,在對該主題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可能會寫出很奇怪的東西。」

如果你都已經準備好了,那就快接受陳俊堯的推坑吧:「今天回家就可以把一篇研究論文寫成 1000 字上下的科普文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旻諭_96
14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大學主修生科,研所跳槽科學教育,目前正努力想要聰明又科學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