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5/15
「理科旋風」橫掃科普圈,泛科作者們齊聚一堂,大聊「科」與「普」,還有自己與 youtuber 的距離。
・2019/05/06
你正在煩惱怎麼寫出引人入勝的科普文章嗎?科學知識這麼複雜又難懂,怎樣才能用淺顯文字好好傳播、讓讚數多多呢?請謹記科普寫作的三大秘辛:話不能省、料不能多、深埋爆點。
・2019/01/31
常聽到有論者認為,推廣哲學時不用也不應該迴避術語,認為於認識哲學而言,學習術語是必要的,故此在推廣之時也不應迴避術語,使讀者失去了一個認識哲學的機會。那麼,再進行哲普工作時,又該怎麼拿捏使用術語的力道或篇幅?
・2019/01/18
在哲學普及讀物中,有不少作品是以電影、漫畫、文學等流行作品為主題的。那麼,這種以流行文化作品談哲學的方式是否恰當呢?它是噱頭還是絕佳入門磚?
・2018/06/11
身為一介科學傳播從業者,我替自己設定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透過《泛科學》讓科學家跟大眾直接對話,也讓大眾更明白科學人的思維與科學人本身的「多樣性」,但說得比做得容易,一開始我也是不斷卡關。然而就在認識了本書的主編及共同作者蔡宇哲老師之後,他向我展示了一個絕佳的實踐,不但破解了我的問題,也讓我更有信心繼續做下去。
・2018/02/02
前科學生涯 (Science Careers) 雜誌編輯吉姆・奧斯丁(Jim Austin) 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鼓勵科學家轉行寫作。他說,科學家已經具備了閱讀和理解科學文獻的能力,至於寫作嘛,大家都多少會一點。全職作家不僅工作時間自由,又能兼顧生活與家庭,還不受地域限制,多好!聽起來不靠譜——你的直覺沒錯。
・2015/12/07
這標題好像很嗆,嗆到好像不把我們過往的自然老師擺在眼裡。但我想批判的不是針對老師,體制內的老師已經夠辛苦了,而我也不是要把大眾科學素養不足完全歸因於科教問題,而是把一個現在顯而易見的事實拿出來談:從社會上數不清的偽科學、核電爭論、食安議題……等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看,我們的科學教育似乎沒有照著我們想像中的達到增進科學素養、理性對話的效果。或許把這些科教的病灶抓出來,再來看學校教育、科普傳播有沒有什麼著力點,才是我更深遠的期待。
・2014/08/02
不斷的寫、被改、修正、再被改,就是鍛鍊科普寫作能力的不二法門,寫好文章的能力都是在電與被電之間被磨練出來的。因此,不必害怕被電、害怕門檻、覺得很難,這些都是必經之路,唯有知恥雪恥、屢敗屢戰才會逐漸改進缺點、形塑風格、變威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