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介科學傳播從業者,我替自己設定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透過《泛科學》讓科學家跟大眾直接對話,也讓大眾更明白科學人的思維與科學人本身的「多樣性」,但說得比做得容易,一開始我也是不斷卡關。然而就在認識了本書的主編及共同作者蔡宇哲老師之後,他向我展示了一個絕佳的實踐,不但破解了我的問題,也讓我更有信心繼續做下去。
首先,宇哲老師自己就是一位非典型科學家。若你只看過他臉書上的心理學剖析或生活記事,然後才跟他見面,應該也會跟我一樣,被這位高大挺拔、年輕且充滿陽光氣息……(以下省略無數正面評價,但都是真的)的心理學者給帥到不要不要的。不過更重要的是宇哲老師想出一套結合大學階段翻轉教育、任務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發揮科學人公共價值三目標為一體的作法:
讓學生讀經典心理學原始研究,寫成簡明易懂有趣的科普文章,然後集結發佈到泛科學上的專欄,擴大傳播影響力並與讀者社群密切互動。
這不單單只是要學生寫讀 paper 的心得。首先,宇哲老師自己先大量示範,他在《泛科學》專欄上的諸多熱門文章廣受好評,激勵了學生,讓他們知道心理學科普在網路上很有市場,接著便帶領一屆接著一屆的學生來自己寫。宇哲老師深知輸出就是最好的輸入,能夠整理消化寫出文章來才代表學生真的讀懂研究,而且這文章還不能只是面向老師的一般作業文,必須要是能面向百萬讀者也不怯場的精彩科普文。
當然,宇哲老師得付出更多的時間,擔起編輯的角色細細校對,讓學生完成能拿得出手的文章作品,才能得到成就感。這些文章除了有部分刊登在泛科學上,深獲好評以外,也陸續刊登在宇哲老師創辦的熱門心理學科普網站《哇賽心理學》上,成為每一位修課同學的重要里程碑,更激勵下一屆的學弟妹。
而更棒的當然就是能集結成書了!經過宇哲老師精心編輯篩選,本書選出的 48 篇好文不僅在心理學學術上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極高的生活應用性。宇哲老師跟《哇塞心理學》團隊深知科普寫作的重要性不在於告訴讀者知識,而在於讓讀者了解知識被研究出來的過程、其結果可能的應用場景跟必然帶有的侷限。
因此本書每一篇都先提供不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一個容易進入與投射的生活化場景,再告訴我們有哪些心理學研究可以解釋這樣的場景跟人們的行為,並以恰到好處的簡明描述讓讀者能夠了解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跟邏輯,最後點出讀者該如何正確應用所學到的知識。
在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的實踐領域裡,正需要更多像哇賽心理學這樣的年輕團隊,帶來新的典範。而在以外語翻譯為大宗的科普書市中,也正需要更多像本書一樣的作品,讓人覺得好讀、好玩、好有收穫。不多說了,接著就趕快跟我一起,邊讀邊「哇」吧!
本書為《哇賽!心理學:48個超實用建議,讓你從此告別卡卡人生》推薦序,格子外面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