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魏立寧:這才是真正的「伏冒」── 動物用藥調劑權之戰

Peggy Lo
・2014/05/26 ・62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13764999343_4e0f24967d_h

文 / 羅佩琪

「日出之前,我們還有發光的力量。」本屆年會最年輕的講者,就讀於台大獸醫系三年級的魏立寧,用一顆熱血、愛護動物的心,為今年的《科仔七分熟》注入了一抹清新。

從2013年的動物界談起,當時瀰漫全台的狂犬病恐懼造成大量寵物棄養,一年發情2次、一次生4~6隻的流浪狗大舉佔據街頭,忙著回應民眾檢舉流浪狗的收容所也因此「犬滿為患」;然而,一年二、三萬的領養量,追不上逾十萬的流浪狗抓取量──安樂死,成為多數狗狗生命的最終章。要解決這個問題,比起投資更多收容所空間,魏立寧認為應該要採取抓取、絕育、放回原地的TNR政策,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將焦點移到2014年,立院服貿火熱之際,動物界也正因「伏冒」引起的爭議沸沸揚揚。過往,動物用藥的調劑權屬於獸醫,但近期藥師(對,就是「開人類的藥」的藥師)開始爭取此塊市場。身為一位準獸醫師,魏立寧以伏冒舉例說明,人類與動物的用藥調劑量並不能以體重比例換算,還需考量品種代謝等差異,此類專業是獸醫師所獨有、人類藥師無法取代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尊重彼此的專業,在交流中讓動物取得最適切的用藥品質,演講的最後魏立寧鼓勵大家可以到《捍衛獸醫師調劑權》粉絲頁,共同為重要的動物議題、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具體的關心。

延伸閱讀:【記錄】M.I.C. XIV-「獸心」:一隻貓與一萬隻蟲何者重要?

文章難易度
Peggy Lo
2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非典型的人生迷茫組,對資訊整理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大科學人專訪|龔建嘉:「將日常體驗轉換為人生資產」是一輩子持續成長的關鍵
LIS_96
・2022/10/19 ・315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是龔建嘉,在畜牧業大家叫他阿嘉,自稱「全台最不務正業的獸醫」,巡迴全台 35 個牧場,照顧超過 6000 頭乳牛的健康之外,他也是「鮮乳坊」的創辦人,透過協助農民成立自有品牌,希望能實際支持酪農,改變台灣乳業生態。他相信:「當看見問題,只有行動,才有機會改變」,這樣的特質曾讓他在國中時成了老師的眼中釘,但也從此讓他在學習歷程有了新的看見和選擇!

龔建嘉(阿嘉)的故事和教育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

成為老師眼中的造反份子

Q:在國小、國中、高中有遇過什麼「特別挫折」的經驗?

阿嘉:我在小學、國中都算是個「會考試的人」,學業成績一直保持的不錯,但從沒有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只有考試的快樂。在當時考試給我很強的正回饋,考試考好,分數出現了,就會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同,他們覺得成績重要,你也會覺得同等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考試」就像是打電動,玩一個「得到分數」的遊戲,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但仔細看遊戲規則其實很空虛,假設你永遠都是考班上的第一名,你也就沒有退步空間,在國中開始追求成績已經讓我感受不到意義,於是我開始挑戰體制!

考試就像是打電動,玩一個「得到分數」的遊戲。圖/GIPHY

國三那一年我是班長,因為我認為唸書不是唯一,而成為班上第一個不參加夜自習的人。當時的老師非常升學主義,也因為學校會用「一個班上有多少學生考上北一女和建中」來評斷一位老師優秀與否,進而創造了這樣「把人分類」的文化,我非常不喜歡這種把人分等第的模式。

帶頭不參加夜自習,我成為老師眼中的造反份子,雖然我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全班第一、二名,但最後老師給我很低的德行分數,因此畢業時沒有拿到市長獎,老實說對當時的我是很大的失落,原來獎項的身殺大權是掌握在別人身上,當對方認知的價值觀跟你不一樣,不服從權威,你就出局了!

重新定義「優秀」

Q:在國小、國中、高中有遇過什麼「有成就感」的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嘉:我運氣很好的考上建中之後,發現身邊有許多極其優秀的人,他們的優秀在於不同領域的長才,比方說會打排球、玩橋牌、彈吉他、唱歌,並不是功課好而已,我也開始漸漸放下成績本位,另一方面,我也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永遠都是班上的後十分之一,分數的落差太大,我根本沒有能力再去追求分數。於是我開始去享受學校裡面的其他學習,參加了生物研究社,這也是我後來成為獸醫的一個原因,我知道我對生物這個學科非常喜歡且感興趣,我也在慈幼社學手語,當志工,學熱舞,開始豐富了生活,那段時間是我學業成績最差,卻是我學習生涯非常快樂的一段時光。

我的成就感不再從考試而來,即使最後在建中滿滿前三志願的榜單裡我排在末位,「只」考上中興大學獸醫系,但我知道這是我要的,不再盲目為了追求成績而追求!

一輩子持續成長的關鍵,將日常體驗轉換為人生資產

Q:阿嘉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

阿嘉:我覺得學習這個詞太沉重,一個小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一切都要好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中去慈幼社、去學打撞球,是因為這些東西好玩,除了遊走在法律邊緣之外的事,我們都可以試著體驗看看,如果你是一個具有觀察力、感受力的人,其實你在任何地方都會學到東西。

學習不該有著沉重的包袱,只要我們有著一些基底的核心能力,比方說觀察力、感受力,你就「能把玩的過程變成資產」,有些人的玩就只是玩,虛擲時光,但有些人打手遊,卻從中學到團隊合作、溝通技巧、靈活運用策略思維。只要擁有「把體驗轉成人生資產」的能力,就無關乎我們是不是要在傳統認知的方式進行學習了!

學習不該有著沉重的包袱,只要有著基底的核心能力,擁有「把體驗轉成人生資產」的能力。圖/Pexels

當我們一直問孩子,你有沒有學到東西,使用「學習」這個詞彙,反而是一種壓力,孩子有沒有「將體驗轉換成人生資產」的能力,才能一輩子持續成長。

社會怎麼看一個人的價值,將會體現在教育的制度上

Q:阿嘉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對於台灣教育的觀察與想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嘉:先拉到「社會」的層次來看,我想先問:我們是如何看待一個孩子在社會當中存在的意義?我們常常講「小孩生過少是國安危機」,拆解這個危機背後的擔心,其實是怕未來勞動力不足,到頭來我們還是把人當作勞動力看待,原來孩子的出生,在國家看來是要完成這樣的價值,而整個社會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和培養孩子。

台灣是一個代工出口、工業製造國,一直到現在我們最強勢的公司也都是以製造業為主,我們的教育就像是培養「某一個工作領域上的螺絲釘」,教育的邏輯是讓我們學會服從,學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來做好特定的工作。

我們有沒有機會能將「人的價值」和「工作的價值」分開?這兩者是非常不同的,我們教育應該是培養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公民,有獨立思辨、判斷資訊、基本的公民素養和法律知識,讓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中行使自身完整的公民權,這些訓練在學校教育中很薄弱,反而是訓練固定技能的學科,讓我們在未來特定工作上面可以使用,而不是為了你這個人的全然發展,這樣的脈絡取決於一開始「社會看待一個人的價值」!

在我看來,台灣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或許在我們爸媽的那個時代,找到一個穩定的好工作,你的人生目標就結束了,但明顯和現在的世代有所差異,我們這個世代該怎麼看待一個人,重新省思屬於現在國家發展的核心價值,看見目前走在哪個階段,而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跟這些價值相匹配,這是我覺得重要的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不是現在的自己覺得自己會在哪裡

Q:如果不是現在的阿嘉,覺得自己會做哪一行?

阿嘉:我不會預設沒發生的事情,但我可能想像未來我可能可以做其他別的事情!未來我還會有很多時間,我可以嘗試去做很多事情,並沒有覺得一輩子都要做鮮乳坊,我有想過也許自己可以是一個思想體系的作家,去闡述一些社會現況,可能是一個潛水教練,我都覺得很好!

響應本次「LIS 第二季大科學計劃」, 阿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問題本身的界定,比解決方法更重要❜❜ ——愛因斯坦

阿嘉選擇的宣言,恰巧呼應著他對教育制度的看法,當我們確立了核心價值,作法將會應運而生。

工業化時代,人們的價值展現在勞動上,而教育成為勞力生產的輸送帶,當時的背景下,規格化教育也許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答案。然而,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什麼又是屬於下一個世代的答案?阿嘉想邀請我們一起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思考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什麼又是屬於下一個世代的答案?圖/Pexels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bit.ly/3yvD3Mf

LIS_96
2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2

6
1

文字

分享

2
6
1
為什麼動物會傳染疾病給人類?認識「人畜共通傳染病」——《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
親子天下_96
・2021/10/16 ・105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陳建仁、胡妙芬
  • 繪者/Hui

不只人傳人,動物也會傳給人

通常,親緣關係比較遙遠的動物,不會互相傳染疾病,例如魚和人,魚的傳染病通常不會傳染給人。但是,親緣關係較接近的動物,就有可能傳染共通的疾病,像是豬和人同屬哺乳類,豬的流感就會傳染給人,這一類的傳染病就叫做「人畜共通傳染病」。

自古以來,動物會傳染給人的疾病就不少,常見的像是從狗傳染給人的「狂犬病」、從牛羊而來的「炭疽病」,或由豬、馬、家禽而來的「日本腦炎」。但隨著人類生活與活動方式的改變,像是大量的畜養家禽、家畜,或是常常入侵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使得近幾年來人畜共通傳染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很多造成大流行的傳染病,像是 SARS、H5N1 禽流感、A 型 H1N1 新型流感和 COVID-19,都是二十一世紀後才冒出來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

我們都是狂犬病受害者

親緣關係相近的動物,不但身體構造比較類似,目標細胞外的化學物質也比較相近,所以容易被同一種病原體入侵,而得到共通的傳染病。例如狂犬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炎,被感染後一旦發病,致死率幾乎 100%。但是會傳染狂犬病的不只是狗,許多哺乳動物像是浣熊、果子貍、蝙蝠、狐狸、貓,也都可能傳染。所以如果不小心被這些動物咬傷或抓傷,應該緊急到醫院施打狂犬病疫苗。家裡的寵物貓、狗也應該每年接種狂犬病的疫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親子天下

A 型流感也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在常見的流行性感冒中,B 型流感只能人傳人,而 A 型流感卻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有時候 A 型流感確實比 B 型流感容易傳染,因為除了人類之外,還可以傳染給家禽或鳥類等動物,所以病毒很容易因為在不同的動物之間傳來傳去,並出現基因突變、重組而形成不同的新型病毒株。

下圖標明的病種,皆為 A 型流感突變而成的新型病毒株,並在不同的動物之間傳來傳去。

圖/親子天下
圖/親子天下

——本文摘自《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流行病學×預防醫學》,2021 年 9 月,親子天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親子天下_96
26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魏立寧:這才是真正的「伏冒」── 動物用藥調劑權之戰
Peggy Lo
・2014/05/26 ・62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3764999343_4e0f24967d_h

文 / 羅佩琪

「日出之前,我們還有發光的力量。」本屆年會最年輕的講者,就讀於台大獸醫系三年級的魏立寧,用一顆熱血、愛護動物的心,為今年的《科仔七分熟》注入了一抹清新。

從2013年的動物界談起,當時瀰漫全台的狂犬病恐懼造成大量寵物棄養,一年發情2次、一次生4~6隻的流浪狗大舉佔據街頭,忙著回應民眾檢舉流浪狗的收容所也因此「犬滿為患」;然而,一年二、三萬的領養量,追不上逾十萬的流浪狗抓取量──安樂死,成為多數狗狗生命的最終章。要解決這個問題,比起投資更多收容所空間,魏立寧認為應該要採取抓取、絕育、放回原地的TNR政策,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將焦點移到2014年,立院服貿火熱之際,動物界也正因「伏冒」引起的爭議沸沸揚揚。過往,動物用藥的調劑權屬於獸醫,但近期藥師(對,就是「開人類的藥」的藥師)開始爭取此塊市場。身為一位準獸醫師,魏立寧以伏冒舉例說明,人類與動物的用藥調劑量並不能以體重比例換算,還需考量品種代謝等差異,此類專業是獸醫師所獨有、人類藥師無法取代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尊重彼此的專業,在交流中讓動物取得最適切的用藥品質,演講的最後魏立寧鼓勵大家可以到《捍衛獸醫師調劑權》粉絲頁,共同為重要的動物議題、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具體的關心。

延伸閱讀:【記錄】M.I.C. XIV-「獸心」:一隻貓與一萬隻蟲何者重要?

文章難易度
Peggy Lo
2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非典型的人生迷茫組,對資訊整理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

0

13
2

文字

分享

0
13
2
從那天起,人類開始擁有對抗病毒的武器:疫苗的發明——疫苗科學的里程碑(一)
miss9_96
・2021/05/20 ・363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科學終會勝利。Science will win. 

疫病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重大威脅,疫苗尚未出現的年代,每當瘟疫來襲,人們便只能聽天由命。人類史上的第一支疫苗如何誕生?人類又是如何發現弱化病毒的方法呢?今天,就讓我們坐著時光機,回到 18、19 世紀,看看疫苗科學上最初的兩大里程碑。

駭人聽聞的天花,以及民間流傳的預防方法

天花(Smallpox)曾是屠戮人類的惡魔,它讓人發燒、劇烈背痛、嘔吐,臉和四肢出現紅疹,漸漸形成水泡、膿疱等,致死率高達三成[1]。它從第 4 世紀就開始出現在人類世界,駭人的病徵、過高的死亡率,也讓許多傳說的預防手法被記載了下來。

File:Smallpox病毒病毒體TEM PHIL 1849.JPG
天花病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圖/ wikipedia
感染天花且出現紅疹的患者,平滑、圓形且中央略凹的紅疹為天花獨特的病徵。圖/wikipedia

約 16 世紀,中國、印度出現了將天花粉末(應是患者病灶組織乾燥後的粉末)吹入一般人的鼻腔,以預防感染的敘述。而在蘇格蘭,成人會將被患者汙染的麻線纏在兒童手腕,以祈求遠離疾病[2]。從這些傳說可發現,人類可能觀察到-「感染天花且康復的人,不會再受天花侵襲」,因此將病灶組織,或被汙染的物品再接觸兒童,以期盼獲得保護力。而 18 世紀的英格蘭農民們,觀察到了更有趣的現象。

刻意接種牛痘病毒,抵抗天花病毒的侵害

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是天花病毒的親戚,它們皆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被感染的牛,乳房會冒出膿疱;而每天接觸乳牛的擠奶工、農夫也會得到牛痘(cowpox),在手臂上出現病徵。天花相比,牛痘症狀輕微且不致命。1760 年起,開始出現牛痘病人,能躲過天花大流行的說法[2]。1774 年,英國農夫本傑明 · 傑斯蒂(Benjamin Jesty)將牛的膿疱接種在妻兒身上,而她們也在後續的天花流行中逃過一劫。可惜的是,他未做更大規模的試驗和發表。直至疫苗之父-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醫師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納醫師可能意識到牛痘可以對抗天花,因此設計了一個有點爭議的實驗。1796 年 5 月 14 日,詹納醫師將牛痘患者膿疱,接種在 8 歲男童手臂,且在同年 7 月,用天花病人的膿疱,刻意地讓男孩感染天花(以現代人的眼光看,簡單粗暴、但有效),然而,男孩竟沒有因此染上天花。1798 年,詹納醫師整理、出版了 23 例感染牛痘(包含自然感染或接種)後,就不再被天花感染的報告(包括詹納醫師自己的小孩)[2]。從此時開始,疫苗成了人類對抗疾病最強大的武器之一。(接種疫苗的英文 “vaccination” 由詹納醫師發明,其字首 vacca 是牛 / cow 的拉丁文)

詹納醫師於 1798 年 5 月 14 日的疫苗接種。圖/ wikipedia

然而,幾乎同時,反對疫苗的運動也立刻興起。一張 1802 年的繪畫中看到,接種牛痘的人類,從手臂、臉上長出小牛;畫中的意象,展現出當時民眾對疫苗的恐懼。對照兩百多年後的現代,仍有許多荒謬言論反對疫苗(如:mRNA 疫苗會改變人類基因),令人不勝唏噓。

1802 年畏懼疫苗的繪畫。圖/wikipedia

詹納醫師的牛痘疫苗是疫苗的第一個里程碑,他提供了可驗證的實驗記錄手稿,同時告訴我們,部分動物病毒侵入人體後,身體產生的免疫力也能對抗其他人類病毒。如今,我們仍使用「動物病毒」類型的疫苗。預防新生兒腸胃炎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輪達停(RotaTeq, 默沙東)」,就是將牛和人類的輪狀病毒進行基因重組後的疫苗[3]

意外發現弱化病毒的方法:減毒

疫苗科學的第 2 個里程碑由「微生物學之父」路易 · 巴斯德(Louis Pasteur)所豎立。他不僅開發了減毒疫苗(attenuated vaccines),更做出了全世界首支狂犬病疫苗,拯救了無數的人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九世紀的科學界,逐漸發展出「微生物致病論」——傳染病由極小的微生物所致。因此科學家開始分離、培養,研究各種病原菌。1879 年,巴斯德偶然地發現雞霍亂(chicken cholera)的病原菌,在繼代、培養多次後,毒性會逐漸減弱。巴斯德交代助手將新鮮培養的細菌注入雞的體內,以觀察毒性變化。沒想到助手忘了老闆的交代,只用棉花蓋住菌液就度假去了。一個月後才想起這事,趕緊將乾燥了一個月的細菌打進雞隻體內;沒想到被感染的雞,只出現溫和的症狀,而且全數康復[4]

巴斯德對這個意外非常有興趣。他用新鮮的病菌,再次感染那些已康復的雞,結果發現,那群雞仍保持健康,換言之,乾燥、降低毒性的病菌,能安全地刺激動物的免疫力。巴斯德進一步發現,讓病菌接觸空氣越久,毒性降低越明顯。巴斯德稱此過程為「減毒(attenuation)」,此詞也沿用至今,現今減毒疫苗的英文就是attenuated vaccines[4]

比天花更兇殘的狂犬病毒

1881 年起,巴斯德轉向研究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當人類被染病的狗抓、咬傷,就可能被傳染。狂犬病毒比天花更兇殘,它攻擊大腦和神經,患者只要呼吸,身體就會抽搐、扭曲、喉嚨痙攣、口吐白沫。而病人還會出現興奮及恐懼感,合併精神錯亂等,致死率近 100%[5, 6]

狂犬病最早在 1271 年出現於西歐,因高死亡率又無藥可治,所以數百年來的療法都極端殘忍:用燒紅的烙鐵燒灼咬傷的部位、出現恐水症狀的病人被丟進水裡、只要四肢抽搐就截肢。無人性的療法和必死無疑的結局,使大眾對狂犬病極度恐懼[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狂犬病患者發病。圖/ 夏威夷州衛生局

儘管巴斯德無法看到狂犬病的致病原(須等到電子顯微鏡發明後,病毒才為人所見),但他發現將染病狗的腦組織,注入兔子的大腦,再將染病兔子的腦組織,注入第 2 隻兔子。多次繼代的方式(passage),病毒的毒性會逐漸減弱(強迫病毒在異種間傳播,會造成突變,病毒毒性可能會減低)。而他再將病兔的脊髓暴露在空氣中,暴露時間越長、毒性越弱,藉此製備出毒性不同的減毒疫苗[5-7]

巴斯德相信,治療狂犬病的方式已備齊,只要從毒性最低的疫苗開始注射,逐步、多針地提高毒性,就能慢慢提升動物或人體的免疫力,藉此殺滅高毒性的野生病毒。他以此方式進行了小規模的犬隻實驗,接種疫苗的犬隻,無一染上狂犬病。極佳的實驗結果於 1884 年 8 月公開。然而,儘管有動物實驗的支持,巴斯德仍不敢將疫苗用於人類,一再地在書信裡表示對人體試驗的遲疑。然而,一場意外迫使巴斯德下了決定。

救活 100% 致死率的狂犬病病患

1885 年 7 月 6 日,一名九歲的小男孩前來求助。原來他在兩天前被染有狂犬病的狗咬傷,男孩的家人懇求巴斯德救命。巴斯德陷入天人交戰,他沒有醫生執照,倘若疫苗失敗,不僅聲譽將毀於一旦,更會纏上永無止盡的訴訟;若不試試看,男孩幾乎肯定會因狂犬病而死。

在和兩名醫師助手討論後,巴斯德決定放手一搏,以動物實驗的劑量重新計算,在11 天內打了 13 劑巴斯德疫苗。三個月後,小男孩健康如昔,巴斯德宣布男孩已脫離狂犬病的威脅[5, 7]。他成為第一個用疫苗治療後,康復且倖存的狂犬病感染者(據手稿顯示,巴斯德在此之前曾治療兩人,一名病發死亡;另一名雖存活,但應無感染狂犬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 1986 年,巴斯德疫苗已經拯救了 350 名來自歐洲、俄羅斯、美國的病人。從此刻開始,減毒疫苗正式進入史冊,逐步發展成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卡介苗(肺結核)、德國麻疹、帶狀泡疹(皮蛇)等疫苗。

描繪巴斯德狂犬病疫苗研究所的版畫。最左方是來自俄羅斯、阿拉伯的求診者,坐著且手持針筒的人,是當年勸說巴斯德救治男孩的葛蘭秋(J. – J. Grancher)醫師。手持紙張、穿黑色西服且站著的人是巴斯德。圖/wikipedia

系列文章

參考文獻

  1. 天花QA。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 Alexandra Flemming (2020) The origins of vaccination. Nature
  3. Angela Desmond, M.D., Ph.D., and Paul A. Offit, M.D. (2021)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From Jenner’s Cowpox to mRNA Covid Vaccin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p2034334
  4. Caroline Barranco (2020) The first live attenuated vaccines. Nature
  5. 狂犬病介紹。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6. 誰先來?: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的醫生。Dr. Lawrence K. Altman。天下文化。
  7. JMS Pearce (2002) Louis Pasteur and Rabies: a brief note. BMJ.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