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貓抓感染噬肉菌,澳女存活第一人

胡中行_96
・2023/10/16 ・193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忙喬遷、換盆栽的是她;適應不良、心情毛躁的,卻是貓。澳洲雪梨這名 48 歲的女子,被自己養的貓抓傷雙臂。[1]在噁心、嘔吐 3 天,且右下腹痛 2 天後,[2]她不得不至威爾斯親王醫院(Prince of Wales Hospital)求助,[1]而且就診不久,便開始拉肚子。[2]

氣疽芽孢梭菌

女子的血液培養檢測結果,顯示有氣疽芽孢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1]──一種通常只會感染牛與綿羊,偶爾也出現在山羊和豬身上的噬肉菌[1, 3]

氣疽芽孢梭菌住在土壤裡,休眠的孢子被牲畜吃進體內,穿越腸道黏膜,隨血液流動,抵達肌肉。[4]當剪毛、閹割或斷尾等行為所致的創傷,降低局部肌肉的氧氣含量,此厭氧細菌便得以活化、增生,[3, 4]並釋放毒素破壞微血管,造成出血、水腫和肌纖維壞死。[4]筋膜、皮下組織,跟這些壞死到深紅似墨的肌肉,不僅充斥氣泡,呈現氣性壞疽(gas gangrene或emphysematous gangrene),[3, 4]還會散發酪酸(丁酸;butyric acid)的餿臭牛油味。[4]然而動物有口難言,不像人類會抱怨身體不適。因此,儘管有臭味、發燒、腫脹、肌群失能等外顯症狀,[3, 4]多半飼主都是在牲畜猝死後,才察覺牠們早就得了肌肉壞死發黑的黑腿病(blackleg)。[1]

黑腿病使牛水腫。圖/Blokhin AA, Toropova NN, Burova OA, et al. (2022) ‘Blackleg in Cattle in the Irkutsk Region’.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9:872386.(CC BY 4.0
黑腿病:A. 眼睛流血;B. 肌肉壞死;C. 心臟出血;D. 覆蓋在臟器表面的漿膜出血。圖/Blokhin AA, Toropova NN, Burova OA, et al. (2022) ‘Blackleg in Cattle in the Irkutsk Region’.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9:872386.(CC BY 4.0

感染氣疽芽孢梭菌的人類

目前全世界只有3個已知的人類案例:[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2008 年《臨床微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的論文,指稱日本的 58 歲男性為全球人類首例。這名糖尿病患者於 2006 年 2 月,連 2 日高燒超過 39°C,咳嗽、流鼻水,接著又意外撞上工地的鐵管,肋骨骨折。他隔天早上就診,從醫院返家後,傍晚卻突然在浴室昏倒送醫。右胸腔壁出現氣性壞疽,還有氣體困在血管裡。抵達醫院 2 小時,便宣告死亡。生前從胸部皮下病灶抽取的檢體,培養出氣疽芽孢梭菌 [3]
  2. 2012年《感染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的個案報告,描述美國一名罹患乳癌的 44 歲女性,才開始緩和性化療 10 天,突然腹痛、體虛被送急診。她接受 21 天的抗生素,治療氣疽芽孢梭菌引發的嗜中性白血球缺少性小腸結腸炎(neutropenic enterocolitis),住院 36 天後離世。[5]
  3. 2023 年 9 月的《澳洲醫療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這個發生在 2022 年雪梨的個案是史上第 3 例。氣疽芽孢梭菌可能是在女子處理植栽時,經貓咪抓傷處,進入她的血流,導致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根據媒體報導,她的肝、腎等多重器官衰竭,而且血壓極低。剛到院時,醫師見她發燒、腹痛,又有休克的跡象,馬上把人送進加護病房。[1]

人類倖存首例

儘管之前的個案都以死亡收場,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醫師還是參考雷同感染的前例,用抗生素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試圖控制女子病情。[1]高壓氧治療的特製艙室,具有大氣壓力 1.5 至 3 倍的壓力。傷患在其中呼吸純氧,讓血液灌滿加速癒合所需的氧氣。[6]這招顯然對女子相當有效,她 4 天後便離開加護病房。不過到了第 9 天,女子的腹痛再次發作。電腦斷層掃描影像上,胃壁某區薄如紙片,終致穿孔。醫師馬上進行緊急手術,所幸她復原良好,2 個半禮拜後出院。[1]

人畜共通傳染病?

女子的故事登上期刊後,媒體訪問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與此案無關的感染科醫師。前者表示這不太算人畜共通傳染病,「單純是常見於牲畜的病菌,逮到機會感染了人類宿主」;後者則認為硬要歸類並非不行,但是「情況非常罕見」,毋須擔心人類案例就此增長。[1]

所以,各位讀者若看完本文,頓時杞人憂天,也請別遷怒貓咪,狠心棄養。只要在從事園藝時戴手套,之後記得洗手,就能降低感染風險。[1](延伸閱讀:〈澳洲婦人腦內的蟒蛇寄生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May N. (30 SEP 2023) ‘Australian gardener becomes first person to survive deadly flesh-eating bacteria’. The Guardian, Australia.
  2. Ko MS, Gulholm T, Yastrebov K. (2023) ‘Human Clostridium chauvoei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3. Nagano N, Isomine S, Kato H, et al. (2008) ‘Human fulminant gas gangrene caused by Clostridium chauvoei’.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46(4):1545-7.
  4. Valentine BA. (2017) ‘Chapter 15 – Skeletal Muscle’. In: Pathologic Basis of Veterinary Disease. (pp. 908-953.e1) Mosby.
  5. Weatherhead JE, Tweardy DJ. (2012) ‘Lethal human neutropenic entercolitis caused by Clostridium chauvoei in the United States: tip of the iceberg?’. Journal of Infection, 64(2):225-7.
  6.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Johns Hopkins Medicine, U.S. (Accessed on 03 OCT 2023)
文章難易度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2
1

文字

分享

0
12
1
猴痘疫情多國爆發,專家表示「存在隱憂」
Ash_96
・2022/06/13 ・311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猴痘是什麼?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傳染疾病,主要在非洲囓齒動物間傳播,偶爾也會感染靈長類。最初是在 1958 年從實驗室的猴子身上所發現,其傳染途徑是經由動物傳染給人類,或是其他受感染的人類相互傳播,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與天花非常類似,但是相對來說較不致命。

一般來說,每年確診猴痘病例約為幾千例,且範圍侷限在非洲中部及西部,非洲以外地區感染猴痘的病例數極少,通常是具有非洲旅遊接觸史,或是在進口野生動物時一併帶入病毒所致。

為什麼猴痘突然引起全球關注?

截至 6 月 2 日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 27 個非洲地區以外的國家通報病例,包括英國 207 例、西班牙 156 例、葡萄牙 138 例、加拿大 58 例、德國 57 例。雖然這些國家目前還沒有死亡通報,但全球自英國報告首例本土病例(5 月 14 日)以來,非洲以外地區的確診病例就超過了 1970 年以來的總數。有鑑於此,WHO 於 5 月 29 日發布新聞稿,將猴痘列為中度風險傳染疾病

WHO 於 5 月 29 日發布新聞稿,將猴痘列為中度風險傳染疾病。圖/Wikipedia

猴痘突然在各地爆發,讓民眾不免擔憂是否重演 COVID-19 在全球肆虐的戲碼。據病毒學專家 Jay Hooper 表示,猴痘不具備像 COVID-19 在人與人之間的高度傳染力,而且與猴痘極為類似的天花早已有治療方法(研究證實天花疫苗對於猴痘同樣具有約 85% 的保護力),所以暫時不需要太過擔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猴痘症狀表現有哪些?

據 WHO 表示,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的時間間隔)約為 6 至 16 天,自發病到痊癒約需要二至四週。猴痘與 COVID-19 的症狀都類似流感,像是發燒、頭痛、畏寒、出汗、肌肉痠痛等,但是猴痘通常也伴隨淋巴結腫大,進而在頭部和四肢產生皮膚病灶。發燒後一至三天進入皮疹期,一般來說先從臉部出疹,再逐漸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皮疹的型態從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變)、小水皰(充滿液體的小皰)轉變為膿皰,約十天後結痂,二至三週後完全消失。

猴痘病毒引發之不同階段皮疹。圖/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UKHSA)

一般來說,猴痘患者在沒有接受特別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在數週內自行痊癒。值得慶幸的是,猴痘的致死率並不算高——根據 WHO 資料顯示,約為 3% 至 6%。另外,猴痘感染者因為有皮膚病變的情形,症狀較不易被忽略;要是感染後多為無症狀的話,那可就真的難以追蹤了。

COVID-19與猴痘的差異——傳播方式

從傳播方式來看,其實猴痘並沒有 COVID-19 這麼強的感染力。COVID-19 的傳染途徑是經由空氣傳播的氣溶膠。氣溶膠微粒的大小介於 5 至 10 微米,超過 10 微米就會因重力作用沉降在物體表面,例如帶原者咳嗽,排出夾帶微量病毒的唾液微粒,懸浮在空氣之中。氣溶膠雖然夾帶的單一病毒量較飛沫傳播來的少,但是可傳播的距離較長,且病毒在微粒中又能存活一定的時間;如處在密閉空間內,滯留的氣溶膠又大幅提升了人們將病毒吸入和接觸感染的風險。

猴痘則是經由體液接觸傳染,通常是直接接觸到帶原者的體液而感染。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途徑包括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黏膜和皮膚傷口,或是食用感染動物未完全煮熟的肉。另外,如遭到感染動物咬傷或抓傷,同樣也有可能感染。人傳人的方式則透過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體液,使猴痘病毒經由呼吸道、黏膜和皮膚傷口進入人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猴痘經由體液接觸傳染,食用感染動物未完全煮熟的肉有可能感染。圖/Pixabay

COVID-19 與猴痘的差異——基因組態

另外,COVID-19 新冠病毒以及猴痘病毒,在基因組態上也有差異,以下先簡單介紹 DNA 病毒以及 RNA 病毒。

COVID-19 新冠病毒屬於 RNA 病毒,因為 RNA 病毒沒有自我修正錯誤的機制,病毒存活時間也相對較短,所以有較高的突變率。當變異發生的機率提高,就有機會產生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對病毒來說是一大優勢,但對於宿主來說就是壞消息了。這也是流感病毒在短時間內就能出現多種變異病毒株的原因;同樣的道理,當季有效的流感疫苗,很有可能因病毒突變的關係,在下一季就失去了保護作用。

猴痘與天花則同屬 DNA 病毒,DNA 病毒體積較大,可以儲存較多遺傳密碼。DNA 聚合酶本身具有修復錯誤鹼基的機制,如複製過程中出現錯誤,DNA 聚合酶可以偵測錯誤,並退回原先的步驟重新執行,也因此不太容易產生變異。基於 DNA 病毒的特點,猴痘病毒比較難在一夕之間突變為人傳人的方式。

DNA 病毒RNA 病毒
體積較大較小
對宿主仰賴度較低較高
自我複製速較慢較快
修正自我複製錯誤之能力
突變率較低較高
DNA 病毒與 RNA 病毒比較資料來源/AMBOSS

是否該施打猴痘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0 年正式宣佈天花自地球上根除,並全面停止施打疫苗,使得人們對於天花的免疫力逐漸降低。如今,與天花相近的猴痘病毒現蹤,依照現在的態勢,可以推論感染猴痘的風險也許會增加。為避免猴痘傳播繼續擴散,各國的公共衛生機構都開始執行預防對策,像是維持天花疫苗庫存,以及研究針對猴痘病毒的治療方法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表示,目前美國認可的天花疫苗有兩種:ACAM200 以及 JYNNEOS;其中 JYNNEOS 也被核准為能夠有效預防猴痘的疫苗。另外,美國 CDC 也說明,最佳的接種疫苗時機是在個體暴露於猴痘病毒前;若在接觸病毒後四天內接種,仍有機會可以預防一些症狀產生;而在感染後 4 至 14 天才接種疫苗的話,僅能減緩症狀。

美國流行病學家 Andrea McCollum 表示,若是猴痘病毒大規模爆發,應採取環形接種疫苗(ring vaccination)策略,意即針對確診者身邊的接觸者進行接種,以阻斷猴痘病毒的傳播鏈。目前,確診猴痘的案例仍相對少,因此暫時不需要實施超過環形接種層級的防範措施。

結論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如同專家學者們所說,猴痘暫時不會對人類造成太大的威脅。至於疾病爆發的由來和傳染的病因,仍有待流行病學研究和接觸者的追蹤調查結果出爐後,才會有比較詳盡的了解。追本溯源才能更有效地制定後續的對策,防止更大規模的傳播。

參考資料

  1. Max Kozlov. Monkeypox goes global: why scientists are on alert. Nature.
  2. 邱劭霽。全球猴痘病例破百,恐成下一波大爆發疾病?傳染途徑、常見症狀、如何治療一次看懂。風傳媒。
  3. 張詠晴。猴痘Monkeypox病例攀升,會成為大疫情嗎?誰要小心?。天下雜誌。
  4. 萬國華。從COVID-19 談「飛沫」對人體的健康威脅與預防。長庚醫訊,43(6)。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onkeypox and Smallpox Vaccine Guidance.
  6. 許紋賓。教你簡單預防,飛沫傳染與氣溶膠傳播。降低新冠肺炎感染機率!。普印通。
  7. 衛生福利部。天花疾病介紹
  8. AMBOSS: Medical Knowledge Distilled. Viruses – Part 2: DNA vs. RNA Viruses. YouTube.
  9. BBC News。猴痘:我們可能不需要太擔心的10個理由。
Ash_96
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外交系畢業,很多人看成外文(是不是又回頭看一次? ) 常常在外向與保守的極端之間擺盪;借用朋友說的詞彙,我屬於營業式外向。 喜歡踩點甜點店和咖啡廳,大概是嚮往那種文青都會女子的感覺,或是純粹愛吃。 喜歡k-pop ,跳舞的時候會自動設定為開演唱會模式,自我催眠現在我最帥。

2

6
1

文字

分享

2
6
1
為什麼動物會傳染疾病給人類?認識「人畜共通傳染病」——《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
親子天下_96
・2021/10/16 ・105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陳建仁、胡妙芬
  • 繪者/Hui

不只人傳人,動物也會傳給人

通常,親緣關係比較遙遠的動物,不會互相傳染疾病,例如魚和人,魚的傳染病通常不會傳染給人。但是,親緣關係較接近的動物,就有可能傳染共通的疾病,像是豬和人同屬哺乳類,豬的流感就會傳染給人,這一類的傳染病就叫做「人畜共通傳染病」。

自古以來,動物會傳染給人的疾病就不少,常見的像是從狗傳染給人的「狂犬病」、從牛羊而來的「炭疽病」,或由豬、馬、家禽而來的「日本腦炎」。但隨著人類生活與活動方式的改變,像是大量的畜養家禽、家畜,或是常常入侵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使得近幾年來人畜共通傳染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很多造成大流行的傳染病,像是 SARS、H5N1 禽流感、A 型 H1N1 新型流感和 COVID-19,都是二十一世紀後才冒出來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

我們都是狂犬病受害者

親緣關係相近的動物,不但身體構造比較類似,目標細胞外的化學物質也比較相近,所以容易被同一種病原體入侵,而得到共通的傳染病。例如狂犬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炎,被感染後一旦發病,致死率幾乎 100%。但是會傳染狂犬病的不只是狗,許多哺乳動物像是浣熊、果子貍、蝙蝠、狐狸、貓,也都可能傳染。所以如果不小心被這些動物咬傷或抓傷,應該緊急到醫院施打狂犬病疫苗。家裡的寵物貓、狗也應該每年接種狂犬病的疫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親子天下

A 型流感也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在常見的流行性感冒中,B 型流感只能人傳人,而 A 型流感卻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有時候 A 型流感確實比 B 型流感容易傳染,因為除了人類之外,還可以傳染給家禽或鳥類等動物,所以病毒很容易因為在不同的動物之間傳來傳去,並出現基因突變、重組而形成不同的新型病毒株。

下圖標明的病種,皆為 A 型流感突變而成的新型病毒株,並在不同的動物之間傳來傳去。

圖/親子天下
圖/親子天下

——本文摘自《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流行病學×預防醫學》,2021 年 9 月,親子天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親子天下_96
26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2

4
1

文字

分享

2
4
1
真的假的,世界上竟然有不需施打就能散播的疫苗?
羅夏_96
・2021/08/05 ・340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之下,疫苗接種已是民眾每天都在談論的話題。不過你知道除了打針接種疫苗,也有所謂的「自我傳播疫苗」嗎?這類疫苗可以在接種給少數個體後,藉由這些個體將疫苗傳播給其他未接種的個體上Nuismer & Bull, 2020。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這種特殊的疫苗形式吧。

圖/Pixabay

野生動物也要打疫苗?

現在的公衛體系如此發達,要給人接種疫苗並不困難,那為何需要這種能「自我傳播」的疫苗呢?其實這種疫苗的施打對象並不是人類,而是野生動物。那為何要給野生動物施打疫苗呢,這就與「人畜共通傳染病」有關了。

許多重大傳染疾病的來源,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就是可以經由動物傳染給人的傳染病。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原本只能感染動物,但隨著病原體在動物群體內不斷感染的同時,病原體也不斷在演化,最終病原體就演化出能感染人的能力。而當人與這些被感染的動物接觸後,往往就是疫情爆發的開端。從禽流感、AIDS、SARS、伊波拉到現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 雖然新冠肺炎是否源於野生動物仍有爭議,這些人畜共通傳染病都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署U.S.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在 2009-2019 年間的研究顯示,有 1,000 多種可能導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新病毒在野生動物身上被發現。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絕不會是最後一個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未來必定還會再遇到。

面對潛伏在野外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威脅,難道我們只能被動地應對嗎?其實針對這個隱憂,科學家就提出不少應對方案,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給動物施打疫苗。只要能給動物施打疫苗,阻止病原體在動物間的傳播,就能大大降低病毒的演化與對人類的威脅了。不過講得容易,做的難〜

1 Up Life GIF by himHallows
圖/GIPHY

養殖動物我們還能逐一為其施打疫苗,但要給野生動物施打疫苗,就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了。過去曾有用誘捕給野生動物施打疫苗的方式,雖然這有一定的效果,但只適用能被誘捕的動物,而且這種方式很難在野生動物中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另外不少野生動物生活在偏遠地區,我們難以誘捕,況且就算真到了牠們的棲地,牠們可不會乖乖地捲起袖子排隊等著你施打疫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突破這些施打疫苗的限制,科學家就提出一個想法:製造一種能在野生動物之間自然擴散的自我傳播疫苗 (Self-disseminating vaccines)。而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的文章,就對自我傳播疫苗進行回顧(Nuismer & Bull, 2020)。

自我傳播疫苗的兩個類型

自我傳播疫苗主要分為兩類:可轉移疫苗 transferable vaccines傳播性疫苗transmissible vaccines,兩類疫苗都是希望藉由給少數個體施打疫苗後,讓疫苗能在野生動物群體間自然散播,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不過這兩類疫苗的傳播方式並不相同,下面就分別介紹這兩類自我傳播疫苗。

可轉移疫苗

在一隻蝙蝠的毛皮塗上一些疫苗物質,當牠回到自己的棲息地,其他蝙蝠會因梳理該蝙蝠的毛皮而接觸到疫苗,藉此達到散播疫苗的目的。

可轉移疫苗示意。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這個方法乍看之下傳播疫苗的效率並不高,不過根據計算,只要少數的個體攜帶可轉移疫苗,這種方式能讓足夠多的個體獲得免疫能力,從而根除病原體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光有理論不夠,作者另外找到格拉斯哥大學於 2017 年,在秘魯針對吸血蝙蝠群體進行的可轉移疫苗對的研究。該研究找了三個蝙蝠群體,每個群體至少都有 200 隻蝙蝠。他們在每個群體中 20 到 60 隻蝙蝠的背部塗上含螢光的生物物質,一旦其他蝙蝠沾到這些物質,牠們的毛髮也會發出螢光。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分析群體中發螢光的個體數量,結果顯示至少 84% 的蝙蝠都會發螢光。這個研究的結果若應用到真正的狂犬病可轉移疫苗上,有很大的機率能讓夠多的蝙蝠產生對狂犬病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減少狂犬病爆發的頻率、規模和持續時間Bakker et al., 2019

傳播性疫苗

此類疫苗由活的病原體經修飾弱化後製成。將疫苗施打在少數個體上,就能利用病原體本身的感染能力,在群體間造成大規模的傳播。同時病原體因經過修飾弱化,其感染後的症狀已大幅降低,不會對群體造成太多傷害。

傳播性疫苗示意。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這個方法面對數量龐大的野生動物群體是理想的做法,但風險並不小。雖然是使用修飾後的弱化病原體,但一旦設計上稍有不慎,很可能會讓這個病原體在動物群體中演化成新型疾病。因此比起直接使用修飾的病原體,重組疫苗 recombinant vaccine 是更安全的選擇。

重組疫苗簡單說就是將病原體的基因放到對宿主無害的病毒中,這樣就能借助病毒將疫苗散播到群體中。如果病毒在散播過程中遺失了病原體的基因也沒關係,因為剩下的病毒載體也對宿主無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1990 年代,馬德里動物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就曾測試過傳播性疫苗的效力。當時在西班牙一些小島上的野生兔子,正處在受致命出血性病毒感染的危機之中。研究團隊設計出重組疫苗,並將其散播在一個島上。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抽取當地兔子的血清進行分析,他們發現約一半的兔子其血清內都有能對抗出血性病毒的有效抗體,而且兔子並沒有出現其他副作用。顯示應用重組疫苗的傳播性疫苗,確實可行且有效(Torres et al., 2001)!

另外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已能精準設計出重組疫苗的使用期限,如此在給野生動物散播疫苗的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病原體基因在疫苗中演化出有害突變的可能。

圖/Pixabay

使用自我散播疫苗的注意事項

雖然自我散播疫苗看起來是預防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實用方法,但若真施行起來,仍有不少問題要克服。

首先是病原體預測的問題。前面提到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研究顯示,在野外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可能病原體數量非常之多。我們要如何準確預測下一個可能引起人類大規模感染的病原體,並不容易。如果不能準確預測病原體,就無法知道該病原體的宿主——也就是野生動物群體,我們就難以設計出相對應的自我散播疫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野生動物的生活模式,會影響自我散播疫苗的使用。例如前面提到的可轉移疫苗,用在會為彼此理毛的蝙蝠或許適用,但其他動物若沒有這種親密的肢體接觸,這種方法就不適合了。因此必須先知道野生動物的生活模式,才能決定使用的疫苗種類與方式。

另外在將任何生物性物質釋放到自然前,安全與生態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不希望放出的自我散播疫苗,最終變成危害自然甚至是人類的殺手。

圖/pexel

縱使仍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使用自我散播疫苗的吸引力日益增加中。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威脅人類的健康,更對社會與經濟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如果能在事前就阻斷病毒在野生動物間的傳染,這個成本明顯比疫情大爆發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更低,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研究單位,投入大量的資金到自我散播疫苗的相關研究上。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意識到,面對潛伏於野外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我們不能再被動應對了。是時候主動出擊,將下一波可能造成大流行的病原體,用自我散播疫苗等方法將其隔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Nuismer, S.L., Bull, J.J. Self-disseminating vaccines to suppress zoonoses. Nat Ecol Evol 4, 1168–1173 (2020).
  2. 人畜共通傳染病
  3. Bakker KM, Rocke TE, Osorio JE, Abbott RC, Tello C, Carrera JE, Valderrama W, Shiva C, Falcon N, Streicker DG. Fluorescent biomarkers demonstrate prospects for spreadable vaccines to control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wild bats. Nat Ecol Evol. 2019 Dec;3(12):1697-1704.
  4. Torres JM, Sánchez C, Ramírez MA, Morales M, Bárcena J, Ferrer J, Espuña E, Pagès-Manté A, Sánchez-Vizcaíno JM. First field trial of a transmissible recombinant vaccine against myxomatosis and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accine. 2001 Aug 14;19(31):4536-43.
所有討論 2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822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