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智凱
動物跟人之間的界線該怎麼劃分?為什麼認識自己之前要先認識動物?動物實驗,該做不該做?動物也會過胖?嗑藥?昏倒?這對實務醫學又有何意義?
這一連串的問號,都在這場 M.I.C.-獸心 中有了被重新思考的機會。
溫嘉偉:很多事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m3yLm7A-Ds
目前就讀台大獸醫系的溫嘉偉,是「狂犬病的七大迷思」影片製作團隊的召集人。從七月第一則鼬獾狂犬病確診的新聞以來,新聞與網路充斥著許許多多關於狂犬病的聲音,其中可能包含著事實,但更多的,卻是聳動卻空洞的標題。但這群對公共議題熱心的學生們,覺得除了批評以外還會有更好的方法。
之所以選擇拍攝科普宣導影片,是因為注意到了現代其實還是有許多注意時事、善用多媒體工具、並且思想自由的人們,所以才會想藉由這樣輕鬆且創新的方式,試著改變大眾對於狂犬病的種種誤解。影片中也提到,其實只要適當遵守「TNVR」(捕捉、絕育、疫苗、釋放)的原則,其實是不必過度恐慌的。此外,溫嘉偉還提到:「狂犬病」其實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翻譯。雖然沒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在神經症狀出現後死亡機率極高,但其實只要及時的接種疫苗,一般都能誘發人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消滅病毒。
在狂犬病之外,溫嘉偉也提到了流浪動物和動物福利、動物權的議題,從繁殖場到收容所,遍佈着流浪動物們的足跡,溫嘉偉也提醒了我們,流浪動物「非」野生動物,一旦棄養了牠們,那麼等待着牠們的終點大多是死亡。像是在一些重視動物全的國家,即便只是遺留動物在自家車上,都有可能被視為現行犯當場逮捕(就像不能單獨留置六歲以下的小孩在車中一樣)。
陳力群:小強拖鞋與心靈哲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MLLpbudpE
來自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二年級的陳力群同學主修動物倫理,從倫理學與心靈哲學的角度切入探討「獸心」-要怎麼知道動物們是真的擁有心靈,而人不是人類自以為是的猜想呢?如果我們知道了如何判斷牠們的心靈狀態,對於整個動物保護議題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陳力群開頭就舉星巴克使用胭脂蟲色素的新聞為例,對比另一則虐貓新聞要聽眾思考「一隻貓與一萬隻蟲何者重要?」
若從專門用來討論是非對錯的判準的倫理學角度考量的話,那麼:
「殺生就是不對的?」
「殺害有心靈的生命就是不對的?」
「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就是不對的?」
延伸出的問題正是「貓跟蟲真的有心靈嗎?」我們又該如何知道動物的心靈呢?
陳力群提到:「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到動物的心靈,所以我們不知道動物有沒有心靈」若回答為是,則「你唯一知道的只有自己的心靈存在」,如此一來,便會成為一個很弔詭的命題。
好險,並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如此直接,我們還有「間接的推測」-歸納法。當然,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從行為間接推測心靈狀態,這便是曾經也在心理學界盛行一時的行為學派所提出的主張。
不僅止於哲學,科技也追尋着大腦與心靈的問題,例如伴隨著MRI(核磁共振成像)的使用,我們可以知道若:
痛時,腦神經X活化
爽時,腦神經Y活化
那麼很有可能腦神經X與Y便分別負責掌管痛覺與快感。
然而,這樣的思考脈絡同時也是心腦同一論的主張,亦即:「心靈狀態=腦神經狀態」,這樣的論證方式有個優點,那就是可以解決「假裝喊痛」或是「植物人」等反例。
假如知道了有心靈,然後呢?因為動物有心靈,所以我們就不該殺死他們?不殺他們的後果又是什麼?
感謝臉譜出版社贊助好書《共病時代》
【關於 M. I. C.】
M.I.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