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師法自然-《大黃蜂飛得比波音747還快》

時報出版_96
・2014/03/07 ・286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黃蜂飛得比波音747還快_全書封_M 仿生產品在未來十至二十年之間將會在市場各個角落被發現,從醫藥到交通運輸無所不在。這些創新產品的影響將更深遠地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環境的思維—不只是在我們如何設計居家或辦公室的物品,還有我們如何規畫整個社會(包括企業、政府以致於其他社會組織)成為生態系統。我們來看看一個帶頭做起的組織。

作家暨生物學家珍妮•班亞斯(Janine Benyus)是一位真正的領航者,是少見能夠謙恭提出大自然技術奇蹟的人之一。她與她的事業夥伴黛娜•鮑麥斯特(Dayna Baumeister)一九九八年設立了仿生公會(Biomimicry Guild),目標是將生物學家們帶上設計桌。這家公司提供跨國公司、政府與大學院校諮商服務,從那時起至今已經有兩百五十個客戶—包括許多《財富》所例舉的五百大公司,協助重新設計了家具、運動鞋、地毯、製造流程、飛機,甚至是整座城市。

二○○六年,珍妮與她的同事開了一間姊妹公司仿生協會(Biomimicry Institute)。這個協會透過講座已經讓數以百萬計人瞭解,也訓練了成千上萬名生物學家、設計者與商業人士,如今也都已經在專業上落實仿生學。協會提供訓練的成果也養成了一批幼稚園到高中教師與大學院校教授,這些人現在都在為下一代仿生教育盡一分心力。

為了教育扎根,二○○八年協會也推出了「大自然智囊庫」(AskNature.org)是全球第一個線上查詢大自然解決方案的圖書館。這是一個驚人的資源,內容天天在增加,蘊藏交叉對照的成千上萬筆仿生解學方案,所有資料按照仿生分類系統(biomimicry taxonomy)建立。所謂仿生分類,即以有機生物如何迎接不同挑戰來進行資料編列。動植物適應高手採取的策略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科學家們上傳的資料,整個智囊庫的分類包括:生物分解;資源取得、儲存或散布;群體互動;維持形態完整性;個體形態產生或改變;是移動或固定不動;訊息處理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者可以更新、修改,或與其他用戶彼此聯繫進一步開發仿生設計。過去這些年來,仿生協會、公會與其成長的延伸專案已經形成了一個自己的生態系統。為了提高作業效率,活動都跟一個聯盟組織聯合舉辦,那就是集非營利協會、企業顧問公司、全球演講者聯絡處、和備受尊崇的專業訓練與認證系統於一身的「仿生三•八」。仿生三•八的組織成長並非擴展自己在蒙大拿總部的員工,而是透過美國、歐洲與非洲地方聯盟的方式達成。

珍妮第一個說在她的工作背後有一個充滿貢獻與熱情的團隊,而見過仿生三.八共同創辦人黛娜•鮑麥斯特博士的人都知道她是全世界最有資格、最瞭解而且最能言善道的仿生倡導人。誠如黛娜在最近一次談話中對我所說:「我看到了人類這個物種對這個地球的所做所為,而那刺痛了我的心。」為了因應,她熱情投入早期提倡與促進全球仿生學應用與創新,使仿生學成為所有人類致力實踐的標準作法。從他們多年對自然界的研究和他們與各行各業中企望更多永續典範的公司合作,黛娜、珍妮與她們的同事對於我們脫離自然界(好讓我們危害支持我們的這個環境)之後,所面臨的挑戰有深入的瞭解。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黛娜相信人類在越來越遷往大都會水泥森林居住之後,已經變得更少意識到我們與大自然之間微妙的關係了。還沒多久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還自己栽種或捕捉食物來吃,對於季節、動物行為、植物生長以及三者的相互關係總能密切察覺。如果把人類從沉浸於這麼一個複雜的、相互依賴的環境移開,很快就會出現新一代子孫深信牛奶是來自工廠或穀片是來自包裝盒。

從黛娜的觀點來看,其他關係人類心理層面所要挑戰的問題是:我們抗拒改變的心態。我們可能盲目地緊攀著一艘沉船不放,就算我們明明有其他方法可以自救,依然不肯放手。

我問黛娜可不可講出三、四家已經真正投入仿生領域的大企業,她沉默了片刻。「美國的大公司?」她問,然後又躊躇了一下。「沒有,應該是沒有。在這種經濟不景氣時期,大部分的公司都知道他們必須投資未來技術,但是只能回過頭採取一直以來信任(儘管不見得妥當)的老方法。」黛娜確實特別提到巴西的美容保健公司「娜圖」(Natura)(可以說是拉丁美洲的「雅芳」),說他們長久以來致力於員工仿生學的訓練並應用於產品與服務上;也稱讚了長期不遺餘力的英特飛公司(Interface),這家地毯磚世界領導品牌我們稍後在書中會再詳談;無線科技領頭羊高通公司(Qualcomm)也在仿生學上做了重大投資,已經開發出一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蝴蝶翅膀光線折射能力設計的電子螢幕。黛娜相信有很多大公司裡都有仿生學的擁護者與一群感興趣的人,她也期待在全球經濟復甦之際,仿生學在大機構中也能越來越有地位。

黛娜與她在仿生三.八的團隊看見較小、較有彈性的公司付出更多努力也投入更多,因為那些公司沒有建立在舊模式成長的傳統束縛。一如黛娜解釋,很多《財富》百大公司已經開始邁向將生物學家帶上設計桌和在商業實踐仿生學作法之路,通常在內部會有一位積極推動的人,但是即使有這份支持的力量,有時仍舊難以真正滲透整個公司制度的改變。華爾街每季的業績目標與多層組織產生的「惰性」或「慣性」導致有心努力的腳步緩慢或甚至乾脆放棄。黛娜最近會晤了奇異公司「綠色創想」計畫高層:「但是他們沒有在從公司外部找創意點子,更別說從大自然了。」

日用品領導品牌寶僑公司(P&G,Procter & Gamble)確實有向外尋求創意點子的深厚文化,包括仿生解決方案。部分因為仿生學尚未在投資報酬率上獲得肯定,或是解決方案仍未離開內部研究與開發變成零售產品。許多公司都會等到一項技術在市場上出現幾年之後才會採用它—這當真是「雞生蛋,蛋生雞」問題。在零售產品正式量產之際,黛安很開心看到越來越多建築納入仿生學,因為環境對其獲利尤其是沃土。就像她所解釋:「建築物占了美國五○%總能源使用,整體影響性最大的作法可能就是將仿生學應用於計畫與設計建築物、社區與城市。」

仿生公會與世界最大建築公司之一HOK也有聯盟。接到一個新案子時,HOK與仿生專家們組成的團隊就會預先研究那裡的「適應力最強的生物」,目的是為了按照該地區的動植物採取的最成功策略「客製化」他們的建築方式。與HOK的合作案中包括仿效蜂巢穩固輕質結構、建築材料需求更少的的南韓摩天大樓。他們也將仿生學應用於中國廊坊(北京附近的一個城市)。四千年前,廊坊是一座森林,能夠集中與分布雨水。目前,這個已興建的區域將所有雨水處理排放到下水道去,而當地居民每天的用水則取自日漸枯竭的地下蓄水層(aquifers)。HOK已經重新為該市設計了都更計畫,特地在古代水道上種植樹木帶,再一次活絡蓄水層的水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黛娜強調,公司決定要不要採取仿生解學方案的主要挑戰取決於獲利。利潤通常是唯一被採用的標準,所以當她明白了仿生學帶來的無窮利潤潛力,她特別強調作業上採用仿生學的公司還有非常有價值(儘管較不容易估量)的利益。員工在他們的工作上看到了真正的目的與個人使命,能創造出他們的熱情、忠誠、創意與團隊建設。仿生產品開發從無毒、無破壞的立場出發,捨棄影響末端後再為有毒和廢物料管理作彌補的設計,也能夠為採用的公司省下越來越嚴苛與昂貴的環保規定上一大筆可觀的成本—還有未來補救賠償責任。

 

摘錄於PanSci 2014年3月選書《大黃蜂飛得比波音747還快》,由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比爾蓋茲談創新:沒有穩定的創新供給,我們沒有辦法面對氣候變遷——《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天下雜誌出版_96
・2023/04/02 ・18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任何通盤的氣候計畫都必須借助許多不同領域的力量。氣候科學能說明我們需要處理這個問題的「原因」,卻告訴不了我們處理的「方法」。為此,我們需要結合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工程學等領域。

創新不只是技術革新

就能源、軟體等領域來說,不能只是從嚴格的技術角度來思考創新。創新不僅僅是發明一台新機器或新製程,還包括對商業模式、供應鏈、市場和政策提出新穎觀點,以協助新發明問世、達到全球規模。

創新既代表全新的工具,也代表全新的做事方式。

考量到上述種種前提,我把計畫中的不同內容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擴大創新的供給,實驗大量的新穎想法;另一類是加速對創新的需求。兩者攜手並進。如果沒有創新需求,發明家和決策者就不會有任何動力推出新想法;如果沒有穩定的創新供給,消費者就無法取得全球亟需的環保產品,來實現零排放。

擴大創新的供給

第一階段的工作是典型的研究與開發,即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發想出我們需要的技術。儘管今天有許多低成本的低碳解決方案,卻仍然沒有掌握實現全球零排放所需的一切技術。為了盡快備妥這些技術來發揮影響力,各國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未來10年內,對清潔能源與氣候相關的研發投入增加五倍

對研發的直接公共投資,是我們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方式,但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遠遠不足。

我們應該花多少錢呢?我認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提供很棒的比較基準。NIH 每年預算約為 370億美元,成功研發許多救命藥物和治療方法,對美國人與世界各地的民眾來說不可或缺。

這正是絕佳的例子,也是我們因應氣候變遷所需決心的典範。雖然將研發預算變五倍聽起來是天文數字,但與當前挑戰的難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而且強力反映了政府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

對研發的直接公共投資,反應了我們因應氣候變遷所需的決心,與當前的挑戰相比,我們的投入遠遠不足(示意圖)。圖/envatoelements

加大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研發計畫

這不僅僅攸關政府砸了多少經費,更攸關政府是否把經費花在刀口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國政府曾因為投資清潔能源而引火上身。決策者不想讓人覺得自己在浪費納稅人的錢,這當然可以理解,但因為恐懼失敗,反而造成對於研發的投資短視近利,傾向找更為安全的投資目標,而且最好交由私部門出資。政府主導研發的真正價值在於,可以冒險嘗試那些可能失敗或不會立即獲益的大膽理念。

我們需要政府承諾資助能推動清潔能源科學發展的超大規模計畫(數億或數十億美元)。政府也得承諾長期資助這些計畫,這樣研究人員就會曉得來年都會固定得到補助。

研發呼應最大需求

實用價值尚不明顯的「藍天研究」(blue-sky research,又稱基礎研究)與科學發現的實際應用(即所謂的應用研究轉譯研究)兩者有明顯區別。雖然是不同的概念,但如果凡事都要講究正統,認為基礎科學不應該被商業考量給汙染,毋寧大錯特錯。

那些優異的發明之所以問世,是因為科學家在研究之初就考慮到最終用途。我們需要更多的政府計畫,整合亟需突破領域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爾蓋茲認為,如果凡事都要講究正統,認為基礎科學不應該被商業考量給汙染,毋寧大錯特錯(示意圖)。圖/envatoelements

一開始就與產業界合作

我還遇過另一項人為的區分,即初期的創新是為政府服務,而後期的創新是為產業服務。但在現實中不該如此區分,我們在能源領域面臨的艱難技術挑戰尤其不能如此簡化,因為想法成功與否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能否遍及全國、甚至全球的規模。

初期的合夥關係會吸引懂得達標的內行人。政府和產業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克服障礙、加快創新循環。企業可以幫忙製作新技術的原型,提供市場方面的洞見,並且共同投資計畫。當然,他們負責把技術商業化,所以理應要盡早讓他們參與。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轉型新經濟》,2023 年 3 月,天下雜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雜誌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天下雜誌出版持續製作與出版國內外好書,引進新趨勢、新做法,期盼能透過閱讀與活動實做,分享創新觀點、開拓視野、促進管理、領導、職場能力、教養教育、同時促進身心靈的美好生活。

1

12
4

文字

分享

1
12
4
探討量子力學,該是「發明」還是「發現」?
賴昭正_96
・2022/12/14 ・4432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西方科學的發展基於兩大成就:希臘哲學家發明了形式邏輯系統(歐幾里得幾何),以及發現了通過系統實驗找出因果關係的可能性(文藝復興時期)。 在我看來,中國的先賢們沒有邁出這一步,也就不足為奇;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發現出現了!——愛因斯坦,1921 年諾貝爾物理獎

在「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一文之意見裡,有些讀者認為應該用「發明」,而不是「發現」:

  • 量子力學該是發明而非發現的。量子現象是物理學家發現的,因此發明了一套理論來解釋——管用但非常不直覺。
  • 科學被認為一種發現,然而「詮釋」與「解釋」則似乎更像是一種「創造」或「發明」。
  • 所說「發明了一套理論來解釋」不夠清楚。應該說發明了一條方程式——薛丁格的波方程式。之後推演出一整套原子軌域只是數學上的發現必然如此,而且經實驗驗證,大自然確實如此運作。
  • 在概念上個人是以德布洛伊所「發明」的物質波為一個界線…… 對於本文所探討的誰發現量子力學?可以存在著另一個見解為薛丁格「發現」且「找到」或「猜測」出了量子波動方程;波爾、海森堡、波恩等人「發明」了量子力學。

筆者不甚苟同,因此想在這裡拋磚引玉,談一談筆者的看法。

在中文或英文裡,發現(discovery)與發明(invention)均顯然有非常不同的意義。

我們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因為新大陸早就存在自然界,所以我們不會說哥倫布發明新大陸。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並不存在於自然界中,所以我們說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而不是四大發現。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日常用語中,發現與發明的分別主要在於該「東西」是不是已經存在於自然界中。

月亮總是存在的,所以只能被發現,而非被發明。圖/Pexels

「存在」的物理意義

可是什麼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呢?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持與馬赫(Enerst Mach, 1838-1916,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一樣的看法:只五官的感覺是真實的、是「存在」的。馬赫的一句名言是:「我不相信原子的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儘管道爾頓(John Dalton)在 19 世紀初就提出原子論,19 世紀中期後化學家成功地將它應用於解釋化合物的組成及化學反應現象,但大部分的物理學家到 20 世紀初還是不相信原子的存在!

1905 年,當愛因斯坦還是瑞士專利局的一位小職員時,發表一篇論文謂液體中看不到的原子會轟擊懸浮粒子,導致可以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到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1908 年 5 月,愛因斯坦發表了第二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提供了細節,及可透過實驗檢驗他的理論的方法。

同年,法國物理學家佩蘭(Jean Perrin)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後,寫道:「(我的結果)毫無疑問嚴格且準確地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測)公式」。佩蘭的實驗不但說服了許多物理學家相信原子的存在,他也因之獲得了 1926 年諾貝爾物理獎。

法國物理學家,尚.巴蒂斯特.佩蘭(法語:Jean Baptiste Perrin) 圖/wikimedia

可是有人「看」過原子嗎?1955 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穆勒(Erwin Muller)和巴哈杜爾(Kanwar Bahadur)終於透過場離子顯微鏡(field ion microscope)在尖銳的鎢樣品尖端觀察到單個鎢原子,可是這並不是肉眼直接看到的,而是透過理論「解釋」所觀察到的。像前面提到之一些讀者的意見一樣,馬赫認為科學理論是用來描述與歸納觀感,它存在於感觀之外,與現實無關;但大部分的物理學家都認為這是哲學的問題,他們是「看到」了原子!物理理論是存在於宇宙中的,等待我們去發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微中子的故事」一文裡,筆者提到了 1930 年包立(Wolfgan Pauli)為了解救能量不滅定律免於破壞,在「非常絕望下」下提出了一個後來被稱為「微中子」(neutrino)的觀念。當時「微中子」根本不存在宇宙中,我們不知道包立是否認為這是一種發明;但1995年諾貝爾物理獎發給「……通過實驗證明……微中子的存在」之物理學家來內士(Frederick Reines)。

老實說,筆者想破大腦都不知道這一個在基本粒子標準模型裡不帶電、沒有質量、不是電磁波、沒有人直接觀感過、只有能量的「東西」會是什麼「東西」?更令筆者難以相信及理解的是:它竟然還有兩位兄弟姐妹!

發現」還是「發明」?

我們現在就用上面那些觀點來探討,到底牛頓是發現還是發明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抽象的、不是「東西」,牛頓當然不可能用眼睛發現;牛頓發現的只是蘋果往地上掉及宇宙中星球之有規律的運動(現象),從中推論出萬有引力(解釋)。因此對牛頓而言,他或許認為萬有引力不存在於自然界中,是他的創造出來的,所以要說是一種發明,好像也沒什麼反對的理由。

牛頓到底是發現還是發明萬有引力?圖/Envato Elements

可是萬有引力真的不存在於宇宙中嗎?1798 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在實驗室中不但測出兩個物體間的引力,也準確地量得萬有引力常數!所以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於宇宙中——牛頓顯然是發現、而不是發明萬有引力定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道理,普朗克根本沒發現什麼量子「現象」,他只是看到了黑體輻射的光譜分佈,便提出能量量化的觀念,在當時顯然是一種發明,但後來的發展(如原子的光譜)不是證明了「能量量化」存在於宇宙中嗎?量子力學成功地解釋和預測了這些現象,因此也被認為是存在於宇宙中的。

當然,我們知道物理理論或定律是可能被推翻或修正的,但這只代表我們的發現錯了。哥倫布不是以為他到了印度群島嗎?

德布洛伊(Louis de Broglie)「發明」物質波嗎?1927 年貝爾實驗室的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和格默(Lester Germer)在實驗室中,發現被鎳金屬晶體表面散射的電子顯示出干擾圖案後,大部分的科學家都相信物質波的存在,因此諾貝爾獎委員「敢」將 1929 年物理獎頒發給德布洛伊,1937 年物理獎頒發給戴維森和格默了。

格默(右)和戴維森(左)共同合作,證明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圖/wikimedia

「是不是已經存在於自然界中」事實上也正是中外專利局判斷是否頒發「發明專利」的基礎;台灣專利法謂:「發明專利是指利用自然界法則之技術思想的創作,對於欲解決之問題,使用適宜的技術手段,產生其功效,達成所預期的發明目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明專利必須具有技術性,不具技術性之發明,例如單純的發現、科學原理、單純之美術創作等,都不符合發明的定義。」在這一法規下,萬有引力、相對論、量子力學…… 等等科學原理都是發現,不能申請發明專利。

量化量子化

既然在這裡談到科學用詞,我們不妨也來談談「能量量化」的意義。

在「天才愛因斯坦曾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相對論也不曾得過諾貝爾獎」的泛科學影片裡,有聽眾建議將「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化的觀念」中之「能量量化(quantization)」改為「能量量子(quanta)化」。

筆者認為「能量量子化」中的「子」字有「微粒子」的意義在內;但普朗克在他那篇「開創量子力學」的文章中,只認為空心黑色球體內任一頻率(n)輻射能量均不是連續的,而是由 hn 單位組成的,輻射的發射和吸收必須以hn進行,從沒提過「能量量化」的觀點,更甭說具有「微粒子」之意的「能量量子化」了。因此我們只能從以後的發展來判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古典力學裡,氫原子中的電子可能具有的能量應該是連續的;但後來發現只能存在某些能階上才可以解釋光譜——這應該說是一種「能量量化」的現象,而不是「能量量子化」的現象!讓我們在這裡用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或許更能說明其間的差異:實數是連續的(質),但我們用它來數人頭時,卻發現它只能存在於整數的「數階」上(量)。讀者覺得用實數被「量化」了、或是被「量子化」了比較適合?

結論

愛因斯坦謂「西方科學的發展基於兩大成就:希臘哲學家發明了形式邏輯系統,以及發現了通過系統實驗找出因果關係的可能性」。

從這名言裡,我們可以看出愛因斯坦顯然認為因果是存在於宇宙中的,將它們連在一起的形式邏輯系統(formal logical system)才是一種發明;所以我們可以說薛丁格發明了「波動量子力學」;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伯恩(Max Born)和喬丹(Pascual Jordan)發明了「矩陣量子力學」;狄拉克(Paul Dirac)發明了希爾伯特(Hilbert)空間上的「算子(operator)量子力學」——他們以不同的數學形式表達了物理學家所發現的量子物理(理論)。

在「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一文裡,筆者提到了時間及空間是人類製造出來便利溝通的語言。為了解釋觀察到的現像,不同運動者對時間便必須有不同的認知,否則就會發生像「雙胞胎悖論」(twin paradox)一樣的矛盾。

「雙胞胎悖論」提及:當太空旅行者回到地球後,發現自己比留在地球的雙胞胎手足更年輕。圖/Pexels

同樣地,作家在寫一篇文章時,也必須假設讀者對主題具有某些程度的了解與認知。如果假設不對,那便像內人讀筆者的文章一樣,不管筆者是用發明或發現,對她來說都是「不知所云」!而如果能在讀者心中起了共鳴呢?則不管筆者是用發明或發現,相信讀者都能心領筆者事實上是在有意或無意中表達了對某一物理觀念的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1
賴昭正_96
42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未來可能會有這個職業嗎?創造創意與美感兼具的發明:未來藝術家——《拯救地球的工作者》
和平國際
・2022/11/05 ・173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現在的生活瞬息萬變,在未來的世代,可能會出現許多你想都沒想過的職業。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發揮想像力,你覺得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職業出現呢?

未來藝術家:創意的發明或許也是一種藝術

未來藝術家大賞總決賽即將開始,這個獎項是為了獎勵最有創意及具有藝術感的科學家。現在已經廝殺到總決賽的階段了,評審團必須從三件「作品」中選出首獎。這三件作品截然不同,但是都很創新,每位參賽者會發表演說,談談自己的創作理念,盡可能說服評審。

丹尼第一個發言,主題是手拿顯微鏡的大廚:「大家想像一下,把試管想成鍋子,把滴管想成湯勺,把蒸餾器想成烤箱,科學家不也是在做菜嗎?我在廚房實驗室調配無數特殊風味的菜餚,帶給大家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有醣、碳水化合物,也有蛋白質,融合出全新的味道。我最自豪的藝術品是『植物肉』!吃起來就像肉,卻是在實驗室用馬鈴薯和大豆合成的。」

手拿顯微鏡的大廚。

第二位參賽者是莉雅,會不會有更驚人的作品呢?莉雅以「大自然設計師」為主題開始介紹:「超強力貼紙的靈感來自章魚的吸盤,火車頭是仿造鳥喙的形狀,超強光線感測器神似蝗蟲的眼睛。動、植物是豐富的生物圖書館,總會激發創意靈感。我的成名之作是這件『隱形斗篷』!我長年研究變色龍,研發出一種會隨著環境變色的布料。」

大自然設計師。

觀眾席的驚叫聲不絕於耳,現在輪到安妮塔上場了,她的主題是「微型雕塑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們有聽過奈米科技嗎?我運用最先進的顯微鏡,每天研究分子碎片,小到奈米量級,比髮絲纖細十萬倍。我運用科學為藝術服務,善用奈米粒子修復古老大理石雕像,以及受汙染侵蝕的神廟,終於有新工具可以拯救偉大的藝術遺產了。」

微型雕塑家。

比賽結果就快揭曉了,誰會是贏家呢?倒數計時,三、二、一……大型計分牆竟然顯示:平手!這是未來藝術家大賞第一次出現三位冠軍。

丹尼、莉雅和安妮塔開心相擁。等你長大,說不定也會成為未來藝術家喔!

未來藝術家的工具組

動態雕塑、磁吸繪圖、隨時間變換的調色、特殊眼鏡,都是未來藝術家的工具,將帶領我們體驗未知。未來數十年的藝術將會大洗牌,未來藝術家早已蠢蠢欲動,準備大顯身手,大膽的實驗和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科學料理?

科學料理的精髓在於「食譜藝術」,以生物化學的專業知識為基礎。目前最先進的研究莫過於研發人造肉,改善肉品產業密集的畜牧行為,提供更尊重環境和動物生命的替代產品。

什麼是生物統計學?

生物統計學是仿效生物的特徵(包括動、植物)來改善人類既有的科技,其中最著名的成品有新一代黏著劑、特殊顏料、先進布料。

什麼是奈米科技?

奈米科技是新的研究領域,善用極其微小的物質來設計特別輕盈的材料或肉眼看不見的裝置,工業用途廣泛。

未來藝術家要有的能力

○ 跳脫框架思考

○ 想像力

○ 具有觀察精神

○ 同理心

○ 美感

○ 有團隊合作的精神

——本文摘自《拯救地球的工作者》,2022 年 10 月,和平國際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和平國際
3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