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玩電玩提升認知功能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2013/09/05 ・201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Video-Pic

過去大家對於電玩總是帶有比較負面的印象,但其實若有規劃地去玩電玩,其實對人們是有幫助的。日前就有研究發現玩策略遊戲,可以提升年輕人的智商,之前我們介紹過香港的研究,發現使用認知訓練的遊戲,也能夠提升年長者的認知功能及幸福感。

那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有甚麼驚人之舉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電玩訓練的成效是可以移轉到其他認知能力的(在這個研究中,訓練多工作業,也可以提升工作記憶及持續注意力的表現),過去研究發現認知訓練的成果是沒有辦法移轉的(也就是說如果訓練記憶力,就只會對記憶有幫助) (Owen et al., 2012 )。再者,這個研究發現,電玩訓練在腦功能的運作上也有變化。

到底是甚麼訓練這麼神奇?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多工作業訓練,實驗參與者要同時進行兩個作業,其中一個作業是實驗參與者會在畫面上看到賽車,他們要透過搖桿讓這輛車跑在路的中央;另一個作業則是,他們會在畫面上看到不同的刺激材料,只有在看到綠色圓圈的時候,他們需要按鍵做判斷。過去諸多的研究都發現,同時進行兩個作業,會比起單獨做一個作業困難,通常多工作業會有一個耗損。下方的影片中有訓練使用的素材介紹:

他們在第一個實驗中,就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實驗參與者(20-79歲),在多工作業時的耗損,為了確保是多工作業本身造成的耗損,而非其他因素,在正式開始實驗前,每位實驗參與者都要進行適性測驗,將單一作業的難度調整到,實驗參與者可以達到80%的正確率。之後,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實驗參與者,在多工作業的耗損程度,結果顯示這個耗損隨著年齡會線性的上升,顯示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沒有辦法進行多工作業。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比較針對年長者進行多工及非多工的訓練,是否會對於認知功能有不同的影響,於是他們將實驗參與者分成三組:

研究主要分成三組:

  1. 多工作業組:進行開車遊戲時,同時要監控畫面中是否有個綠色的圓圈出現。
  2. 單作業訓練組:有一半的時間訓練開車、一半的時間訓練監控畫面是否有綠色圓圈出現,但不是同時進行兩個作業的訓練。
  3. 沒有訓練組:完全沒有接受訓練,僅跟其他兩組一樣,有接受前後測。

有接受訓練的組別,每周接受3次訓練,每次訓練1個小時,為期4周,所以總共僅接受12個小時的訓練。每次訓練都會是性調整難度,讓訓練維持是有某種挑戰性的,如果年長者在測驗中表現提升80%,他們會獲得額外的獎賞。

在測驗的前後,所有的參與者都會進行多個認知作業,包括:工作記憶(延遲再認作業)、持續注意力作業、改變偵測作業、視野大小測驗、數字符號取代作業及最單純的信號偵測作業(詳細內容,請參考附件資料檔) 。在這些作業中僅有工作記憶作業及持續注意力作業,會明顯受到多工作業訓練,而有明顯的提升。雖然不是特別驚人,但有別於過去研究發現認知訓練的成效不能移轉,這個研究證實了多工作業訓練的成效,是可以有部分移轉的。

除此之外,實驗參與者在訓練前後,也接受了腦波的紀錄,結果顯示,有接受多工訓練的年長者,在前額葉中線theta波的強度會增強,這個位置的theta與認知功能的控制有關係,所以越強表示認知功能越好。他們也發現前額葉中線theta波的強度會和前額葉的腦部活化相互制衡,也就是說經過訓練會降低前額葉的活化程度。這個現象其實是好的,因為年長者會透過前額葉過度活化來彌補腦功能退化的缺失,但前額葉長期過度活化,對認知功能是有害的。

在市面上或許還買不到這個遊戲,但其實很容易就可以做類似的訓練,例如用撲克牌來做分類的作業,可以根據是梅花、紅心等來做分類,然後同時要注意,是否有10這個數字出現,只要有數字出現,就需要做一個特別的動作,這就是最基本的多工作業了。只是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這個研究中,他們有持續調整作業的難度,讓年長者都進行感覺略有難度的作業,要有挑戰性才能夠提升訓練的成效。

認知訓練在國外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例如東吳大學的汪曼潁教授的團隊之前就開發了一個煮菜遊戲,透過遊戲來訓練年長者的執行功能,台大智慧生活中心的智齡研究群也開發了一些在ipad上可以玩的遊戲,臺灣大學的葉怡玉教授及輔仁大學的黃揚名教授也在著手規劃適合年長者的認知訓練素材。雖然認知功能在不同社會文化下,不會有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社會文化,確實會影響年長者對於認知訓練的接受度,若能針對台灣年長者的需求為出發點,規劃適合他們、他們也願意接受的認知訓練,才會事半功倍!

想看簡短的版本,請到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部落格

想知道更多銀髮族相關的訊息,請到我們的臉書專頁

參考文獻

  • Owen, et al. (2012). Putting brain training to the test. Nature, 465, 775-78.
  • Anguera, et al. (2013). Video game training enhances cognitive control in older adults. Nature, 501, 97-103
  • 推薦大家閱讀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針對這個研究做的深入報導
文章難易度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我們是一群對於推廣老化知識有興趣的人,我們特別希望讓年長者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歡迎和我們多交流。 部落格網址:http://silverpsynews.blogspot.tw 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ilverpsynews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鑑識故事系列:德國免費電玩,邀玩家扮法醫
胡中行_96
・2023/03/20 ・166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系列以往藉由講解真實案件,來分享鑑識科學;這篇則摘要免費電玩的虛構情境,鼓勵讀者親自體驗辦案。2023 年 1 月的《國際法醫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介紹了一款德國漢堡開放線上大學(Hamburg Open Online University)的遊戲,名叫「Adventure Legal Medicine」(非官方中譯:法醫歷險)。論文詳述開發過程與教學功能,還強調玩家不管有無醫學知識,皆能輕易上手。[1]

=========微劇情,防雷線=========

想避開遊戲情境簡介的讀者,請跳過圖片後的第一段,謝謝。

電玩《Adventure Legal Medicine》的繪畫風格。圖/參考資料 1,Figure 1(CC BY 4.0)

情境設定

依照學習的領域,此遊戲有下列 5 個故事情境,可供選擇:

  1. 估計死亡時間(time of death estimation):有人死在公寓裡。玩家必須選取正確的驗屍工具,例如:直腸體溫計(rectal thermometer)或神經反射錘(reflex hammer),來推估死亡時間。[1, 2]
  2. 體外驗屍檢查(external post-mortem examination):河岸上死者的某些身體部位,藏有非自然死亡的線索。[1]像是顱骨和手肘擦傷等,都有待玩家一探究竟。[2]
  3. 鑑識人類學(forensic anthropology):森林裡,散落著人類骨骸。觀察並測量骨頭,以推估年紀、性別和身高。將結果拿去跟失蹤人口的檔案比對,玩家或許就能找出死者的身份。[1]
  4. DNA親子鑑定(DNA analysis/paternity test):不知從哪迸出 4 個人,想繼承情境 2 那名死者的巨額財產。[1]玩家得從唾液樣本,分析他們的 DNA,判斷誰才是真有血親關係的子嗣。[1, 2]
  5. 解剖、酒精與藥物(autopsy/alcohol and drug influence):玩家幫車禍死者體外驗屍;解剖以檢查器官;並進行毒物學分析。最後,判讀以上檢查所得的結果。[1]

開發過程

這個遊戲是鑑識病理學家、鑑識人類學家、心理學家、醫科學生、遊戲工程師和插畫藝術家,共同合作的結晶。類似於商業開發的線上遊戲,產品正式釋出之前,得先找人來封閉測試。2 名分別為 25 和 49 歲的男性;以及 21、25 與 54 歲的 3 名女性,率先嘗試情境 1 和 2 的前期測試版。研發團隊根據他們的感想與建議,改進遊戲,並設計情境 3。接著,請 40 名醫學系的學生,操作情境 1 至 3 的測試版。另外,其他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作為一般大眾的樣本,也受邀試玩。最終統合大家的評論後,團隊設計出情境 4 和 5 的遊戲。[1]

嚴肅遊戲

德國研發團隊將產品定位成「嚴肅遊戲」(serious game),以教學而非娛樂為主要目的,而且在視覺上多採灰階,來保持中性。[1]筆者試玩了一小部份,又觀賞攻略影片,覺得繪圖和音效雖不華麗,但頗為用心。由於遊戲全程都有電子版的課本唾手可得,玩家本身無須具備專業知識。每個階段結束後,還能透過小測驗,了解學習成效。對相關科系而言,也可用於輔助教學或自學。從 2020 年 1 月在 Google Play 上架以來,有數千人下載,並獲得平均 4.5 星的評價;可惜不曉得線上網頁版的使用人次。[1]下面是此遊戲的基本資料、連結與攻略,歡迎讀者分享闖關心得。

Adventure Legal Medicine

  • 名稱:Adventure Legal Medicine[1](英文別名:Forensic Medicine Adventure;德文名稱:Abenteuer Rechtsmedizin)[2]
  • 對象:醫學相關科系的學生及一般愛好者。[1]
  • 語言:英文和德文。[1]英文版的故事敘述,用字不難;但基於辦案的情境,勢必會出現骨骼、基因等,鑑識科學常見的專有名詞。
  • 行動裝置版:僅支援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和手機;沒有 iOS 的版本。請點超連結下載,或上Google Play搜尋「Abenteuer Rechtsmedizin」。[1]
  • 線上網頁版http://elearning.uke.de/HOOU/RechtsmedizinSeriousGame/ (完全載入後,可以按下方代表德文的「DE」,將語言改為英文「EN」。)[1]
電玩《Adventure Legal Medicine》英文版,前 4 個情境的攻略。影/參考資料 2

  

參考資料

  1. Anders S, Steen A, Müller T, et al. (2023) ‘Adventure Legal Medicine: a free online serious game for supplementary use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7, 545–549.
  2. SLY MobileGaming (15 JAN 2021) ‘Forensic Medicine Adventure Abenteuer Rechtsmedizin | Point and Click Game Walkthrough’. YouTube.
胡中行_96
98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醫生開刀時,大腦的同理心訊號超弱?別緊張!同理心是可以調節的——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鄭雅薇
PanSci_96
・2023/01/10 ・405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有想過可以透過腦波,研究人類的同理心是怎麼運作的嗎?

小時候老師常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件事的真假可以透過科學驗證嗎?(摸摸自己的良心,就問你怕不怕)

讓我們從「社會認知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出發,或許可以給你一個想像不到的答案。

什麼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

2000 年,美國心理學家 John Cacioppo 開始研究人類的「寂寞感(loneliness)」,專注於討論寂寞感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社會認知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一詞也因此誕生,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就此展開。

美國心理學家 John Cacioppo,開創了社會神經科學的領域。 圖/wikmedia

近似於認知神經科學( Cognitive Neuroscience),都是研究人類的心智,惟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特別聚焦於「社會(social)」上,探討社交互動時人類心智的運作。

因為社會互動的複雜性,這也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範圍包括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哲學,或甚至數學或醫學等。

如何看到「同理心」?同理心研究的起源

人類對於同理心的好奇心一直沒有停過,但同情心沒有實體,他深藏在我們的內心,科學家要如何才能測量跟觀察呢? 2004 年,德國心理學家 Tania Singer,想到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看」同理心。

德國心理學家 Tania Singer,開啟了透過腦神經網絡研究同理心的先河。 圖/wikipedia

有別於以往用問卷去蒐集相關的資料,為了要有明顯的實驗標的,研究團隊選擇用「痛(pain)」這個刺激,並找來他們認為同理心最強的實驗人選——大學裡熱戀中的女生。他們請受試者躺在 fMRI 裡,先想像自己被電,再來看著幾何圖形想像自己的男朋友被電。

Tania Singer 等人觀察到,受試者想像自己被電,與想像男友被電時,腦中有部分重複產生反應的區域,前腦島(anterior insula)與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她認為那就是人類的「同理心」。

但是他們也同時發現,當受試者想像他人被電時,大腦中感覺皮質,並沒有像自己被電時一樣產生反應。因此他們認為,當我們面對他人疼痛時,只能同理他的難過感受,並沒有辦法同理他的疼痛強度。

雖然這樣的結論,還有很多待討埨的地方,但  Tania Singer  用「痛」做的研究成為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科學家們受到啟發後,開始進行各種觀察自我疼痛與他人疼痛之間大腦反應的實驗(開始到處戳人)

編按:之後,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義大利的團隊,利用穿顱磁刺激儀(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新去驗證看見他人疼痛時,感覺皮質是否真的不會參與?

這次他們直接讓受試者看到別人被針扎,以及被棉花棒碰一下。結果發現當受試者看到別人被針扎時,大腦的感覺皮質產生的電位下降比較大,相對于棉花棒,電位變化就沒有那麼大。代表我們對於他人的疼痛程度,還是可以同理的。

導致兩個實驗結果不同的影響原因,有可能是 Tania Singer 是請受試者看著符號想像別人被電,而並非真實到看被刺痛的影像。

這些看到他人疼痛,就會產生反應的腦區,就是人類平常處理同情心的地方嗎?但我們的大腦中,其實並沒有特定的區塊專門處理同理心。

這些看到他人疼痛,就會產生反應的腦區,就是人類平常處理同情心的地方嗎?但我們的大腦中,其實並沒有特定的區塊專門處理同理心。圖/pixabay

大部分人都會直覺性的認為,大腦的每個部分都有特定的作用,各司其職,但可惜事實往往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首先因為實驗中大部分都是用痛覺的刺激來做實驗,所以研究人員也就不約而同看到這些位置。這背後代表了,這些區域的工作可能也包含了我們對痛覺的反應與處理。

再者,人類的大腦功能多樣,但大小有限,所以每個腦區其實都是多工的。因此在研究中也會發現,這個腦區可能同時處理社交互動、決策,或者情緒之類的。

除了以上這 2 個原因之外,或許我們還需要問問「同理心是什麼?」

共感=同理心嗎?「情感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

2006 年,有科學家發表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這個詞 ,表示大腦中的前運動皮質與頂下小葉(Inferior parietal lobule)這兩塊偏管理動作的腦區,在看到別人做動作的時候也會有反應,就像兩個小朋友在玩模仿遊戲(Mirror game)一樣。

在看到別人做動作的時候也會有反應,就像兩個小朋友在玩模仿遊戲一樣。圖/giphy

有許多人也認為,鏡像神經元的機制可以完美的解釋,為什麼人可以理解另外一個人,甚至人與人之間是因此才有辦法進行社交互動。

但也有另一派人認為不是如此,他們太小看人類了,人沒有那麼簡單,同理心也應該是更為複雜的機制。

因此目前世界對於同理心的解讀分成了兩派,一個就是傳統上的「情感同理心」,或者稱之為共情。另外一派則認為同理心的機制應該更加複雜,在情感同理心之外,應該還有「認知同理心」參與,幫助人類設身處地推論、解讀他人的狀態,這背後也隱含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縮寫為 ToM),對方的行為、意圖與心理都是理解的範圍。

同理心的機制,真的就是上面這樣了嗎?鄭雅薇教授的研究提出了另一個答案。

醫護人員的「同理心」比較弱?

一開始,鄭雅薇教授找來了針灸科醫師為實驗對象——一個常常在扎人與看別人被扎的職業,她發現當受試者在工作時,他的前腦島與前扣帶皮層都沒有太大的反應,有反應的反而是負責控制的前額葉。

這代表醫療人員比較冷血,沒有同理心嗎?

其實並沒有,因為醫生填同理心的自評量表結果,與控制組是一模一樣的。這表明醫療人員也是充滿同理心的,只是他在面對專業時,必須收起自己的同理心。

針灸科醫師在工作時,他的前腦島與前扣帶皮層都沒有太大的反應。圖/elements

所以,「同理心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嗎?」從這個問題出發,鄭雅薇教授發現了在腦神經網絡中,也就是認知同理心與情感同理心之間存在一套調控機制。

為了更深入了解同理心的調節機制,鄭雅薇教授將研究對象的範圍擴大,從針灸科醫師延伸到護理師,發現了環境是一重要影響因素。當在醫院工作時,共情反應通常較低,但回到家後,共情的反應比較大。

鄭雅薇教授認為,認知同理心會去控制我們,在面對不同環境、不同對象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同理心的反應。比如當護理師在幫病人打針時,為了不讓自己過度共感而妨礙工作,她必須要把同理心收起來。同樣的,當外科醫師在幫病人開刀時,要是太過同理對方的感受,手術刀會更難劃下去。

從鄭雅薇教授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情心的運作其實比你想像的更複雜。 圖/鄭雅薇教授提供

相反的,若是病人在恢復室內,還沒有完全恢復,如果醫師沒有設身處地去理解他可能哪裡有狀況,有時候就會忽略掉身體出現的一些狀況。或者是身心科醫師,如果他沒有十足的同理心,會很難偵發掘到病人非常微細的一些變化。

由此可見,同理心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反射,背後隱藏一串複雜的調控機制。

但既然同情心如此複雜,需要認知同理心與情感同理心互相配合,那如果有人缺少其中一項會怎麼樣呢?

情感同理心是天生,但認知同理心是後天養成

從發展的角度,鏡像神經或者是情感同理心那一塊,我們一出生就有了。比如說,醫院的育嬰室如果有一個小孩哭,很快其他小孩也會哭成一片。但認知同理心的發展比較慢,因為其中還包含了心智理論,所以通常在 3 歲後才會慢慢發展成熟,有時候甚至到 10 歲才能趨於發展成熟。

醫院的育嬰室如果有一個小孩哭,很快其他小孩也會哭成一片。圖/elements

過去有許多人認為自閉症就是缺乏情感同理心,因此社交能力不好,眼睛也會不看人,或是目光接觸時會非常閃爍。鄭雅薇教授為此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是有情感同理心的,反而甚至有點太過。

跟健康組比起來,自閉症的情感同理心沒有什麼不同,但相對他的認知同理心是有困難的,所以他才會刻意去迴避別人的情感與眼神,因為少了認知同理心的調控,他人的情感對他而言會是無法承受之重。

既然缺乏認知同理心,會產生類似自閉症患者的反應。那缺乏情感同理心呢?

如精神變態、冷血殺手(psychopathy),是他無法將對方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連結,因此他對他人的遭遇比較冷感。在情感同理心缺乏的情況下,他們在認知同理心往往表現的很好。等於他雖然無法同理你的感受,卻能清楚知道你的處境。這也導致他們冷血,在傷害別人甚至是犯罪時,冷血,難以產生罪惡感。

但這不代表對痛覺比較不敏感的人,或者情感同理心較低的人就會缺乏同理心。有研究團隊就針對天生沒有痛覺的人實驗,發現他們的情感同理心反應雖然比較低,但在認知同理心上反應比較高。這也代表,情感同理心並非是認知同理心的基礎,這之間互相機制相當複雜。

透過腦波看一看,原來同情心這麼複雜

從整個同情心的運作機制來看,並不是只有「看到你哭,所以我哭」這麼簡單,後面其實還隱藏著一套後天發展的心智理論存在。情感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的相互作用,才是形塑我們同情心的核心,也才能讓我們在感知這個世界的同時做出回應。

PanSci_96
1036 篇文章 ・ 1356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6
0

文字

分享

1
6
0
「勃起」能測出性傾向?關於陰莖充血——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A編編
・2022/01/09 ・347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編按:青春期是人體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除了身體上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蠢動外,身體內的賀爾蒙也開始活躍流竄,讓你在課堂間、捷運上,都時不時對他人陷入「可以色色」與「不可以色色」的理智與慾望的拉鋸戰……。你是未滿18歲的青少男女嗎?是否對該如何理解「性」感到迷惘?這次《談性先修班》專題,以「未滿 18 歲可以看」的初衷製作系列文章,邀請各位讀者認識那些「能看A片前,你要知道的性知識」!

經常會聽到「男人用下半身思考」這樣的描述,為了探明真相,我找到一篇 2019 年的研究,內容提到勃起會降低「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1]

勃起時真的比較衝動?

「執行功能」是人們為了達成特定目標,會在認知過程中「監控」自己行為的能力,包含基本的注意力控制、認知抑制、反應抑制、工作記憶…等,以及多種能力共同運用的計畫或推理能力。

而「執行功能」也並非是無限的,一位男性為了抵抗自己的勃起,必須集中精神告訴自己不要勃起,當下其他事情都不能做也不能想。因此,研究者假設「當男生企圖抑制性喚起(勃起)的時候,執行功能會被用在抑制上,此時因執行功能匱乏,會更容易做出衝動行為。」

圖/Pexels

實驗設計分為要求抑制自己勃起的「抑制組」,與做自己好自在的「喚醒組」。在看 A 片的前後,測量受試者的執行功能能力,並比較前後測與組間差異。為確保所有受試者在看 A 片的時候都有感受到「性」奮,每位受測者在看 A 片期間,皆使用陰莖體積描記器(Penile plethysmography)監測性喚起的程度。

實驗結果卻發現,做自己好自在的「喚醒組」在後測的執行功能表現上顯著低於前測,而「抑制組」的前後測並沒有顯著差異。不精確的說法就是,如果男生放任自己勃起,更容易做出衝動行為。(也就是說不受控制的原因就是當初根本沒想控制)

身為直男的我,對於實驗結果不感意外,但文中提到的「陰莖體積描記器」,卻引起了我的好奇,到底是什麼神奇道具,可以監測性喚起?

看起來像飛機杯的陰莖體積描記器

陰莖體積描記器(Penile plethysmography)是藉由偵測陰莖勃起程度,確認男性性喚起的器材,該器材的結構如下所示:

基本上就是一個中間沒有矽膠鑄模,但開口非常貼合的飛機杯,唯一的差別是 3 號零件能偵測陰莖勃起的狀況,其工作原理一般可分為兩類:

  1. 測量空氣被擠出柱狀玻璃的量,用於勃起幅度較小的情況
  2. 測量具有彈性的橡膠環的形變量,用於正常勃起的情況

目前,在確認是否患有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俗稱陽痿)的檢測上,有另一種用來測量夜間陰莖勃起(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俗稱晨勃)的儀器,裝置如下所示:

看看這個設計,不只看起來比較舒服,也能有效偵測到勃起程度,這讓我不禁懷疑前面提到的「陰莖體積描記器」,有必要做得這麼複雜嗎?

為排除反射性勃起,必須將它包起來

在討論兩者設計的差異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一下勃起的不同種類:

  1. 反射性勃起:藉由物理方式刺激陰莖神經末梢產生勃起
  2. 心因性勃起:藉由其他感官刺激或性幻想產生勃起
  3. 自發性勃起:無意識的勃起,像是晨勃。

看到這邊,我想你應該有了點眉目,晨勃測量只確認「使用者是否有勃起功能障礙」,而「陰莖體積描記器」是要確認「男性性喚起的程度」,也就是「只測量心因性勃起」,所以為了避免反射性勃起,必須把陰莖包起來排除其他勃起的可能性。

陰莖體積描記器的發明者——庫特·弗雷德

庫特.佛雷德(Kurt Freund)是一位捷克裔的加拿大醫生,在 1950 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軍方規定「同性戀者不得當兵」,這讓許多為了逃避兵役的人,選擇謊報自己的性傾向,而軍方為了避免這類逃兵事件發生,邀請佛雷德設計一套可以辨別同性戀的儀器,而他發明的這套儀器正是「陰莖體積描記器」。

庫特.佛雷德(Kurt Freund)。圖/維基百科

於此同時,佛雷德也在研究治療同性戀的方法,在當時,同性戀還是一種精神障礙,學界認為同性戀是恐懼或厭惡與異性相處所造成的。

毫無作用的同性戀治療

佛雷德來找了四十七位男同性戀者測試他主張的轉化療法,在療程中,他一面強調同性性交好壞壞,一面說異性好棒棒,並用了一些現在看來過於激烈的手段來強化刺激,例如在提及同性性交時,會使用藥品製造反胃來進行負回饋。

然而,這一系列療程並沒有轉變男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有一半的患者沒有任何改變,剩下的人有部分在數周後重新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當然,還是有人最終娶了老婆、生了小孩,成為「表面上的異性戀」。

為什麼說是「表面上的異性戀」?即便這些接受治療的同性戀者,在異性伴侶的生活中與異性戀者無異,但對同性的慾望仍超越了對異性的慾望。

經歷治療研究失敗後,佛雷德放棄同性戀治療研究,並意識到同性戀在社會與法律上的困境,他於 1957 年開始在捷克斯洛伐克提倡同性戀除罪化,1961 年捷克斯洛伐克將成年人的同性性交合法化。之後,佛雷德致力於完善「陰莖體積描記器」,並開發出診斷不同性傾向與性偏好的方法,包含戀童癖、露出癖……等。

1960 年代,同性戀的治療研究並沒有停止,這些研究者也使用佛雷德開發的「陰莖體積描記器」來測試治療效果,但這些結果,都證明了同性戀的不可變動性,以及治療法的侷限性

圖/Pexels

接納不同性取向

1973 年,美國精神病學會決定從 DSM 中刪除同性戀,這件事情影起了多方的辯論,佛雷德也因為自己做過同性戀治療研究,被邀請在《同性戀雜誌》發表評論。1977 年,佛雷德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道歉聲明,他認為自己的治療研究是非常失敗的,他說:

「如果這些治療是有『幫助』的,那它已經『幫助』人們進入一段不能忍受,或幾乎無法忍受的婚姻中。」

佛雷德也強調,「並沒有任何治療方法能把同性戀變成異性戀」,他建議嘗試藉由社會變革消除特定的壓迫,提供同性戀者相關諮詢,接納自己的性取向,才是合理有效的方法。

隨後的幾十年間,佛雷德與「陰莖體積描記器」的相關研究,先被同性戀運動者當作負面的宣傳素材,後被專家引用當作推行同性戀正常化的科學證據。

在自我信念與事實間徘徊的科學家

本來帶著玩笑心情寫這篇文章的我,卻被「陰莖體積描記器」的故事給深深吸引。

當初佛雷德發明「陰莖體積描記器」,是為了辨識同性戀,並用於證明同性戀的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諷刺的是,這些研究紀錄最終卻成為了同性戀正常化的有力證據。雖然佛雷德後期沒有直接參與同性戀治療的研究,但「陰莖體積描記器」仍促成了許多同性戀治療研究。

綜觀佛雷德的研究歷程,我不確定他轉變的關鍵原因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忠於實驗數據,隨著越多實驗數據證明同性戀性傾向是不能改變的,他也逐漸改變自己的假設,這對一位研究者來說是難得可貴的。

參考資料:

  1. TSuchy, Y., Holmes, L. G., Strassberg, D. S., Gillespie, A. A., Nilssen, A. R., Niermeyer, M. A., & Huntbach, B. A. (2019). The impacts of sexual arousal and its suppression on executive functioning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56(1), 114-126.
  2. Waidzunas, T., & Epstein, S. (2015). ‘For men arousal is orientation’: Bodily truthing, technosexual scripts,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sexualities through the phallometric test.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5(2), 187-213.
  3. Shvartzman, P. (1994). The role of 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and rigidity monitor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impotenc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39(3), 279-282.
  4. Ha, N. (2015). Detecting and teaching desire: phallometry, Freund, and behaviorist sexology. Osiris30(1), 205-227.
  5. Freund, D. K. (1977). Should homosexuality arouse therapeutic concern?.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2(3), 235-240.
  6. Penile plethysmography – Wikipedia
  7. 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 Wikipedia
所有討論 1
A編編
11 篇文章 ・ 27 位粉絲
PanSci 編輯|讀物理毀三觀的科學宅,喜歡相聲跟脫口秀,因為它們跟我一樣是個笑話。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玩電玩提升認知功能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2013/09/05 ・201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Video-Pic

過去大家對於電玩總是帶有比較負面的印象,但其實若有規劃地去玩電玩,其實對人們是有幫助的。日前就有研究發現玩策略遊戲,可以提升年輕人的智商,之前我們介紹過香港的研究,發現使用認知訓練的遊戲,也能夠提升年長者的認知功能及幸福感。

那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有甚麼驚人之舉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電玩訓練的成效是可以移轉到其他認知能力的(在這個研究中,訓練多工作業,也可以提升工作記憶及持續注意力的表現),過去研究發現認知訓練的成果是沒有辦法移轉的(也就是說如果訓練記憶力,就只會對記憶有幫助) (Owen et al., 2012 )。再者,這個研究發現,電玩訓練在腦功能的運作上也有變化。

到底是甚麼訓練這麼神奇?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多工作業訓練,實驗參與者要同時進行兩個作業,其中一個作業是實驗參與者會在畫面上看到賽車,他們要透過搖桿讓這輛車跑在路的中央;另一個作業則是,他們會在畫面上看到不同的刺激材料,只有在看到綠色圓圈的時候,他們需要按鍵做判斷。過去諸多的研究都發現,同時進行兩個作業,會比起單獨做一個作業困難,通常多工作業會有一個耗損。下方的影片中有訓練使用的素材介紹:

他們在第一個實驗中,就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實驗參與者(20-79歲),在多工作業時的耗損,為了確保是多工作業本身造成的耗損,而非其他因素,在正式開始實驗前,每位實驗參與者都要進行適性測驗,將單一作業的難度調整到,實驗參與者可以達到80%的正確率。之後,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實驗參與者,在多工作業的耗損程度,結果顯示這個耗損隨著年齡會線性的上升,顯示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沒有辦法進行多工作業。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比較針對年長者進行多工及非多工的訓練,是否會對於認知功能有不同的影響,於是他們將實驗參與者分成三組:

研究主要分成三組:

  1. 多工作業組:進行開車遊戲時,同時要監控畫面中是否有個綠色的圓圈出現。
  2. 單作業訓練組:有一半的時間訓練開車、一半的時間訓練監控畫面是否有綠色圓圈出現,但不是同時進行兩個作業的訓練。
  3. 沒有訓練組:完全沒有接受訓練,僅跟其他兩組一樣,有接受前後測。

有接受訓練的組別,每周接受3次訓練,每次訓練1個小時,為期4周,所以總共僅接受12個小時的訓練。每次訓練都會是性調整難度,讓訓練維持是有某種挑戰性的,如果年長者在測驗中表現提升80%,他們會獲得額外的獎賞。

在測驗的前後,所有的參與者都會進行多個認知作業,包括:工作記憶(延遲再認作業)、持續注意力作業、改變偵測作業、視野大小測驗、數字符號取代作業及最單純的信號偵測作業(詳細內容,請參考附件資料檔) 。在這些作業中僅有工作記憶作業及持續注意力作業,會明顯受到多工作業訓練,而有明顯的提升。雖然不是特別驚人,但有別於過去研究發現認知訓練的成效不能移轉,這個研究證實了多工作業訓練的成效,是可以有部分移轉的。

除此之外,實驗參與者在訓練前後,也接受了腦波的紀錄,結果顯示,有接受多工訓練的年長者,在前額葉中線theta波的強度會增強,這個位置的theta與認知功能的控制有關係,所以越強表示認知功能越好。他們也發現前額葉中線theta波的強度會和前額葉的腦部活化相互制衡,也就是說經過訓練會降低前額葉的活化程度。這個現象其實是好的,因為年長者會透過前額葉過度活化來彌補腦功能退化的缺失,但前額葉長期過度活化,對認知功能是有害的。

在市面上或許還買不到這個遊戲,但其實很容易就可以做類似的訓練,例如用撲克牌來做分類的作業,可以根據是梅花、紅心等來做分類,然後同時要注意,是否有10這個數字出現,只要有數字出現,就需要做一個特別的動作,這就是最基本的多工作業了。只是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這個研究中,他們有持續調整作業的難度,讓年長者都進行感覺略有難度的作業,要有挑戰性才能夠提升訓練的成效。

認知訓練在國外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例如東吳大學的汪曼潁教授的團隊之前就開發了一個煮菜遊戲,透過遊戲來訓練年長者的執行功能,台大智慧生活中心的智齡研究群也開發了一些在ipad上可以玩的遊戲,臺灣大學的葉怡玉教授及輔仁大學的黃揚名教授也在著手規劃適合年長者的認知訓練素材。雖然認知功能在不同社會文化下,不會有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社會文化,確實會影響年長者對於認知訓練的接受度,若能針對台灣年長者的需求為出發點,規劃適合他們、他們也願意接受的認知訓練,才會事半功倍!

想看簡短的版本,請到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部落格

想知道更多銀髮族相關的訊息,請到我們的臉書專頁

參考文獻

  • Owen, et al. (2012). Putting brain training to the test. Nature, 465, 775-78.
  • Anguera, et al. (2013). Video game training enhances cognitive control in older adults. Nature, 501, 97-103
  • 推薦大家閱讀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針對這個研究做的深入報導
文章難易度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我們是一群對於推廣老化知識有興趣的人,我們特別希望讓年長者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歡迎和我們多交流。 部落格網址:http://silverpsynews.blogspot.tw 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ilverps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