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是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犯錯總是難以避免的。也因此,如何不要「一錯再錯」早已是當前工作場域要求的基本素養,也成為許多人自我砥礪的目標。
不過這種事總是說得比做得容易,有時候我們總是會因為各種狀況,例如精神不佳、有外務干擾,甚至是工作內容本身的複雜性而出錯。有些人會選擇靠咖啡因或能量飲料給自己一點「推力」,有些人則會覺得這是該吃下午茶的訊號(例如我),用熱量撫慰疲憊的身心。
上述提到的都不是什麼壞主意,只要注意「適時」與「適量」原則,我們當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不過最近心理學界產出的新研究,倒是提供一種能讓大家能在低成本、低熱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同時降低出錯頻率的方法。
那就是——冥想(meditation)。
欠缺科學證據的神秘技術:開放覺察冥想
先別急著左上離開。雖然冥想在一般社會大眾的印象中,大多跟「神秘學」、「靈修」脫不了關係,但其實它就跟同樣風評被害的「催眠」一樣,是心理治療常見的技術。不過這裡所說的冥想,並不是要讓你的靈體脫離、遊走各種異次元或微宏觀宇宙,而是幫助你聚焦,重新覺察那些一直被干擾的心理活動。心理治療中的冥想,與其說是在拓展視野,反倒更像是幫你清掃堆積在心裡的瑣碎,用更加清晰的視野去審視自我。
也因此,冥想在實際操作上又能被概分為「聚集專注冥想」(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FAM)與「開放覺察冥想」(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M)。前者是聚焦在單一事物上,例如某種感官刺激或情緒,來讓自己維持在「當下」(present)的狀態。這也是所謂「正念」(mindfulness)的核心概念,讓我們藉由活在當下,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有更全面的掌控。
如果你想用更形象的方式了解 FAM,我會推薦你去看《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電影。雖然在真實世界中,FAM 沒辦法讓你變成無所不能的超人,但是在臨床研究中卻被證實具有提升注意力的效果,同時減輕作業過程中心智能量的損耗。如果你覺得在冥想後自己工作起來有如神助,那也只是因為阻礙消失,讓你真正的能力得以被發揮出來。
與 FAM 相對的 OMM,則是讓焦點發散,擁抱當下經驗的一切。包括理性與感性思考,以及自己有無覺察到的生理變化,這些都是可以在 OMM 中覺察到的心理活動。之所以要這樣「覺察」,是要消除主觀難免的狹隘視野,略過雜訊、用更加全面的觀點去看事情。例如當你在為了某項快到死線的工作,或是難解的人際衝突感到焦慮,OMM 便可以幫忙釐清狀況,讓你看見被埋藏在各種情緒底下的脈絡。
有趣的是,從機制上來看 FAM 跟 OMM 幾乎可以說是互斥的存在,一個是要引導注意力到單一事物上,另一個則是提醒自己不要太聚焦在單一事物上。然而這兩種冥想卻都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被證實能夠抑制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又稱反作業網路),減少大腦「空轉」、「分心」的時間。
只是,相較於能明顯觀測到腹內側前額葉(mPFC)與後扣帶皮層(PCC)的活動減少,以及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與視覺皮層等腦區活動增加的 FAM,不專注在任何特定刺激上的 OMM,很難在 fMRI 或其他腦活動觀測裝置中表現出顯著差異。雖然有部分研究指出 OMM 對預設模式網路的抑制效果足以跟 FAM 媲美,但目前仍需要更多數據來支持這個說法。
冥想如何增進你的錯誤覺察能力?
為了能夠對 OMM 的效果與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林博士(Yan-li Lin)與其同事找來 212 名沒有任何冥想經驗的女性進行實驗。半數受試者會在錄音的引導下進行 20 分鐘的 OMM,其餘控制組則會聽見語速、音調、時長皆相似的 TED 演講。在前置作業完成後,受試者會被要求完成一系列的埃里克森側翼測驗(Eriksen flanker task),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眼前的複數圖案是否具有一致性。
由於圖形僅會出現 200 毫秒(0.2 秒),受試者沒有閒暇去仔細辨識每一個圖案,因此更能區分出「錯誤覺察」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能否辨識出「不協調的刺激」。雖然有先 OMM 的受試者在正確率與作答速度沒有顯著進步,但研究團隊卻觀測到錯誤關連正波(error positivity,Pe)的振幅變大,顯示即便是單次 20 分鐘的冥想就足以對人的大腦活動產生影響。
不要小看這個錯誤關連正波,它與錯誤關聯負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皆是大腦在認知到「錯誤」出現時會出現的特殊腦波,也被視為人類錯誤覺察能力的指標。換言之,林博士在實驗中提供的 20 分鐘 OMM 雖然不足以改變受試者的答題能力,但單從腦部活動來看,經過冥想的大腦確實對「錯誤」表現出更強的反應。會有這樣的落差,是因為大腦在「發現錯誤」跟「針對錯誤作出反應」之間還得經過許多步驟,需要更多練習才能反映出成效。
這不但是令人振奮的發現,更是學界少數有神經科學證據的 OMM 研究。林博士認為將來若能進行更長時間跨度的 OMM 研究,或許能觀察到更顯著、足以影響外顯行為的大腦活動變化,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剖析背後的運作機制。
不過要注意的是,不管是 OMM 或 FAM 都只能提升我們對事物的敏銳度,更容易發現當前工作出了問題,而不是讓人「完全不會犯錯」。
在你感到失望之前,要知道犯錯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毀滅性的大錯,日常工作的小偏差只要在當下做出修正,往往都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這也是 OMM 在自我激勵上的效果之一,用客觀的角度去接納自己犯錯的可能性,以免在真的出錯時因為過度焦慮無法及時反應,甚至是越弄越糟。
同樣的,很多時候我們犯錯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態度不佳」,而是有雜訊干擾了我們的大腦運作。例如太過心急要把報告寄出去,卻忘了檢查 email 附件是否正確,又或者是太焦慮要對上司做提案簡報,反而在關鍵時刻忘詞,這些只要靜下心來就能避免的問題,便是 OMM 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
當我們把焦點從外界移開,放到自己內在的身心活動,雖然觀測的重點還是「我」,但卻是用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因果。唯有釐清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想要什麼,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很多人把冥想當成帶有神秘色彩的超自然儀式,但其實它最大的效用,是排除認知阻礙,給大腦能高效運作、不受瑣碎干擾的環境。
下次如果覺得生活諸事不順,或是陷入瓶頸,不妨給自己半個小時的冥想時間,讓大腦好好「排毒」一下。或許,你會因此看見全新的世界。
參考文獻
- Fujino, M., Ueda, Y., Mizuhara, H., Saiki, J., & Nomura, M. (2018). 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 reduces the involvement of brain regions related to memory fun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8(1), 1-10.
- Hsieh, S., Li, T. H. & Tsai, L. L. (2010). Impact of monetary incentive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error monitoring following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33(4), 499-507.
- Lin, Y., Eckerle, W. D., Peng, L. W., & Moser, J. S. (2019). On variation in mindfulness training: a multimodal study of brief 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 on error monitoring. Brain sciences, 9(9),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