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毒品會影響人的行為,但你知道當剩餘的毒品被人體排出後,會隨著下水道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並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嗎?近期發表在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上的研究就顯示這種可能性。
藥物與毒品除了傷身,更是環境汙染物
全世界每年約有 2.69 億人使用毒品,毒品成癮不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更對醫療、經濟與社會安全造成隱患。然而,一個較少被人們重視的問題是,毒品對人在生理上的影響,也同樣可能會發生在野生動物上。
當我們使用藥物後,人體並不會百分之百吸收和代謝這些藥物,剩餘的藥物會透過人體的排泄系統被排放到下水道系統中。雖然下水道的廢水會先到汙水處理廠做處理,然後才會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但現有的汙水處理廠並沒有過濾這些藥物的能力,畢竟當初汙水處理廠的設計本就沒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這些藥物很多就直接進入自然環境中。至於這些剩餘藥物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會對野生動物產生何種影響,過往沒有太多人重視。但隨著人們的藥物使用比例和量逐年升高,這個問題已受到部分科學家的重視。
例如今年 2 月發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上的研究顯示,當孔雀魚 (Poecilia reticulata) 長期處在百憂解濃度為每公升 30 奈克(該濃度為澳洲許多淡水河中實際偵測到的百憂解濃度)的水中,牠們的行為確實會受到影響,不過這個影響不會降低孔雀魚的覓食、生育和躲藏能力,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該濃度的百憂解不影響孔雀魚在野外生存的能力。雖然不影響生存能力,但該研究仍顯示藥物在自然環境中,確實會對野生動物的行為產生影響。
而當排放的藥物濃度提升,或著是藥效更強的毒品被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是否會對野生動物有更進一步的影響,就讓不少科學家擔憂。而甲基安非他命正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藥物。
甲基安非他命的濫用已是全球性的問題,隨著甲基安非他命的使用量逐年攀升,世界各地的河流中,甲基安非他命的濃度也越來越高。根據研究顯示,一些國家的河流,其中的甲基安非他命濃度可達每公升數百奈克(最高甚至可達數微克)。而根據先前一些魚類的研究顯示,這個濃度的甲基安非他命已會影響魚類的神經系統。因此捷克生命科學大學和南波西米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褐鱒魚比較愛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
研究人員選定褐鱒魚為實驗對象,原因是該魚種已廣泛存在於各大陸的淡水流域中,而且也是研究環境汙染物時常用的實驗動物。
研究人員向捷克當地的魚商購買了 120 條野生褐鱒魚,他們會先將這些魚在實驗室安置兩周以適應環境。接著將 60 條魚放在每公升含有 1 微克甲基安非他命的水中培養 8 周,模擬褐鱒魚長期處在被甲基安非他命污染的河流中的情況;另外 60 條魚則放在一般水中培養做為對照組。8 周後,這些魚會被移到一般水中 10 天。研究人員假設,如果褐鱒魚確實對甲基安非他命上癮,那將牠們從含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箱移到一般水箱後,牠們很可能會出現藥物戒斷症狀。
那要如何測試牠們有藥物戒斷症狀呢?研究人員每隔兩天會將魚從水箱中取出,並將牠們放在一個特製水箱中。該水箱設計成有含甲基安非他命和不含甲基安非他命的水會同時流過,但兩股水流不會彼此干擾與混合,這樣研究人員便可觀察魚在水箱中偏好往哪個水流移動。如果褐鱒魚確實因對甲基安非他命成癮而有戒斷症狀,那牠們選擇往含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移動的傾向會很明顯,而結果符合研究團隊的預測。
結果顯示,在將褐鱒魚從含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移到普通水後的頭四天,與沒有接觸過甲基安非他命的魚相比,這些魚往含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流移動的偏好很強,而這種差異會隨著接觸過甲基安非他命的魚在一般水中所處的時間越長而減弱。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在戒斷的頭四天裡,長期暴露於甲基安非他命的魚並不喜歡動,而沒接觸過的魚在水中則照常遊動。他們認為這種情況是因為魚在沒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情況下會感到焦慮,而根據 2017 年發表在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上的研究,在戒除鴉片類藥物的斑馬魚身上有觀察到類似的行為,而這個行為在經過多種測試後,被認定為是魚類的戒斷症狀。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褐鱒魚確實出現戒斷症狀。
研究人員在十天戒斷期後,分析褐鱒魚的大腦組織,他們發現接觸過甲基安非他命的魚的大腦內,甲基安非他命相關代謝物的種類和量都比正常的魚多,而其中不少代謝物都已證實會影響魚的行為。
綜合以上的結果,研究團隊認為在野外的褐鱒魚很可能會對河流中的微量甲基安非他命上癮,並聚集在藥物濃度較高的區域。這種被甲基安非他命吸引的非自然行為,不僅會破壞魚類的遷徙模式,也會破壞牠們覓食和交配的能力。
褐鱒魚真的對甲基安非他命上癮了嗎?
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顯示,讓褐鱒魚長期處在含有甲基安非他命的水中,確實會對牠們產生生理和行為上的影響,但對於這些褐鱒魚是否真的上癮,前面提到以斑馬魚研究戒斷反應的論文作者 – Gabriel D. Bossé 認為仍有疑慮。
Bossé 首先表示,這個研究讓褐鱒魚在特殊水箱的探索時間並不夠長(研究只讓魚待 10 分鐘)。如果讓魚在水箱中待幾個小時,而牠們也確實找到甲基安非他命濃度較高的地方,並在那邊待著不動,就說明魚很可能對甲基安非他命成癮。
另外研究團隊也該對褐鱒魚進行額外的行為測試,顯示在戒斷期間的魚確實處於焦慮的狀態,而這個焦慮狀態可在接觸到甲基安非他命後消除。「他們可以透過測量褐鱒魚的皮質醇水準來了解牠們是否處於焦慮狀態。」Bossé 如此說道。
儘管 Bossé 對於褐鱒魚是否上癮仍有疑慮,但他仍高度肯定這個研究。因為這個研究無疑給廢水中的毒品對野生動物有何影響,給出實際的結果。
環境汙染物的複雜影響
該研究的作者、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學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 Pavel Horký 表示,由於這個研究是在實驗室進行,其中觀察到的成癮和戒斷行為,必須要到野外實際觀察才能得到驗證。另外,野外的河流中可不是只有甲基安非他命而已,裡面還有上百種化合物,從清潔劑、塑膠微粒、抗生素、處方藥到其他毒品都有。近年隨著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各種汙染物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傷害,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對於這些化合物產生的疊加、協同或拮抗等複雜作用會對環境和野生動物會產生何種影響,我們的研究可說是遠遠不夠。
另外隨著全球藥物成癮的問題日趨嚴重,這個研究也告訴我們,這個問題已不再只是人類的健康、醫療和經濟問題,它也是環境問題。雖然離解決藥物成癮和毒品使用仍有很長一段距離,但這提醒我們,是時候升級和改良我們的汙水處理系統,降低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影響。
參考資料
- Horký P, Grabic R, Grabicová K, Brooks BW, Douda K, Slavík O, Hubená P, Sancho Santos EM, Randák T. Methamphetamine pollution elicits addiction in wild fish. J Exp Biol. 2021 Jul 1;224(13):jeb242145.
- World Drug Report 2021
- Polverino Giovanni, Martin Jake M., Bertram Michael G., Soman Vrishin R., Tan Hung, Brand Jack A., Mason Rachel T. and Wong Bob B. M. 2021. Psychoactive pollution suppress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ish behavior. Proc. R. Soc. B.2882020229420202294
- Bossé GD, Peterson RT. Development of an opioid self-administration assay to study drug seeking in zebrafish. Behav Brain Res. 2017 Sep 29;335:158-166.
- Fish get addicted to meth in polluted rivers, go through withdraw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