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8/03
我們都曾是獵人,以弓箭奴役百獸萬物。 儘管在空間上相距數萬光年、在時間上相距數億年,忽略指頭數量等細微差異的話,我們可說十分相像。因此,接下來我要說的事,會盡量以你們人類熟悉的詞彙來比喻。
・2021/06/09
船隻靠港時或運送貨物時,動物溜上船或被帶上船,這類事司空見慣。演化生物學有項基本理論——同源,意思是說,同一物種不可能有兩個起源地。隨著交通工具傳播的物種到底是利是弊呢?
・2019/06/04
當達爾文寫作或面臨重大事故時,匆忙與焦慮似乎反而能幫上忙。華萊士威脅到他的優先發表權,這讓他受到驚嚇,結果讓他加緊寫作的腳步,無意中推了他一把。倉促之中寫成的「摘要」是一本好讀、廣受歡迎而且具有說服力的書,這樣的效果是他預計那本自然汰擇的巨著所達不到的。達爾文沒有完成那本大書,在他生前也沒有出版,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失去對百科全書式架構的興趣,另一部分則是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讓這本書變得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了。不過他搶救了前兩章,改寫進家畜變異的書稿當中,剩下一共八章半的手稿則要等到一九七三年,學者斯托佛(R. C. Stauffer)以《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汰擇》(Charles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為題、編輯出版才重見天日。儘管斯托佛的版本深具參考價值,但是整本書卻只是將《物種起源》襯托得更好。顯然有華萊士的介入,對於達爾文是多麼幸運,對於讀者也是。
・2019/06/03
本書作者跳過了許多達爾文傳記常記載的小獵犬號旅程,一般人公認這段旅程對於達爾文日後推演出演化論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而且也對一般讀者較具趣味性與吸引力。作者認為達爾文的小獵犬號旅程已是大家耳熟能詳,因此著重在他回到英國、直至著作完成的一段過程。書中所描述的角度與別的傳記的確有所不同,使我們對於達爾文學說的形成與寫書的心路歷程有更深入的認識。
・2018/12/25
數百年來,長頸鹿始終是個話題動物,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長成這副德行──頭上長了長頸鹿角、身上有著斑紋、以及不能不提的長脖子。長頸鹿種種極具特色的外型,引爆科學家爭論長達數十年。 從覓食假說、性擇假說到散熱假說,一個集散熱、遠眺、覓食長才於一身的奇獸,至今仍讓科學家持續「搏鬥」著呢。
・2018/03/0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陳亭瑋、雷雅淇 今年(2018)獲得奧斯卡數項大獎的電影《水底情
・2017/08/10
資源稀少、遭遇外來競爭時,我們應該堅持保護自己的資源與利益,還是以更開放的態度與鄰人合作?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沈聖峰副研究員發現,受到「逆境」促進「合作行為」的物種,反而展現出更強的族群繁殖表現,更勝順遂環境下的激烈競爭策略。
・2015/10/04
人性善惡是恆久不衰的話題,它從個人生活乃至國際大事,深深地牽動我們的情感與理智,對此爭論不休,筆者屢屢撰文觸碰敏感的道德議題,是相信融入現代科學認知,終可拼湊出問題全貌,改變昔日只從單一學系學派立論的偏見。
・2015/02/12
1858 年,已近半百的達爾文收到小他十四歲的探險家華萊士的來信,信中總結他到亞馬遜流域與婆羅洲探險考察後的心得。達爾文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個讀過他作品的後輩來函請求指教,但讀到後來卻心頭一驚,信末對於新物種如何產生的猜想不正是他埋藏已久不敢與人說的理論嗎?!達爾文目光不禁投向那個自 1845 年就鎖著那份草稿的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