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地中海飲食——地中海各國的特色餐食│環球科學札記(23)

張之傑_96
・2021/04/21 ・190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張之傑

地中海飲食源自希臘、義大利南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周邊地區。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地中海飲食以希臘和南義飲食為代表,其特色是以天然穀物、豆類、大量當季蔬果,搭配適量的魚、蛋、家禽、起司和少量紅肉及紅酒,橄欖油為主要油脂來源。

地中海飲食以全麥麵包、時令蔬果、豆類,搭配雞、魚等海鮮;偶而吃豬肉、牛肉;油脂只用橄欖油;另飲少量紅酒。G.steph.rocke攝。圖/wikipedia

我們的環球之旅,在希臘的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停靠兩天。第一天(五月二十日)參觀雅典衛城,第二天參觀柯林斯運河、埃皮達魯斯古劇場和小鎮納夫普利翁。雅典衛城我們十六年前去過,這次沒有參團,自行搭地鐵在雅典繞了一下,過午一時前趕回船上吃午餐,沒吃到所謂的地中海飲食。

第二天就吃到了。這天十二點二十五分離開埃皮達魯斯劇場遺跡,經過一段窄得只能容得一輛遊覽車的山路,最後司機在一個岔路口停住,導遊下車端詳一會兒,才決定向右,看來她已許久沒來過了。我們來到一處希臘村莊,在一家類似大陸農家樂的餐廳享用午餐,吃了一頓庶民版的地中海飲食。

這家餐廳用輕鋼架搭成,沒什麼裝潢,我們坐在室外的棚子裡,頂上攀滿葡萄藤,曬不到太陽,但因光線明亮,我並沒摘下太陽眼鏡。這一餐的主菜是烤雞和烤馬鈴薯,每人一份。豆子濃湯每人一盤,生菜沙拉四人一玻璃盆,麵包四人一籃。我特別喜歡這家餐廳的麵包,我們那桌只有我吃了三塊。那盤烤雞,是一整塊雞胸肉。吃下麵包、烤雞胸肉、生菜沙拉、豆子濃湯和一個橘子,那些烤馬鈴薯已無能為力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埃皮達魯斯在希臘半島東南端,參觀過古劇場,在一家農村餐廳午餐,大夥正在吃豆子濃湯。作者攝

五月二十三日,和平號停靠義大利的西西里第二大城卡塔尼亞港。一早就搭上遊覽車前往世界文化遺產卡薩爾古羅馬別墅遺跡。十二點四十,到附近的一家鄉間餐廳吃自助餐,窗外就是田園。桌上已擺著用籃子裝的麵包,和用大玻璃瓶裝的飲水。餐檯上有好幾種起司、魚、雞肉、醃橄欖等等,或許大家都餓了,每人都拿了一大盤,還拿了草莓、杏子、李子、橘子等水果。導遊說,燉豆子和海鮮番紅花焗飯還沒上呢!這餐可說是標準版的地中海飲食。

五月二十四日,停靠馬爾他首府法勒他。馬爾他面積三一六平方公里(約為香港的三分之一),人口四十七點五萬人,卻有八處世界文化遺產,以單位面積來說居世界之冠。我們參觀過哈札伊姆神殿史前巨石文明,驅車到五星級的腓尼基飯店午餐。途中導遊說,今天的午餐是自助餐,有他處不容易吃到的兔子肉。歐洲各國貴族熱衷狩獵,馬爾他原為馬爾他騎士團的根據地,因而留下吃兔肉的傳統。

約十二時,來到腓尼基飯店。這家飯店的正面,像座羅馬式建築的博物館。餐廳高大軒敞,自助餐菜色豐富。大家期待的兔子肉,竟是鮮紅的生肉,看起來像是牛肉,由服務生當場切成薄片。味道嘛,我不吃生肉,取了很小很小的一小片,沒嚼就一口吞下,實在說不出所以然。內人說很嫩,有點鮮甜。

或許大家都餓了,食物又吸引人。擺食物的桌子很長,總共有數十種。我們這群人吃相不大好看,每道菜只取一點點,就可裝滿一大盤。有人麵包和菜一盤,水果一盤,甜點一盤,還有飲料和雞尾酒,堆了一大堆。在這充滿貴氣的餐廳,服務生大概很少見過我們這樣的餓殍吧。這餐可說是豪華版的地中海飲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月二十七日,我們停靠西班牙南部的莫特里爾。這天的行程上午造訪有白色小鎮之稱的弗里希利亞納,和內爾哈石灰岩洞窟。中午在洞窟入口處的餐廳吃自助餐。雖說是自助餐,其實只有水果、麵包可以自己取,菜餚仍由工作人員根據你所指的打給你。我們坐在靠窗處,從窗口就可遠眺海景。這一餐有海鮮濃湯、炸花枝、炸雞排、番茄冷湯、魚等,還有鮮奶米布丁等,只有甜點有點特色。這餐可說是普及版的地中海飲食。

其實,和平號上的早餐和午餐,就是地中海飲食。日本人喜歡吃生菜沙拉,以午餐為例,每天有八盆,每天都出現的有高麗菜、番茄、蘿蔔、胡蘿蔔、彩椒、大黃瓜、萵苣和海帶芽,偶而還有芝麻葉、大白菜等葉類蔬菜,另有用橄欖油調製的沙拉醬。每天有一種水果,如甜橙、香蕉、西瓜、葡萄、奇異果、草莓等。熟食區有八個鍋,每天都有什錦燴蔬菜、豬肉、雞肉、魚等,沒有一種油膩。最常吃的魚是鯖魚、秋刀魚和鮭魚,偶而有竹夾魚。食材和地中海飲食基本一致,堪稱家常版的地中海飲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義大利煙火工廠爆炸
胡中行_96
・2023/08/10 ・17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義大利南部每到新年,必要放煙火驅邪避凶。西西里島上,某家族經營的煙火工廠,隨著年關將近,如火如荼地籌措活動所需。2019 年 11 月 20 日,[1]突然發生巨大爆炸。[1, 2]該廠 20 年前的類似意外沒死人;這回可沒那麼幸運。[1]

2019 年義大利的某場新年煙火。圖/Marco Chilese on Unsplash

爆炸傷害

煙火以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煤粉(pulverised charcoal)及(sulphur)為主要成份。爆炸的時候,會壓縮空氣,並提高其壓力和溫度,產生殺傷力十足的爆炸波(blast wave)。[2]爆炸傷害大致可以分成 4 類:[2, 3]

  • 第一類:爆炸波直接傷害充滿氣體的臟器,例如:肺部、腸胃道或中耳等。[2, 3]若是太靠近源頭,或是爆炸的力道過強,則實心的內臟,像是肝臟與脾臟,也會受傷。[2]
  • 第二類:爆裂物本身或其他碎片造成的穿刺傷。[2, 3]比第一類的傷害來得普遍,而且是爆炸事件中,最常見的死因。[3]
  • 第三類:爆炸波使人體位移而撞上東西,或者遭毀壞的建物結構壓到,導致鈍器損傷、腦震盪、穿刺傷和各類骨折等。[2, 3]
  • 第四類:吸入有害氣體、燒傷、輻射,或其他間接的環境傷害,以及心理衝擊。[2, 3]

煙火工廠的死傷

西西里這家煙火工廠有16棟建物,編號 6 和 7 全毀;鄰近的8號著火;其他的所有建物,也遭到向周邊擴散的爆炸波衝擊,輕微損壞。7 名現場人員的創傷,涵蓋上述所有類型;其中死亡的 5 人,皆有至少 2 到 3 度燒傷。[2]以下死傷摘要,整理自新聞報導,以及現場鑑識、解剖驗屍和 3D 電腦斷層等結果:[1, 2](請慎入超連結附圖。)

  • 受害者 1:36 歲,男性;肺、肝、脾臟撕裂;肺部出血性水腫、急性肺氣腫;顱骨碎裂,右邊肋骨卡了建物碎屑,全身多處骨折;死於建物 6 和 7 附近。(照片[2]
  • 受害者 2:23 歲,男性;多處骨折;建物碎屑侵入左顳頂骨、前腹壁及各處的皮下組織;頭、頸、腹部撕裂;四肢瘀青且燒傷;死於建物6和7附近。(照片 [2]
  • 受害者 3:34 歲,男性;顱骨碎裂,內臟全毀,屍塊四散,遠過建物8。[2]
  • 受害者 4:71 歲,女性,即工廠老闆娘;[1, 2]急性肺氣腫、急性支氣管腺泡出血;多處骨折,塑膠物嵌入左頂骨;在建物8旁,幾乎完全燒成焦屍。[2]
  • 受害者 5:39歲,男性;全身多處撕裂及燒傷,肺部出血性水腫、急性局部肺氣腫,右脛骨開放性骨折;[註]送醫途中死亡。[2]
  • 受害者 6:工廠少東;[1, 2]嚴重燒傷,輕微骨折,兩側耳膜穿孔,治療後出院。[2]
  • 受害者 7:嚴重燒傷,輕微骨折,治療後出院。[2]

炸得面目全非,屍塊殘破的受害者 3,是所有死者中最難辨識的。於此情況下,DNA、指紋或牙齒都派得上用場。這個案件的鑑識團隊,靠死者父母提供的 DNA,比對身份。[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 該煙火工廠的衛星空照圖;b.和c.分別為建物 7 與 8。圖/參考資料 2,Figure 1(CC BY 4.0)

還原事件

火災調查單位經過一番努力,還原事發過程:建物 6 到 8 的功能,分別是堆放成品、儲存染料與製造煙火。受害者 1、2、3 和 5,於建物 6 及 7 一帶,裝設新的拉門;其中受害者 3 在建物 7,焊接門軌的鐵製支撐結構。受害者 4,即工廠老闆娘,則從建物 8 的方向前來。另外,受害者 6 跟 7,也就是少東與一名工人,應該也在附近。 [2]

除了少數自殺案件,當事人把煙火塞進自己嘴裡;多數的煙火爆炸事故,起因於工作人員未受訓練,或者操作時沒遵守安全規定。[2]正確的焊接環境,必須保持通風,移除或隔絕可燃物。[4]這家煙火工廠依照相關法規施工,然而焊接的火花,卻還是引發爆炸,釀成5死2傷。也難怪司法單位一度懷疑,是勞資糾紛導致的惡意縱火,不過最後證據都指向意外。[2]

  

備註

原個案報告在文章中,描述受害者 4 右脛骨骨折;但是根據其表格 1 和 2,那應該是受害者 5 的創傷。[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Deadly fireworks explosion rocks Sicily’. (20 NOV 2019) Deutsche Welle, Germany.
  2. Baldino G, Stassi C, Mondello C, et al. (2021) ‘Forensic investigative issues in a fireworks production factory explo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5, 1647–1654.
  3. Jorolemon MR, Lopez RA, Krywko DM. (18 JUL 2022) ‘Blast Injuries’.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Welding processes – Code of Practice’. (JUL 2020) Safe Work Austral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我的愛像Lemon Tree」,詩人與他們芬芳的檸檬樹:柑橘樹種的傳播史──《馴果記》
臉譜出版_96
・2022/06/26 ・191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久以來,義大利一直是柑橘園的代名詞。但這個國家如何取得這樣的地位呢?

檸檬樹很早就在波斯種植,據傳,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 300 年左右將檸檬樹帶了回來。一百年後,希臘定居者將它們帶到巴勒斯坦。

不久,它們也傳到義大利,但這些樹被入侵者摧毀,唯有在科西嘉、薩丁尼亞和西西里等大型島嶼上的倖存下來。

它們的進一步傳播是因為阿拉伯人將檸檬樹和橙樹帶到伊比利半島南部的安達魯西亞,他們同時也帶了橄欖樹和釀酒葡萄,儘管《古蘭經》禁止飮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知不知道那片檸檬樹生長的地方,
漆黑的樹葉中閃爍著金橙色光芒,
微風從純淨的藍天吹來,
桃金孃靜靜地站著,月桂樹高聳挺立?
你對它很熟悉嗎?
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和你在一起,啊,我心愛的人!

人們很容易以為德國詩人歌德是受到他的義大利傳奇之旅影響而寫下這些名句,但事實上,他是在前往義大利的三年前寫作了這首詩,而且還是在威瑪這個一點都不義大利的小鎭寫下的。

威瑪附近的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有一座巴洛克式的橘園,內有兩座涼亭和一個封閉的庭院。溫室裡的花盆種著芳香的檸檬樹和橙樹,如此一來,夏天就可以把花盆搬去室外。

地中海一景,約1895年。圖/《馴果記

儘管難以與義大利的大片柑橘園相比,歐洲許多地方仍精心種植了一些柑橘樹,宮殿和其他貴族住宅尤其如此。它們為那些有幸在那裡度過時光的人們帶來幻想。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曾在巴黎往北約 50 公里的蒙特莫朗西小城堡(Petit Château)待過,那段時間創作豐富,顯然對那裡有著美好的回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深刻且妙趣無窮的孤獨中,在樹林深處,各種鳥的歌唱與橙花的芬芳裡,我在一種連續不斷的狂喜中寫作了《愛彌兒》的第五卷,這本書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我從居住地得到的鮮活印象。

當然,前面提到的拉昆提涅也曾寫下他對栽種橙樹的想法——有關橘園園藝師專長的想法。這位園藝大師是這麼讚揚這些植物的:

在整座花園裡,沒有其他植物或樹木能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提供這樣的樂趣。一年之中,橙樹每一天都為其愛好者提供能讓人感到愉悅的東西,無論是它們的可愛綠葉,特有形狀的優雅,豐富芬芳的花朵,或果實的美麗、質感和長期供應等。我承認,不會有人比我更喜歡這一切了。

義大利博物學家阿爾德羅萬迪(Ulisse Aldrovandi,1522–1605)觀察到不同形狀的檸檬。圖/《馴果記

這本七十二頁的小冊子寫滿精確的指示。例如,樹冠的形狀應類似於「剛閉合的蘑菇或無邊便帽的形狀」,而且樹冠應該要飽滿,「內部不應雜亂無章」。

實現「完美的橙樹之美」還要求「它沒有各種難聞的氣味、灰塵與蚜蟲和螞蟻等昆蟲侵擾」。

那麼,橙樹到底該怎麼配植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溫室空間夠大,可以容納兩排橙樹,以能展現品味和各種對稱形式的方式擺放,就可以如此配置,並在中間留出一條路,這樣一來,就能邊走邊欣賞這些室內果樹的美。

德文園藝期刊的柑橘圖,19世紀早期。圖/《馴果記

拉昆提涅的思考方式,幾乎是 18 世紀所有法國園藝書籍的藍本。

可以同時開花和結果的檸檬樹,成了地中海地區的象徵,儘管這種植物起源於其他地方。

歌德有沒有問過自己,是誰把他讚美的檸檬樹帶進了義大利?據推測,他知道這些樹是阿拉伯人帶到地中海地區的。

從巴格達商人伊本.霍卡爾(Ibn Hawqal)的記述中,我們知道在10世紀時,巴勒莫(Palermo)附近就有一些像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那樣設有灌溉渠的花園。當時,那裡種植的植物已包括橙樹和檸檬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馴果記》,2022 年 6 月,臉譜,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8
3

文字

分享

1
8
3
花粉揭秘:黑死病災情,歐洲各地很不一樣
寒波_96
・2022/02/21 ・4340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 世紀中葉,歐洲各地陸續爆發鼠疫。瘟疫在當時的歐洲並不稀罕,可是這回實在嚴重,大量人口慘遭消滅,後世稱之為「黑死病」。疫情主要發生在公元 1347 到 1352 年,有些學者估計令歐洲在短期內減少 30 到 50% 人口,或許高達 5000 萬人之多。

一項新上市的研究根據花粉分析,卻得到結論:黑死病對歐洲各地的影響差異不小,有些區域確實大受打擊,但是有些地區輕微得多。我們該怎麼解讀這些研究呢?

受到義大利黑死病爆發為背景的《十日談》啟發的畫作。圖/wiki 公有領域

瘟疫殺死歐洲一半人!真的嗎?

黑死病的病原體是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可藉由老鼠和跳蚤輔助傳播。近年來由遺骸取得古代 DNA 的研究大行其道,令我們得知超過五千年前,便有人感染鼠疫桿菌。鼠疫桿菌能搭乘跳蚤便車,關鍵在於 ymtYersinia murine toxin)基因,晚於四千年前的鼠疫桿菌皆已經具備。

歷史上三次大爆發: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14 世紀的黑死病,以及 19 世紀末的全球流行,人們面對的都是傳染力升級的細菌版本;除此之外,還有多次規模較小的流行。 遺傳變化有限的病原體,在不同時空的疫情差異很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次鼠疫桿菌導致的疫情中,黑死病的衝擊最大,有些研究甚至認為它消滅當時歐洲 50% 人口。這類死亡率的評估,主要來自歷史資料,如文書、稅務等紀錄;然而,這類資訊來源未必準確,有時文字會誇大不實,和實際數字有所差異。

還有一點侷限在,歷史資料主要紀錄人口聚居的城鎮,可是黑死病那個時候,歐洲超過 75% 人住在城市之外。人擠人的城市碰上鼠疫這類傳染病,通常受害較大,所以根據城市評估而得的結果,也許會高估瘟疫的危害。

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的受災程度很可能不同,就像正在進行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遺傳上相同的病毒重擊秘魯,對澳洲的傷害卻相對有限。而黑死病也是如此,既有資料已經足以看出,相比於義大利深受打擊,波蘭更加輕微。幾處地區的狀況,不能擴大代表整個歐洲。

概念:在黑死病死亡率低的地區,農耕不太受到影響;死亡率高的地區則影響較大,產業轉為畜牧,甚至是恢復野生狀態;這些植物變化會反映在沉積物中的花粉。圖/參考資料 3

花粉大數據

要評估黑死病這類歷史大事件的影響,沒有一種理想辦法,一定要從不同方面尋找證據切入、互補,而環境變化可以作為切入點。突然爆發的疾病,導致大量人口死亡之後,也將造成經濟與社會的動盪,可想而知,自然環境也會受到牽連。

歐洲各地花粉的取樣地點。圖/參考資料 3

新發表的研究選擇以花粉作為指標,探討黑死病的影響,還創造一個看似 fancy 的新名詞描述:「大數據古生態學(big data palaeoecology,簡稱 BDP)」,反正大數據就是那樣。

概念是,受到黑死病負面影響愈嚴重的地區,人類活動會減少愈多,可以由花粉變化看出。具體樣本來自歐洲各地 261 處遺址,一共 1634 個沉積層樣本;年代介於公元 1250 到 1450 年,大致涵蓋黑死病發生之前到之後的各一百年,也就是前後約 4 代人。短時間內大量人口死亡,影響可能延續數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植物會生成不同花粉,有些花粉落到湖泊等環境,變成湖底的沉積物,有機會保存下來,成為歷史切片的見證。而人類活動影響環境,使得植物生態有別,便會留下不同的花粉組合。

例如農耕發達的地區,會留下大量農作物的花粉,畜牧業普及區則會是另一種風貌;若是人口減少令農牧活動降低,野生植物的花粉便會增加,不同階段又會生長不同野生植物。

地段,地段,地段!

新的分析思維看似很有道理,但是能相信嗎?研究者首先分析資訊最豐富的兩處地點:瑞典、波蘭。許多證據表示黑死病過去後,瑞典慘遭打擊,波蘭反而明顯成長;倘若花粉呈現的狀況一致,便說明這套分析是可靠的。結果花粉分析順利通過考驗。

波蘭和瑞典的比較,瑞典在黑死病之後明顯衰退,波蘭則否。圖/參考資料 3

花粉分析擴大到歐洲全境,最肯定的結論是:各地差異不小。黑死病前後,一些地區差異有限,有些甚至逆風高飛;農牧活動減少最多的地區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北歐)、法國、德國西部、希臘、義大利中部。

有個假設是:瘟疫使人口減少以後,產業可能由勞力密集的農耕,轉向較不需要人力的畜牧。但是這回研究指出,所有農耕下降的地區, 畜牧也跟著減少;唯一例外是德國西南部,畜牧反而增長。

考察文獻得知,義大利、法國深受黑死病危害,這也反映在當地的花粉中,證實歷史紀錄的準確。農業開墾往往是森林的敵人,黑死病過後,義大利的森林甚至重新蓬勃復育;慘烈至此,難怪有薄伽丘《十日談》的誕生。

然而不少地區的農牧活動,黑死病前後的差異有限,或是顯著成長,像是伊比利、愛爾蘭,以及中歐、東歐多數地點。這些分析指出黑死病對歐洲各地的影響有別,整體死亡率大概沒有 50% 那麼誇張。

歐洲各地在黑死病前後的變化:穀物、畜牧、植被演替。圖/參考資料 3

其實還是不清楚黑死病的死亡率

該如何看待上述論點呢?花粉分析有優點,也有缺點。一如文字、稅務等切入方向,花粉也有自己方法學上的侷限。它能告訴我們歐洲各地的死亡率不均值,卻無法真正評估死亡率高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花粉組成在不同年代的相對變化,可以推論當地農牧活動的改變,卻不直接等同於人口的死亡程度。

一個地區在黑死病後一段時間,農牧活動明顯增長,不見得意謂瘟疫時沒有死很多人,也可能是恢復速度很快,或是還有黑死病以外的其他因素。

也要注意這兒的評估是相對的,某地相對的受災比較輕微,不等於災情不嚴重。一個地區在幾十年的時段內,如果損失 30% 人口當然是大災難,但是就算死亡「只有」5%,也不可能馬照跑,舞照跳。

歐洲各地在黑死病前後的變化統整,偏紅色為衰退,偏綠色為成長。圖中名號是當時的政權疆域。圖/參考資料 3

評估大瘟疫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儘管無法準確判斷死亡率,花粉能評估傳染病對社會更廣泛的影響。黑死病這類大瘟疫,不是只有鼠疫桿菌殺死多少人而已,還會牽連更廣泛的社會運作,累積間接傷害。

即使是一個較小的地理範圍,受災程度也可能有內部差異,如城鎮中心及其周圍的郊區、鄉村。沉積物中的花粉,是一個地區一段時間內的集合紀錄,似乎較能避免城鄉差距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黑死病過後一個地區之所以沒有衰退,也可能是外地人口填補所致,故質疑新研究的論點。就算真是如此,新遷入的人口也是來自歐洲其他地方,同樣支持新論點的大方向:歐洲各地受災程度有異,並非每處一樣嚴重。何況過往公認疫情嚴重的地區,新分析中也看得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趣的是,一項 2019 年發表的研究在檢視多重證據後,也認為查士丁尼瘟疫的災情言過其實,不如過往認知的那麼嚴重。提醒各位千萬不能忽略「沒有那麼嚴重,跟不嚴重是兩回事」。

花粉無法回答的問題是:黑死病為什麼在各地影響有別?有人推測是鼠疫桿菌的品系不同,在西歐的殺傷力較強,東歐較弱。但是此一論點缺乏遺傳學、病理學的證據。

2019 年底至今的全球瘟疫清楚告訴我們,遺傳上一模一樣的品系,在不同國家的傳播與傷害天差地別,涉及許多複雜的因素。黑死病比當下冠狀病毒造成的疫情嚴重很多,基本道理大概還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usat, J., Lübke, H., Immel, A., Brinker, U., Macāne, A., Meadows, J., … & Krause-Kyora, B. (2021). A 5,000-year-old hunter-gatherer already plagued by Yersinia pestis. Cell Reports, 35(13), 109278.
  2. Spyrou, M. A., Tukhbatova, R. I., Wang, C. C., Valtueña, A. A., Lankapalli, A. K., Kondrashin, V. V., … & Krause, J. (2018). Analysis of 3800-year-old Yersinia pestis genomes suggests Bronze Age origin for bubonic plague.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1-10.
  3. Izdebski, A., Guzowski, P., Poniat, R., Masci, L., Palli, J., Vignola, C., … & Masi, A. (2022). Palaeoecological data indicates land-use changes across Europe linked to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mortality during the Black Death pandemic.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10.
  4. Black death mortality not as widespread as believed
  5. Did the ‘Black Death’ Really Kill Half of Europe? New Research Says No
  6. Mordechai, L., Eisenberg, M., Newfield, T. P., Izdebski, A., Kay, J. E., & Poinar, H. (2019). The Justinianic Plague: an inconsequential pandemi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51), 25546-25554.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3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