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關於糖尿病飲食:十個常見的迷思

營養共筆
・2012/08/28 ・278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尿病並不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吃,只要適量,糖果點心依然是你能吃的

一聽到「糖尿病飲食」這幾個字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些沈重或是感到挫折。

也許曾經有人這麼跟你說,或是你曾聽說下面三件事情:

  • 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
  • 糖尿病飲食的規矩很多,要小心挑選吃的食物
  • 當你開始糖尿病飲食的時候,你得放棄所有你喜歡的食物

這三個說法全都是糖尿病飲食常見的迷思。就讓我們來好好地探討一下這三種與其他的糖尿病與飲食的迷思,從中挖掘出真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迷思 1;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怎麼發生的呢?至今我們對此並不完全明瞭。現在知道的是吃太多糖並不會讓你得糖尿病。反而是當某種東西打亂身體將食物轉換成能量的時候,那才是糖尿病的開端。

要瞭解罹患糖尿病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請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你的身體分解你吃下的食物,當中有一大部分被分解為葡萄糖,它是一種給予細胞能量所必須的糖。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所產生的荷爾蒙,它幫助體內的細胞(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利用葡萄糖作為燃料。

依糖尿病發生的原因不同,目前把糖尿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這一型的糖尿病發生在胰臟無法製造胰島素的時候。沒有胰島素,糖就會堆積在血液中。罹患此型糖尿病的人必須給予胰島素來促使細胞利用血糖。一般來說,第一型糖尿病大多從年輕或是兒童時罹患。研究者認為這很可能是免疫系統出了什麼差錯才會罹患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當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胰島素無法適當發揮功能,又或者兩種情況皆有的時候,就是第二型糖尿病了。體重過重會讓此型更容易發生。任何年紀都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在某些女性懷孕期間發生。懷孕期間荷爾蒙的變化會影響胰島素正常作用。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通常得給予胰島素。在小孩出生後這樣的情形就可能獲得改善。

迷思2:糖尿病飲食的規矩很多

如果你已經罹患糖尿病了,你將需要規劃飲食。不過一般的原則其實很簡單:遵循「糖尿病飲食」所代表的意思是選擇能與你的活動與任何治療搭配的食物,好讓你的血糖盡可能接近正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得改變你現在吃的東西?有可能,不過這改變很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恐怖。

迷思3:碳水化合物對糖尿病不好

實際上,碳水化合物對糖尿病有益。它們是構成健康糖尿病飲食或其他任何健康飲食的基礎。碳水化合物對血糖有很大的影響力,而當你吃著糖尿病飲食的時候,血糖就是用來監控碳水化合物攝取的情形。

然而,碳水化合物食物含有許多必需營養素,像是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纖維。所以呢,糖尿病飲食的要點就是選擇營養含量最為豐富的食物,如全麥麵包、高纖水果與蔬菜。當然如果你先去找營養師諮詢,你會發現之後選擇食物會很輕鬆。

迷思 4:對糖尿病來說,蛋白質比碳水化合物好

因為碳水化合物能快速影響血糖濃度,如果你已罹患糖尿病,或許會有人勸你少吃碳水化合物,然後多吃點蛋白質。不過過多的蛋白質對罹患糖尿病的人來說,可能會引起其他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要的問題在於許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肉類)也可能含有許多的飽和脂肪。這類脂肪吃太多,會增加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飲食的蛋白質應該佔一日總卡路里攝取的 15 ~ 20%。

迷思 5:不管你吃了什麼,你都能用你的藥物來調整

如果你使用胰島素來幫助控制糖尿病,那麼你可能得學會如何隨著你攝取的食物種類與份量來跟著調整用量。不過這並不是說你可以盡情去吃想吃的食物,接著以藥物來穩定你的血糖。

如果你使用其他類型的糖尿病藥物,那麼就別嘗試去調整劑量以應對飲食中各種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除非你的醫生給予建議,否則別這麼做。大部分糖尿病藥物會在由你的醫師指導下,發揮最大的效用。

迷思 6:你得放棄喜歡的食物

就算是糖尿病飲食,也沒有道理要你捨棄自己喜歡的食物,不過你還是要注意一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改變喜愛食物的烹調方法
  • 改變那些平常與你喜愛的食物一起吃的食物。
  • 減少食物份量
  • 把喜歡的食物作為你遵循飲食計畫的獎勵

專業的營養師能幫助你設計出涵蓋你愛吃的糖尿病飲食計畫。

迷思 7:罹患糖尿病後,你得放棄所有的甜點

這不是真的!你可以運用許多策略來讓妳的飲食計畫中出現甜點。以下有幾個例子:

  • 在甜點中運用代糖
  • 減少甜點的份量。舉例來說,冰淇淋本來吃兩球,改吃一球就好、或是跟朋友分吃一份甜點。
  • 把甜點作為自己遵循飲食計畫的獎勵
  • 讓甜點含有更多的營養。舉例來說,製作甜點時改以全穀類、新鮮水果與植物油為材料。
  • 擴展你的甜點觀,試著以水果、全麥葡萄乾餅乾、優格等來替代冰淇淋、派與蛋糕。

迷思 8:人工甜味劑對患有糖尿病的人很危險

人工甜味劑比一般的糖要甜上許多,因此只需要很少的量就能達到與糖相同的甜度。而這能減少你使用糖所帶來的卡路里。

美國糖尿病協會認可幾種可用於糖尿病飲食中的人工甜味劑,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糖精
  • 阿斯巴甜
  • 安塞蜜鉀鹽(Acesulfame Potassium)
  • 蔗糖素

專業的營養師能幫助你決定哪種甜味劑最適合你,以及該在哪種情況下使用,不管是要加在咖啡、烘焙食物、點心或是其他用途,他們都能給予適當的建議。

迷思 9:你得吃特別的糖尿病餐

事實是現實上根本就沒有一種叫做糖尿病餐的東西。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健康的食物對,其他人來說也是很棒的選擇。一般來說我們並不需要特別準備「糖尿病餐」。

糖尿病餐與你家人們吃的普通飲食其實是沒差別的,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你不需要特別去篩選要吃的食物。總卡路里攝取、碳水化合物的種類、脂肪與蛋白質等其實都跟一般人吃的差不多。糖尿病衛教師與營養師能幫助你學會該怎麼做好食物的選擇。

迷思 10:減重食物是糖尿病最佳的選擇

一個食物上標示著「減重」食物,並不代表說這東西對糖尿病人是好的。實際上,減重食物可能比較貴,而且可能跟你自己料理的食物一樣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你選擇任何食物的時候,記得小心閱讀食品標示,從中找到對你有益的成份與卡路里。如果你覺得有些疑惑,那麼問問你的醫師或是營養師,他們會給你適當的建議。

擺脫糖尿病飲食的迷思

現在你應該知道關於糖尿病的迷思有哪些,從中按部就班地學習,相信你在挑選食物的時候就能明智選擇。然後加上運動與藥物治療,你就能將血糖維持在正常的範圍。

最後

如果你的周遭有人罹患糖尿病,請記住一件事情,除了看醫生以外還要去找營養師,上述的迷思如果不去特別釐清與瞭解,一般人真的會不知道自己能吃什麼,專業的營養師能告訴你有關食物的選擇與份量的概念,當你花一些時間去瞭解後,你就不會對該吃什麼而感到焦慮不安,也能讓血糖獲得很好的控制維持生活品質。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10 Diabetes Diet Myths
  • 文獻與人物:
    WebMD Medical Reference: “Diabetes: Diabetes Basics,” “Diabetes: Healthy Diet Basics,” and “Diabetes: Treating Diabetes with Insulin.” WebMD Feature: “Diabetes and Weight Loss: The Right Path.”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Healthy Eating: Make It Happen” and “Sweeteners & Desserts.” Mayo Clinic: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y Effect on Blood Sugar?”
  • 整理編譯:Sidney

原文發表於營養共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營養共筆
8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應該是有幾個營養師一起寫的共筆,內容與健康議題有關。可能是新知分享、經驗分享或是有的沒的同學們~如果對寫這個共筆有興趣的話,歡迎一起豐富它的內容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肥胖加上糖尿病?飲食管理、規律運動克服糖胖症
careonline_96
・2024/03/22 ・22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根據統計,約 8 成的糖尿病患者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1〕,而肥胖者也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合併糖尿病及肥胖,也就是「糖胖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2〕,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3〕,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比較高〔1〕,〔4〕

那該如何判斷肥胖的標準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來衡量肥胖程度,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公斤)/ 身高 2(公尺)。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公布,BMI<18.5 為「體重過輕」,18.5 ≦ BMI<24 為「健康體位」,24 ≦ BMI<27 為「體重過重」,27 ≦ BMI<30 為「輕度肥胖」,30 ≦ BMI<35 為「中度肥胖」,BMI ≧ 35 為「重度肥胖」。

以身高 160 公分的人為例,如果體重是 61.4 公斤,BMI 約 24,也就是健康體位的上限;若體重是 62 公斤便屬於過重、達 70 公斤就是輕度肥胖。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合併體重過重,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風險會增加 27%;若為肥胖,風險更會增加 49%!〔5〕」因此李洮俊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須注意體重控制,糖胖症患者更要積極減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克服糖胖症,請你這樣做

糖胖症的治療包括飲食管理、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充足睡眠。李洮俊醫師說,飲食管理是糖胖症控制的基礎,務必少油、少糖、少鹽,攝取食物的份量也要注意,逐步達到疾病和體重控制的目標。

克服糖胖症,請你這樣做

而糖胖症的最新治療藥物,包含能同達到血糖控制及降低體重的腸泌素 GLP-1 以及排糖藥 SGLT-2。腸泌素 GLP-1 具有多重機轉,能夠刺激胰島素分泌與抑制升糖素分泌,也能延緩胃排空,並於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排糖藥 SGLT-2 抑制劑的作用機轉是抑制腎臟回收葡萄糖,讓葡萄糖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李洮俊醫師說,兩者都被證實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及死亡率〔6〕;在藥物副作用上〔6〕,使用腸泌素 GLP-1 可能會有腸胃道不適的狀況,而排糖藥 SGLT-2 抑制劑則可能有高酮酸血症、生殖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此外,GLP-1 腸泌素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藥物,在網路上有很多人以瘦瘦筆或減肥針稱之,李洮俊醫師澄清說明,腸泌素不只在控制體重,更是能在穩定患者血糖的同時,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近年來 GLP-1 腸泌素已有口服的劑型,並獲得第一線適應症,是患者另一個選擇。

藥物機轉介紹、副作用說明

「糖胖症病友,在控糖的道路上會比較辛苦,但是現在已經有一些先進的藥物,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近年研究也指出,糖胖症患者在減重達 15% 或以上,更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7〕!」李洮俊醫師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控糖減重。「請務必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密切合作,選用合適的藥物,搭配飲食管理、規律運動並保持充足睡眠,相信一定可以克服糖胖症,達到控糖的目標。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記重點整理

  1. 「糖胖症」是糖尿病患同時有肥胖問題。糖胖症對於血糖的控制不利,且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2. 糖胖症的治療包括飲食管理、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充足睡眠。飲食上務必少油、少糖、少鹽,攝取食物的份量也要注意;而糖胖症的最新治療藥物,包含能同達到血糖控制及降低體重的腸泌素 GLP-1 以及排糖藥 SGLT-2。
  3. 腸泌素 GLP-1 與排糖藥 SGLT-2 抑制劑都被證實能對心臟、腎臟發揮器官保護的效果,有助於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副作用上腸泌素 GLP-1 包含腸胃道不適,排糖藥 SGLT-2 則為高酮酸血症、生殖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4. 若糖胖症患者減重達 15% 或以上,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

資料來源

  1. 基層醫學第二十一卷第六期_簡介糖胖症_黃文蔚、吳至行 
  2. 藥師週刊第 2298 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 
  3.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 Oct 26:12:719515. 
  4.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_糖尿病與腦血管病變 
  5.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 
  6.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_2022 第 2 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7. 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糖尿病足易感染潰爛,及早預防、積極治療避免截肢!
careonline_96
・2024/02/16 ・220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位 60 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糖尿病腎病變而需要洗腎。有次洗腎結束後頭暈不小心跌倒,在腳上造成一個傷口。由於傷口遲遲沒有癒合,所以被帶來門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整形外科主任李建智醫師指出,「檢查發現患者的傷口有感染且周邊動脈有狹窄的狀況,便建議進行清創,並打通狹窄的血管。」

經過一段時間的換藥,傷口依然沒有明顯進展,再拖下去可能會有截肢的危險,於是患者評估後決定嘗試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李建智醫師說,經過幾個禮拜後,患者的傷口逐漸好轉,最後完全癒合,不必再擔心截肢,讓患者與家屬鬆了一口氣。

根據文獻報告,19~34% 糖尿病患在其一生中會有糖尿病足問題[1]。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治元醫師表示,台灣的糖尿病照護與衛教越來越完善,大幅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糖尿病足在第 1 型糖尿病病人族群之盛行率介於 1.0% 至 2.5%[2],第 2 型糖尿病病人族群盛行率 1.03% 至 1.36%[3]。不過因為糖尿病患相當多,全台約有 270 萬人,所以還是時常看到罹患糖尿病足的患者。

糖尿病足的發生與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有關。王治元醫師說,若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將漸漸產生病變。大血管病變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周邊動脈阻塞等,小血管病變包括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

因為神經病變,患者足部的感覺較遲鈍,可能在無意間碰撞、燙傷卻沒有自覺。李建智醫師補充,由於足部周邊血液循環不良,足部可能形成潰瘍、壞疽,難以癒合的傷口容易遭到感染,而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可能面臨截肢的命運。

積極治療糖尿病足,才能避免截肢!

發現糖尿病後請與醫師密切配合,王治元醫師叮嚀,透過飲食、運動、藥物,將血糖、血脂控制達標,盡量減少血管併發症。有抽菸的患者一定要戒菸,以避免血管的狀況惡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發現糖尿病足,務必積極治療。王治元醫師說,醫師會評估周邊血管的狀況,若有狹窄、阻塞的狀況,便要想辦法解決,恢復足部的血液循環。

為了降低感染的機會,一定要積極清創、換藥,保持傷口乾淨。李建智醫師說,如果有發紅、腫脹等感染跡象,必須使用合適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

在促進傷口癒合的部分,可以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李建智醫師解釋,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機轉是調節傷口處的免疫細胞,控制會分泌發炎激素的細胞數量,活化會抑制發炎激素的細胞增生,打造傷口更好癒合的環境,發揮幫助調控傷口從發炎期進入增生期,且臨床試驗的結果顯著,能夠大幅增加傷口完全癒合的比例。

「在使用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前,必須先確認足部的血液循環,這點非常重要!」李建智醫師提醒,「倘若足部的血液循環不良,即使擦了藥膏還是不會有好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不含抗生素,無法控制感染。李建智醫師說,如果傷口有感染,一定要先使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

尤其糖尿病足的傷口照護很重要,在換藥前請先使用肥皂洗手。李建智醫師說,然後以沾生理食鹽水的無菌棉棒清潔傷口,並仔細觀察傷口的狀況。

確認傷口沒有感染後,請以無菌棉棒均勻塗抹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最後使用無菌紗布或人工敷料覆蓋傷口。李建智醫師說,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健保給付規定,醫師便會協助申請使用。

貼心小提醒

糖尿病患者要好好保護雙腳,請穿著符合腳型的包鞋,避免赤腳走路,以減少受傷的機會。王治元醫師提醒,由於足部感覺異常,洗澡的時候,請先測量水溫,避免燙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患者要每天檢視足部,看看是否有傷口、水泡、龜裂、發紅、浮腫等狀況。如果有相關問題,請盡快就醫治療,不可自行塗抹藥粉、藥膏、草藥。及早做好預防跟治療,才能避免從一個小傷口,演變到難以收拾,甚至需要截肢的狀況!

參考資料

  1. Armstrong DG et al. N Engl J Med. 2017;376(24):2367-2375.
  2.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臺灣糖尿病年鑑 2020 第 1 型糖尿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2020.
  3.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臺灣糖尿病年鑑 2019 第 2 型糖尿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2019.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