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類風溼性關節炎不只關節痛,心、肺也會跟著拖下水!

careonline_96
・2020/02/07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73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

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 1 至 4 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

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

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 50 、 60  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

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有關節遭殃,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

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

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照疾病的「炎」重度,調整藥物的組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NSAIDs) 、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DMARDs) 。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

什麼是生物製劑?

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 T 細胞、抑制 B 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 (TNF-α) 、介白素 (IL-6、IL-1)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 B 型肝炎、 C 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 2 至 3 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

乖乖吃藥,改善生活品質

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

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

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 60 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

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

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

貼心小提醒

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中外製藥協助刊登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56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10
0

文字

分享

1
10
0
異位性皮膚炎最新治療——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careonline_96
・2022/07/05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早到晚都很癢,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而且手、脖子、臉部、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常被誤認為傳染病,不但嚴重影響心情、自信,也會干擾工作、社交。

「曾經有家長反應,小朋友在晚上一直抓,常抓到見血、到處都是,每天都得換床單,大人、小孩心情都不好。」林口長庚兒童皮膚科陳冠伃醫師說,因為小朋友在關節處的病灶容易裂開形成傷口,一動就很痛而沒辦法上體育課,也沒辦法跟大家玩在一起,甚至被同學取綽號,若是需要反覆住院,可能影響照顧者的工作,增加經濟的負擔。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已經大幅改變!」鐘文宏醫師表示,早年傳統治療是基本保濕、口服抗組織胺與短效類固醇、外用類固醇藥膏與非類固醇藥膏、照光治療等。近年來,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也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隨著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問世,透過精準治療機轉,有機會讓飽受異膚痛苦的病患幾乎完全恢復,治療成效良好且副作用低,對病人有非常大的幫助。

陳冠伃醫師表示,傳統免疫抑制劑發揮效果時間有的需要幾週、有的幾個月,病人也會顧慮相關副作用,所以經常不願意吃藥。現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就明顯快很多,副作用降低,病患接受度較高,也較有信心持續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鐘文宏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所謂的抗體藥物,採用針劑注射。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是 JAK 抑制劑,目前上市三款,採用口服方式,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便利性較高。此外,JAK 抑制劑透過抑制促進發炎相關的機轉,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對於 B 細胞、T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保護力較不受影響,相對安全。

鐘文宏醫師據臨床經驗說明,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療效都很好!大概有 6 至 7 成病人的皮膚病灶可達 7 成以上改善。兩者副作用有些差異,不過整體都比傳統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安全很多。現今治療的多元發展,讓異位性皮膚炎有更多的改善空間,是病患一大福音。

談到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或生物製劑時,很多患者會擔心副作用,鐘文宏醫師補充,傳統治療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更明顯,有些甚至會造成白血球降低,增加感染風險。基本上,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大幅提升,較能長期使用與控制。只要遵照醫師建議,按時回診,不用太過擔憂。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後,大概隔天起就能明顯止癢,經過 1 至 2 週後,整體膚況會改善很多。」鐘文宏醫師說,「對一個長期搔抓、癢到睡不著的病患而言,明顯感受治療差異,不論是心理負擔降低、睡眠與生活品質皆大幅提升。在過去 20 年,大家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用類固醇的迷思,應該要慢慢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冠伃醫師補充,一旦癢感被解決且皮膚看起來跟一般人相同,病患就可以回歸正常學習、考試、社交、工作。家長不用再擔心正值 12 至 18 歲升學重要階段的孩子晚上睡不好。由此可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對青少年患者的幫助。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抗戰,所以要盡量使用不會增加肝、腎負擔的藥物,同時減少接觸過敏原。鐘文宏醫師叮嚀,例如:對塵蟎過敏,就要注意環境清潔。夏天悶熱,要避免從事容易流汗的運動,減少皮膚刺激。冬天乾燥,就要注意皮膚保濕。

陳冠伃醫師提醒,皮膚的保養很重要,洗完澡要全身擦上乳液/霜保濕,讓皮膚有效修復、建立健康的保護膜,對抗外界刺激,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用特別進補。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大多都是暫時性、可以恢復的,例如長痘痘、長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若有任何狀況,請提早回診反應。

現在,大里仁愛醫院亦有多位異位性皮膚炎專家醫師,如鐘文宏部長、陳冠伃醫師與顏璽醫師共同為病友提供完善診療與治療建議,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穩定治療與追蹤,才能維持病況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456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關節,還可能引發肺纖維化
careonline_96
・2022/05/26 ・210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最近常咳嗽,能不能開點咳嗽藥給我?」50 多歲的張女士問,她是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長期在門診追蹤治療。

「咳多久了?」醫師問。

「咳了 2、3 個禮拜,可能有感冒吧。」

「咳嗽遲遲沒好轉可能不是單純感冒,要做檢查喔。」醫師謹慎地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肺功能變差,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的肺纖維化,於是便開始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許寶寶醫師回憶,「患者本來講話就會咳嗽,走路也容易喘,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咳嗽的狀況漸漸改善,且比較不會喘。大約六個月後,患者已經可以爬樓梯,讓她非常開心,也願意持續接受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害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許寶寶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發生在 30 至 50 歲女性,有家族病史、抽菸的人較容易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手指的關節和手腕、手肘、肩膀、膝蓋、腳踝被免疫系統攻擊而持續發炎、腫脹、疼痛。許寶寶醫師指出,患者早上起床時會感到關節僵硬,且僵硬持續一個小時以上。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體內各個器官也可能會遭到攻擊,包括眼睛、心臟、血管、腎臟、肺臟、神經等都可能受到影響。許寶寶醫師強調,千萬不能只看關節炎,其他器官也要仔細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肺臟發炎、肺纖維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當肺臟遭到攻擊時,可能出現間質性肺炎,許寶寶醫師說,倘若放任肺臟反覆發炎,便會形成許多纖維組織,進而導致肺纖維化,讓肺臟失去彈性,無法完成氣體交換的任務。

肺纖維化將嚴重影響肺功能,患者很容易喘,運動耐受度很差,使生活品質惡化,工作能力下降,許寶寶醫師指出,患者因為會喘,日常生活可能需要使用氧氣,不要說上班,恐怕連做家事都有困難。

「麻煩的是,患者往往對肺纖維化沒有病識感。」許寶寶醫師說,「因為患者不曉得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影響肺臟,所以醫師都會反覆提醒並提高警覺,看診的時候,不只看關節,還要仔細詢問,平常是否會乾咳、咳個不停。」

「這種咳嗽不是感冒!」許寶寶醫師強調,「感冒大概一個禮拜就會痊癒,如果咳嗽一個禮拜以上還沒改善,就要進行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纖維化初期難以單就胸部 X 光片評斷,假使持續咳嗽,或是聽診患者的後背下肺葉處發現有異常連續性爆裂音時,便得懷疑肺纖維化的可能並安排胸部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現肺纖維化,建議要每三到六個月定期檢查肺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重點提醒

及早發現肺纖維化,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盡量保留肺功能,一方面要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全身性發炎反應,另一方面要針對肺纖維化,減緩肺纖維化的進展。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面,患者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目前的藥物選擇有很多,許寶寶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疾病嚴重度,輕度、中度、重度來選擇藥物,可使用針劑或口服藥治療。

針對肺纖維化,目前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能夠抑制與纖維化相關之生長因子,避免纖維組織過度增生。許寶寶醫師說,肺臟衰竭跟腎臟衰竭不一樣,腎臟衰竭還可以利用機器洗腎,至於肺臟衰竭,身體便無法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而讓患者愈來越喘,容易導致失能、甚至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纖維化會對肺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越早察覺,越早接受治療,越能保留肺臟功能,維持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

貼心小提醒

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較過去進步許多,治療成效大幅提升,許寶寶醫師說,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便能減少關節變形、失能的機會。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害關節,還會導致肺臟發炎,甚至肺纖維化,患者要提高警覺,建議定期檢查肺功能,若有咳嗽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檢查,適時接受抗肺纖維化藥物的治療。

日常生活中,請記得接種疫苗,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地方,以降低肺部感染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2

8
1

文字

分享

2
8
1
「生物相似藥」不只能治病,也讓更多人受惠——長庚醫院血液科主任張鴻醫師專訪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1/09/06 ・340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台灣諾華 協助刊登。

  • 作者/許君咏

生物相似藥以較低的價格,提供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仿的治療能力。像癌症需要長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或控制病情的慢性病,如果使用生物相似藥的話,不僅能減輕病患的負擔,健保也才能走得長久。

「可是,生物相似藥不是原廠生產的。」這是許多人最後不選擇生物相似藥的原因,認為原廠生物製劑,一定比生物相似藥來得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針對這個問題,長庚醫院血液科主任張鴻醫師說:「難道原廠的,就一定比副廠好嗎?」他表示修車時,如果師傅問你要換「原廠」還是「副廠」零件,你會怎麼回答?相信價格與性能交織的 CP 值,會是你很在意的點。

究竟,非原廠出產的生物相似藥,真的比原廠的生物製劑來得差嗎?還是說這其實是「原廠迷思」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怎麼會有「非原廠藥」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exels

在藥品專利過期之後?原廠藥與學名藥、生物製劑與生物相似藥

藥物的研發歷程很長,需要經過漫長研發以及臨床試驗,從實驗室到動物實驗、人體實驗等,才能和各國家主管機構申請藥證,這樣擁有專利的「原廠藥」,在其專利有效的期間,其他廠商不得生產、仿製。而非原廠藥、或是我們有時會聽到的「學名藥」,是指在原廠藥專利到期後,其他有能力製造的廠商便可以生產,到醫療市場銷售以及提供醫師作為處方。

張醫師舉例,在一百多年前便已存在的阿斯匹靈,過去是由德國的拜耳藥廠生產,但時間拉到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阿斯匹靈,不會有人在意它是不是原廠藥,因為成分、內容都是一樣的。事實上,許多藥在專利到期後,便會有其他藥廠製造。

在解釋完原廠藥與學名藥後,張醫師也特別說明「原廠藥」並非是指「來自原廠的藥物」。在藥品分類中,「原廠藥」特指「在專利內,可經由化學方法合成的藥品」,例如阿斯匹靈的成份為乙醯柳酸,是能透過化學方法合成的化合物。而這些「原廠藥」在專利到期後,就會成為「學名藥」,開放給其他藥廠製造。

不過,並不是所有藥品都能透過化學方法合成出來。某些疾病是由特定的「發炎因子」所導致,要阻止發炎因子作祟,必須透過生物科技研發出的抗體來中和發炎因子,這種藥品則稱為「生物製劑」,必須透過相對複雜的生物技術才能製造。

舉例來說,我們近期常聽到的「標靶治療」,顧名思義便是找到標的進行治療,例如B細胞淋巴瘤,B細胞會表現一個叫「CD20」的抗原,因此研發對抗 CD20 的抗體,便是一種標靶治療,而抗體是一種蛋白質,因此我們便可以利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張醫師說明:「許多癌症都有特定抗原或是蛋白表現,而我們針對此種表現研發生物製劑與其對抗,當此種生物製劑專利到期後,其他藥廠所製造的產品便稱為標靶治療的『生物相似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生物製劑也常被用來治療「免疫性疾病」,因這類型的疾病經常引起發炎反應,會表現出細胞酵素,且經常為一個反應觸發另一個反應,使發炎反應越來越嚴重,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生物製劑之中的蛋白質阻斷細胞酵素,在其中一個訊號端阻絕一連串的反應。

因此,生物製劑及生物相似藥大多用於「癌症治療」以及「免疫性疾病」,以及一部分「癌症輔助治療」與蛋白質有關的治療等。

為何要選擇「生物相似藥」?它可靠嗎?

無論藥品是否來自原廠,大家最重視的不外乎是安全性與治療效果。原廠藥與生物製劑是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才取得專利與使用許可,那生物相似藥在上市之前有經過臨床試驗嗎?到底要多相似才能稱為「生物相似藥」呢?

在上市之前,生物相似藥與生物製劑審核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生物製劑已經在市場上有二十年之久,因此生物相似藥的審核著重在結構與原本生物製劑的相似度,以及對同一症狀的療效如何。

首先,必須比對生物相似藥的蛋白質序列及結構,必須和原本的生物製劑完全一樣。此外,蛋白質有不同層級的結構,例如次級結構的折疊方式也要完全相同,以及附著在蛋白質上的醣基會影響功能,也必須在不同層級的結構上達到一定程度相似,才能被稱為「生物相似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醫師說:「生物相似藥研發時,有極大的成本是投資在實驗室端的合成分析,因為必須確認成品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等,和參考品的相似程度達到標準。」此外,生物相似藥仍須經過短期的臨床試驗,確認安全性以及療效,才能夠核准上市。

張醫師解釋,目前生物相似藥在臺灣只是一個開端,它的發展其實並不久遠,以「B細胞淋巴瘤」為例,它的生物製劑研發大約是二十多年前,待第一波的蛋白質生物製劑專利到期,才會有所謂的「生物相似藥」出現。

而近幾年許多第一波生物製劑的專利才漸漸到期,目前臺灣核可表列的生物相似藥,雖然看似不多,「但是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會有越來越多生物相似藥出現。因為原本的生物製劑已經在專利期間獨霸二十年了,證明它是有需求的,目前大小藥廠皆有在生產生物相似藥,因此生物相似藥的興起是指日可待的。」張醫師說明。

歐洲目前至少有一半的市場是生物相似藥所佔據,這幾年也越來越多人在討論藥物價格太高,然而價格高最主要的成本都是來自新藥。

張醫師說:「因此如果沒有生物相似藥,未來的藥價只會越來越高,所以在歐美國家是非常鼓勵生物相似藥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任何治療,必須要讓病人負擔得起。」生物相似藥的問世,若能夠在與原廠藥相同療效的前提下,同時減輕病患與其家屬的負擔,對於醫療平等來說會是一大進步。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任何治療,必須要讓病人負擔得起。」圖/Pixabay

但「生物相似藥」的推廣在醫療現場也常遇到難關。

張醫師坦言,最大的障礙其實是民眾的信任度,即使是在結構、成份一樣的學名藥及原廠藥之間選擇時,大多數民眾還是會選擇原廠藥,一部分原因和健保給付有關,民眾不論選擇何者,自費負擔是差不多的。但是有些疾病療程健保並非全部給付,如同前面提到的「B 細胞淋巴瘤」,在一個療程中,使用原廠藥大約需自費五至六萬元,使用生物相似藥則只需三萬五千元,幾個療程加總之下,原廠藥與生物相似藥的總花費差異可以大至十幾萬元左右。

醫病溝通——與病人共同做決定

在醫師與民眾知識的資訊不對等之下,醫師該如何和病患進行溝通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醫師強調,現在醫療重視的事情是「與病患共同做決定」,因此醫生的責任也包含讓病人知道有哪些選擇,重要的是「公正」與「溝通」,應該客觀地和病人說明,再與他共同做決定。醫生根據學術論文、主關機關的資料等科學根據,將治療與藥物的療效提供給患者與家屬參考。

張醫師說:「醫療訴諸於人性,溝通的重點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很多時候病人無法在當下接受如此大量的資訊,因此我會給病人一些時間做決定,讓病患有空間來了解疾病、了解他的選擇,也能夠提高病人對治療的信任感。」

在執業多年後,張醫師表示,他年輕時總會意氣風發地想成為「英雄」,想給病人最好的治療,然而什麼是「最好的治療」呢?現在的他,最珍視的是如何「幫助」病人,設身處地的思考病人的需求,讓病人尋求醫療資源治療疾病的同時,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因此提供更多安心的治療選擇,才能真正「與病人共同做決定」。

在幫助病人的過程中,生物相似藥便成為其中重要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andoz 自 2006 年起,陸續取得歐盟 EMA、美國 FDA、臺灣 TFDA 的第一個生物相似性藥品核准, 十五年來持續深耕臨床,作為生物相似性藥品的領導品牌,期盼未來能幫助更多的患者。


更多生物相似藥的精采內容,請聽:藥品大補帖來啦!一次解析生物相似藥品!ft. 長庚醫院血液科主任張鴻【科科聊聊EP51】

所有討論 2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