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節痛貼藥布就會好嗎?類風濕性關節炎成隱憂

careonline_96
・2020/01/05 ・246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有多處關節的腫痛,嚴重甚至會變形,影響日常生活,然而在疾病初期因為關節沒有變形,患者容易輕忽,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工作疲勞、退化、痛風等,自行買藥而延誤就醫。

衛福部桃園醫院風濕免疫科曾國森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常見的症狀是手部小關節的腫痛、腫脹,病患通常在晨間會感到手部僵硬,也有部分發生在腕部、膝蓋、腳踝,手腳任何一個關節都有可能被侵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發生在成年人,包括幼童、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也可能罹患。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有哪些?各有哪些優、缺點?

曾國森醫師解釋道,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類藥物是「症狀治療」,即常見的消炎止痛藥、類固醇,這類藥的好處就是在服用初期,就會明顯感受到效果,但是只是減緩症狀,並沒有針對病症的原因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所以第二類藥物是「免疫調節」,這類藥物作用較慢,大概需要幾個禮拜、幾個月,才會看到明顯的效果。「免疫調節」又分兩種,包括傳統的免疫調節劑,還有近年來發展出來的生物製劑。

一般來說通常會兩大類藥物一起搭配使用,不過很多病患感到疑惑「為什麼要使用那麼多藥物?」

曾國森醫師說明,症狀緩解的藥,效果來的快,但是它只有控制症狀。免疫調節的藥物效果較慢,但是最終還是要靠免疫調節藥物才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初期通常是消炎止痛藥、搭配類固醇、再搭配免疫調節藥物。

免疫調節方面,傳統藥物叫做「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DMARDs)」,這類藥物是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流,優點是可以調節體內免疫異常失調的狀況,經過免疫調節後,讓類風濕性關節炎得到控制,進而減少消炎止痛藥,甚至不用吃類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缺點是因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有些病人會比較容易感染。另外這類藥物,可能對肝臟功能、腎臟功能、骨髓功能有影響,且接受治療時藥物顆數比較多。

臨床上是否有患者因為治療時的副作用與不適感而不願意服藥?

曾國森醫師指出,這是造成病患醫從性不好,或是疾病控制不好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會因為擔心肝臟功能、腎臟功能受影響,而不願意按指示服藥。或者因為嘴巴破、頭暈、色素沉著、視網膜病變等可能的副作用,而選擇不吃藥,甚至有些患者領了藥連吃都還沒吃,看到藥袋上面所列出來的副作用就打退堂鼓,這也是臨床上常會遇到的事情。

曾經有位 70 多歲個性倔強的老先生,因為作用效果慢,便認為 DMARDs 沒效,只願意服用馬上見效的消炎止痛藥物跟類固醇,拒絕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半年後關節骨頭已遭破壞、嚴重變形,並引起多項併發症,到後來就醫都是坐輪椅。提醒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遵照醫師的建議服藥,以減少併發症。

生物製劑的作用是什麼?有哪些優、缺點?

生物製劑是近幾年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進展。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有多種生物製劑,作用機轉包括抑制 T 細胞、抑制 B 細胞、或者阻斷誘發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國森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優點是有機會幫助患者達到完全緩解,消除關節疼痛、或使發炎指數回歸正常。可採定期施打方式給藥,相當方便,針對使用口服藥物沒有達到理想病程控制的患者,醫師可協助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而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吞藥相對困難,因此可能會建議使用針劑,不僅方便且效果良好,有機會達到完全緩解。

所有藥物都有其副作用,生物製劑會降低部分免疫力,患者較容易遭受感染,要注意肺結核潛伏、B 型肝炎、C 型肝炎等問題,治療過程中若欲施打疫苗,必須是非活性疫苗,像是流感疫苗,不能施打活性減毒疫苗,例如帶狀皰疹疫苗。如果有這類疑惑,可以先跟醫師討論,再決定何時施打疫苗。

另外,生物製劑雖然不經由肝臟或腎臟代謝,對人體副作用較小,但是仍有少部分病患要注意肝臟功能與膽固醇數值。治療過程中要追蹤白血球、血小板指數,還有,打針的地方可能有注射反應,這是比較常見的局部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動注射器怎麼用?要注意什麼?

由於生物製劑可採注射方式給藥,為了提升方便性,已陸續製成自動注射器。自動注射器有點類似胰島素注射器,事先將每次該用的藥量裝入注射器裡,只要按照注射器的指示操作,按一下藥物就會自動打到皮下,注射完畢針頭會自動回縮。

不需要抽藥、不需要煩惱施打速度,注射器完全自動操作。病患可將注射器帶回家,時間到再自行注射,通常是一、兩個禮拜,或一個月才施打一次,所以病患的便利性、遵從性,會比傳統口服藥來的好。

曾國森醫師表示,看診時醫院會準備該次所需用量,讓病患用保溫袋保存藥物,帶回家好好存放,施打的時候依照施打量拿出來一次打一針,之後再把剩下的空殼帶回醫院處理,對病患來講的確是相當方便。

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時,需要吃藥嗎?

在臨床上,醫師都建議使用生物製劑的時候最好要搭配口服免疫調節藥,因為兩者合併使用的效果,會比單獨使用生物製劑來的好,不過也有可以單獨使用的生物製劑,可以給對傳統免疫調節藥耐受性差、過敏、或者副作用較嚴重的患者使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醫學進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長足的進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提升生活品質!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中外製藥協助刊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51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癢到崩潰!破解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迷思與對策
careonline_96
・2025/01/15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 20 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生物製劑。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簡稱 CSU)」是一種常見的免疫疾病,其發生率約為1%,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以 20 至 40 歲較為常見。根據統計,女性患者比男性多,比例約為 2:1。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主要與肥大細胞的過度活化有關,肥大細胞會釋放組織胺,而引發蕁麻疹反應。林尚宏醫師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發作不需要明確的外部觸發因素,不過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會因某些食物或環境因素惡化,例如海鮮、含有高組胺的食物(加工肉品、發酵食品)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時,全身各處的皮膚會散布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劇烈搔癢的發紅膨疹,類似被蚊蟲叮咬後的紅腫反應,讓患者極度不適。林尚宏醫師說,這些紅疹通常會自行消退,不過可能在其他部位再次出現。如果紅疹反覆出現並持續 6 週以上,便符合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定義。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癢到凍未條
圖/照護線上

「發作時,患者常會描述像全身爬滿螞蟻、需要很多隻手來抓癢。」林尚宏醫師說,「因為搔癢難耐,患者皮膚上常會出現抓痕,常抓到破皮流血,非常困擾。」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症狀會干擾睡眠、學習、工作、社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林尚宏醫師說,不時反覆發作的蕁麻疹讓患者感到壓力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現顯著正相關。若有蕁麻疹反覆發作的狀況,建議儘快就醫治療。

一般而言,醫師會根據臨床症狀與病史來診斷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林尚宏醫師說,少部分患者可能合併與甲狀腺、自體免疫問題相關的症狀,而會安排抽血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重點提醒
圖/照護線上

「很多患者認為蕁麻疹與特定食物或環境因子有關,因此會要求進行全面過敏測試。」林尚宏醫師說,「實際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一種自發性疾病,不需要特定的外部觸發因素。進行過敏原檢測通常無法找到病因,對於診斷和治療的幫助有限,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焦慮。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處理重點應是症狀管理和控制疾病發作,而非過度依賴檢查或頻繁換醫師。」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解析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分為幾個階段,一線治療會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二線治療會增加第二代抗組織胺至四倍,大約 50% 的患者在使用抗組織胺後,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策略
圖/照護線上

若第二線的治療無法控制症狀,便可考慮使用進入第三線及第四線治療。林尚宏醫師說,有機會更積極的改善蕁麻疹症狀。

也提醒患者,類固醇只適合於急性發作時短期使用,若長期使用,可能出現月亮臉、水牛肩、中樞型肥胖、下肢水腫等副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尚宏醫師提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讓患者非常困擾的疾病,不過現在的治療工具已經可以有效緩解症狀,多數患者可以把疾病控制穩定。請與醫師密切配合,積極接受治療。

筆記重點整理

  •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主要與肥大細胞的過度活化有關,不需要明確的外部觸發因素,不過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會因某些食物或環境因素惡化,例如海鮮、含有高組胺的食物(加工肉品、發酵食品)等。
  •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時,全身各處的皮膚會散布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劇烈搔癢的發紅膨疹,讓患者極度不適。這些紅疹通常會自行消退,不過可能在其他部位再次出現。如果紅疹反覆出現並持續6週以上,便符合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定義。
  •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一種自發性疾病,進行過敏檢測通常無法找到病因,對於診斷和治療的幫助有限,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焦慮。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處理重點應是症狀管理和控制疾病發作,而非過度依賴檢查或頻繁換醫師。
  •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分為幾個階段,一線治療會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如果患者對標準劑量的抗組織胺反應不佳,醫師會嘗試調整劑量,部分患者的症狀能夠獲得控制。
  • 若第二代抗組織胺無法控制症狀,便可考慮更積極治療,有機會改善蕁麻疹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1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MOSD 病友的救命藥:新型生物製劑能否擺脫給付束縛?
careonline_96
・2024/12/18 ・231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罕見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復發率高,每次復發都可能因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導致失明或癱瘓。2023 年 10 月,健保核准兩款新型生物製劑給付,為病友帶來治療希望。然而,嚴格的給付條件讓許多病友被排除,從「無藥可用」的絕望轉為「有藥難用」的無奈。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期盼放寬給付,讓更多 NMOSD 病友免於復發的恐懼。

NMOSD(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視神經與脊髓,造成失明、四肢無力,甚至癱瘓。根據統計,國內 NMOSD 患者中有 7 至 9 成為女性,發病年齡集中於 40 至 50 歲。由於許多患者依然肩負家庭主要照顧責任及經濟來源,一旦疾病復發,除了對患者本身的健康構成威脅,也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與挑戰。

周中興主任提到,一名病人在六年前被診斷為 NMOSD,由於當時缺乏有效治療選擇,只能依賴大量的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然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卻使病人併發肺膿瘍和呼吸衰竭,經歷加護病房搶救才保住性命。幸運的是,三年前這位病患開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的恩慈治療,病情逐漸好轉,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得到顯著改善。

什麼是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
圖/照護線上

新藥救命!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改變 NMOSD 病友生命

回顧過去一年,健保署核准給付兩款新型生物製劑,讓近百位 NMOSD 病友重獲新生。周中興主任說明,「新藥可有效降低約 70% 至 90% 的復發率,讓病友擺脫無法預測的復發陰影,對病情控制及病友的心理健康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無疑是重大突破。」一名病友因多次復發需仰賴輪椅代步,甚至連簽名都無法握筆,在接受新型單株抗體生物製劑治療約半年後,已能短暫行走、手部運動能力明顯改善,且近三年定期回診均未復發,讓病友與家屬都深受鼓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僅 30 歲的病友阿簡也分享,過去因爲無法預測何時會復發,連短途旅行都要攜帶大量口服藥,感到背痛或腳無力就會非常緊張,擔心下一刻發作就會失明或癱瘓。「我非常幸運,在確診 NMOSD 初期就獲得新藥給付,自從使用生物製劑控制復發風險後,不只順利重回職場,甚至敢和朋友出國旅行。」她直言,用藥後感覺生活踏實多了,不只是身體症狀上的改善,更是心理上的解脫。

單株抗體生物製劑顯著降低復發率
圖/照護線上

擺脫復發陰影 病友期盼更人性的健保給付標準

「然而,目前健保對 NMOSD 患者的治療給付條件過於嚴格。」周中興主任表示,僅有一年內復發兩次以上且需住院治療的患者才能獲得給付,全台近八成 NMOSD 病友仍只能依賴類固醇、血漿置換及免疫抑制劑等傳統療法。這些療法不僅副作用明顯,可能導致感染、骨質疏鬆等問題,更無法有效避免復發,讓患者如同活在不定時炸彈的陰影之中,受到心理與生理的雙重折磨。

周中興主任透露,許多病友明知傳統治療治標不治本,但因為無法負擔自費用藥,不得不接受。他呼籲政府應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讓更多病友有機會使用能夠有效預防復發、且副作用相對較少的新型生物製劑。病友阿簡也感慨地說,得知大多數病友因給付條件被排除在外,心中非常難過,她說:「希望政策制定者聽到罕病病友的心聲,因為我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了,健保是我們最後的希望與機會。」

與其他罕病相比,NMOSD 及早治療可大幅提升病友生活品質,用藥的性價比高。周中興主任呼籲,政府應借鑑國外成功經驗,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讓更多病友能及時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不僅能減少復發對病友身心的衝擊,還能提升台灣整體醫療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國際早就有共識!NMOSD 健保給付應與全球接軌

賴清德總統自上任以來,多次強調推動以「減少不健康年數、延長平均餘命」為核心的醫療政策,對於罕見疾病的治療與管理,尤其 NMOSD 這類高復發率、且會迅速導致失能的疾病,是亟需關注的議題。

周中興主任提醒,國際間對 NMOSD 的治療指引已有共識,闡明及早介入、預防復發的重要性。」台灣應該借鑑國際成功經驗,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讓更多病友在失明或癱瘓等不可逆後遺症發生前及時用藥,保持正常生活,這不僅是對病友生命品質的保障,呼應「健康台灣」的政策願景,更符合現行國際治療標準,也對醫療資源的整體使用效益有正面影響。周主任強調:「我們要為病友爭取的,是早一步治療的機會,而不是晚一步的遺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1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10
0

文字

分享

1
10
0
異位性皮膚炎最新治療——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careonline_96
・2022/07/05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早到晚都很癢,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而且手、脖子、臉部、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常被誤認為傳染病,不但嚴重影響心情、自信,也會干擾工作、社交。

「曾經有家長反應,小朋友在晚上一直抓,常抓到見血、到處都是,每天都得換床單,大人、小孩心情都不好。」林口長庚兒童皮膚科陳冠伃醫師說,因為小朋友在關節處的病灶容易裂開形成傷口,一動就很痛而沒辦法上體育課,也沒辦法跟大家玩在一起,甚至被同學取綽號,若是需要反覆住院,可能影響照顧者的工作,增加經濟的負擔。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已經大幅改變!」鐘文宏醫師表示,早年傳統治療是基本保濕、口服抗組織胺與短效類固醇、外用類固醇藥膏與非類固醇藥膏、照光治療等。近年來,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也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隨著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問世,透過精準治療機轉,有機會讓飽受異膚痛苦的病患幾乎完全恢復,治療成效良好且副作用低,對病人有非常大的幫助。

陳冠伃醫師表示,傳統免疫抑制劑發揮效果時間有的需要幾週、有的幾個月,病人也會顧慮相關副作用,所以經常不願意吃藥。現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就明顯快很多,副作用降低,病患接受度較高,也較有信心持續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鐘文宏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所謂的抗體藥物,採用針劑注射。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是 JAK 抑制劑,目前上市三款,採用口服方式,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便利性較高。此外,JAK 抑制劑透過抑制促進發炎相關的機轉,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對於 B 細胞、T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保護力較不受影響,相對安全。

鐘文宏醫師據臨床經驗說明,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療效都很好!大概有 6 至 7 成病人的皮膚病灶可達 7 成以上改善。兩者副作用有些差異,不過整體都比傳統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安全很多。現今治療的多元發展,讓異位性皮膚炎有更多的改善空間,是病患一大福音。

談到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或生物製劑時,很多患者會擔心副作用,鐘文宏醫師補充,傳統治療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更明顯,有些甚至會造成白血球降低,增加感染風險。基本上,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大幅提升,較能長期使用與控制。只要遵照醫師建議,按時回診,不用太過擔憂。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後,大概隔天起就能明顯止癢,經過 1 至 2 週後,整體膚況會改善很多。」鐘文宏醫師說,「對一個長期搔抓、癢到睡不著的病患而言,明顯感受治療差異,不論是心理負擔降低、睡眠與生活品質皆大幅提升。在過去 20 年,大家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用類固醇的迷思,應該要慢慢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冠伃醫師補充,一旦癢感被解決且皮膚看起來跟一般人相同,病患就可以回歸正常學習、考試、社交、工作。家長不用再擔心正值 12 至 18 歲升學重要階段的孩子晚上睡不好。由此可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對青少年患者的幫助。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抗戰,所以要盡量使用不會增加肝、腎負擔的藥物,同時減少接觸過敏原。鐘文宏醫師叮嚀,例如:對塵蟎過敏,就要注意環境清潔。夏天悶熱,要避免從事容易流汗的運動,減少皮膚刺激。冬天乾燥,就要注意皮膚保濕。

陳冠伃醫師提醒,皮膚的保養很重要,洗完澡要全身擦上乳液/霜保濕,讓皮膚有效修復、建立健康的保護膜,對抗外界刺激,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用特別進補。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大多都是暫時性、可以恢復的,例如長痘痘、長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若有任何狀況,請提早回診反應。

現在,大里仁愛醫院亦有多位異位性皮膚炎專家醫師,如鐘文宏部長、陳冠伃醫師與顏璽醫師共同為病友提供完善診療與治療建議,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穩定治療與追蹤,才能維持病況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551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