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節痛貼藥布就會好嗎?類風濕性關節炎成隱憂

careonline_96
・2020/01/05 ・246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有多處關節的腫痛,嚴重甚至會變形,影響日常生活,然而在疾病初期因為關節沒有變形,患者容易輕忽,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工作疲勞、退化、痛風等,自行買藥而延誤就醫。

衛福部桃園醫院風濕免疫科曾國森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常見的症狀是手部小關節的腫痛、腫脹,病患通常在晨間會感到手部僵硬,也有部分發生在腕部、膝蓋、腳踝,手腳任何一個關節都有可能被侵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發生在成年人,包括幼童、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也可能罹患。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有哪些?各有哪些優、缺點?

曾國森醫師解釋道,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類藥物是「症狀治療」,即常見的消炎止痛藥、類固醇,這類藥的好處就是在服用初期,就會明顯感受到效果,但是只是減緩症狀,並沒有針對病症的原因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所以第二類藥物是「免疫調節」,這類藥物作用較慢,大概需要幾個禮拜、幾個月,才會看到明顯的效果。「免疫調節」又分兩種,包括傳統的免疫調節劑,還有近年來發展出來的生物製劑。

一般來說通常會兩大類藥物一起搭配使用,不過很多病患感到疑惑「為什麼要使用那麼多藥物?」

曾國森醫師說明,症狀緩解的藥,效果來的快,但是它只有控制症狀。免疫調節的藥物效果較慢,但是最終還是要靠免疫調節藥物才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初期通常是消炎止痛藥、搭配類固醇、再搭配免疫調節藥物。

免疫調節方面,傳統藥物叫做「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DMARDs)」,這類藥物是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流,優點是可以調節體內免疫異常失調的狀況,經過免疫調節後,讓類風濕性關節炎得到控制,進而減少消炎止痛藥,甚至不用吃類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缺點是因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有些病人會比較容易感染。另外這類藥物,可能對肝臟功能、腎臟功能、骨髓功能有影響,且接受治療時藥物顆數比較多。

臨床上是否有患者因為治療時的副作用與不適感而不願意服藥?

曾國森醫師指出,這是造成病患醫從性不好,或是疾病控制不好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會因為擔心肝臟功能、腎臟功能受影響,而不願意按指示服藥。或者因為嘴巴破、頭暈、色素沉著、視網膜病變等可能的副作用,而選擇不吃藥,甚至有些患者領了藥連吃都還沒吃,看到藥袋上面所列出來的副作用就打退堂鼓,這也是臨床上常會遇到的事情。

曾經有位 70 多歲個性倔強的老先生,因為作用效果慢,便認為 DMARDs 沒效,只願意服用馬上見效的消炎止痛藥物跟類固醇,拒絕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半年後關節骨頭已遭破壞、嚴重變形,並引起多項併發症,到後來就醫都是坐輪椅。提醒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遵照醫師的建議服藥,以減少併發症。

生物製劑的作用是什麼?有哪些優、缺點?

生物製劑是近幾年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進展。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有多種生物製劑,作用機轉包括抑制 T 細胞、抑制 B 細胞、或者阻斷誘發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國森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優點是有機會幫助患者達到完全緩解,消除關節疼痛、或使發炎指數回歸正常。可採定期施打方式給藥,相當方便,針對使用口服藥物沒有達到理想病程控制的患者,醫師可協助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而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吞藥相對困難,因此可能會建議使用針劑,不僅方便且效果良好,有機會達到完全緩解。

所有藥物都有其副作用,生物製劑會降低部分免疫力,患者較容易遭受感染,要注意肺結核潛伏、B 型肝炎、C 型肝炎等問題,治療過程中若欲施打疫苗,必須是非活性疫苗,像是流感疫苗,不能施打活性減毒疫苗,例如帶狀皰疹疫苗。如果有這類疑惑,可以先跟醫師討論,再決定何時施打疫苗。

另外,生物製劑雖然不經由肝臟或腎臟代謝,對人體副作用較小,但是仍有少部分病患要注意肝臟功能與膽固醇數值。治療過程中要追蹤白血球、血小板指數,還有,打針的地方可能有注射反應,這是比較常見的局部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動注射器怎麼用?要注意什麼?

由於生物製劑可採注射方式給藥,為了提升方便性,已陸續製成自動注射器。自動注射器有點類似胰島素注射器,事先將每次該用的藥量裝入注射器裡,只要按照注射器的指示操作,按一下藥物就會自動打到皮下,注射完畢針頭會自動回縮。

不需要抽藥、不需要煩惱施打速度,注射器完全自動操作。病患可將注射器帶回家,時間到再自行注射,通常是一、兩個禮拜,或一個月才施打一次,所以病患的便利性、遵從性,會比傳統口服藥來的好。

曾國森醫師表示,看診時醫院會準備該次所需用量,讓病患用保溫袋保存藥物,帶回家好好存放,施打的時候依照施打量拿出來一次打一針,之後再把剩下的空殼帶回醫院處理,對病患來講的確是相當方便。

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時,需要吃藥嗎?

在臨床上,醫師都建議使用生物製劑的時候最好要搭配口服免疫調節藥,因為兩者合併使用的效果,會比單獨使用生物製劑來的好,不過也有可以單獨使用的生物製劑,可以給對傳統免疫調節藥耐受性差、過敏、或者副作用較嚴重的患者使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醫學進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長足的進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提升生活品質!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中外製藥協助刊登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0
0

文字

分享

1
10
0
異位性皮膚炎最新治療——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careonline_96
・2022/07/05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早到晚都很癢,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而且手、脖子、臉部、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常被誤認為傳染病,不但嚴重影響心情、自信,也會干擾工作、社交。

「曾經有家長反應,小朋友在晚上一直抓,常抓到見血、到處都是,每天都得換床單,大人、小孩心情都不好。」林口長庚兒童皮膚科陳冠伃醫師說,因為小朋友在關節處的病灶容易裂開形成傷口,一動就很痛而沒辦法上體育課,也沒辦法跟大家玩在一起,甚至被同學取綽號,若是需要反覆住院,可能影響照顧者的工作,增加經濟的負擔。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已經大幅改變!」鐘文宏醫師表示,早年傳統治療是基本保濕、口服抗組織胺與短效類固醇、外用類固醇藥膏與非類固醇藥膏、照光治療等。近年來,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也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隨著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問世,透過精準治療機轉,有機會讓飽受異膚痛苦的病患幾乎完全恢復,治療成效良好且副作用低,對病人有非常大的幫助。

陳冠伃醫師表示,傳統免疫抑制劑發揮效果時間有的需要幾週、有的幾個月,病人也會顧慮相關副作用,所以經常不願意吃藥。現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就明顯快很多,副作用降低,病患接受度較高,也較有信心持續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鐘文宏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所謂的抗體藥物,採用針劑注射。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是 JAK 抑制劑,目前上市三款,採用口服方式,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便利性較高。此外,JAK 抑制劑透過抑制促進發炎相關的機轉,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對於 B 細胞、T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保護力較不受影響,相對安全。

鐘文宏醫師據臨床經驗說明,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療效都很好!大概有 6 至 7 成病人的皮膚病灶可達 7 成以上改善。兩者副作用有些差異,不過整體都比傳統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安全很多。現今治療的多元發展,讓異位性皮膚炎有更多的改善空間,是病患一大福音。

談到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或生物製劑時,很多患者會擔心副作用,鐘文宏醫師補充,傳統治療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更明顯,有些甚至會造成白血球降低,增加感染風險。基本上,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大幅提升,較能長期使用與控制。只要遵照醫師建議,按時回診,不用太過擔憂。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後,大概隔天起就能明顯止癢,經過 1 至 2 週後,整體膚況會改善很多。」鐘文宏醫師說,「對一個長期搔抓、癢到睡不著的病患而言,明顯感受治療差異,不論是心理負擔降低、睡眠與生活品質皆大幅提升。在過去 20 年,大家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用類固醇的迷思,應該要慢慢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冠伃醫師補充,一旦癢感被解決且皮膚看起來跟一般人相同,病患就可以回歸正常學習、考試、社交、工作。家長不用再擔心正值 12 至 18 歲升學重要階段的孩子晚上睡不好。由此可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對青少年患者的幫助。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抗戰,所以要盡量使用不會增加肝、腎負擔的藥物,同時減少接觸過敏原。鐘文宏醫師叮嚀,例如:對塵蟎過敏,就要注意環境清潔。夏天悶熱,要避免從事容易流汗的運動,減少皮膚刺激。冬天乾燥,就要注意皮膚保濕。

陳冠伃醫師提醒,皮膚的保養很重要,洗完澡要全身擦上乳液/霜保濕,讓皮膚有效修復、建立健康的保護膜,對抗外界刺激,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用特別進補。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大多都是暫時性、可以恢復的,例如長痘痘、長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若有任何狀況,請提早回診反應。

現在,大里仁愛醫院亦有多位異位性皮膚炎專家醫師,如鐘文宏部長、陳冠伃醫師與顏璽醫師共同為病友提供完善診療與治療建議,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穩定治療與追蹤,才能維持病況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關節,還可能引發肺纖維化
careonline_96
・2022/05/26 ・210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最近常咳嗽,能不能開點咳嗽藥給我?」50 多歲的張女士問,她是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長期在門診追蹤治療。

「咳多久了?」醫師問。

「咳了 2、3 個禮拜,可能有感冒吧。」

「咳嗽遲遲沒好轉可能不是單純感冒,要做檢查喔。」醫師謹慎地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肺功能變差,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的肺纖維化,於是便開始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許寶寶醫師回憶,「患者本來講話就會咳嗽,走路也容易喘,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咳嗽的狀況漸漸改善,且比較不會喘。大約六個月後,患者已經可以爬樓梯,讓她非常開心,也願意持續接受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害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許寶寶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發生在 30 至 50 歲女性,有家族病史、抽菸的人較容易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手指的關節和手腕、手肘、肩膀、膝蓋、腳踝被免疫系統攻擊而持續發炎、腫脹、疼痛。許寶寶醫師指出,患者早上起床時會感到關節僵硬,且僵硬持續一個小時以上。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體內各個器官也可能會遭到攻擊,包括眼睛、心臟、血管、腎臟、肺臟、神經等都可能受到影響。許寶寶醫師強調,千萬不能只看關節炎,其他器官也要仔細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肺臟發炎、肺纖維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當肺臟遭到攻擊時,可能出現間質性肺炎,許寶寶醫師說,倘若放任肺臟反覆發炎,便會形成許多纖維組織,進而導致肺纖維化,讓肺臟失去彈性,無法完成氣體交換的任務。

肺纖維化將嚴重影響肺功能,患者很容易喘,運動耐受度很差,使生活品質惡化,工作能力下降,許寶寶醫師指出,患者因為會喘,日常生活可能需要使用氧氣,不要說上班,恐怕連做家事都有困難。

「麻煩的是,患者往往對肺纖維化沒有病識感。」許寶寶醫師說,「因為患者不曉得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影響肺臟,所以醫師都會反覆提醒並提高警覺,看診的時候,不只看關節,還要仔細詢問,平常是否會乾咳、咳個不停。」

「這種咳嗽不是感冒!」許寶寶醫師強調,「感冒大概一個禮拜就會痊癒,如果咳嗽一個禮拜以上還沒改善,就要進行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纖維化初期難以單就胸部 X 光片評斷,假使持續咳嗽,或是聽診患者的後背下肺葉處發現有異常連續性爆裂音時,便得懷疑肺纖維化的可能並安排胸部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現肺纖維化,建議要每三到六個月定期檢查肺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重點提醒

及早發現肺纖維化,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盡量保留肺功能,一方面要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全身性發炎反應,另一方面要針對肺纖維化,減緩肺纖維化的進展。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面,患者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目前的藥物選擇有很多,許寶寶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疾病嚴重度,輕度、中度、重度來選擇藥物,可使用針劑或口服藥治療。

針對肺纖維化,目前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能夠抑制與纖維化相關之生長因子,避免纖維組織過度增生。許寶寶醫師說,肺臟衰竭跟腎臟衰竭不一樣,腎臟衰竭還可以利用機器洗腎,至於肺臟衰竭,身體便無法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而讓患者愈來越喘,容易導致失能、甚至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纖維化會對肺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越早察覺,越早接受治療,越能保留肺臟功能,維持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

貼心小提醒

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較過去進步許多,治療成效大幅提升,許寶寶醫師說,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便能減少關節變形、失能的機會。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害關節,還會導致肺臟發炎,甚至肺纖維化,患者要提高警覺,建議定期檢查肺功能,若有咳嗽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檢查,適時接受抗肺纖維化藥物的治療。

日常生活中,請記得接種疫苗,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地方,以降低肺部感染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