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Oh Shit! 你了解你的大便嗎? ——《一顆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19/09/03 ・151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便便(或者正經點,可說排泄物)

去上大號常會說是「撇條」、「做蛋糕」或「拉屎」(taking a crap)(最後這個據說源自十九世紀的克拉普馬桶公司〔Thomas Crapper & Co toilets〕,但其實更早就有人這麼說了)。若是取諧音押韻,可以說,來一波雪特(take an Eartha [Kitt])或小噗駕到(take aWilliam [Pitt] or Brad [Pitt])

若說排泄物(糞便)是屁的母親,那麼尿液就是它的兄弟,汗算是它的姊妹,而鼻涕就是它的叔叔。結痂、耳垢、唾液、嘔吐物和肚臍屎都是婚禮或葬禮才會碰面的古怪遠親⋯⋯以上這些證明了生物學/人類學某種程度上可相互隱喻關聯(?)

本篇文章的重點都是 Shits (無誤)圖/pixabay

糞便是代謝後的廢物,也就是消化過程遺留下來的東西,以及身體想要排除的一批其他產物。男性的排便習慣與女性不同,男性平均每週排便 9.2 次,但女性只有 6.7 次;40% 的男性每天撇條一次,女性則為 33%。雖然 7% 的男性每天做兩次或三次蛋糕(敝人不才,原本還以為自己固定一天拉三次是主流派),但只有 4% 的女性如此。而且,有 1% 的女性每週小噗最多才一次,嘖嘖。順帶一提,雪特一般最受歡迎的時間是凌晨,男性會比女性早解決這事。

是什麼成為了糞便?

糞便裡有多種小腸無法吸收(因此留待大腸細菌來使其腐爛)的食物混和在一起,還有多餘及死掉的細菌、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死去的腸道細胞,它們全都順勢被包覆在黏液中,這樣滑出你的屁股時會比較順暢。糞便的成分大致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30% 為不溶性膳食纖維(不可消化的食物,如山梨醇、纖維素、菊糖)
  • 30% 為細菌,有死的也有活的(細菌會持續進行替換)
  • 10∼20% 為無機物,例如磷酸鈣
  • 10∼20% 為油脂,如膽固醇
  • 2∼3% 為蛋白質
  • 腸道壁的死亡細胞
  • 膽紅素,老的紅血球細胞分解時會產生的一種黃色物質
  • 死亡的白血球細胞

每個人的便便各不相同,而且每天的飲食內容、消化系統功能好壞與健康狀態都會使糞便有些變化。雖說排便是人體消化過程相當正常的一環,但安全衛生是我們無時或忘的,裡頭的細菌與病原體本來就不該跑進我們嘴巴或肚子,那樣子的話,麻煩就大了。要記得勤洗手!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除了懸索吊橋、柏油碎石路面與協和式客機,這個分類法也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為人類做出的諸多偉大貢獻之一(讓我們說清楚講明白,stool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糞便)。此分類法是布里斯托皇家醫院 1997 年研發的,這份美妙的列舉名單和 BBC 那依照討厭程度排行的「最叫人不爽髒話」正式列表一樣,是那種你想不到會有人認為應該發明,可整體看來又覺得還好他們有做出來的好東西,裡面的描述還真能打中心坎。比方說,「像香腸或蛇一樣,滑順又柔軟」,唔,這聽起來其實還蠻正常的。你也許會好奇,我就先告訴你好了,我個人最愛第三種類型─「像條香腸,但表面呈現裂紋」。

你的大便屬於哪一型?圖/時報出版提供

你大概正在思考,要這個分類法做什麼,有多少人的大便那麼奇特,值得提出來大聲嚷嚷?

嗯,說出來會嚇到你,糞便型態可歸類為正常的男性只有 61%,女性只有 56%。世上千奇百怪的大便多得是,你覺得正常的玩意兒,或許實際上怪得很,要不是有人真的下功夫弄出這份列表,你大概永遠都不會曉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譯註:take a kit 與 take a pit 和 take a shit 諧音。Eartha Kitt(1927-2008)是美國女演員、爵士樂與百老匯歌手;William Pitt(1759-1806)是十八世紀晚期、十九世紀早期的英國著名政治家;布萊德.彼特(Brad Pitt,1963-)為美國男演員及電影製片人。

本文摘自《一顆屁的科學》,2019 年 7 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益生菌不只顧腸道還可抗 PM2.5?益生菌功效怎麼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3/19 ・248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江欣樺營養師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健康是無價之寶,想要有好的健康,有很多種方法,像是規律作息、持續運動或是飲食管控,但在忙碌的生活之中,要做到以上這些,並不容易。益生菌或許是另一個解方,輕巧的小包裝,便於攜帶,沒有重量,沒有負擔。別小看這些益生菌,雖然外表不起眼,卻暗藏許多健康密碼。

2012 年,國衛院實驗團隊發現腸道菌和大腦發炎、神經退化、 阿茲海默症有關,腸道菌的健康可能影響大腦和各器官健康狀況,經更多實驗後,發現腸道菌健康與益生菌的使用,跟身體器官的運作有密切關聯。

益生菌、腸道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聯性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存在許多共生細菌,以及僅次於大腦的神經細胞數量,全身近一半的淋巴球也分佈在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淋巴球和神經元又與各器官產生相關的免疫及神經反應,像是常聽到腦-腸軸線、肺-腸軸線,都是指腸道與其他器官的連結。換句話說,腸道內的菌相,牽動的不只有腸道系統,而會透過腸道上的免疫及神經反應去影響其他器官。

腸道菌受飲食左右,像是亞洲人偏好澱粉,腸道用來分解醣類的普氏菌也較多;西方人喜好油炸物,腸道幫忙分解油脂的擬桿菌也較多。同理,補充益生菌也能改善菌相,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腸道菌相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圖/Envato

益生菌?益生元?哪裡不一樣

益生菌可分為兩種:活菌、死菌,活菌能定殖在腸道,並不斷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乳酸、醋酸、丙酸、酪酸),能使腸道偏酸性,讓壞菌不易生存,有助於腸胃蠕動,降低腸道毒素。

死菌雖然不能像活菌一樣定殖在腸道,但有部分益生菌死掉之後所產生的代謝物,被研究證實是有幫助的,那麼這類型的死菌也可以被稱為後生元。
。腸道內存有好壞菌及伺機菌,益生菌的工作在於製造好菌、帶領伺機菌和抗衡壞菌,事實上益生菌並不會完全消滅壞菌,而是平衡好壞菌,讓菌相穩定,且適當的壞菌也有助於腸道健康。

在選購益生菌時,會發現市面上流通著許多種類,像是常見的 A 菌(嗜酸乳酸桿菌)、B 菌(比菲德氏菌)等,益生菌是以不同菌屬的開頭字母命名,不同的益生菌,就有不同的後生元,保健效果也不同。但這些菌都是指菌種,而菌種會因各廠商培育出的菌株產生差異,通常會以不同的專利名字區分(例如:TW01),效果當然也有差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還會注意到,有些產品標示「益生質/益生元」,指的是益生菌的食物,益生元常見的成分為果寡醣、半乳寡醣等,由 2~10 個單醣所構成,不易被人體分解,能提供碳源成為益生菌的養分。益生菌與益生元結合的產品稱為合生素,兩者等同於補好菌加上養好菌,可大大提升保健效果。

益生菌怎麼吃

補充益生菌能夠維持腸胃道健康、幫助排便和調節過敏體質,但也須注意食用方法,否則就功虧一簣。為了確保益生菌能發揮作用,食用時不可搭配過熱的開水,避免失去效用。

吃益生菌時,一定要配冷開水。 圖/Envato

在選購益生菌時要注意!市面上常能看到各種口味的益生菌,希望透過豐富口味變化與繽紛的色彩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但這類型的商品往往會添加大量的香料、甜味劑或者是果汁粉,但每條益生菌僅有兩公克的空間,你想吃的,是廉價添加物還是真正有幫助的好菌呢?

這類型的產品除了添加物的問題,還會養成小朋友嗜糖的習慣,糖類更是過敏的元凶之一,因此建議可以選擇有 100% 無添加認證的益生菌,來避免攝取不必要的人工添加物。基於健康考量,民眾可考慮選購含有益生元的產品。若是有服用抗生素的人,記得一定要使用益生菌恢復腸道菌相,但須與抗生素間隔 1-2 小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益生菌功效有哪些

常見的益生菌功效為保持腸道健康、調整過敏體質,但益生菌功效遠不僅如此。目前台灣有一株三效合一益生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TW01 證實可降低大腸癌風險、抗 PM2.5、活化免疫平衡。

圖/江欣樺營養師提供

TW01 是由創辦人——江欣樺營養師領軍耗時三年開發,研發經費高達已高達 2 千萬台幣。於 2023 年獲得國家新創獎,獲得國家肯定,也是該年度益生菌品類中唯一獲獎者。

圖/江欣樺營養師提供

TW01 是從國人日常飲食所延伸的靈感,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每年喝掉 122 杯咖啡,TW01 則是從古坑咖啡豆發酵液裡的上千株菌中,發現的唯一有效菌株,符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TW01 進行 TH1 和 TH2 的免疫調節,降低過敏反應,還能促使免疫球蛋白 IgA 分泌,阻擋細菌對上皮細胞破壞,減少腸漏現象,跑到呼吸道的 IgA 可以對抗細菌、病毒和 PM2.5。從科學實驗來看,TW01 還能抑制大腸癌並幫助傷口修復,效果十分廣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江欣樺營養師 提供

益生菌的好處非常多,小至腸道順暢,大至身體機能,江欣樺營養師表示:「吃益生菌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占地盤,好菌越多,就可以壓制壞菌地盤,又影響伺機菌,往好的方向走,穩固整個腸道菌相。」

益生菌的重要性在於增加好菌,持續服用。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養成健康的習慣是對身體最好的保障。找到將益生菌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並保持適當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和適量的運動,健康相伴左右。

延伸閱讀

重新定義益生菌功效!新創益生菌 TW01 可降低大腸癌、抗 PM2.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3

文字

分享

1
1
3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寒波_96
・2022/09/16 ・381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牛奶、羊奶等生乳中含有乳糖(lactose),可以被乳糖酶(lactase)分解。但是小朋友長大以後,乳糖酶基因便不再表現,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幾千年前,世界各地卻出現多款基因突變,讓人能一輩子保有乳糖酶。2022 年一項針對歐洲的研究提出觀點:這項能力之所以受到天擇喜好,是因為能避免拉肚子!?

人類如今也發明去除乳糖的牛奶。圖/被拍電影耽誤的置入性行銷之神──Michael Bay 麥可貝

史上最強遺傳適應,演化過程出乎意料?

人類原本和眾多哺乳動物一樣,小時候依賴母乳餵食,長大後不再喝奶,乳糖酶也失去作用。但是隨著人類馴化牛、羊等動物,即使是成年人也常有機會吃奶。

另一方面,由於乳糖酶基因外頭的調控位置突變,使得許多歐洲、非洲人的酵素在成年後可以持續作用,稱為乳糖酶持續性(lactase persistence,簡稱 LP,也就是乳糖耐受),而且同樣效果的不同突變,至少獨立誕生過 5 次。

具有某方面優點,使得存在感增加的 DNA 變異,稱作遺傳適應(genetic adaptation)。已知的人類案例非常多,天擇的影響力有強有弱,LP 算是受到最強烈天擇力量的基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推敲,當人類開始養牛、養羊,又吃奶以後,同時衍生 LP 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一系列考古學、遺傳學、古代遺傳學的探索,卻徹底打破上述看似合理的推論。

首先,考古學調查發現人類在中東馴化牛、羊,吃奶的歷史至少有 9000 年,接著距今 7000 年前已經引進歐洲多處。再來,由遺骸中直接取得古代 DNA 得知,LP 遺傳變異要等到 4000 多年前才出現,而且超過 3000 年前都還很小眾,最近 2000 年內才大幅提升存在感。

顯而易見,人類開始吃奶的年代,比獲得成年後消化乳糖的能力,更早好幾千年。 2022 年新發表的研究透過更廣泛的取樣分析,再度確認這件事。

由陶器中取樣乳脂質的地點和年代。圖/參考資料 1

再度確認:吃奶比遺傳突變更早好幾千年

隨著技術進步,如今有好幾種方法判斷古代人會不會吃奶,像是分析牙結石中的乳蛋白、容器中的乳脂質等等。新研究偵測陶器中的乳脂質,包括以前發表 188 處,以及新取得 366 處,總共 554 處中東、歐洲的遺址中,得知 6899 件乳製品存在的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吃奶的文化能追溯到中東,新石器時代擁有農業的人群,帶著他們的牛、羊一起移民歐洲,也將吃奶文化傳入歐洲。到了距今 7000 年前,歐洲各大地區已經出現乳製品。也許不見得會直接喝生乳,不過肯定存在起司等生乳加工的食品。

比較特殊的是巴爾幹半島,現在的希臘。那時居民會養牛,養羊,吃肉肉;但是分析超過 870 件陶器,完全見不到乳脂質的蹤影。此處或許更晚才建立起吃奶文化。

總之,7000 年前吃奶文化已經廣傳歐洲各地。相比之下,比對不同年代、地點的死人骨頭取樣,消化乳糖的 LP 遺傳變異最早在 4600 年前現蹤,比吃奶晚很多。

而且 LP 出現一段時間後,存在感依然非常低,距今 3000 到 5000 年前的青銅時代,LP 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到此為止,LP 只能說是人類族群中的一款普通變異,還不能算是遺傳適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年代,歐洲各地的吃奶狀況。距今 7000 年前之際(5000 BC)吃奶已經相當普及。圖/參考資料 1

現代社會:能代謝乳糖沒有好處,不能代謝只有小小壞處

儘管比本來以為的晚很多,LP 遺傳變異在歐洲族群的比例,還是於最近 3000 年內明顯上升。它到底因為什麼優點才受到天擇青睞,歷來爭論不休,有人提出營養、維生素D 等假說,可是都缺乏決定性的證據。

搜集幾十萬人遺傳資訊的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近來被大量用於各色分析。這項研究從中探討 LP 的影響,分析對象中大部分人具有 LP,少數人沒有(論文用語是 lactase non-persistent,縮寫為 LNP,也就是乳糖不耐)。比對得知,LP 並不會影響喝奶、食用乳製品的行為。

直接喝奶才有乳糖代謝的問題,加工成起司等乳製品可以避免,但是「問題」也許不是真的問題。更進一步比對,LP 對於健康狀況也沒什麼影響。簡單說就是:對 33 萬位英國人的分析發現,LP 與否,無關緊要。

加上其餘資訊推論,現代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缺乏 LP 大概就是喝奶拉肚子,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例如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沒有 LP 的中國人大量喝奶,多數也沒怎麼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符合台灣人的經驗,台灣人配備 LP 的比例不高,可是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多數人也就是這樣喝奶。另外喝奶會改變人的腸道菌,影響消化狀況,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普遍缺乏 LP 的台灣人,很多人也是生乳照樣喝。圖/[廣宣] 牛奶妹 徵求中興大學牧場鮮奶長期訂戶

飢荒、疾病,時代力量的逆境考驗?

為了解釋歐洲歷史上 LP 比例的大幅上升,許多論點提出喝奶的優點,但是想想頗有可疑。把鮮奶加工製成乳製品,就能輕易抵銷 LP 問題,即使是飢荒時節也不例外;不能直接喝奶也不會餓死,吃起司就好。在營養加分方面,能喝奶真的有什麼優勢嗎?

由人群中遺傳變異的比例變化,我們能評估天擇影響的結果,但是不見得能抓到當初天擇真正的目標。新研究的分析指出,LP 的意義似乎不在創造優勢,而是避免劣勢。

跑完一大堆統計分析後,有兩項因素和 LP 的關聯性最高。一項是人口數量的波動,另一項是人口的密度。論文的解釋是,人口數量波動和飢荒有關(飢荒讓人口減少),密度和傳染病有關(人變多會增加傳染病的機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有 LP 的人直接喝奶,副作用往往是腹瀉,在豐衣足食的現代社會多半沒有大害,還能刺激代謝,順便減肥;雖然對某些人而言,拉肚子依然是困擾的問題。

至於營養不良的人,腹瀉更可能出問題;某些疾病下,拉肚子造成脫水,容易重傷害健康。時常被營養不良、傳染病、飢荒等災厄糾纏,是古代的常態。

由此推論,不論是饑荒的短期逆境,或是傳染病的長期逆境(論文沒有特別討論,我想也包括寄生蟲?),配備 LP 的人由於能少拉肚子,生存機率也會大一點。

不同地區的人群,在不同年代的 LP 人口比例。圖/參考資料 1

魔鬼藏在拉肚子?

影響最大的年齡層可能介於 5 到 18 歲。此一小大人的階段,乳糖酶將漸漸失去作用;營養不良、體弱多病的人身體比較脆弱,拉肚子是要命的事,這或許正是天擇的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時候衛生狀況不佳,拉肚子大概很常見,而未成年人的死亡率也遠勝現在,小孩死掉並不意外。在此之下,能減少拉肚子的 LP 遺傳變異,長期累積下來,正面影響力或許頗為可觀。

這項研究的說法是否正確?它仍不足以算是決定性的證據,不過脈絡頗有道理。非洲也有多個獨立誕生的 LP 遺傳變異,相較於歐洲了解少很多,這是個潛在的研究方向。

另外不可忽視,讓乳糖酶維持作用的 LP 遺傳變異,也受到飲食習慣、生活背景影響,不單純是遺傳的事。例如自古牧業發達的蒙古、哈薩克,居民的 LP 比例一直很低,幾千年來也活得很好。少拉肚子也許能解釋歐洲的狀況,其餘地區不宜過度延伸。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Evershed, R. P., Davey Smith, G., Roffet-Salque, M., Timpson, A., Diekmann, Y., Lyon, M. S., … & Thomas, M. G. (2022). Dairying, diseases and the evolution of lactase persistence in Europe. Nature, 1-10.
  2. The mystery of early milk consumption in Europe
  3. Famine and disease drove the evolution of lactose tolerance in Europe
  4. How humans’ ability to digest milk evolved from famine and disease
  5. Ancient Europeans farmed dairy—but couldn’t digest milk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3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2

1
1

文字

分享

2
1
1
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
胡中行_96
・2022/04/16 ・233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警語:本文可能令讀者「難以下嚥」,建議勿於用餐時間閱讀,謝謝。)

假若有個長達 6 個月的實驗性治療,能改善你纏身逾十載的躁鬱症,但執行的步驟嚴謹繁雜,過程中還得使用他人的糞便,您會願意一試嗎?

一名 28 歲的澳洲男子,在 10 歲時出現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慌症的徵兆,時有憂鬱、失眠的情形,表現近似強迫症的行為以及輕微過動的傾向。他在 15 歲時被診斷出躁鬱症,從此開始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日益加重的恐慌症,更使得他在青少年晚期足不出戶。

一名澳洲男子,因多種疾病使得他在青少年時期足不出戶。圖/Pexels

多年來,他使用過多種藥物,包含:拉莫三嗪(lamotrigine)、喹硫平(quetiapine)、丙戊酸鈉(sodium valproate)⋯⋯等,劑量也多有調整,但情況始終未見改善。2019 年時,他偶然發現吃益生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ctobacillus rhamnosus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不僅能控制他過剩的食慾,還舒緩了自己的精神疾病。

糞便微菌叢植入的臨床試驗步驟

這個經驗啟發他嘗試用益生菌來取代藥物,並進一步搜尋相關研究。當他讀到「糞便微菌叢植入」(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1] 這種療法,便毅然決然地加入新南威爾斯大學帕克(Gordon Parker)教授的臨床試驗[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實驗就如同前面所說,步驟非常嚴謹。正式療程的一個月前,這名男子開始服用抗生素(rifaximin 以及 vancomycin),採取低纖維飲食,並且戒酒。實驗結束前三天,飲食從只喝湯與清流質(例如:果汁、茶和水等),一直減到僅剩清流質。最後一晚,還要飲用二份腸道準備藥方(bowel preparations)。

療程當天早上,他先吃了三顆止瀉劑(loperaminde),再經歷 90 分鐘的大腸水療(colonic irrigation),並用液態肥皂(microdacyn)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一且終於準備就緒。

糞便微菌叢植入療法要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圖/Pixabay

正式療程的首日,醫生在診間分別透過結腸鏡(colonoscopy)和灌腸(enema),對他投以高劑量的健康糞便。次日,再次用高劑量糞便灌腸。往後要求他在家則以低劑量灌腸,頻率從每天一次逐漸遞減,直到變成二週一次,就此維持數月。

儘管大腸水療的過程猶如麻辣湯底在腸道中翻騰,「糞便微菌叢植入」卻能使患者感到整個人煥然一新。參與這個臨床試驗的澳洲男子,從 2020 年 9 月接受正式療程的首日開始,直至 2022 年 1 月為止,針對自己的情緒進行量化紀錄。結果顯示這個臨床試驗的療效,完全取代所有他原本服用的精神科藥物,不僅穩定他的情緒,還改善過動的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以此經驗推論,或許「糞便微菌叢植入」在對口服益生菌有反應的患者身上,較容易見到療效。此外,他們希望將來的研究能釐清「糞便微菌叢植入」的療程,是否能簡化或縮短。

「以屎入藥」早在漢醫就開始使用,現今使用方式不同

話說回來,其實糞便入藥並非西醫專屬,漢醫老早就將男童與動物的糞便拿來內服外用。然而,經由灌腸植入人類糞便的作法[3],是 1958 年時美國的伊斯曼(Eiseman)醫師與同事們首創。1988 年澳洲的博羅迪(Tom Borody)醫師受到美國案例的啟發,也用同樣的方法治癒了患者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開啟近代「糞便微菌叢植入」研究的風潮。

幾年前,還在他的「消化道疾病中心」(Centre for Digestive Diseases)增設「糞便銀行」,以造福更多病患。目前,除了羅博迪醫師的腸道感染治療,以及帕克教授的精神病研究,「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4]、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

「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圖/Pexels

目前美國是將「糞便微菌叢植入」當作新藥開發,而澳洲則是作為生物製劑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衛福部也在 2018 年時,增修《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允許「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系統」。法令通過後,諸如林口長庚、臺北榮總等醫院,紛紛設立相關部門,進行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治療和其他運用的臨床試驗。另外,國內不少學術會議和刊物,也都正在討論該療法未來的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 註 1:Soo WT, Bryant RV, Costello SP.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dications, evidence and safety. Aust Prescr 2020;43:36–8. https://doi.org/10.18773/austprescr.2020.014 
  • 註 2:Parker, G., Spoelma, M.J. and Rhodes, N. (2022),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bipolar disorder: A detailed case study. Bipolar Disord. https://doi.org/10.1111/bdi.13187 
  • 註 3:EISEMAN B, SILEN W, BASCOM GS, KAUVAR AJ. Fecal enema as an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Surgery. 1958 Nov;44(5):854-9. PMID: 13592638. 
  • 註 4:Kang, DW., Adams, J.B., Coleman, D. et al.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Sci Rep 9, 5821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2183-0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Oh Shit! 你了解你的大便嗎? ——《一顆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19/09/03 ・151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便便(或者正經點,可說排泄物)

去上大號常會說是「撇條」、「做蛋糕」或「拉屎」(taking a crap)(最後這個據說源自十九世紀的克拉普馬桶公司〔Thomas Crapper & Co toilets〕,但其實更早就有人這麼說了)。若是取諧音押韻,可以說,來一波雪特(take an Eartha [Kitt])或小噗駕到(take aWilliam [Pitt] or Brad [Pitt])

若說排泄物(糞便)是屁的母親,那麼尿液就是它的兄弟,汗算是它的姊妹,而鼻涕就是它的叔叔。結痂、耳垢、唾液、嘔吐物和肚臍屎都是婚禮或葬禮才會碰面的古怪遠親⋯⋯以上這些證明了生物學/人類學某種程度上可相互隱喻關聯(?)

本篇文章的重點都是 Shits (無誤)圖/pixabay

糞便是代謝後的廢物,也就是消化過程遺留下來的東西,以及身體想要排除的一批其他產物。男性的排便習慣與女性不同,男性平均每週排便 9.2 次,但女性只有 6.7 次;40% 的男性每天撇條一次,女性則為 33%。雖然 7% 的男性每天做兩次或三次蛋糕(敝人不才,原本還以為自己固定一天拉三次是主流派),但只有 4% 的女性如此。而且,有 1% 的女性每週小噗最多才一次,嘖嘖。順帶一提,雪特一般最受歡迎的時間是凌晨,男性會比女性早解決這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什麼成為了糞便?

糞便裡有多種小腸無法吸收(因此留待大腸細菌來使其腐爛)的食物混和在一起,還有多餘及死掉的細菌、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死去的腸道細胞,它們全都順勢被包覆在黏液中,這樣滑出你的屁股時會比較順暢。糞便的成分大致如下:

  • 30% 為不溶性膳食纖維(不可消化的食物,如山梨醇、纖維素、菊糖)
  • 30% 為細菌,有死的也有活的(細菌會持續進行替換)
  • 10∼20% 為無機物,例如磷酸鈣
  • 10∼20% 為油脂,如膽固醇
  • 2∼3% 為蛋白質
  • 腸道壁的死亡細胞
  • 膽紅素,老的紅血球細胞分解時會產生的一種黃色物質
  • 死亡的白血球細胞

每個人的便便各不相同,而且每天的飲食內容、消化系統功能好壞與健康狀態都會使糞便有些變化。雖說排便是人體消化過程相當正常的一環,但安全衛生是我們無時或忘的,裡頭的細菌與病原體本來就不該跑進我們嘴巴或肚子,那樣子的話,麻煩就大了。要記得勤洗手!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除了懸索吊橋、柏油碎石路面與協和式客機,這個分類法也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為人類做出的諸多偉大貢獻之一(讓我們說清楚講明白,stool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糞便)。此分類法是布里斯托皇家醫院 1997 年研發的,這份美妙的列舉名單和 BBC 那依照討厭程度排行的「最叫人不爽髒話」正式列表一樣,是那種你想不到會有人認為應該發明,可整體看來又覺得還好他們有做出來的好東西,裡面的描述還真能打中心坎。比方說,「像香腸或蛇一樣,滑順又柔軟」,唔,這聽起來其實還蠻正常的。你也許會好奇,我就先告訴你好了,我個人最愛第三種類型─「像條香腸,但表面呈現裂紋」。

你的大便屬於哪一型?圖/時報出版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大概正在思考,要這個分類法做什麼,有多少人的大便那麼奇特,值得提出來大聲嚷嚷?

嗯,說出來會嚇到你,糞便型態可歸類為正常的男性只有 61%,女性只有 56%。世上千奇百怪的大便多得是,你覺得正常的玩意兒,或許實際上怪得很,要不是有人真的下功夫弄出這份列表,你大概永遠都不會曉得。

* 譯註:take a kit 與 take a pit 和 take a shit 諧音。Eartha Kitt(1927-2008)是美國女演員、爵士樂與百老匯歌手;William Pitt(1759-1806)是十八世紀晚期、十九世紀早期的英國著名政治家;布萊德.彼特(Brad Pitt,1963-)為美國男演員及電影製片人。

本文摘自《一顆屁的科學》,2019 年 7 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