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語:本文可能令讀者「難以下嚥」,建議勿於用餐時間閱讀,謝謝。)
假若有個長達 6 個月的實驗性治療,能改善你纏身逾十載的躁鬱症,但執行的步驟嚴謹繁雜,過程中還得使用他人的糞便,您會願意一試嗎?
一名 28 歲的澳洲男子,在 10 歲時出現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慌症的徵兆,時有憂鬱、失眠的情形,表現近似強迫症的行為以及輕微過動的傾向。他在 15 歲時被診斷出躁鬱症,從此開始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日益加重的恐慌症,更使得他在青少年晚期足不出戶。
多年來,他使用過多種藥物,包含:拉莫三嗪(lamotrigine)、喹硫平(quetiapine)、丙戊酸鈉(sodium valproate)⋯⋯等,劑量也多有調整,但情況始終未見改善。2019 年時,他偶然發現吃益生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ctobacillus rhamnosus 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不僅能控制他過剩的食慾,還舒緩了自己的精神疾病。
糞便微菌叢植入的臨床試驗步驟
這個經驗啟發他嘗試用益生菌來取代藥物,並進一步搜尋相關研究。當他讀到「糞便微菌叢植入」(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1] 這種療法,便毅然決然地加入新南威爾斯大學帕克(Gordon Parker)教授的臨床試驗[2]。
這項實驗就如同前面所說,步驟非常嚴謹。正式療程的一個月前,這名男子開始服用抗生素(rifaximin 以及 vancomycin),採取低纖維飲食,並且戒酒。實驗結束前三天,飲食從只喝湯與清流質(例如:果汁、茶和水等),一直減到僅剩清流質。最後一晚,還要飲用二份腸道準備藥方(bowel preparations)。
療程當天早上,他先吃了三顆止瀉劑(loperaminde),再經歷 90 分鐘的大腸水療(colonic irrigation),並用液態肥皂(microdacyn)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一且終於準備就緒。
正式療程的首日,醫生在診間分別透過結腸鏡(colonoscopy)和灌腸(enema),對他投以高劑量的健康糞便。次日,再次用高劑量糞便灌腸。往後要求他在家則以低劑量灌腸,頻率從每天一次逐漸遞減,直到變成二週一次,就此維持數月。
儘管大腸水療的過程猶如麻辣湯底在腸道中翻騰,「糞便微菌叢植入」卻能使患者感到整個人煥然一新。參與這個臨床試驗的澳洲男子,從 2020 年 9 月接受正式療程的首日開始,直至 2022 年 1 月為止,針對自己的情緒進行量化紀錄。結果顯示這個臨床試驗的療效,完全取代所有他原本服用的精神科藥物,不僅穩定他的情緒,還改善過動的症狀。
研究團隊以此經驗推論,或許「糞便微菌叢植入」在對口服益生菌有反應的患者身上,較容易見到療效。此外,他們希望將來的研究能釐清「糞便微菌叢植入」的療程,是否能簡化或縮短。
「以屎入藥」早在漢醫就開始使用,現今使用方式不同
話說回來,其實糞便入藥並非西醫專屬,漢醫老早就將男童與動物的糞便拿來內服外用。然而,經由灌腸植入人類糞便的作法[3],是 1958 年時美國的伊斯曼(Eiseman)醫師與同事們首創。1988 年澳洲的博羅迪(Tom Borody)醫師受到美國案例的啟發,也用同樣的方法治癒了患者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開啟近代「糞便微菌叢植入」研究的風潮。
幾年前,還在他的「消化道疾病中心」(Centre for Digestive Diseases)增設「糞便銀行」,以造福更多病患。目前,除了羅博迪醫師的腸道感染治療,以及帕克教授的精神病研究,「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4]、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
目前美國是將「糞便微菌叢植入」當作新藥開發,而澳洲則是作為生物製劑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衛福部也在 2018 年時,增修《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允許「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系統」。法令通過後,諸如林口長庚、臺北榮總等醫院,紛紛設立相關部門,進行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治療和其他運用的臨床試驗。另外,國內不少學術會議和刊物,也都正在討論該療法未來的發展。
註解
- 註 1:Soo WT, Bryant RV, Costello SP.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dications, evidence and safety. Aust Prescr 2020;43:36–8. https://doi.org/10.18773/austprescr.2020.014
- 註 2:Parker, G., Spoelma, M.J. and Rhodes, N. (2022),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bipolar disorder: A detailed case study. Bipolar Disord. https://doi.org/10.1111/bdi.13187
- 註 3:EISEMAN B, SILEN W, BASCOM GS, KAUVAR AJ. Fecal enema as an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Surgery. 1958 Nov;44(5):854-9. PMID: 13592638.
- 註 4:Kang, DW., Adams, J.B., Coleman, D. et al.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Sci Rep 9, 5821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2183-0
參考資料
- 吃屎對身體好!10種中藥=動物糞便;《延禧》金汁竟是男童屎
- Microbiomania: what we actually know about the human microbiome
- Questionnaire for potential donors – The Center for Digestive Diseases
-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s help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respond to immunotherapy
- 治病「黃金」的規範及益生菌開發的挑戰與契機 – 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 Microbiome Conference)
-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products regulation – Therapheutic Good Administration
- 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開放細胞治療及微菌叢植入治療 – 衛生福利部
- 林口長庚微菌叢植入最新進展|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
- 臺北榮總微菌叢植入前置作業中心揭牌啟用|臺北榮民總醫院
- 腸道菌與精神疾患 – 台北市醫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