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汞水俣公約生效之後:我們的生活會有那些改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8/09/14 ・356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8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衍達

工業起飛之後,發生在水俣市的神祕疾病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搭上歐美國家產業轉移的順風車,大量的新式工廠在具有優良生產區位的地區拔地而起。其中「新日本窒素肥料株式会社」[2]看上了熊本縣的水俣市[1],在其市區北方建設了工廠。新工廠的進駐為當地居民帶來就業機會,讓水俣市從漁業小鎮躍升為熊本縣的指標工業都市。

水俣事件相關地理位置圖。圖/”Minamata Disease-Its History and Lesson 2015”,Minamata Disease Municipal Museum,Minamata City

大約從 1950 年開始,水俣市沿岸的水俣灣以及八代海(又名不之火海)開始出現魚貝類莫名死亡、海草發育停滯甚至貓咪發狂並死亡等怪事,而後肥料工廠的附屬病院陸續收到幼兒發育遲緩的案例,包括不會說話、走路不穩、無法進食等奇怪的症狀,人們稱之為「水俣病」1,2

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2018.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orkshop for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 「水俣条約の推進に向けた国際水銀対策ワークショップ」

長達半世紀的抗爭

經熊本大學研究團隊調查,發現「水俣病」是因為新日本窒素的肥料工廠自 1932 年起採用新製程,在乙醛製程中使用汞進行催化中,而其中產生的有機汞副產物直接被排入海中。這些汞毒素在生物體中蓄積,當地人攝取魚貝類進入人體造成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方上的律師團體為了幫這些受害者爭取權利,耗費了五十年向政府以及窒素公司求償;截至 2016 年止,共有將近四萬人因水俣病獲得賠償。而日本政府則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以及數百億日圓才將受污染的區域恢復到正常的狀態。1, 3, 4

新潟水俣病第一次訴訟律師團團長渡邊喜八遺稿。 圖/鴨鴨,攝於新潟水俣病資料館

「水俣病」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汞中毒事件,自此全世界對汞的毒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警戒心。2013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在水俣市針對汞議題召開會議,並簽訂汞水俣公約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公約內對於汞的供應與貿易來源,含汞產品輸入輸出、含汞廢棄物處置以及污染場址如何處理等皆有明列處理。

汞水俣公約針對的汞到底是什麼?具有那些毒性?

,又稱為水銀,在臺灣算是相當耳熟能詳的毒物。它是常溫下唯一能穩定保持在液態的金屬,比重和表面張力很大,容易揮發,能與金、銀等金屬形成汞齊(汞的合金)。在生活中,汞最常以汞蒸氣的形式被填充在日光燈管中,或是體溫計跟補牙時使用的銀粉。

在工業上,汞被大量用做化工產業的觸媒,以及鹼氯工業的電極。不過毒性一直是汞的致命傷,雖然過去曾有人把它的毒性用在墮胎或者治療梅毒上,但強大的毒性總是會伴隨著後遺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汞(水銀)液滴。 圖/Tavoromann @Wikimedia, CC BY 4.0

汞在自然界中依毒性主要分成無機汞和有機汞,無機汞以汞的氧化物及硫化物還有元素汞的形式存在地殼中,經開採、或者地殼破碎等原因釋放到地表。當這些無機汞被攝入生物體內時,可能會被轉換成以甲基汞為代表的有機汞,而且會透過食物鏈逐漸累積於金字塔頂端的掠食者的體內,最後進到人類的嘴巴裡。

甲基汞主要侵犯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輕則造成頭痛、疲勞或者味覺、嗅覺異常,重則導致向心性視野縮小、手足麻痺及震顫、失去平衡感造成運動障礙、產生聽力及語言障礙,甚至痙攣、失智、意識混亂,最後死亡。如果這些毒素經懷孕的女性經胎盤傳遞到胎兒體中,會導致小孩還未出生就罹患水俣病(胎兒性水俣病)。

環境中的汞來源

圖/UNEP「 Global Mercury Assessment」,2013. 汞水俣公約資訊網站

國際上較嚴重的汞公害事件,除了水俣市,日本新潟縣也因為上游的昭和電工鹿瀨工廠使用類似的製程導致當地阿賀野川受到嚴重污染,並發生新潟第二水俣病。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伊拉克,則在 1971 年因為進口以甲基汞殺真菌的小麥及大麥解救糧荒時沒對民眾充分教育,估計造成10萬名腦損傷的案例,是至今發生過最大規模的汞中毒事件。

汞(水銀)的國際法-汞水俣公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針對全球汞污染問題擬訂汞水俣公約,並於2013年10月10日於日本舉行的全權代表大會(Conference of Plenipotentiaries),通過該公約,其後開放供各方簽署,期限至2014年10月9日,自2014年10月10日起開放各國提交批准文件(Ratifications)。截至 2018 年 8 月計有128個締約國9,總體目標是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為排放之影響。至 2017 年 5 月 18 日超過 50 國批准,並於 2017 年 9 月 22 日至 30 日召開第一次締約方大會(COPI)。公約條文共有35條及5個附件,於2017年8月16日汞水俣公約生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公約規範當中和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規範包括:

  1. 除了軍事、研究、傳統或宗教、無替代品、疫苗防腐(硫柳汞)等用途以外;高壓水銀燈、含汞農藥(包括殺蟲劑和抗菌劑)、含汞非電子式量測儀器如氣壓計、溫度計、血壓計、比重壓力表;超過一定汞含量標準的含汞產品如電池、日光燈、冷光燈化妝品、開關及繼電器,含汞非電子量測設備如:溫度計、血壓計、壓力表、溼度計、氣壓表以上這類產品在 2020 年後不得生產、進口及出口。
  2. 逐步減用牙科用汞合金並尋找無汞替代品。

而當初造成兩次水俣病的「汞催化乙醛製程」也在今年(2018)被完全淘汰,另一項大量使用汞的「鹼氯工業」則將在 2025 年成為歷史(相關案件:台塑汞污泥事件)。6,7其他較受矚目的汞的污染源還包括燃煤鍋爐及垃圾焚化爐則由各國政府訂定標準,更多資訊參閱條約內容5

汞的種類。圖/汞水俣公約資訊網站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臺灣因為種種情勢並未加入汞水俣公約的簽署,但仍積極採取措施減少汞的使用,例如 2005 年開始的「水銀溫度計減用禁用計畫」, 2014 年的「水銀燈落日計畫」,加強汞管理已成為國際趨勢,環保署已邀集農委會、衛生福利部、經濟部、財政部及勞動部等部會署共同研訂「執行聯合國水俣汞公約推動計畫」,2016年 6 月 27 日行政院核定,作為國內推動汞管理工作之依據。

汞水俣公約生效後,最直接的衝擊大概跟含汞電池有關,汞水俣公約規定禁止生產、進口及出口含汞電池,也就是說少數使用含汞電池的電器在手邊的電池用完後必須要尋找替代品。近期我們身邊的含汞物品主要會剩下日光燈管,有含水銀的產品都需要回收;而在丟棄廢燈管時,須小心不要撞斷燈管,避免汞蒸氣外洩,相關處理安全守則請上到汞水俣公約網站查詢。另外日常生活中選擇食品時,應避免過度集中攝食鯊魚或鮪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如此便能減少暴露到有機汞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俣市立水俣病資料館內的紀念雕塑。 圖/Kauczuk @Wikimedia, CC0

參考資料:

  1. 水俣市立水俣病資料館-學習資料
  2. 維基百科-水俣病
  3. 花田昌宣-水俣病発生公式確認 60 年を迎えて:いま考えるべきこと
  4. 台南市政府-邁向國際環保城市-府城水土永續論壇 會後記錄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2018.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orkshop for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 「水俣条約の推進に向けた国際水銀対策ワークショップ」
  6.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
  7. 從《水俁公約》細說汞污染(上):工、礦業開發 大幅破壞自然界汞平衡
  8. 從《水俁公約》細說汞污染(下):台灣低估汞風險 影響食品安全
  9. Status of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acceptance, approval or accession ,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 http://www.mercuryconvention.org/Countries/Parties/tabid/3428/language/en-US/Default.aspx

延伸閱讀

瘋癲的帽匠怎麼了:從汞談化學生命週期

[1]「水俣(讀音:ㄩˇyǔ)」為日本熊本縣地名,於1956年發生大規模汞中毒公害疾病「水俣病」,因此防止汞害的公約以此命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窒zhì ㄓˋ,窒素即氮,該公司於2012年改名為「新日本窒素肥料」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毒傘刺殺?!德國 Christoph Bulwin 命案
胡中行_96
・2022/11/10 ・21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言:2011 年,德國發生一起疑似用傘尖注射毒物的謀殺案件。[1] 2019 年的《重症照護個案報告》(Case Reports in Critical Care)與 2020 年的《鑑識科學、醫學暨病理學》(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期刊,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了某起事故,其細節描述與此案極為神似。[2, 3] 到了 2022 年 8 月,歐洲媒體突然舊事重提,報導警方懸賞緝兇。[1] 雖然兩篇論文都沒有明言死者身份,鑑識期刊的結論又不確定是否為他殺;但基於主角的性別和年齡,還有犯案地點、手法以及化學物質的獨特性,美國社群網站 Reddit 上的「鍵盤偵探們」斷定絕對是同件事情,並且議論紛紛。[4] 本文綜合新聞報導以及專業文獻,在此假設上,試圖重建全案發生的始末。

圖/Massimiliano Sarno on Unsplash

雨傘刺客

2011 年 7 月 15 日下午 3 點 55 分,任職於礦業、化學暨能源工會的軟體工程師 Christoph Bulwin,正在德國北部漢諾威(Hannover)市通勤的路上。一名滿臉坑疤,身材消瘦的年輕男子,用雨傘刺了他的左臀一下。依照《瑞士時報》(Switzerland Times)的講法,Bulwin 擔心感染 HIV,而到醫院檢查。[1] 不過,鑑識期刊說他因為事後身體暫時無恙,所以只告訴太太雨傘刺客的事,沒有報警或就醫。[3]

住院治療

經過一段時日,Bulwin 開始感到疲憊,並出現神經功能障礙。[3] 他先是到地區醫院就診,後來因為失語、嗜睡、虛弱、紅疹、腎衰竭,以及手、腳掌過度角化等問題,轉至教學醫院的加護病房。當時他發燒、心跳飛快、血壓過高、眼瞼下垂、肌肉抽搐、動不了舌頭;而且四肢輕微癱瘓,又幾乎缺乏正常神經反射,但不該有的腳底反射倒是呈陽性。無法與人溝通的他,僅會發出無意義的聲音,並在受到疼痛刺激時,有肢體反應。 [2]醫師認為 Bulwin 得了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3]一種自體免疫系統攻擊神經保護層的疾病。[5]因此,以血漿換置(plasma exchange)的方式試圖排除有害的抗體,並用免疫球蛋白療法(immunoglobulin therapy)把健康的補上。[2, 5]

重新診斷

一番努力後,Bulwin 不但沒有好轉,病況還日益惡化。他最後四肢完全癱瘓,呼吸肌無力,並陷入昏迷,不得不插管,再接上呼吸器。這讓醫療團隊開始懷疑原先的診斷,覺得那些皮膚、腎臟和神經系統的症狀,或許是中毒所致。[2, 3]驗血的結果,顯示 Bulwin 血液中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濃度為 4255 μg/L,大約是一般人的千百倍。[2, 6, 7][註]

這回醫療團隊對症下藥,一邊幫他洗腎;一邊投以叫做 DMPS 的藥物,[2]促進汞隨著尿液排出體外[8]雙管齊下的效果顯著,Bulwin 入院 8 週後,終於被轉去住院復健機構,並持續使用 DMPS。不過遺憾的是,他才離開醫院 7 個月,[2]也就是遇刺 10 個月後,[3]便死於用了兩種適當的靜脈藥物,都依然難以控制的腦部異常放電──頑固性癲癇重積症(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2, 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哪來的汞?

警方於汞中毒的診斷出來之後,得知此案。他們在 Bulwin 車子的儀表板上,找到一支裝滿汞鉈化合物,尚未使用過的皮下注射小針筒;以及一些汞合金製成的珠子。此外,Bulwin 上班處的幾支溫度計,也含有[3]這是否意味著他自殺或意外中毒?難不成還虛構遇刺的故事?

然而,從Bulwin死後的解剖和驗血報告,都查無與鉈相關的線索。比方說,鉈中毒或腎衰竭等疾病患者,指甲會有橫向線條,稱為米氏線」(Mees’ lines),[10]而他壓根沒有此類症狀。但是反過來講,如果 Bulwin 真的是遭人暗殺,警方也不曉得嫌犯是誰,還有殺人動機為何。[3]全案至此,走入了死胡同。

米氏線。圖/Yannick Trottier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懸案節目

時光匆匆過去,偵辦毫無進展。2022 年 8 月,德國懸案節目《案件號碼XY》(Aktenzeichen XY)又喚起了世人對此事的記憶。歐洲媒體隨後也跟進報導,並提醒大家德國警方懸賞 5 千歐元,希望有人能提供重要線索。[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知名懸案

鑑識故事系列:投資騙子 Melissa Caddick 自我截肢?!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 Man 懸案」

備註

人的體內,有從魚類等食物,攝取而來的汞。各國人血液中的汞含量稍有差異,[6]但一般都在10 μg/L以下,而且只要<20 μg/L就算正常。[7]以接受過汞合金補牙的退役美軍為例,其平均數值為2.55 µg/L。[6]相較之下,本案主角的4255 μg/L,不是普通驚人。[2]

參考資料

  1. Unknown kills Germans († 40) with poison umbrella’. (25 AUG 2022) Switzerland Times.
  2. Napp LC, Moelgen C, Wegner F, et al. (2019) ‘Multimodal Elimination for Intoxication with a Lethal Dose of Organic Mercury’. Case Reports in Critical Care, 4275918.
  3. Albers A, Gies U, Raatschen HJ, et al. (2020) ‘Another umbrella murder? – A rare case of Minamata disease’. 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 16, 504–509.
  4. In 2011, Christoph Bulwin was murdered…’ (AUG 2022) Reddit.
  5. Guillain-Barre syndrome’. (14 JUN 2022) Mayo Clinic.
  6. Biomonitoring Summary – Mercury’. (07 APR 2017)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7. Ye BJ, Kim BG, Jeon MJ, et al. (2016) ‘Evaluation of mercury exposure leve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mercury intoxication’. Annal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8 (1): 5.
  8. Aaseth J, Ajsuvakova OP, Skalny AV, et al. (2018) ‘Chelator combination as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mercury and lead poisoning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358, pp. 1-12.
  9. Marawar R, Basha M, Mahulikar A. (2018) ‘Updates in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Critical Ca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9768949.
  10. Mees’ Lines’. (03 MAY 2022) Cleveland Clini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