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是時候該擔心反向數位落差了

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
・2012/02/23 ・133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0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一次,當我坐在紐約市一間酒吧裡頭,我突然發現了一件令我困擾的事: 酒吧裡的十四位客人,不分男女,全都專注地埋首使用自己智慧型手機,他們的臉龐在手機螢幕亮光的照射下,閃著詭異的光芒。

就我所知,酒吧中至少有三位女性年近四十,且單身未婚。就算她們此刻不是在酒吧裡玩手機,而是在家中上交友網站物色對象,她們難道不明白,放下手中那隻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手機,然後走向身旁的男士自我介紹,這才是她們該做的事? 少了手中那隻手機,偶然的搭訕或許可以為她們帶來一些有趣的事,或是料想不到的意外驚喜-像是有趣的對話 (「真正」的對話)。一個吻。甚至是情定終身。

兩項驚人的研究發現:

1. Morgan Stanley的調查指出,91%的美國人會把手機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盯著手機螢幕看的時間,會比睡覺時間還要多。

這兩個研究結果都不是甚麼好消息。

或許你也曾在擁擠的城市街頭,遇過一些不專心走路、忙著傳簡訊、而差點撞上你的粗心行人。或許只有一個,但也或許是一群這樣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進行他們自以為是的 「溝通」。這群人無意識地行走,可能不小心撞上混凝土車自己也不知道。或許,以後我們這些不邊走邊用手機的人都應該穿上全副武裝的美式橄欖球球衣,把這些漫不經心的行人都撞飛。

或許是我自己的誤解,但我記得網路和其他這些科技裝置最初的目的不是應該要拉近人與間的距離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現在看起來,科技反而是阻擋人與人接觸的障礙?

或許有天人們會說,「這些『科技入侵』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的生活難道非得仰賴這些低能的機器嗎?」

人與人間的距離並沒有縮短。我們一邊用iPhone講電話,一邊和彼此離得更遠。當我們傳簡訊給妻子或丈夫時,彼此間的距離被越拉越遠。

電子溝通並沒有創造任何個人的人性互動。唯有透過直接與人當面互動,透過握手、微笑、擁抱或是親吻,來表達個人感受,才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光靠手機上的笑臉符號是不夠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好的藍圖中,老祖母應該要開心地和孫兒們互通電子郵件,傳傳照片、互訴關心。但這美好的願景並未實現,年長者還是用他們過去的老方法進行溝通。

當「網路婚姻」的概念開始出現時,我身邊沒有人是透過網路認識進而結婚的。不過,我倒是認識很多對在音樂會、酒吧、夜店或餐廳相識相戀而結婚的夫婦。他們認識的地方,就是我們熟悉的「真實世界」。

我等不及要看到網路婚姻持久度的第一份調查報告出爐。我無法想像網路婚姻會比一般婚姻更持久。

隨著新聞越來越容易取得,色情和賭博的內容在網路世界想必依然猖獗。這不是個好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孩子應該在校園裡認真學習,但現在,多數的孩子因為有金主父母和學區的支援,而有了iPad輔助教學。但「多數」不代表全部。並不是全部的學童都用電腦學習。

原先的「數位落差」指的是無法取得電腦或網路所造成的差距。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嚴肅正經、甚至可能會危害到經濟發展的問題。但現在看看「科技化」後所帶來的結果,再看看其他未使用科技的經濟體的發展,好像也不見得如此。

如果麻省理工學院在不久的將來向世人揭露了這樣的結果-「不使用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人過得較快樂,婚姻較幸福,而且只有2%的失業率」,那簡直是太諷刺了。

 

資料來源 The New ‘Digital Divide’ -HuffingtonPost, by Bill Robinson 本文原發表於D Academ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
6 篇文章 ・ 0 位粉絲
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或簡稱 「D 學院」,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內容推動中心繼 PanSci 泛科學網 之後,成立的第二個非營利知識平台,目的是推動數位素養。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資訊教育出發,創新高中教育
活躍星系核_96
・2016/07/20 ・263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89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 2016 年 7 月 7 日在逢甲大學舉辦的「高中課程創新教育論壇」擔任與談人,當場以此為題對現場的高中主管們做的 10 分鐘意見分享。

文/洪士灝|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首先我發表免責聲明:

● 大學教授未必充分理解高中教育現場,我所提出的想法或建議列入參考就好,各位需要做進一步思辨。就算是中研院院士的話,也不是聖人之言,不要緊抓著不放。

● 台大是研究型大學,而且沒有教育學院,對於高中教育的貢獻是有限的。坦白說,台大只想要最好的學生,而台灣大部分最好的學生都會到台大,所以請不要期待大多數的台大教授會致力於普及教育,他們有很多自身的教學研究工作要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我來這裡做甚麼?(笑)

身為台大教授,我能做的是突破框架

我可能稍微另類一點……雖然另類的程度遠遠不及葉丙成教授,頭髮也沒有他長,但我們以各自的方式對國民教育提出一些建言。我個人覺得台大對國民教育不能置身事外,因為國教的品質與大學教育息息相關,有些教授抱怨大學生素質每況愈下,或許可以出來為中學教育做點事情。

其實我覺得台大教授雖然不甚瞭解高中教育現場,但應該可以在創新方面注入一些能量。不是教育科班出身的好處是,我們的著眼點和思考比較不會被現有的教育框架所限制住,對於如何翻轉和創新中學教育這件事,或許可以較為天馬行空地做腦力激盪,或許可以因此激盪出一些火花。

如我在免責聲明所說的,各位不要把我們當成教育專家,而我們談創新中學教育,真正需要的是激發在座每一位教育專家的創意和創新的企圖心,才能有自發的改革和創新,而不是一直處於保守的上行下效的框架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時代,標準化教育面臨考驗

Teaching_in_Da_Ji_Junior_High_School_2006-12-13
圖/By Flickr user enixii. – flickr, CC BY-SA 2.0, wikipedia commons.

有人可能會問,保守有甚麼錯?

現在的教育體制,源於西方工業革命之後對於大量專業人力的需求,因此開辦學校,制定標準教材,舉辦學位或技能檢定考試,讓業界得以有效率的雇用人力。然而,業界已經進化到高度自動化的工業 4.0,以及所謂人工智慧的時代,而教育的形式也受到資訊網路和線上學習的影響,許多國家已經在重新檢視標準化教育的意義性。

各位為人師長的,是否知道這社會十年後職場上所需要的能力?很會背書、記公式、考高分的學生,是否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從我教大學生以及與業界合作的經驗,好學生未必懂得自學、團隊合作、求新求變,而這些能力到了大學再練習是否太晚?

很抱歉,各位先進從過去照本宣科、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生涯,轉為現在這種需要翻轉和創新的日子,罪魁禍首是我們這些搞資訊科技的,但我們自己也得在這個的潮流中日新又新,而且潮流影響所及,各行各業也都從數位化、網路化,進到自動化、智慧化,不斷有新的挑戰,也不斷有新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資訊科技教育應該做什麼改變?

因此,資訊科技和資訊教育實在太重要了,但千頭萬緒,在有限的時間內,我想摘要幾個我所認為的重點與各位分享:

● 教育如何善用資訊科技?

● 如何以資訊教育啟發學生新時代所需的能力?

● 資訊科技是提升數理人文各領域的利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8595433879_3ec3ddd6a5_z
圖/photograph by Greg Anderson, college.library@flickr.

首先,教育如何善用資訊科技?方式很多,以下只是幾個例子:

翻轉教學、線上學習:老師不需要重複教同樣的課,學生可以按自己的進度學習,透過網路與世界接軌。

蒐集資訊、分析資料、跨領域學習:各個學門都可以結合資訊科技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行專題研究。

數位校園、個人化學習: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適合的課程與進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如何以資訊教育啟發學生新時代所需的能力?

資訊教育不是教工具的使用,不是教用電腦做簡報、也不是教用電腦畫圖……而是讓學生在資訊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時刻,理解其幕後的原理和現象,可以巨觀和微觀去看待資訊科技與人類的互動,這是所謂的計算思維。

由寫程式入門去了解計算思維,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好比我們教數學,如果不會列方程式,如何學習用數學解應用問題?但光會解方程式,並不是學數學的目的,但我們因為要應付考試,往往過度強調解題技巧;同樣的道理,在中學教育中,學習寫程式只是敲門磚,如果我們過度強調程式寫作,也會迷失了焦點。

中學資訊教育絕對不是為了培養資訊專業人才,重點在於具體訓練「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抽象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像某些科系以自我本位的想法把過多的材料塞進中學教育裡面,造成學生貪多嚼不爛、因噎廢食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訊科技教育不只是為了培養資訊人才

science-1182713_640

新時代所需的能力有很多,包括:

● 自學的能力

● 跨學門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在開放原始碼的時代同中求異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在人工智慧時代尋找出路的能力

最後,除了啟發上述能力之外,資訊科技是提升理工人文各領域的利器,所以現在台大許多科系都希望學生能夠寫程式、做資料分析。例如台大正在成立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學程,而台大也逐步加強計算設備,因為計算模擬和資料分析對學術研究越來越重要。

幾年前,我到台大理學院、到教育部的課綱委員會談中學資訊教育,必須花力氣向與會人士解釋推動中學資訊教育不是資訊系的私心,還好這幾年進步了,我不用多說大家也懂了。剛才有先進提到考招聯動,我想將來不少科系可能採計資訊課程,不會只是資訊系。

舉個現成的例子,來台中的路上,我看到網路上有一則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紅樓夢八十回前後差異的文章。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文學的研究也可以有創新的做法,而使用資訊科技做跨領域研究可以產生很多創新和突破,這也是為何我說資訊科技可以幫助老師和學生在中學階段進行跨領域的教學研究。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中學資訊課程不是為培養資訊人才而設,不是幫資訊科老師搶飯碗,應該是學校主管和所有科目的老師都需要關心的事。資訊課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在教學場域中,看的應該不僅是現在的需求,我們必須看遠、創新,研究如何為了學生的未來而教。

本文轉載自洪士灝老師臉書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讚不絕口! MVP 教你如何槓桿你的「讚」
reBuzz 來報這
・2013/03/01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專家說 Facebook的「讚」不再重要,因為難以轉換成有利的 outcome。

像是 TechOrange 的文章: 按「讚」並不代表對品牌具有忠誠度 ,因為按讚可能有很多原因
你的「讚」代表了什麼意義? ,很多按讚的原因只是為了利益交換。

其實原先 Facebook 「讚」的設計 可追朔回社會影響理論 (SIT, Social Influence Theory),理論主張每個人的行動多少會影響他人,像是當你按某個 po 文讚,你的朋友也會跟著按、甚至是留言轉貼..進而影響越來越多人。

但隨著臉書的粉絲專頁、品牌專頁以及贊助廣告越來越多,資訊滿載加上越來越麻痺,SIT 理論的影響力也慢慢降低了。

「讚」,真的毫無價值了嗎?

NO!「讚」還有很多可以槓桿的方式,而現在常見的手法是利用 MV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 MVP 呢?在講解之前,請大家先看看下面的圖,是否看過很多類似的官網/拍賣網有這樣品牌支持的粉絲圖示呢?

當你看到某個品牌網站揭露的粉絲們都是跟你相似的人,你自然會對它不自覺地有股親切感。 ─ MVP 效應

以學術上來說,上述這種列出支持粉絲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虛擬存在」(mere virtual presence, MVP),意思是一個人或個體以線上虛擬的方式呈現於公眾。也就是說,你在現實中看到的人是「真實存在」,而你在線上所看到的人、個體則是一個「虛擬存在」。

當揭露的粉絲與 TA 特質差異甚大,往往會弄巧成拙

但問題是網站使用 MVP 時,往往不知道所揭露的粉絲特質是否跟目標客群 (Target Audience, TA)的特質一樣。

舉例來說,如果某網站之前的粉絲都是男性,但當他們想推出一個針對女性的商品,網站上呈現的 MVP 粉絲卻都是男性,反而會造成這些女性 TA 的反感。

MVP 的呈現方式可分為下述四種不同情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MVP 特質與 TA 特質相似的情況 (similar MVP condition)
  2. MVP 特質與 TA 特質不相似的情況 (dissimilar MVP condition)
  3. 無差別亂槍打鳥 MVP (heterogeneous MVP condition)
    目前許多網站的常見做法,揭露所有年齡層、不同性別的粉絲。
  4. 模糊的 MVP 情況 (ambiguous MVP)
    模糊的 MVP 是指網站不完全揭露粉絲的個人資訊 (像是照片、性別、年齡),常見的作法是不顯示支持者的圖像(如下圖)

模糊 MVP 策略意外地有效!

針對上述不同 MVP,學者 Naylor, Lamberton和 West 做了一連串的實驗,發現了不同的 MVP 呈現方式,對於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以及品牌評價可有大大的影響力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研究吧。

Naylor 邀請了 128位大學生參與此實驗,受試者被告知他們將觀看一個賣服飾的品牌網站 ROOT,而網站上揭露了其支持粉絲們。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三種不同的情境:
1. 特質與其相似的 MVP (similar MVP condition):受試者將看到網站上揭露了與其性別、年齡相似的粉絲。
2. 特質與其不相似的 MVP (dissimilar MVP condition):受試者將看到網站揭露了與其性別、年齡不同的粉絲。
3. 模糊的 MVP (ambiguous MVP):網站所揭露的粉絲無法得知其性別與年齡。

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在特質相近的 MVP 模糊的 MVP 兩種情況下,願意按讚或是與該品牌互動的比率竟然差不多。而上述兩種情況比起與特質不相似的 MVP 情況,願意按讚的比例當然高上許多。

而第二個實驗情境換成一家品牌線上購物網站,同樣也發現與第一個實驗一樣的狀況。更進一步來說,在受試者在面對模糊 MVP 粉絲以及特質相似 MVP 粉絲的狀況下,更加願意購買其商品

當你不確定已按讚的粉絲們,特質是否與想推廣商品的 TA 相似時,不要揭露這些粉絲照片/身分是較佳的解法,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多品牌狀況下,模糊 MVP 策略將失靈

前兩個實驗都是品牌自身的網站,但如果網站中包含各式不同品牌呢?
為了驗證多品牌下,不同 MVP 之影響力,學者做了第三個實驗(受試者看到的網站包含三種不同的品牌)去測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發現,單獨品牌狀況下,模糊的 MVP 效果跟 特質相近的 MVP效果差不多。
在多品牌的狀況下,特質相近的 MVP 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受試者的購買與互動意圖

如果你知道你的 TA 與既有的粉絲們特質相似時,不要客氣,直接揭露出已按讚的粉絲照片吧!

更進一步來說, MVP 的效應,不僅僅只能槓桿臉書的讚,更能應用到許多層面上,像是網拍的 model,當你無法確定 TA 與 model 的特質是否相符時,可以裁掉 model 的臉部將其轉為模糊的 MVP,效果不會比較差。

但如果 model 是正妹時, 模糊的 MVP 就不是一個好的策略了,畢竟不論男女老少都愛看正妹…(無誤)

當然以目前 Facebook 來說,企業還無法自由選擇要呈現粉絲團中的那些紛絲給 TA看 ,只能用自有或其他社群推薦系統來呈現精準的 MVP 策略。或許 Facebook 未來也該考慮新功能,讓 企業端用戶能自由地選擇要呈現給 TA 的 MVP 粉絲。

MVP 槓桿:揭露支持者已增加品牌認同

一個網站為何需要崁入他自己的粉絲團或是支持的粉絲呢?除了口碑效應外,目的不在於展現說他們現在有好多粉絲啊!
而是希望當使用者看到他們的粉絲們時,有股熟悉感、溫馨感,進而認同他的品牌與其產生更多的互動,這就是 MVP 的真諦了!(當然面對不同情況,也要選擇對的 MVP 策略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的網站 MVP 了嗎?
有看過哪些網站運用上述的 MVP 方法~~~歡迎與我們分享喔 😀
reBuzz 現在還是用無差別打鳥法阿 ~

 

研究資料來源:Journal of Marketing Volume 76 (November 2012), 105-120 / Beyond the “Like” Button: The Impact of Mere Virtual Presence on Brand Evaluation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in Social Media Settings

 

◎衍伸閱讀

 

reBuzz 來報這 專注於分享行銷與心理學、使用者行為、創新商業個案的分析文章,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訂閱文章加入粉絲團,大家一起來交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Journal of Marketing;圖片來源: Nemo, CC License)

reBuzz 來報這
1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reBuzz 來報這,由一群熱血的校園瘋子成立於2012年9月 (目前成員包含,台大、清大、元智等校研究生與媒體、網路業界人士),我們致力於開放存取(open access) 的學術應用與產業知識庫。希望能將學術界最頂尖的研究精華帶入商用實務界、並將國內外新創團隊與台灣校園創意散布給全世界,創造一個開放創新點子的資料庫與創業家的知識庫。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網路讀心術!
Scimage
・2013/01/14 ・51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帶來便利的生活,越來越多的網站能夠提供個人化的資訊服務,漸漸地網路的角色已經改變,不再是被動的資訊來源,而是變成了能夠主動讀取使用者的資訊來提供服務,而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以facebook為例,雖然只有6%使用者提供所在地點,但是經由分析相處朋友中友透露所在的位置得資訊,超過2/3的使用者的位置可以被粗略定位出來。又如同人際關係,雖然很多朋友沒有真的加為朋友或是隱瞞關係,但是可以經由簡單的朋友關係推論, 例如如果A是B的朋友,B是C的朋友,C是A的朋友的機率就比較高,經由分析所有的朋友關係後,用機率計算,就可以找出可能隱藏的人際關係。或是,一個人使用的文字會透露各種性別,政治與性格頃向,利用朋友間物以類聚的簡單分析,就可以很大的比例成功辨識出一個人的各種傾向-即使這些資訊本人沒有透露。

以好的方面來看, 這些資訊可以讓網站或是其它有心的朋友在合適的時候提供資訊協助,以壞的來看,這些資訊如果被誤用,就會讓各種詐騙操弄等不好的事情多了可乘之機。這些事情已經發生,所以社會制度與教育都必須發展出新的規範與教育方式來迎接這樣的社會模式,來讓網路能更合理的發展跟融入生活!

轉載自 科學影像 Scimag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cimage
113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每日介紹科學新知, 科普知識與實際實驗影片-歡迎每一顆好奇的心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