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1/24
2008 年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將影片或照片中人物「換臉」「變老」的修圖或 CG 技術,在 Deepfake 出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Deepfake 受到關注的核心關鍵在於,應用 AI 的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加上越來越強大的電腦與手機運算能力,讓「影片換臉」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隨手可得、並且天衣無縫。
・2022/01/03
AI 帶來的便利無遠弗屆,卻也帶來了傷害。對應的倫理指引與規範蔚成趨勢,臺灣在開發 AI 的同時,必須將這些倫理規範納入考量!
・2020/06/19
若問問臺灣讀者,他們聽到的盜腎傳說背景為哪個國家?近一半的人會回答中國,一半以上的人會回答美國。這些都市傳說到底為何如此廣流傳?
・2017/10/18
今天你登 Facebook「按讚」了嗎?或是你滑過 Instagram 觀看朋友的 po 文並「按讚」了嗎?心理學家賽勒(Michael Zeiler)研究鴿子,預期給予他們獎勵能得到相應的回饋,就像我們按下那個大拇指向上的圖示時,可以得到即時的回饋。「按讚」是數位快克古柯鹼,使我們上癮,欲罷不能。
・2017/08/08
從去年(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美國社會開始強烈關注「假新聞」這項議題。不過台灣的大家似乎更早就遭受假新聞的荼毒,算是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吧?(該覺得驕傲嗎這…...)不過,大家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執行「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呢?應該是在對新聞內容感到有所懷疑的時候吧。但是啊,研究發現,當我們知道有其他人也在讀這些可疑的新聞時,進行事實查核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2015/05/15
當社群媒體逐漸融入日常生活,社會科學家們開始關心社群媒體對網路民眾可能造成的影響。雖然網路有助於人們看到更多元化的資訊,但是社群媒體獨有的運算機制(algorithm)卻可能選擇性地決定民眾看到的資訊內容,而著名的「過濾氣泡現象」(Filter Bubble)和「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也應運而生 。是用戶還是演算法該為這樣的現象負責?
・2015/03/27
你在臉書上看到朋友晒恩愛會替他感到高興,但如果看到他在分享自己工作上的不順遂,是不是也讓你感到壓力呢?研究發現,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女性,比起不使用這些網路服務的女性,在壓力測驗上分數低了21%。
・2014/08/18
地圖掌握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地圖確實描述並改變了我們的歷史。地圖反映出我們最好及最壞的特質──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並且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即使是身為個人,我們也需要描繪路線及紀錄路徑,去想像探險及逃亡的可能性。
・2014/02/15
不管是搭捷運、坐公車、上館子或是看電影,隨時隨地滑手機已經是咱們習以為常的畫面,而且不只有年輕人,連銀髮族都加入了這個「人手一機,滑!滑!滑!」的浪潮,Facebook、twitter、Plurk或微博早已席捲了每一個人。沒玩過的人,肯定很難理解,這些東西到底好玩在那兒?滑手機真有這麼大的爽度嗎?想像一下,如果你需要跟一百年前的人做介紹,該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滑手機的箇中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