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為什麼導盲犬不能用米克斯?—《窩抱報 Vol.8》

窩窩_96
・2017/04/27 ・402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記者/羅奕儒、編輯/蘇于寬、設計/馬劭妤|窩窩

編按:本文轉載自窩抱報vol.8 三月號《導盲犬的一生》,喜歡的話歡迎以行動支持喔:D

什麼!原來要成為導盲犬必須祖宗八代都清清白白!要成為一隻導盲犬,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所謂育種,又該如何操作?有哪些標準?該怎麼避免遺傳疾病?街上流浪狗這麼多,能不能訓練成為導盲犬?我家狗狗很乖,能不能帶去當導盲犬?

米克斯行不行:為什麼導盲犬要用品種犬?

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的總督導雅芳和我們分享導盲犬的育種如何操作。圖/窩窩

導盲犬最特殊的地方在於,他肩負著視障者的安全,這是和寵物甚至一般工作犬非常不同的地方。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惠光)的總督導雅芳(以下簡稱雅芳)提到,為了要確保導盲犬在帶領視障者前進的過程中是非常穩定的,就必須要控制牠在先天遺傳上沒有任何不穩定的因子,甚至從出生到接受訓練,所有的訓練與狀況都必須在惠光的掌握下。

品種的選擇上,台灣的導盲犬以拉布拉多犬黃金獵犬為主,近年來也使用黃金獵犬和拉布拉多犬配種產生的黃金拉拉。而在國外,德國狼犬、貴賓犬其實都有被訓練成為導盲犬的例子。一般來說,導盲犬的選擇還是以純種的狗為主,最主要就是希望透過基因的掌握來預期狗狗的個性及健康狀況。「即便在導盲犬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將流浪犬訓練成導盲犬的例子也非常非常稀有,因為困難度真的比較高。」雅芳這麼說著。

台灣約有 6 萬位視障者,目前正在服役的導盲犬卻只有不到 40 隻。而以惠光培訓的經驗,即便透過配種選擇了相對穩定的基因,再加上從出生到寄養家庭、學校訓練這樣不間斷的訓練,訓練一隻導盲犬的成功率仍只有 30-50% 左右,「導盲犬的養成其實需要非常多的成本,我們也希望盡可能不要浪費資源或心力,提高成功率。」雅芳這麼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遺傳疾病的逆襲:品種犬會不會有健康問題?

朱有田教授說到:「品種犬本身並不會有遺傳性疾病的問題,近親繁殖才會。」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的朱有田教授指出,在發現有健康問題時,要先判斷是不是遺傳疾病,還是環境因素、營養因素或是一般傳染疾病造成的健康問題。如果造成遺傳疾病的基因已經確定了,可以從基因型去分析是否帶有遺傳疾病,稱之為「分子遺傳檢測」,如果沒有做分子遺傳檢測的話,則系譜是最可靠的,可以將它當作指標判斷有沒有遺傳疾病。

台大獸醫永齡計畫動物福利專案教師林怡君博士同樣提到,如果親代做過檢測,發現有很高的風險會有遺傳型疾病,卻不管後果地生下了具有遺傳型疾病的後代,那麼這個有疾病的後代的動物福利就有受損的風險。反過來說,如果產生遺傳型疾病的風險很小,動物福利受損的風險就很小。

而另一類品種犬常被攻擊的原因在於:為特定外觀而培育出來的品種,而這種培育方式明確地會影響到動物的健康。例如:摺耳貓。摺耳貓是因為骨骼基因有缺陷,才會呈現折耳的樣子,因此容易出現許多骨骼萎縮的疾病。在導盲犬的犬種中,除了拉不拉多、黃金獵犬,也有其他的大型犬隻。「這些大型犬,有些,並非全部,會出現髖關節問題。若是有良好的篩選,避免繁殖家族有、曾有髖關節問題的犬隻,那麼這些風險就會相對性上的減少。」林怡君博士解釋道。

  • 什麼是「品種」?「種」、「品種」和「亞種」怎麼分辨?圖/窩窩

什麼是「品種」?「種」、「品種」和「亞種」怎麼分辨?

種:生物學下的分類,指在自然棲地裡,可自然交配並產生具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像是馬跟驢子雖然能產下後代騾,但騾並不具有繁殖能力,馬跟驢就不能算是同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種:因自然環境隔離造成的物種隔離,產生變異而具有不同性狀的族群,雖然長相或性狀稍有不同,但仍然能產下具繁殖力的後代。像是日本狼、北極狼、藏狼就是不同的亞種。

品種:在種之下的概念,經人類的選拔、淘汰,具有人類期望性狀的個體。一般來說,經濟動物(例如豬)和同伴動物(例如狗)比較會有品種的區別。

步步為營:育種步驟大解析

在選拔的時候,通常我們都會有一個選拔指數,你可以想像成大學指考時計算成績的加權的概念。」朱有田教授提到,根據人為去選擇希望被突出的性狀,並透過加權計算出一個數值,再進行個體的篩選,整個育種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對於育種的標準和步驟,每間導盲犬學校都不太一樣,也會因為地區的環境、人的個性或是文化而有所不同。惠光在導盲犬育種的操作上,會先透過過去使用者的經驗來了解台灣環境需要怎麼樣的狗,同時也評估目前申請使用導盲犬的視障者的需求,來決定配種的期望成果,同時再進一步討論該由哪隻狗和哪隻狗來配種。為了能夠培育出一代比一代更優良的導盲犬,種犬的挑選變得十分重要,也因此,能夠被挑選為種犬的狗都是每一胎中最優秀、健康的寶寶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育種其實至少要兩三代以上才能看出篩選的成果,挑選每一代好的部分,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 一歲左右,惠光會針對每隻狗狗的狀況做評估,挑選出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狗作為種犬,其他狗狗則會以成為導盲犬為目標,進行下一步的訓練。圖/窩窩

雅芳提到,目前主要會根據幾個標準來篩選適合的種犬,分別是:

  1. 健康狀況
  2. 個性
  3. 和親代相比有沒有更接近期望的特性

惠光透過合作的獸醫院負責犬隻健康檢查,會在狗狗一歲左右時進行檢查,這個時期狗狗各方面都發育完成,有些遺傳性的疾病也在這時候可以檢查出來。檢查的項目除了身高、體重、血液等基本檢查外,也會針對大型犬常見的髖關節形成不全(hip dysplasia)、白內障、遺傳性視網膜退化等遺傳性疾病做篩選,確保健康的基因被留下。像是髖關節的部分,就引進國外的檢測儀器,當髖關節的健康度在 80 分以上時才會考慮留作種犬。

除了要留下來擔任種犬外的其他狗,也大約會在這時候進行結紮的手術,之後才進到學校進行訓練,因此,在路上見到服役中的導盲犬,全部都是經過結紮的狗,除了可以避免狗狗發情期造成視障者的困擾外,也確保導盲犬不會被作為其他用途。

此外,在狗狗大約 1 歲左右,惠光也會針對狗狗的個性設計一系列的測試,透過情境的模擬,來判斷狗狗面臨壓力、突發狀況時的反應,並作為適不適合成為導盲犬或是種犬的評估標準。同時,若是本土自行培育的小狗,也會將這代小狗的表現和上一代種犬比較,確認是不是有更朝向期望的成果前進,來作為育種是否成功的評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育種其實至少要兩三代以上才能看出篩選的成果,挑選每一代好的部分,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惠光教育推廣組組長筱涵這麼說著。

每隻狗狗都是帶著滿滿的祝福誕生,期待能訓練成一支優秀的導盲犬,幫助更多的視障者。圖/窩窩

導盲犬 vs.寵物犬 法規上有什麼差異?

那關於導盲犬的繁殖,目前有沒有相關的法規來規範呢?雅芳提到,目前導盲犬在台灣主要受到《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60 條及衛生福利部的《合格導盲導聾肢體輔助犬及其幼犬資格認定及使用管理辦法》所規範。

但在規範的細則上,前者比較偏向對於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的保障,後者則主要針對導盲犬學校的規範,雖然有要求對於犬隻狀況的追蹤、健康檢查的報告等,但在狗狗的繁殖部分並沒有詳細的規定。目前在犬隻的生育上,主要還是和一般寵物犬一樣依照動保處的規範,若有和國外交流的狀況,犬隻的進出口也是依照農委會對於檢疫的規定。

此外,目前國際的犬隻交流有些是透過互惠的交換,這種情況下就是免費的,但也有的時候是直接和國外的導盲犬學校購買幼犬,在這部分,目前還沒有相關法規的規範,主要是仰賴導盲犬學校本身的自我約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育種的風險:人擇,要謹慎、要拒絕貪心的誘惑。

問起育種的操作上有沒有什麼禁忌,雅芳總督導提到,犬隻數量太少導致選擇太少、近親繁殖,或是有遺傳疾病的個體沒有被篩選排除,都可能造成後代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另外,數量也需要控制在適當的數量,生育前必須確認後面的照顧或是訓練都到位,這樣對狗狗也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健康的部分真的需要謹慎的管控。」雅芳這麼強調著。

目前國際上的導盲犬聯盟,主要還是依賴每間學校將自己培育的犬隻資訊登記在資料庫中,以作為各間學校判斷是否要交流犬隻時的標準。但對於資料的正確性、完整度,目前還沒有公開或是第三方的審核機制,主要還是靠學校自己的約束力,若是有學校不配合,也沒有制裁的方式。

雅芳提到,以惠光目前的狀況,就是盡量在事前準備時多花一些努力,目前和日本的學校交流比較密切,若是要和沒交流過的學校交換犬隻,一定會先派人員到當地訪查,確認對方學校的運作、環境是沒問題的。「雖然多花了一些成本,但總比之後培育出來的犬隻是有問題的好,所以絕對是值得的。

圖/窩窩

本文轉載自 窩抱報vol.8 三月號《導盲犬的一生》,原文為 《Together#6》為什麼不能用米克斯?——導盲犬育種過程大解密(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挑選作為種犬的狗狗,和其他導盲犬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呢?黃金獵犬和拉布拉多配種後,生出來的黃金拉拉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關於育種的更多細節,將在為什麼不能用米克斯?——導盲犬育種過程大解密(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窩窩_96
5 篇文章 ・ 6 位粉絲
動物的世界,就是人類社會的縮影,關乎牠的事,就關乎你跟我的生活與未來。窩抱報的使命,是透過與你我切身相關的動物議題探討,來反思人類與世界共存之道。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誠實面對人類參與的「自然」——太田欽也專訪
顯微觀點_96
・2024/07/11 ・32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斑馬魚是最知名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基因、型態與發育深受了解,並用於探討深度同源等重要演化生物學問題。但也有科學家提出,演化生物學該持續隨環境演進,並嘗試以新的實驗物種——金魚——探討人類世(Anthropocene)環境下的生物演化。

育種歷史與基因巧合 奠定金魚的演化生物學價值

例如有千年馴化歷史、型態千變萬化的金魚,就相當適合探討人類因素與生物型態演化的關聯。

中研院細生所派駐臨海研究站的演化與發育生物學家太田欽也指出,斑馬魚與金魚兩者的胚胎都可以透過顯微鏡仔細觀察,相對於受精一年後才成熟的金魚,斑馬魚有成熟較快,基因組較為單純等優點,也具備許多現成基因研究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斑馬品系間仍以其生理機能與基因為主要差別,對型態差異的演化並未那麼明顯。因為,科學家為了操作基因與細胞特徵而培育斑馬魚,使不同品系的差異大多來自目標明確的基因工程。

金魚型態演化圖。Courtesy of Kinya Ota and Gembu Abe

而金魚的型態變異,則完全來自飼養者對型態的偏好和育種,蘊藏更多元的型態變化與發育差異。其悠長的馴養歷史以及更古老的基因重複(Gene Duplication)機遇,使其值得成為演化發育生物學的新模式生物。研究器材和方法上的調整,則是生物學家展現才智的機會。

太田欽也舉例,「一般的解剖顯微鏡工作距離適合觀察和操作斑馬魚,但是經過我們自己的創意,也改裝出可以對金魚進行顯微手術的器具和適合拍攝的大型解剖顯微鏡。設備上的差異並不難克服。」

金魚胚胎的發育生物學優勢

太田欽也說,現代生物學家以果蠅和微生物育種進行遺傳與演化實驗,擴大時間維度來看,千年來金魚愛好者挑選、強化金魚外觀特徵的過程,可以比擬長時間的人擇實驗。

金魚不僅適合用來觀察人擇壓力如何影響成年生物的型態。太田欽也更想進一步探索,從胚胎階段的差異進行選擇,是否可能改變生物的型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提到,人工育種對發育與型態的影響力也展現在其他物種上,例如家犬與鴿子也被培育出許多特殊表型。但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胚胎觀察不易,需要相當高的技術與成本。

相對於動物子宮與鳥類蛋殼內的胚胎,在透明卵囊中發育的半透明金魚胚胎,就是非常容易觀察的研究對象。只要有恰當的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和顯微手術能力,金魚的胚胎從受精到孵化都可以全程順利紀錄,而且每次繁殖可以蒐集到上百筆資料。

現代顯微攝影技術搭配容易觀察的金魚胚胎,讓太田欽也可以拍攝清晰影片,在網路上生動地分享發育生物學知識。攝影:楊雅棠

自製影片 盼演化生物學跨過學院圍牆

除了將金魚研究成果發表在 Nature 等科學期刊,太田欽也同時努力當起「Youtuber」。他希望能將演化發育生物學、金魚飼育經驗、臨海研究站的學術特色,甚至是宜蘭的風光,透過網路傳達給大眾。

武漢肺炎導致的漫長隔離,是他學習影音製作的契機。最初他在百無聊賴之下看了大量影片,後來逐漸萌發「我也要拍自己的題材!」的企圖心。開始搜尋拍攝、後製、配樂等網路教學,在隔離的單人房中逐漸進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說,拍攝影片最重要的動機是「分享」。他解釋,「科學的頻道不管累積再多追蹤者,例如數十萬人追蹤的 Nature, Science, 觀眾也以科學領域工作者為主。現代知識逐漸朝向『專家』與『外人』的兩極化狀態發展,我不喜歡這樣的社會。」

如同他推進學術研究的方法,他也透過自學、自己組裝基礎設備如空拍機、手機等,在節省開支的情況下拍出了中研院同僚為之驚艷的影片。

太田欽也為臨海研究站拍攝的簡介影片,基本款空拍機呈現了頭城的舒暢美景。

在早已開始的人類世 何謂自然?

太田欽也熱衷以空拍影片介紹宜蘭的郊野與人文,但他對主流輿論的「自然環境」內涵存疑,他認為「自然」早已被人類行為大幅改變。自從農業擴張、工業革命發生,人類對環境與生物的改變程度早已無法恢復「自然原貌」。

他以金魚的馴化過程為例,從宋朝開始的愛好者,透過育種極力凸顯特殊形態,從沒有背鰭的「蛋種」,到眼周水泡足以遮蔽視線的「水泡眼」。都不是基於適應「自然」而進行的育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強調,「如果是宋朝或明朝人有今天的生物學工具,以他們的追求珍奇的育種態度,一定會用 CRISPR 編輯金魚基因,製造出更奇特的變異型態。」

他說,這樣的行為會在現代科學圈與社會輿論上遭到反對,「認為動物被修改基因、型態變異很可憐」,但人類採用動物進行藥物實驗或經濟用途時,也並未優先考慮「自然原則」。

太田欽也反問,「若是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將金魚修改回類似野生鯽魚的型態,更適應野外環境,這樣算是自然或不自然呢?」

建立科技倫理 而非堅守「自然」想像

他指出,金魚的馴化與育種反映著東亞社會的自然觀念,不同於西方基督教倫理的「人統御、保護自然」意識形態。可以促進人們反思,人類也身在其中的「自然」的標準是什麼?而非執著於保護想像中的自然「原狀」。

太田欽也強調,「本質化『自然』、建構一個保守不變的形象,不會幫助人們了解生物學。」

他認為,宋朝人、明朝人的自然觀念與今日不同;甚至現代人常引用的「道法自然」倡議者老子,他所提倡的自然,與現代許多人想像、意圖恢復的也是不同的自然。

背鰭退化、尾鰭倍增的蛋種雙尾金魚,是古代貴族最青眼有加的奇特型態之一。作者:清 馬文麟 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太田欽也建言,科學地面對人類因素影響世界各地生態的現實、建立基因科技的社會倫理與規範,都是比恢復建構出的「自然」意象更重要的生物學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日本和歌山縣鄉間的太田欽也說,長期駐守宜蘭頭城的臨海研究站不僅是因為設施與職位,也是因為此處環境與故鄉有幾分神似。

「但我不會說這兩個地方都很『自然』,在人們對我說『這裡很自然!』的時候。」太田欽也無奈地笑說,「想到周遭可以釣起吳郭魚的溪流、被整治疏濬成田園的原洪氾濕地,反而會讓我很疑惑彼此對『自然』的共識。」

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指出,現代已是由人類行為影響地質特性的人類世。此概念引起地質科學界激烈討論,從新石器時代、工業革命到核彈試爆頻繁的 1960 年代都有學者認為是人類世的開端。

最後由國際地層委員會的人類世工作小組投票決定,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與人類活動高速成長的20世紀中葉為人類世起點。

查看原始文章

參考資料

  1. Li IJ, Lee SH, Abe G, Ota KG. Embryonic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ornamental twin-tail goldfish. Dev Dyn. 2019 Apr;248(4):251-283.
  2. Abe G, Lee SH, Chang M, Liu SC, Tsai HY, Ota KG. The origin of the bifurcated axial skeletal system in the twin-tail goldfish. Nat Commun. 2014 Feb 25;5:3360.
  3. 太田欽也實驗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19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我們的遺傳差異有多大?基因竟會影響我們的教育程度!——《我們源自何方?》
馬可孛羅_96
・2023/03/19 ・295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族群間差很大?

要了解遺傳學家為何不再和人類學家手牽手,不再認為人類族群之間的差異小到微不足道,只要看看「基因組部落格主」(genome blogger)就可以知道。

在基因組革命開始之後,人們便在網際網路上熱烈討論關於人類變異的論文,有些基因組部落格主後來精通於分析網路上公開的基因組資料。

相較於絕大多數的學術界人員,基因組部落格主的政治態度往往偏向右派,拉茲布.可汗(Razib Khan)與迪奈可斯.彭迪可斯(Dienekes Pontikos)發表了各族群特徵的平均差異,其中包括了身體外貌和運動能力。

許多基因部落格組認為學術界人士刻意忽視了族群間的差異。圖/envatoelements

部落格「歐洲基因」(The Eurogenes)中,「哪個古代民族散播了印歐語系語言」這樣激起反應的標題,往往會有上千個留言灌爆。這個非常敏感的議題在第二部分中討論了,那些印歐語系者的擴張過程,被當成建立國家神話的基礎,有的時候受到濫用,如同納粹德國時期的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基因組部落格主的信念,有部分來自於在討論各族群之間生物性差異時,學術界人士並沒有保持科學家追求真實的精神。基因組部落格主很樂於指出一項矛盾:學術人士基於政治正確所傳遞的訊息,說族群之間的特徵無法區別,但是在他們發表的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果卻不是這樣的。

族群內的差異比族群間大

我們知道的實際差異有哪些?我們無法否認,各族群之間有顯著的平均遺傳差異,不只有膚色,還包括了體型、消化澱粉與乳糖的效率、在高海拔地區呼吸的難易程度,以及某些疾病的罹患率。這些還只是我們剛發現的差異而已。

我預料,不知道更多的人類族群之間的差異,是因為能夠找出這些差異的適當統計資源還沒有投入。人類大部分的特徵,一如呂文廷所說,在族群內的差異要大過族群之外。

這代表在任何的族群中,如身高等絕大部分的特徵,都有位於高低兩個極端的個體存在,例如很高與很矮的人。但是這並沒有排除各族群之間在特徵上有細微的平均差異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矮差異不分族群。圖/envatoelements

幾乎每次回爭論,傳統教條都沒能站穩腳跟。二○一六年,我參加了一場約瑟夫.葛拉夫(Joseph L. Graves)在哈佛大學皮博迪考古與民族學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graphy)的演講,主題是種族與遺傳學。在演講中,葛拉夫舉出五個能夠大幅影響皮膚色素沉積作用的突變,在不同族群中這五個突變出現的頻率差異很大。

他把這個五個突變和腦中上萬個會在腦中活動的基因比較。他指出,會在腦中活躍的基因和那五個和色素沉積的基因不同,會在許多部位活動。有些突變會推動認知和行為出現某個面向的特徵,但是另一些突變會推動的是別的面向,各種作用相加就平均掉了。

但他的論點其實並不可行,因為在實際的狀況下,如果天擇對兩個分開的族群施以不同的壓力,有許多突變所影響的特徵,會如同那些受到少數突變影響的特徵,讓兩個族群之間產生平均差異。事實上,已知有由許多突變所影響的特徵(可能如同行為和認知),如同膚色這種由幾個突變所影響的特徵,也受到天擇篩選。目前最佳的例子是身高。

身高是由基因組中數千個有變異的位置所決定的,二○一二年,喬爾.赫斯霍恩(Joel Hirschhorn)領導的分析研究指出,天擇對於那些位置的篩選結果,使得歐洲南部人的身高平均來說比歐洲北部人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高並不是唯一的例子,強納森.普瑞查德(Jonathan Pritchard)所帶領的研究指出,至少從兩千年前,天擇就作用在英國人許多特徵的遺傳變異之上,結果包括嬰兒頭部平均來說比較大,女性臀部也是(可能是為了要在生產時配合嬰兒頭部的增大)。

遺傳變異間接影響教育程度

遺傳差異間接影響到教育程度與認知行為。圖/envatoelements

人們很容易會想,遺傳影響體型是一回事,但是影響認知和行為特徵又是另一回事。不過這種界線已經打破了。如果你加入了某個疾病的遺傳研究,得填寫表格,註明自己的身高、體重和受教育時間長度。

丹尼爾.班傑明(Daniel Benjamin)和同事彙整了四十萬名有歐洲血統者的受教育資料,那些人提供自己的基因組資料,以供研究各種遺傳疾病。

班傑明等人找到了七十四個在受教育時間長的人中更為常見的遺傳變異,那些變異在受教育時間短的人中比較少見。這樣研究已經去除了受到研究族群中各種會造成影響的差異,結果很紮實。這些科學家還指出,雖然平均來說,社會影響力在這方面要大過遺傳,但是從遺傳去推測受教育時間長短的準確度不容忽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指出針對受到研究的歐洲血統族群,設計一個遺傳預測方式,計算出其中完成十二年教育的概率為百分之九十六,而最低的則為百分之三十七。

那些遺傳變異怎麼影響到教育程度?馬上浮現的猜想是它們會直接影響學業能力,但這可能是錯的。

一項包含了十萬多名冰島人的研究指出,那些遺傳變異也會讓女性生第一個小孩的年紀增加,而且造成影響的程度要遠大於對於受教育時間的影響。那些變異可能是以間接的方式發揮作用,讓人們比較晚有小孩,使得小孩必較容易接受完整的教育。

這個結果指出了,在我們發現控制行為的生物性差異時,這些差異發揮功用的方式往往和我們無知的猜想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族群間影響教育程度的突變在出現頻率上的平均差異,還沒有找出來。但是在冰島,從遺傳上預期年長者整體上受教育的時間要長過年輕人,這點讓我們警覺。

領導這項冰島研究的奧古斯丁.江(Augustine Kong)指出,這項結果代表了在上個世紀,天擇作用不利於預期受到有更多教育的人身上,就像是篩選出比較年輕就有孩子的狀況。

遺傳變異透過生孩子的時間間接影響孩子的教育程度。圖/envatoelements

由於在單一族群中,影響受教育時間的遺傳成因顯然於一個世紀內因為受到了天擇壓力而產生明顯的改變,那麼這個特徵在各族群之間出現差異也是極有可能之事。

影響歐洲血統教育程度的遺傳變異,是否會對於非歐洲血統者的行為發生影響,或是對結構不同的社會系統發生影響?這些沒有人知道。不過,如果那些突變對於某一個族群的行為會發生影響,很可能對於其他族群也發生影響,縱使這些族群的社會狀況有所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遺傳所影響的行為特徵中,教育程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他人也和班傑明一樣,發現了能夠預測行為特徵的遺傳因素,其中一項研究調查了七萬多人,發現到在二十多個基因中的突變適合用來預測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

——本文摘自《我們源自何方?:古代DNA革命解構人類的起源與未來》,2023 年 3 月,馬可孛羅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2

8
3

文字

分享

2
8
3
基因上的魔法師——不改 DNA 就可以調整性狀的「表觀遺傳調控」,為作物改良帶來新曙光
Jean
・2022/11/13 ・30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黃湘芹、謝若微、李映漾、陳柏仰|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資料來源/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陳柏仰研究室。圖:Nien Illustration

可以在不改變 DNA 的狀況下,調整性狀?——表觀遺傳調控,幫助植物快速適應環境變化

DNA 是生物細胞內攜帶遺傳訊息的物質,當 DNA 發生變異時,會影響基因的表現進而改變性狀。但很多生物也可以在不改變 DNA 的情況下調節基因表現影響性狀,此方式稱為表觀遺傳調控,其中常見的機制包括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小分子 RNA 等。

其中「DNA 甲基化」為在 DNA 特定位置上添加甲基的化學修飾,當基因前端的區域——啟動子被高度甲基化時,常會導致基因表現量較低。

而「組蛋白修飾」是針對被 DNA 纏繞的蛋白質——組蛋白,在其尾端上做的各種修飾,如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等,這些修飾會影響 DNA 纏繞的緊密程度,進而加強或抑制基因表現[1]。另外,由長度約為 18 到 30 個核苷酸構成的「小分子 RNA」,也會抑制基因表現。

對生物而言,表觀遺傳調控提供生物在基因序列突變外,另一種有效適應環境變化的反應方法。而這樣的反應對植物特別重要,它能幫助植物在面對氣候、環境快速變化時,迅速調整基因表現讓植物得以生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將表觀遺傳運用在改良作物性狀上,由於不需外來基因插入或是基因編輯,便能達到基因表現的變化,因此大幅減少食物安全上的諸多考量,免除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疑慮的爭議性,在農業發展上相對有利。

目前在作物中已有不少研究,分析基因體上特定位置的表觀遺傳變異,與抵抗逆境性狀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在稻米基因體上,已發現數個特定位置的 DNA 甲基化程度與抗旱[2]、抗缺鐵[3]甚至碳儲存有顯著的關聯性。

番茄有機會作為培育優良性狀的作物。圖/Pexels

在番茄裡也發現,由小分子 RNA 對特定位點的基因調控,可影響番茄外型及抗旱性狀。顯示透過影響表觀遺傳機制,的確有機會用來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作物。

如何運用在作物改良上?

當應用於作物改良時,偵測表觀遺傳變異與性狀之間的關係為首要任務,其中一種用來偵測表觀遺傳變異的策略仰賴的是近年才逐漸普遍化的「全基因體定序」。由於每個作物的基因體序列不同,需逐一檢視不同作物在各種逆境條件下產生的表觀遺傳變異,然而在技術與基因體資料分析上仍是挑戰。現階段而言,利用表觀遺傳進行作物改良,雖有潛力但未能普及[4]

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偵測表觀遺傳變異(圖表一):先透過外在刺激誘導表觀基因座產生變異,接著藉由分析眾多植株間表觀基因座變異的差別,並計算其與目標性狀的關聯性,進而推定能產生目標性狀的表觀基因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表一)利用外在刺激誘導植株產生遺傳變異,透過生物資訊研究與目標性狀相關的表觀基因座。

在已知可誘導表觀基因座的策略中,以 DNA 甲基化為例 ,透過伽馬射線照射、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以及組織培養,皆可在稻米基因體產生隨機且有效的 DNA 甲基化變化[4]

種子如果曝露於伽馬放射線環境下,或是浸泡在含有 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的水溶液中,均會造成基因體去甲基化,而去甲基化的程度會隨著放射線強度或是 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的添加量而不同;如果同時使用上述兩種方法處理種子,則會對於去甲基化有加乘效果[5]

表觀遺傳因子變化,可改變玉米面對熱逆境的耐受性。圖/Pexels

除了水稻以外,玉米基因體上特定位點的表觀遺傳因子變化,可改變其對於熱逆境的耐受性。玉米在幼苗時期,如果受到短暫熱處理,便能促進與基因表現有關的組蛋白修飾,使得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與活性氧物質提高,以增強玉米在高溫環境下的耐受性[5]

面臨的挑戰——表觀遺傳變異重現與否

表觀遺傳變異與基因變異主要的不同在於其不穩定性,由於細胞有自我修復機制,因此表觀遺傳變異在細胞複製前、後未必能維持;此外,世代遺傳間的「表觀遺傳重組」(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會重置表觀遺傳的分佈,使得親代的變異未必能完整保留到子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如此,不少研究仍發現部分表觀遺傳變異可以被遺傳至下一代。以茄科中常用的嫁接作物番茄、茄子與辣椒為例,這類的種間嫁接會影響 DNA 甲基轉移酶表現量,進而大規模影響接穗中的 DNA 甲基化分佈,其中有部分 DNA 甲基化的變動被證實可維持至下一代[5]

綜合上述,應用表觀遺傳在作物改良上需特別確認變異在跨世代間的一致性;植株進行處理後所產生的表觀遺傳變異,是否能在性狀植株或甚至下一代重現,以確保有效的作物改良。

甜椒的跳躍基因與 DNA 甲基化

甜椒被視為可利用表觀遺傳進行改良的高經濟價值作物之一。圖/Pixabay

甜椒 (Capsicum species)的基因體解序後,發現當中的跳躍基因(可以在基因體上移動的 DNA 序列)不僅增加了甜椒的多樣性,也能決定轉錄活性高的真染色質及不具轉錄活性的異染色質在基因體上的分佈[6],從而廣泛影響基因調控。

已知 DNA 甲基化是控制跳躍基因的主要因子,已有研究指出,甜椒基因上 DNA 甲基化程度的增加,與發芽、果實成熟及抗鹽性狀都有顯著相關[7][8];顯示透過刺激產生的 DNA 甲基化重新分佈,極可能影響跳躍基因的活性,進而引導出優良性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甜椒的基因體資料已完備,其重要性狀與表觀遺傳變化密切相關,被視為可積極利用表觀遺傳進行改良的高經濟價值作物之一。

翻開作物育種的新篇章

綜合以上,分析及尋找與目標性狀相關的表觀基因座並不容易,需要結合農藝學、基因體學及生物資訊學的知識與技術,考量表觀遺傳變異的不穩定性因素,為實現可代代相傳的作物改良,需要了解不同植物的基因體中有哪些特定的表觀遺傳變異能夠穩定傳到下一代。因此,若要使用表觀遺傳改良作物,雖有理想但非一蹴可及。

目前主流的基因改造工程,在食品、環境、與生物安全上有著錯綜複雜的影響,僅透過調控基因表現以達到性狀改良的表觀遺傳,更能消除大眾對於作物改良的疑慮。現今對於表觀遺傳的研究資料已經越來越多,在植物面臨逆境時,表觀遺傳能有效且迅速地幫助植物適應環境。在未來環境更加極端的情況下,生產作物將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何繼續維持高產量,成為農民及研究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表觀遺傳調控提供植物學家與農民新的作物改良方法,儘管當前的流程尚不完善,也有許多困難需一一克服,但看好其在未來為作物育種開啟新篇章。

參考資料

  1. Tirnaz, S. & Batley, J. (2019). Epigenetics: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in crop breeding. Molecular Plant, 18, 1309–1311. 
  2. Sapna, H., Ashwini, N., Ramesh, S. & Nataraja, K. N. (2020). Assessment of DNA methylation pattern under drought stress using methylation-sensitive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analysis in rice. Plant Genetic Resour Charact Util, 18, 222–230.
  3. Sun, S., Zhu, J., Guo, R., Whelan, J. & Shou, H. (2021). DNA methylation is involved in acclimation to iron deficiency in rice (Oryza sativa). Plant J, doi:10.1111/tpj.15318.
  4. Springer, N. M. & Schmitz, R. J. (2017). Exploiting induced and natural epigenetic variation for crop improvement. Nat Rev Genet, 18, 563–575.
  5. Varotto, S. et al. (2020). Epigenetics: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climate-smart crop breeding. J Exp Bot, 71, 5223–5236.
  6. Kim, S. et al. (2014). Genome sequence of the hot pepp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pungency in Capsicum species. Nat Genet, 46, 270–278.
  7. Xiao, K. et al. (2020). DNA methyl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epper fruit ripening and interacts with phytohormones. J Exp Bot, 71, 1928–1942.
  8. Portis, E., Acquadro, A., Comino, C. & Lanteri, S. (2004).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during germination of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seeds using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 Plant Sci, 166, 169–17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