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3/31
「Hey, Siri!」「OK, Google!」你曾經對手上的行動裝置說話嗎?這項語音合成的技術背後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探索一番吧!
・2019/04/02
看到裸鼴鼠(Heterocephalus glaber)的第一眼,各位可能會忍不住再多看幾眼。這種全身帶有粉色皺皮和突出牙齒的齧齒目動物群居在地底,主要分布於東非,是一種社會性哺乳動物。和螞蟻和胡蜂一樣,在多達 70 隻個體的裸鼴鼠族群中:一隻「女王」負責生育,幾隻雄鼠負責提供精子,其餘則是沒有繁殖能力的工鼠。
・2017/09/23
為民除害的確是家貓能提供的可信互惠服務,換取在地球上比其他動物高出一等的地位。齧齒動物,尤其是牠們身上挾帶的病菌,仍然是全世界共通的困擾。同樣一場農業革命,為家貓多數的野生親戚帶來厄運,卻讓牠們自己一飛沖天,成為穀倉--更別說還有人類的免疫系統--最堅強的守護者。這種概念具有一種令人滿意的相對性。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貓真的讓害鼠不敢再造次了嗎? 這事曾經發生過嗎? 我決定向一位老鼠科學家詢問,查明真相。
・2015/08/24
將東亞人稱為「黃色」是為了確保他們再也無法被稱為「白色」。
・2014/07/05
保育要及時,漩渦要小心。世界各地人為開發日益嚴重,瀕臨絕種的生物不僅面對來自人類的威脅,在「滅絕漩渦」的風險連鎖下,牠們的滅絕可能會來得更快,到時候就算人類想保育可能也來不及了。那麼,到底滅絕漩渦是什麼碗糕?
・2013/03/01
今年6月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度調查,越來越多民眾同意政府徵稅或提高油水電價格以發展再生能源,更多的民眾認為環境保護優於經濟發展,油電補貼不應該補貼產業,更有高達80%的人願意為了後代子孫延緩經濟發展。 在台灣經濟景氣低落之際,台灣人並未將環境問題拋開,盲目追求GDP經濟。然而究竟整體政策思維要如何實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周桂田教授長期研究災難風險治理,在採訪中,他指出災難風險評估最大的問題是「人」。
・2012/03/01
我們是史丹佛大學的跨學科學者小組,在此提出十項原則,規範以種族和族裔作族群差異分類的人類遺傳變異研究。
・2011/12/09
若要找出能迅速適應都市化變遷的物種,人類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新的研究指出移居到都市的歐洲烏鶇(Turdus merula),遷移的距離比牠們的近親短-這項行為的改變,最終可能使族群分裂成獨立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