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看到13萬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都驚呆了

陸子鈞
・2015/06/12 ・25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imthumb

看到13萬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都驚呆了。好啦,的確誇張了一點,全台自然科教師大概不到13萬位,但看見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還真的驚呆;傳授學生「科學」的自然科教師,竟然會分享這類一點都不科學的內容,驚呆之餘,也真是替下一代的科學教育憂心。傳什麼?就是農場式的驚呆文呀!

〈科學家研究出讓你得到快樂的關鍵就在於「5-3-2」〉、〈先別管星座了!科學家表示你出生的月份竟然跟你會得哪種病逝有密切的關聯〉、〈他是隻蝸牛!重複一次,他是隻美軍都要欽佩研究的超強鋼鐵蝸牛〉、〈婦產科醫生總結:生男生女最科學的辦法!!!一定要收藏起來〉……這些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完又覺得不能只有我看到的內容多半來自「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或者「病毒媒體」。這些網站可不是以「讓你認識這世界」為宗旨,他們分享這麼多驚奇的內容,其實只是為了吸引你進去看。

為什麼內容農場要這麼作?這得從他們的獲利模式來看:內容農場的主要收入來自廣告聯播-像是google AdSense-google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廣告,並將廣告鋪往任何加入google AdSense的網站-包括內容農場。當使用者在內容農場網站裡瀏覽,看到廣告並點擊,google便會將部分的廣告收入撥給該網站。簡單的公式就是:收益 = 瀏覽次數(PV, Page View)× 有多少比例會點擊廣告(CTR, Click-Through Rate)× 每次點擊成本(CPC, Cost Per Click),所以要讓收益增加,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提高瀏覽次數,也就是盡可能吸引大家進去看!

註:為了不模糊焦點,就忽略「CPM」不談了,只談「CP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4年,內容農場在台灣的網路異軍突起,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台灣網站100強,而且還越長越多。有趣的是,這獲利模式在英語系國家出現時並沒有優勢,到了台灣才蓬勃發展。其中一個內容農場GigaCircle的創辦人認為,這是跟時薪有關;在英語系國家打工的時薪都超過內容農場的獲利,怎麼會有人想搞內容農場呢?(可以參考逗比叔叔整理的對談筆記

既然內容農場的目的是要吸引大家進去看,那麼內容是否嚴謹、是否正確,就不是他們的優先考量-甚至不在他們的考量之中。以〈他是隻蝸牛!重複一次,他是隻美軍都要欽佩研究的超強鋼鐵蝸牛〉為例(按:好長的標題,貼起來好煩呀….),這篇提到螺殼有磁性根本就是穿鑿附會,其中的圖片還是模型,只是為了撐起這個看起來聳動的標題。

6/13 AM11更正:

一些區域的「鋼鐵蝸牛」的骨板(sclerites)含有硫鐵化合物的奈米結構,使骨板帶有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uzuki, Y., Kopp, R. E., Kogure, T., Suga, A., Takai, K., Tsuchida, S., … & Kirschvink, J. L. (2006). Sclerite formation in the hydrothermal-vent “scaly-foot” gastropod—possible control of iron sulfide biomineralization by the animal.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42(1), 39-50.

不僅是新興起的內容農場,就連主流媒體也「內容農場化」。在我的觀察,主流媒體投入網路之後,以往的成效指標(像是「收視率」)就成了「瀏覽量」,而「農場策略」能有效吸引瀏覽量,所以即使是不以網路廣告作為主要營收的主流媒體,投入網路後也開始「內容農場化」-也就是不知流量為何物但就得追求流量-報導一些驚奇但毫無根據的內容。

不可否認,科學家時常有驚人的發現,不過一項科學發現是經過觀察提問假設實驗分析….才得到的結果,這些看似繁瑣又乏味又難懂的細節其實才是科學發現的精髓。但也因為科學發現的過程繁瑣又乏味又難懂,所以內容農場還有內容農場化的主流媒體就此略過。但身為傳授科學給下一代的自然科教師,卻在分享這樣的內容,甚至有可能還很興奮地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補充」,這樣我是要怎樣教小孩呀?想到這裡,你說我能不驚呆嗎?

當然,這些糟糕的網站並不是只要我們發正念或者向宇宙下訂單就會自爆。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不點、不分享這些網站

康盪康盪,我知道這超弱,但這是第一步。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點過這些網站,可以用「我是良好閱聽人嗎?」來鑒定一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鄙視且嘲諷分享這些網站的人

驅動社群使用者分享內容的其三條件:一、這本來就很酷要分享給朋友知道(像是那個讓美軍驚呆的蝸牛…..),二、這很重要得分享給朋友知道(像是什麼〈女生痛經時別只會說「多喝熱水」,給她看看這個,他絕對會愛上你!〉、〈可殺死癌細胞 檸檬水的正確泡法 99%的人都錯〉)三、分享這個有助於提昇自己的社群形象(你想想看,有多少人看了CK101卡提諾正妹論壇,會把他的「菜」大剌剌地分享在自己牆上還說「這不錯」或「這我可以」?不會嘛,因為有損自己的形象)。

而分享農場文的動機多半是前兩個。要是我們鄙視且嘲諷分享這些網站的人,像是對他們說「你好糟糕,請暫時不要跟我說話」,讓更多人認為「分享這個有損自己的社群形象」,也許就能減少這些內容被分享的機會。

思考資訊來源

放進嘴巴前,你會看一下食品包裝上的標示,了解一下內含什麼跟怎麼來的。那把資訊放進腦袋前呢?我認為不管是食物還是資訊,不在意內容跟來源,就是造就黑心廠商、黑心媒體的重要原因。

支持優質內容

倘若你支持原創、有深度、有觀點的內容,就應該以實際的行動來表達你對優質媒體或作者的支持,像是收看他們的內容、付費……等,甚至加入撰文的行列。要是你所認為的優質媒體連個溫飽都沒辦法被滿足,怎麼可能有心力產製良心內容呢?沒歪掉就不錯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這些方式或許無法真的擊垮內容農場(也很難說啦……人類都挽救臭氧層破洞了……),但至少可以讓身旁所關心的人免於劣質內容的傷害。如果你也認同我的看法,為了下一代的科學素養,就開始行動,然後把這篇分享給朋友吧(一個農場式的結語)。

 

按:恕舉例當中的農場內容我都沒設定超連結,實在不希望大家進去呀……

6/13 AM10補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表示你出生的月份竟然跟你會得哪種病逝有密切的關聯〉為例不是指稱這篇是錯的,而是在說它屬於「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完又覺得不能只有我看到的內容」,以及缺乏科學發現背後的脈絡。

感謝大家這麼有耐心把例子中這麼長的農場標題仔細讀過……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以科學為本!從 DNA 探索大未來——百濟神州(BeiGene)Kids Science 生物科學營,為小小醫生科學家鋪路!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2/27 ・373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百濟神州(BeiGen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小朋友們,當爸媽或家人生病時,你的心情如何?擔心、焦慮、想辦法讓他們好過一點?」

「希望家人最好不要生病」、「吃藥看醫生才能快快恢復」這是來自孩子們最純真直接的回應。

全球前 50 大生技製藥大廠百濟神州(BeiGene)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日前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一起至坪林國小,在泛科學協助下,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課堂上,身為生物科學家的他,首次擔綱一日業師,在活動一開始即拋出了上述這個情境題,引導孩子們思考生物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問,不僅貼近日常所需、更能真實地幫助許多人。

黃士銘表示:「BeiGene 是一家以科學為本,專注於創新癌症藥物研發,我們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及醫師緊密合作,以病人至上的精神,致力為全世界患者帶來可近性及可負擔的高品質藥物。」身為一位科學家,我們相信『改變治癒未來』(Change is the Cure)。先進科學改變人類生活,而醫療科學為人類帶來治癒的力量。因此,在台灣,我們與這塊土地最頂尖的科學人才共同努力,專注於細胞治療在癌症醫學領域的研發,也因為台灣向來是生技產業人才搖籃,這更讓我們重視到,科學教育從小紮根的重要性,讓小朋友從早期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視野,希望啟發他們對於生物科學的興趣。我們很期待透過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科學教育的環境,挹注多元教學資源,發揮共好影響力,為台灣培育更多優秀的生技人才。

BeiGene 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前進坪林國小,讓偏鄉小朋友從小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圖/BeiGene

有鑑於此,秉持以科學為本、病人至上的 BeiGene,致力「培育未來生物科學人才」作為品牌 ESG 關鍵的當責行動。於是乎,當觀察到台灣偏鄉科學教育資源與師資分配不均的狀況,便與全台最大科學知識社群–「泛科學」聯手,舉辦「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BeiGene 企業志工於假日帶著家人們,前進新北市坪林國小進行教學活動,為偏鄉學童種下科學教育種子,希望藉由對生物科學的體驗與實驗過程,提升偏鄉學童對於環境觀察的敏感度與科學的認識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為學童打造出「適齡、適性」、結合理論與手作的生物科學探索課程活動。圖/BeiGene

生物科學樂趣多! 啟發學童對科學創造的想像

小學階段是最適合紮根科學教育的時期,但偏遠地區的學校由於交通不便與地理人文環境特殊,造成師資、設備、資源不足等情況。若能引進多元的教學資源,開啟偏鄉孩子們不一樣的視野,便能在科學的啟蒙之路上,燃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童對科學創造的想像!

引導孩子們思考生物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問,不僅貼近日常所需、更能真實地幫助許多人。圖/BeiGene

坪林國小校長王珮君表示:「科學是生活,舉凡食、衣、住、行都隱含著許多科學知識與原理,非常感謝 BeiGene,看見偏鄉孩子在專科教育學習資源的需求,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 讓孩子從做中學習。藉由豐富有趣的課程,帶領學校的孩子不僅能從學習中獲得更多與醫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啟發他們擁有像『科學家』一樣地邏輯思考,像『醫師』一樣地解決問題!永保好奇心,持續不斷的創新與探索。」

坪林國小校長王珮君致力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資源,感謝 BeiGene 帶來豐富多彩的 STEM 教育課程。圖/BeiGene

親子共學玩實驗夯: 水果DNA切切樂、手作仿生鳥

身為全台最大科學知識社群——「泛科學」知識長鄭國威表示,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辨的精神與態度!在這個以社群力=影響力的時代,泛科學希望與各界企業一起『加乘、共好』,透過彼此的核心職能,讓下一代對科學產生興趣。

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辨的精神與態度。圖/BeiGene
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水果 DNA 的樣貌。圖/BeiGene

這次的課程,特別邀請到曾獲教育部殊榮的生物老師──簡志祥「阿簡老師」,帶領學童認識水果 DNA,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 DNA 的樣貌,了解生命細胞最初始的模樣;也體驗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並從手作實驗中獲得更多靈感與樂趣,最後的「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生活周邊常見產品實例,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圖/BeiGene
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圖/BeiGene
「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圖/BeiGene

本次課程活動獲得很好的迴響,孩子們邊玩邊學,不僅輕鬆提升專注力,同時對生物科學產生興趣。各位家長們,想要帶著孩子自己動手體驗 Kids Science 科學課程嗎? 以下分享 DIY 簡單步驟跟著做,親子共學樂趣多: 

【水果切切樂】

藉此實驗了解細胞各構造的特性,如清潔劑可溶解細胞膜的脂質,破壞細胞膜。 高濃度食鹽水可使 DNA 溶解在溶液中,DNA 不溶於酒精中,所以使用酒精萃取出 DNA。由於實驗材料簡單,且方法易操作,對生物科技有興趣的學習者也可以自行操作實驗不同水果的差異性。

教學影片。影/Youtube

材料:
萃取液(食鹽、水、清潔劑)冰棒棍、牙籤、離心管、塑膠杯、塑膠袋、紗布、竹籤、切塊水果、酒精

方法:
準備萃取液,內容是 1/3 杯的水、1/2 匙鹽和 1 匙的清潔劑混合。把切塊水果放進塑膠杯裡,倒進萃取液,能夠蓋住水果的量就夠了,用冰棒棍把水果攪爛。
把紗布鋪在另一個塑膠杯上,將攪爛的水果倒入紗布上,收集濾下的液體。
把酒精倒入液體中,過幾分鐘就會在上層的酒精裡看到白色的絲狀物。恭喜你,你拿到了這些水果的 DNA 了。拿牙籤輕輕攪拌這些 DNA,把它們收集到離心管裡頭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理:
為什麼這些材料就可以萃取出 DNA 呢?當你把水果攪爛和萃取液混合時,會破壞水果的細胞,清潔劑可以破壞水果細胞的細胞膜和核膜,而加入鹽則可以讓 DNA 溶解在萃取液內。最後加入的冰酒精,則會讓 DNA 從溶解的狀態被析出來,就成了你看到的白色絲狀物。

【手作仿生鳥】

結構仿生設計學主要研究生物體和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內部結構原理在設計中的應用問題,適用與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研究最多的是植物的莖、葉以及動物形體、肌肉、骨骼的結構。本課程從生活中引導小朋友去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得來的。並從手作實驗中得到更多靈感與啟發!

仿生學小知識:

仿生學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領的科學,目的在了解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研發新的機械和技術,將大自然的智慧轉化成人類可操控的技術,可以說是「向大自然學習」的一門科學,例如達文西的「撲翼機手稿」就是藉由研究鳥類與昆蟲飛行所設計出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葉」,除了表面上有蠟等物質可以防水,也發現葉面上有奈米等級的絨毛結構,這些結構使得水滴不易被戳破,讓水滴能在葉面上自由滾動,正是屬於仿生學的範疇,而這個發現也運用在現在的防水塗料上。此外,模仿蜘蛛絲做成的線非常強韌,可以拿來做防彈衣,這些都屬於仿生學的研究成果。

教學影片。影/Youtube

方法:
確認你的配件,包括翅膀、尾巴、木條、三條橡皮筋,將翅膀配件靠內的桿子套上右邊鐵鉤,靠外的桿子套上左邊鐵鉤,將木條插入翅膀的孔,另一端插入尾巴的孔,接著將橡皮筋套進兩端的掛勾,最後一步驟只要扭轉橡皮筋就可以飛行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3
1

文字

分享

2
3
1
相輔相成的數學與科學,誰才真的是「科學的起點」?或許,它們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教出科學探究力》
親子天下_96
・2022/08/12 ・362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學絕對是科學上非常重要的工具,當科學面對重大疑難雜症時,往往確實是由數學來解決問題。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用來說明科學家遇到科學問題時,發明數學工具來解決問題。

例如我們知道,一個物體如果維持每秒鐘 30 公尺的速度前進,那麼 100 秒之後,它會前進 3,000 公尺。但如果這個物體的速度是會穩定減少,平均每一秒鐘還會穩定的減少每秒 10 公尺,也就是一秒後它的速度就變成 20m/s、兩秒之後變成 10m/s,以此類推。

這樣的話,我們知道它 3 秒之後會停下來,但你能知道它前進的距離總共有多少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牛頓發明「微積分」這個數學工具。

現代微積分是由牛頓與萊布尼茲所發展而成的重要工具。圖/Pixabay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科學還是先有數學?

物理學家為了要處理像是「位移」、「力」、「速度」這類問題,也發明「向量」這樣的數學工具來幫助物理學家解決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看起來,好像應該說「科學是數學之母」才對?

也有的時候,科學家為了精準簡潔的描述自然界規則,運用數學語言來作為描述的方式。

例如我們知道,兩物體之間永遠存在一個互相吸引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大小和兩物體的質量大小乘積成正比,和兩物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麼一大段落落長的描述,如果用數學符號來表達,就會變成:

\(F = G \frac{m_{1}m_{2}}{r^{2}}\)

這樣的表達既簡潔又精準,當然是很不錯的描述方式,很受科學人的喜愛。數學是科學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科學解決很多問題。在學習科學或發展科學的某些階段,數學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沒有數學便跨越不了某些門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如此,數學好像也說不上是「科學之母」。

科學始於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

我總覺得「科學之母」的意思,應該是科學的產生者。那什麼才是科學的產生者?我認為是「觀察」。

觀察與好奇心促成科學的動機觀察的意思不是觀看,不是說用眼睛看到些什麼東西就是觀察。觀察是會產生疑問的,會勾起你的好奇心。看到一些「怪怪的」、好像跟平常不一樣的事物時,你可能會留心的多看個兩眼,腦袋裡想著:「昨天跟今天看到的太陽升起位置,是不是有什麼不一樣?」、「上次釀的酒跟這一次喝起來好像不一樣?」

察覺這些差異之後,你的好奇心可能就會接手,開始思考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認真一點的話,可能會對現象進行系統化的描述記錄,將那些雜亂的事物根據相同處、相異處進行比較並分類,有時候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現象的規律性或者因果性。

例如我們的祖先們長期觀看著海,把每天看的海水高度做了記錄,時間一長就慢慢看出一些規律性,發現每天海水高度變化跟月亮的位置有關:滿月的那天,當潮水最高的時候就是在正中午。

我們的祖先們長期觀看著海,把每天看的海水高度做了記錄,時間一長就慢慢看出一些規律性。圖/Pexels

進而發現不同的月相和漲退潮的時間,有某種特定的關係。等蒐集到夠多的事實之後,很可能就可以發現規律性。

察覺這些規律性、相同處、相異處之後,有些人會興起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這些現象背後的完整詳細規則,或是探詢造成這些規則背後的原因,這時,科學的動機就出現了。

自文明誕生以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是用神話的方式來解釋自然,直到近幾百年才發展出有系統的科學方法,以極端嚴謹的態度來檢視心中的答案。雖然科學是近代產物,但產生科學的動機卻是每個人都天生具備的,那就是「觀察」和「好奇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個孩子天生就很愛問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會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不過這句話的下一句是:「直到 XX 歲為止」。

為什麼等到我們長大以後,就不會提問了呢?

身為老師的我們都曾發現,學生到了國中之後,似乎就變得很不愛問問題。

我相信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我們的科學教材教法往往是去情境化、去脈絡化的;我們的考題有許多是脫離現實的;我們的課程也經常不是以學生親身觀察而產生的探究問題作為出發點。

此外,大量意義不明的數學練習,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生的科學家們為什麼長大後就不發問了呢?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圖/Pexels

既然數學題目難以避免,我們該怎麼讓這些練習對學生而言,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有科學教育的價值呢?

數學在科學課堂上扮演的角色在科學的學習中,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其存在是必要且適當的。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工具的使用必有其特定的使用動機和情境。

如何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幹嘛?以燃素說、氧化說為例

例如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實驗室裡面計算數學,因而發現燃燒的本質是物質的氧化。他是因為用定性分析方式無法成功反駁當時主流的「燃素說」,才進一步使用量化實驗、測量精準的數據,得到足以駁倒「燃素說」的證據。

讓學生具備動機和情境後,在適當的難度下,引進必要的數學就會覺得理所當然。如果學生知道自己正在處理什麼問題,也知道為什麼需要運用這個工具的情況下,那麼在自然科裡面學習數學是沒有問題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需要透過有設計的教學,才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知道自己在處理什麼問題。圖/Pixabay

於是我在燃燒的單元中,設計了讓學生閱讀並比較史塔爾(Georg Ernst Stahl)提出的「燃素說」和拉瓦節的「氧化說」。兩個學說都是在描述學生熟悉的燃燒現象,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式。

史塔爾的「燃素說」認為:

因為物質燃燒時,物質裡面的可燃成分(燃素),會從物質內逃逸出來與空氣結合,從而發光發熱,這就是火。並且因為燃素從物質中釋放出來,重量就變輕了,釋放燃素的物質只剩下灰。

但有些物質,像是金屬,它們內部的空隙就像容器一樣,裡面充滿燃素。燃素與金屬分離後,空出來的容器會被空氣填滿,容器裝著比燃素重的空氣,重量自然就變重了。

而且物質在加熱時,燃素並不能自動分解出來,必須藉空氣來吸收燃素,才能將燃素釋放出來,而且愈好的空氣吸收燃素的效果愈好。

拉瓦節的「氧化說」則主張:

物質燃燒時,不是物質內部的燃素釋放出來,而是物質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結合的過程中會發光發熱。

結合之後的物質,稱為氧化物。氧化物如果是氣體或者變成飛灰離開了物體本身,質量就會變小,就像紙張燃燒一樣。

如果物質氧化物和物質是依附在一起的,那就會看到質量變重,就像金屬的燃燒一樣。

你會發現兩者的說法看起來都能完美的解釋燃燒現象,如果只是觀察各種燃燒的現象,並不足以判別誰說的才對。這時,用量化方式精準測量燃燒過程中各階段物質的質量變化,就變成判別是非的關鍵所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化實驗當然是比定性實驗更加困難,但當我們對於某個事件產生興趣時,這些困難就會瞬間變成讓人興致高昂、願意去挑戰和克服的關卡。

「燃素說」和「氧化說」的說法看起來都能完美的解釋燃燒現象,這時便需要科學的力量。圖/Pexels

數學的工具也是如此,所以我在運動學的課程設計中,利用交通安全宣導影片中常出現的「未維持安全距離」下產生的交通事故,讓學生感受到危險,並且產生「安全距離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的疑惑,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

動機產生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待解問題轉化為比較嚴謹的文字敘述:「車子以 108km/hr 的速度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因前方發生事故而緊急煞車。若車子能在 X 秒鐘之內停下來,我們的煞車距離有多少?」這就變成大家熟悉的考題了。

此時不管是使用公式也好,圖形法也好,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在課堂上營造動機與脈絡,讓解決這些數學問題變成必要的過程,就是我們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努力的方向。

——本文摘自《教出科學探究力》,2021 年 8 月,親子天下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2
親子天下_96
26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1

6
1

文字

分享

1
6
1
內容農場給我下去!搜尋引擎的內容守門員:Panda 熊貓演算法
Abby T
・2021/06/04 ・299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你使用 Google 查資料時,是否曾經看過打著「看完這個我震驚了!」「知道這件事,讓全網都傻眼了!」這類吸睛標題的文章,點進去卻發現內容乏善可陳、錯誤百出甚至跟標題完全無關?這就是所謂「內容農場」文!

內容農場透過稿費低廉的寫手,在短時間內大量產生品質不穩定、缺乏資料來源,且內容缺乏價值的文章,用聳動標題吸引點擊,並在網站中插入一堆廣告,藉此將流量變現。

假如每次查資料,出現的搜尋結果都是內容農場的文章,讓人無法得到問題的真正解答,搜尋者的感受肯定糟透了。圖/Giphy

假如每次查資料,出現的搜尋結果都是內容農場的文章,讓人無法得到問題的真正解答,搜尋者的感受肯定糟透了。因此,Google 為了解決內容農場氾濫的問題,在 2011 年推出名為「熊貓」的演算法(Google Panda),以維護使用者的搜尋體驗。

什麼是熊貓演算法?從 2010 年開始說起

2010 年左右,內容農場大舉興起,隨便搜個關鍵字都可能會跑出帶有聳動標題、內容卻毫無意義的廢文。當時,一間名為 Demand Media 的網路公司突然竄起、擠進美國前二十大網路媒體中,靠的就是內容農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emand Media 一天可以產出七千多篇品質低劣的文章、透過廣告把高流量轉成鉅額收入,甚至在 2010 年下半宣布申請公開募股。2011 年初,美國知名的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siness Insider)發布一篇報導直指 Google 的搜尋引擎演算法已經「被摧毀」,顯見內容農場的猖狂。

Demand Media突然竄起、擠進美國前二十大網路媒體中,靠的就是內容農場。圖/Wikipedia

2011 年 2 月,Google 宣布新演算法正式上線,此次更新為的是打擊內容品質低下或是對使用者來說價值極低的網站,直衝內容農場而來。隨後,Google 當時負責搜尋引擎的領頭人物之一 Amit Singhal 在採訪中表示內部稱呼這個演算法為「熊貓」 (Panda) 、取自其主要開發工程師 Navneet Panda 之名,熊貓演算法的名號就此廣為人知。

官方提到,熊貓演算法推出後有效影響了 11.8% 的查詢結果。2012 年初,洛杉磯時報報導 Demand Media 的營收虧損了 640 萬美金,正是受到熊貓演算法的衝擊;Demand Media 也在自家的前景報告中兩次提及 Google 演算法變化帶來的潛在風險,足見熊貓演算法對內容農場的「殺傷力」。

熊貓演算法的打擊對象

根據美國 SEO 權威網站 Moz 的整理,熊貓演算法主要打擊的低品質對象有這些類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內容農場
  • 惡意抄襲、剽竊他人的原創內容
  • 低可信度、高誤導性的內容
  • 膚淺內容(Thin Content),也就是對使用者而言價值極低、毫無幫助的內容。例如在內文裡刻意堆一堆關鍵字,整體文章卻跟該關鍵字毫無關聯;大量轉載別人的文章或熱門論壇的討論、沒有自己的原創內容等。
  • 為了塞廣告而打造的內容,廣告佔幅遠遠超過內文。
  • 標題聳動,內容卻毫無相關的網站。例如標題寫「肯德基優惠券」,點進去卻根本找不到優惠券。
  • 被使用者手動封鎖的網站。會讓使用者花時間和心力手動封鎖,極可能是內容品質真的太差勁。

一旦被熊貓演算法判定為垃圾內容,就會受到懲罰、拉低該網頁在搜尋結果頁的排名。隨著排名下降,使用者依循關鍵字搜尋而點擊進來的自然流量當然也會瞬間盪到谷底;更嚴重者,甚至可能會直接消失在網路世界,再也無法被搜尋到。

被使用者手動封鎖的網站。會讓使用者花時間和心力手動封鎖,極可能是內容品質真的太差勁,就會被熊貓演算法判定為垃圾內容,受到懲罰、拉低該網頁在搜尋結果頁的排名。圖/envato elements

不想被熊貓演算法懲罰,該怎麼做?

既然熊貓演算法是為了清掃低品質內容而生,遠離演算法懲罰的最好辦法就是產出優質內容。

什麼才是優質內容呢?Google 在其官方說明中已經給了解答:搜尋引擎的根本目標是要針對使用者的疑問,最有效率地找出相關答案。也就是說,搜尋引擎的本質是為使用者服務,對用戶來說實用、有價值的,就是高品質內容。

在判斷內容品質低劣與否時,使用者的操作數據是重要指標之一。Google 會從網頁的點擊率、跳出率、停留時間等數值,來評判人們是否喜歡這個網頁。此外,Google 亦從第三方聘請許多搜尋品質評分者(Google Quality Rater),從讀者的角度審查網頁內容的專業性、可信度等等,以衡量搜尋結果的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內容農場空洞乏味、言不及義,很難通過這些考驗;由此也可看出,好的內容並非是要迎合演算法。事實上,只要能為使用者帶來幫助、受到青睞,自然會成為優質內容。

只要能為使用者帶來幫助、受到青睞,自然會成為優質內容。圖/envato elements

至於打造高品質內容的具體方式,Moz 所提出的「十倍內容法」(10 x Content)是很實用的技巧。在資訊爆炸、SEO 成為顯學的現在,「好」內容的競爭力已經不夠,必須要比搜尋結果排名第一的網站好上十倍、達到「極致好」,才有可能脫穎而出。例如,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親身體驗、數據研究、精美懶人包等等,都是實踐十倍內容法,創造與競爭對手不同的獨特性,進而打造出極優秀內容的好方法。

在撰寫內容之前,也可以參考當初 Google 在設計熊貓演算法時,所制定的 23 條基本問題。比如:「你是否信任這個網頁所提供的資訊?」、「這個網頁是否提供任何原創資訊、報告或數據?」、「這是一個你會想收藏或是分享、推薦給朋友的網頁嗎?」等等。假如你的內容能夠確實且良好地回答這些問題,正符合了「優質」的標準。

總結

多虧了熊貓演算法,比起 2010 年代初,內容農場出現在搜尋結果的頻率已減少許多、確實提升了整體搜尋體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至今日,熊貓演算法仍持續更新,以因應不斷變化的網路世界與層出不窮的低品質網頁。事實上,2016年時熊貓演算法被整合為Google核心演算法 (Core Algorithm)的一部分,雖然熊貓演算法不再是獨立存在的演算法,但其「打擊低品質內容」的精神仍被保留於核心演算法中。

無論演算法如何演變,打造優質內容都是遠離懲罰、經營 SEO 和爭取排名的不二法門;瞭解了熊貓演算法的來龍去脈和運作規則後,更有助於你往創造高品質內容的路上邁進!

資料來源

  1. Google’s Search Algorithm Has Been Ruined, Time To Move Back To Curation
  2. Finding more high-quality sites in search – Google Official Blog
  3. TED 2011: The ‘Panda’ That Hates Farms: A Q&A With Google’s Top Search Engineers
  4. Demand Media posts $6.4-million loss in fourth quarter – Los Angeles Times
  5. Google Panda Update Costs Demand Media $6.4 Million In 4th Quarter?
  6. Google Panda – Moz
  7. Google 官方說明
  8. How to Create 10x Content — Best of Whiteboard Friday – Moz
  9. Google 搜尋中心
  10. Google’s Panda Now Part of Its Core Ranking Algorithm
所有討論 1
Abby T
5 篇文章 ・ 7 位粉絲
任職於 JKL SEO 公司的 SEO 顧問兼內容行銷專欄作家。對 SEO搜尋引擎優化相關演算法小有研究,致力於將 SEO 相關知識,以淺顯易懂方式撰寫成科普文章,使普羅大眾有機會認識 SEO 這項專業數位行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