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12/27
生技製藥大廠百濟神州副總裁黃士銘,日前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一起至坪林國小。 在泛科學協助下,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
・2022/08/12
數學絕對是科學上非常重要的工具,當科學面對重大疑難雜症時,往往確實是由數學來解決問題。 但究竟是先有科學還是先有數學呢?還是「科學之母」另有其人?
評論 ・2021/02/16
你所不知道的_科學系列_零廣角
我在這麼多的書本當中讓我為之一亮的就是這本書了!這本書除了讓我們更親近大自然與生活中的科學,也讓我更有積極向上
・2020/11/22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設計、生物藝術與跨領域的交匯」論壇,以「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 - 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作為主軸,呈現科學與藝術共同描繪的未來藍圖。
・2020/02/22
去 (2019) 年底所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發現臺灣在幾項素養測驗的表現上都高於全球平均,而其中害怕失敗指數卻也名列前茅。難道台灣學生真的很玻璃心嗎?筆者並不這麼認為,而是去探討台灣教育的模式,並鼓勵教育應教導學生培養成長型思維,這項人格特質享受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自然就不會害怕所謂失敗的結果。跟著本篇文章一起看看如何克服害怕失敗這件事吧!
・2019/12/13
在台灣,很多人認同「多元」是我們的社會特性,如同台灣豐富多樣的生態,煞是動人。但在迷人的科學、科技與技術裡,有「多元」這個元素嗎?當我們嘗試打開「性別」這個眼睛,好好看看科學與科技,它夠「多元」嗎?而性別「多元」,又有什麼益處呢?
・2019/07/29
透過教育,能帶領我們更快的認識世界。但在學校時,卻有好多壓力推拉著我們前進,於是周遭的風景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直到徬徨地到站,還有些人不知自己身在哪裡、該往哪去。這真的是我們希望的教育嗎?
・2019/07/04
在這段日子裡,我們特別關心香港同胞;七月也是臺灣的傳統「考季」,而且此時國內聚焦的教育議題之一,正是今年8月的數學新課程開始使用計算機之後,將來的數學學測與分科測驗,是否應該也准用計算機? 我們就一起從這篇文章開始,來看看香港的數學大考如何使用計算機吧。
・2019/06/05
希望看展覽也能像看戲劇一樣,同時進行視覺與聽覺體驗,最好還能動手實作?現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展出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展覽就能滿足你的需求!這場展覽講述了 STEM 領域中的女性臉譜,讓你知道性別化創新的力量。
・2018/12/26
科學研究的成效是什麼?是得到諾貝爾獎的光環加持,學術期刊發表數,全民素質的提升,抑或是科研活動所產生的產業技術推動力?一直以來就是科學界爭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