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熱苦瓜水可以抗癌救你一輩子?!」境外專家這麼說能相信嗎?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9/06/18 ・454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4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33

案情

每年三月,台灣就會進入瘋媽祖的三月天,不論基於什麼理由跟隨遶境進香,其中總有一群人是為了自己或親友的平安健康而走,健康、抗癌總是這個時代最能引起大家關注的議題。

日前解剖員就收到親友團傳來的這一則「熱苦瓜~只殺癌細胞」救世救苦的簡訊:

source:MyGoPan

字面又是一則有專業人士背書的訊息,依據解剖員多年的經驗,這個案情肯定不單純。「熱的苦瓜水可以救你一輩子」,這樣斬釘截鐵的戲劇性承諾,解剖員實在無法承受,這則訊息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剖

一、熱苦瓜水真的是抗癌救星嗎?

乍看這則訊息內容真的很讓人振奮,只要滿滿的苦瓜就能對抗癌症、拯救高血壓,如果是這樣,那麼苦瓜應該就具有「世界最有價值蔬菜」的實力了。但是經過解剖員查找相關資料,恐怕有幾個科學疑點,讓這件事情不是這麼樂觀:

1. 「熱苦瓜~只殺癌細胞!」,一定要熱的嗎?

簡訊中特別提到「熱」苦瓜,一定要熱的苦瓜才會有這樣的療效嗎?解剖員查找了許多關於苦瓜的報導及研究資料,發覺苦瓜確實是一個評價不錯的好食物,例如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在〈苦瓜-瓜中C王的營養成分〉這篇文章中就提到苦瓜好處多多,裡面含有多種胺基酸及無機鹽,可增進免疫能力,激發淋巴T細胞殺手細胞數量增加,強化抗病力和抑制腫瘤成長的能力,特別是維他命C的含量居瓜類之冠,有瓜中C王之稱。

只是從來沒有發現任何文章討論過苦瓜「加熱」後的特別意義,究竟會產生什麼質變?會因此多出什麼特別的療效?可能會因此比較好吃是真的。

2. 「切2~3薄苦瓜片放在杯子裡, 加入熱水,它會變成『鹼性水』,每天飲用,對任何人都有益。」,鹼性食物真的好棒棒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確實有酸性、鹼性食物之分,苦瓜也是貨真價實的「鹼性食物」。所謂的「鹼性食物」,指的是當食物被我們呼嚕呼嚕的吞下肚子、分解、消化、吸收,經過一連串的代謝反應後,會在我們的身體中產生比較多的鹼性物質,而專家就是利用「食物代謝產物的酸鹼性」來定義食物的酸鹼性,在這樣的分類下,苦瓜就成了專家所謂的鹼性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鹼性食物很稀罕嗎?其實大部分蔬果代謝產物的鹼性都比較強,像是檸檬、蘋果、豆芽菜、菠菜、杏仁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攝取的鹼性食物,鹼性食物處處都是!假使這則簡訊是真實的話,這種鹼性食物加上熱水的「鹼性水」都需要每天來一杯,那麼不只苦瓜水,檸檬水、豆芽菜水、菠菜水、杏仁水也都可以拿來日日暢飲,用不著說得這麼稀有與神奇吧?!

其次,鹼性食物真的可以改善我們的身體嗎?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隱含了一個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迷思──「鹼性食物可以讓人擁有健康的鹼性體質!?」像是大家平時口中所謂的:酸性體質就是吃太多油炸食物跟甜點、容易被蚊子叮就是你的血液太酸、酸性體質容易引發癌症、鹼性食物可以讓身體變得更鹼且更好棒棒…。

其實這種「缺OO就補OO」的想法經常是個誤會,科學上根本就沒有所謂「酸鹼體質」這樣的說法,尤其是2018年底的時候,那位「酸鹼體質理論」的創始人Robert Oldham Young先生,才被美國法院狠狠地罰了1億美元,理由是他所主張的論點毫無科學根據,這根本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醫學騙局

Robert Young 和他的著作《THE pH MIRACLE: Balance Your Diet, Reclaim Your Health》source:Robert O. Young PhD, DSc, Naturopathic Practitioner

在正常飲食和身體狀態下,無論是酸性食物還是鹼性食物,一旦吞下肚,人體中各種複雜又強大的器官們就會使出他們的洪荒之力,妥善的處理好食物消化後的產物,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在最適當的酸鹼值。例如每天固定到廁所噓噓、呼吸時吐出的二氧化碳,這些都是身體調節酸鹼值的重要活動,使體內的血液系統都維持在穩定、健康的酸鹼值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你的身體真的有異於常人的酸性、鹼性,那就代表你的代謝系統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問題,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重症患者,甚至病入膏肓了,像是慢性腎臟衰竭的病患,他們的身體就很有可能會呈現酸性。所以一味追求「鹼性水」的療效,是一個徹底的誤解。

3. 「熱苦瓜水能釋放一種抗癌物質,這是在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症的最新進展。熱苦瓜汁對囊腫及腫瘤產生影響,被證明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症。」,這麼全能的抗癌聖品真的存在嗎?

簡訊裡面把「某一種」但是卻沒有明說是「哪一種」的抗癌物質形容地十分神奇,這種來源不清楚的科學研究成果經常是這類型簡訊的共通特點,大部分的情形多是言過其實。解剖員隨機地檢視國內外有關苦瓜的幾則研究成果,例如2015年屏科大生物科技系研究團隊從苦瓜中分離出「三萜類化合物」,能顯著預防老鼠皮下腫瘤的生長,只是這是作用在老鼠的狀況,距離人類身上的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著名的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網頁中也有關於苦瓜療效的相關研究彙整,提到苦瓜萃取物在實驗室中殺死老鼠白血病細胞並減緩乳腺癌的生長,但尚不清楚這些效應是否發生在人類身上;其他包括2017年2018年部分國外專業期刊的研究結果,也都有類似的結論。

苦瓜在現階段或許是很不錯的食物,但是有簡訊所宣稱的這麼神奇功效嗎?顯然並沒有。

source:kon072

二、原來「苦瓜」本來是「檸檬」?

這一則簡訊中也提到了「苦瓜汁內的胺基酸和苦瓜多酚,能調整高血壓,有效預防深靜脈栓塞,調整血液迴圈,減低血液凝塊。」關於食用苦瓜的好處,確實有許多都和降血糖、糖尿病相關[1],鼓勵大家多吃健康的苦瓜,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只是解剖員在資料檢驗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這一則簡訊的孿生兄弟,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篇相似度超過90%的簡訊,標題是:「熱檸檬~只殺癌細胞」,沒有看錯,真的通篇簡訊只有「苦瓜」跟「檸檬」的差別,除了多增加一句「冰凍檸檬水只有維他命C,就如蕃茄需要煮熟才有茄紅素」這句之外,就連「苦瓜多酚」也不過就是換成「檸檬多酚」。

在經過一番抽絲剝繭後,解剖員終於發現謠言的原始版本,其實已經在中國流傳好一段時間了。根據中國上觀新聞﹙2018年7月﹚記者的考查,這是從幾年前「熱檸檬水能抗癌」的謠言所演變出來的,中間還一度成為「熱鴨梨水能抗癌」,最後才演變為「熱苦瓜水能抗癌」的版本,三者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只是把「熱檸檬水」換成「熱鴨梨水」,再換成「熱苦瓜水」。

不幸的是,這些謠言不單只在網站之間傳播,還在微信﹙Wechat﹚上大量流傳。「熱鴨梨水能抗癌」甚至成為了2018年6月微信十大謠言的第一位。

微信在中國是類似於FB和LINE的混合體,具有「朋友圈」﹙即動態信息﹚、訂閱「官方帳號」和傳播分享訊息的綜合功能,在中國擁有巨大的使用群體。更不幸的是,這個像是複製喪屍的簡訊,竟然也就這麼輕易地登陸台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境外專家「跨海」推廣苦瓜療效?

解剖到這裡,就不得不抱怨一下簡訊開頭這位北京陸軍總醫院的陳惠仁教授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什麼這麼多事呢?後來才發覺,原來陳惠仁教授也是受害者之一,2018年3月他也因為不勝其擾而特別撰寫專文澄清,其中也包括了他的官方聲明和呼籲,指出「熱檸檬水能抗癌」的謠言是有人冒用發表。陳教授的專長是血液病學,從未做過食物抗癌的研究,也從未在網絡上、微信上發表過任何食物抗癌的文章,對他來說,這也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場災難。

解剖員利用另一個專門用於辨別訊息真偽的中國官方帳號—「全民較真」,針對「苦瓜水」和「陳惠仁」為關鍵字作搜索,有一篇潘戰和醫師的查證﹙2018年6月﹚,大致上也註解了網絡上各種「熱XX水能抗癌」都是假訊息。

圖片來源:Wechat「全民較真」官方帳號

這則簡訊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原本在中國流傳的謠言訊息,到底是怎樣登陸台灣的呢?依據解剖員的研判,起碼有兩個路徑促成了這件事。第一個可能路徑最簡單,就是個別用戶把微信收到的假訊息「複製貼上」到LINE或FB之上,再透過「群組」、「一般訊息」或「動態訊息」等功能轉發出去。畢竟,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互動頻繁,同時擁有微信、LINE和FB的用戶,並不在少數。

第二個路徑則可能是透過內容農場大舉登陸台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剖員發現,在著名內容農場網站「每日頭條」裡面,就收藏了一堆這樣的文章。譬如,「熱檸檬水」就有:〈熱檸檬水~只殺癌細胞〉﹙2018年1月﹚、〈熱檸檬汁有抑制癌細胞作用〉﹙2018年1月﹚、〈一杯熱檸檬水的秘密〉﹙2018年1月﹚;「熱鴨梨水」有〈只殺癌細胞,最新發現!〉﹙2018年11月﹚這一則;「熱苦瓜水」則有:〈苦瓜的妙用〉﹙2018年7月﹚、〈熱的苦瓜水可以救你一輩子,你不知道的冷知識!〉﹙2018年7月﹚、〈熱的苦瓜水可以救你一輩子!〉﹙2018年11月﹚等。雖然很難確定謠言一定是先登陸內容農場再散播出去,但可以確定的是內容農場所帶來的推播作用。

從這一個苦瓜療效的散播過程來看,可以發現原來科學專家變成假新聞苦主的現象是不分國籍、不分海內外的,就算是對岸的專家苦主也可以輕易地飄洋過海來台灣傳遞福音,加上這些境外專家的名號並不是那麼地被台灣民眾所熟知,所以更容易被誤導。在這一個假新聞製作門檻如此低的時代,專家的名號特別容易被移花接木地濫用,因此民眾如果看見科學家、醫生、研究者、教授等響亮稱謂就立即雙腿一軟、俯首稱臣,那可就成了假新聞傳遞的最甜蜜溫床。

解剖總結

這些境外而來的假新聞之所以能夠跨海之後仍然如此活躍,一方面當然拜民眾們的熱心自主轉換系統(從微信轉到LINE),二方面也靠內容農場的推波助瀾。

科技網站蘋果仁就曾分析指出,「壹讀」「每日頭條」這類內容農場往往可以穩站在Google 搜索結果的前方,原因之一是這些內容農場有很多文章最初都是先刊登在中國微信官方帳號,再經由內容農場轉移出來由簡轉繁,優化修改後再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微信官方帳號的內容對Google的搜尋技術而言是很不友善的,所以原文的出處及相關的澄清文章並不容易同步被搜索到,導致這些境外的科學假訊息就像是「二次公害」一樣,繼續換一個地方迷惑民眾。

綜合前述分析,本解剖室給予以下評價(20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陳儀珈、曾雅榮、黃俊儒、賴雁蓉(用筆畫排序)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7
1

文字

分享

2
7
1
阿不就你最聰明?COVID-19 的陰謀論研究:越「信邪」的人確診率越高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11/18 ・304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OVID-19 疫情爆發至今,已在全世界感染將近 2.5 億人,並奪去超過 5 百萬條人命。這個不斷變異、對各地醫療體系施壓的可怕病毒,在許多人心中,卻仍只是一個「比感冒嚴重一點的小病」?

不只是輕忽病毒殺傷力,不少人甚至認為整個疫情是各國政府相約策劃出來的驚天大陰謀,目的就是要透過「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箝制人民自由,甚至連施打疫苗與住院治療等手段,都被染上「植入晶片」、「安裝奈米機器人」以侵害隱私的陰霾。

聽起來很荒謬嗎?但這些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卻在過去一年間蓬勃發展,現在已是許多國家防疫政策不得不正視的隱憂。

有些人質疑病毒的存在,或上街捍衛不戴口罩的自由。圖/Pexels

不只是一個「假故事」這麼簡單

所謂的陰謀論是什麼?用比較淺白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難以驗證」卻又帶有「明確惡意」的故事,目的在於影響社會大眾對於當前社會、族群,甚至是單一個人的觀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陰謀論將加深聽眾的刻板印象

不過相較於有明確「寓意」的故事,陰謀論的影響(或者說破壞)是更加全面且恐怖的,特別是當議題具有時間緊迫性,任何的耽擱都有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負面後果。

以台灣抗疫時期流竄的假消息為例,大家多少都可能在社群軟體上看過「政府隱藏疫情」、「很多人染疫被醫院私下處理掉」、「開發疫苗是在圖利藥廠」等說法。具備媒體識讀能力的我們,或許能一笑置之,甚至有餘力去導正身邊親友的觀念。但你試著想像一下,那些沒有相關資源、信以為真的人,他們會發生什麼事情?

在疫情凶猛的當下,若人民對政府與醫療院所失去信任,自然就會對「求助」產生疑慮,進而錯過寶貴的通報與治療機會。國外有不少誤信自然、甚至是宗教療法的 COVID-19 確診者,在堅信醫院「不懷好意」的前提下,對於住院治療與已被證實有限的感染控管手段極度排斥,平白讓自身症狀惡化、並將疫情擴散出去。

覺得這是危言聳聽嗎?現在有直接的研究數據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人民對政府與醫療院所失去信任,配合防疫措施的意願就會下降,平白讓自身症狀惡化、並將疫情擴散出去。圖/Pexels

相信「陰謀論」者,確診率相對高

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心理學家楊威廉・馮・普羅伊恩(Jan-Willem van Prooijen)領隊,在荷蘭當地進行三波大規模收案,試圖找出「陰謀論」與「確診比例」之間的關聯性。在分析數千人份的受訪資料後,團隊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1. 相較於不採信 COVID-19 陰謀論的人,相信陰謀論的民眾顯著抵觸快篩或 PCR 等篩檢手段。而在那些已經做了篩檢的人中,相信陰謀論者的染疫比例也顯著高於不相信陰謀論者。
  2. 相信 COVID-19 陰謀論的人,在疫情爆發期間比較容易違反群聚指引,頻繁進出人很多的場合、與陌生人接觸(例如出席多人活動、在家舉辦派對等)。
  3. 相信 COVID-19 陰謀論的人,有較高比例在疫情期間失去工作,或是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以至於整個家庭的經濟受挫。
  4. 相信 COVID-19 陰謀論的人,較有可能經驗到被所處社交圈排斥的現象。亦即不相信陰謀論者傾向單方面斷開與相信者之間的聯繫,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狀況。
  5. 相信 COVID-19 陰謀論的人,有較高比例在疫情期間發生身心健康惡化,使得日常生活遭受影響。

綜上所述,「相信 COVID-19 陰謀論」已不只是讓執政者頭痛的社會現象,而是可能會對個人福祉產生影響的選擇。當然,如果你對科學研究有點概念,會知道上述的幾點結論都只是「相關性」,而不是具有指向性的因果。即便在相信 COVID-19 陰謀論的族群中,確實有這些現象存在,卻也不能直接將負面後果歸咎在這件事上。

然而相對的,這些關聯性卻能給我們更多想像空間,去推斷可能的脈絡與風險。

每個人對 COVID-19 陰謀論的看法,與染疫的機率具有相關性。圖/Pexels

誰更容易被帶風向?「年齡」其實不是關鍵

講到容易被假消息哄騙的族群,台灣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會是不熟悉網路世界、缺乏戒心的老年族群。然而在國外針對 COVID-19 陰謀論的研究中,普遍發現年齡與相信陰謀論之間確實存在相關——只是剛好反過來,是年輕族群更常陷入這些邏輯死結中。這其實也不意外,因為在更複雜的背景變項分析中,相信陰謀論與「教育程度」、「有無穩定工作」、「識字與否」、「社經地位」皆表現出顯著相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注意的是,這些相關呈現出來的推論並不是「XXX 比較好騙」之類的能力導向,更多是在提醒我們,媒體識讀能力有很大一部份建立在個人的「資源」與「背景」上。

以網路為例,習慣從舊世代接收資訊的人,在查證與資訊更新的效率上自然比不過網路原住民;但是相對的,欠缺社會歷練、思想上不夠成熟的年輕人,在面對似是而非的論述時,往往會比社會人士更難做出正確判斷。教育程度也是,雖說常理來看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具備看穿陰謀論邏輯漏洞的能力,但同樣的有可能被自身專業蒙蔽、開始鑽牛角尖。

還有一個影響程度同樣重要,卻很難被分析的背景變項,那就是生活環境的「歷史與文化」。

以歐洲來說,醫療服務雖然不像美國那樣昂貴,但卻受限於地廣人稀,醫療院所的密集程度並不像台灣「三步一診所,五步一醫院」那樣誇張,看病成本還是高上不少。因此,這些國家的人民對於醫療體系的依賴心偏低,在疫情爆發期間也不乏有「這只是個小感冒,放著就會好」的樂觀發言。在這樣先入為主的思考下,具有急迫性的防疫衛教很難普及,甚至會引發人民反感、形成讓陰謀論孳生的溫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民對於醫療體系的依賴心偏低的地區,急迫性的防疫衛教很難普及,甚至會引發人民反感、給陰謀論孳生的溫床。圖/Pixabay

醒醒吧!真的沒這麼多陰謀啦

相較於過度樂觀、輕忽 COVID-19 威力的西方世界,經歷過 SARS、對傳染病破壞力心有餘悸的台灣人,面對疫情的警惕程度自然高出不少,卻也催生與他國截然不同的陰謀論。人家都是覺得政府在誇大疫情、恐嚇人民,反而是防守成效卓越的台灣,防疫團隊得一天到晚面對「蓋牌」的指控,也算是一種扭曲的「肯定」?

這也點出另一個有趣的事實:COVID-19 陰謀論是有地域性的。特別是「台灣」vs. 「歐美」,便能直接看出國情、人文脈絡的影響力。

可惜的是,不管陰謀論背後的心理活動有多有趣,我們在這個非常時刻還是得回來面對現實:相信陰謀論的可能影響。

其實在普羅伊恩博士的研究中已經有跡可循,相信 COVID-19 陰謀論大多也會有不遵守防疫指引、輕忽自我防護的狀況,再加上不願意去做篩檢,以致於一旦確診便會迅速擴散。與其說是陰謀論害的,倒不如歸咎在人自己的疏忽與大意上,陰謀論只是剛好推了最後那一把。但是平常被推這一把,可能就只是生個小病、受點教訓,而在非常時期,代價很可能是你我都承受不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熱苦瓜水可以抗癌救你一輩子?!」境外專家這麼說能相信嗎?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9/06/18 ・454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4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33

案情

每年三月,台灣就會進入瘋媽祖的三月天,不論基於什麼理由跟隨遶境進香,其中總有一群人是為了自己或親友的平安健康而走,健康、抗癌總是這個時代最能引起大家關注的議題。

日前解剖員就收到親友團傳來的這一則「熱苦瓜~只殺癌細胞」救世救苦的簡訊:

source:MyGoPa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字面又是一則有專業人士背書的訊息,依據解剖員多年的經驗,這個案情肯定不單純。「熱的苦瓜水可以救你一輩子」,這樣斬釘截鐵的戲劇性承諾,解剖員實在無法承受,這則訊息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解剖

一、熱苦瓜水真的是抗癌救星嗎?

乍看這則訊息內容真的很讓人振奮,只要滿滿的苦瓜就能對抗癌症、拯救高血壓,如果是這樣,那麼苦瓜應該就具有「世界最有價值蔬菜」的實力了。但是經過解剖員查找相關資料,恐怕有幾個科學疑點,讓這件事情不是這麼樂觀:

1. 「熱苦瓜~只殺癌細胞!」,一定要熱的嗎?

簡訊中特別提到「熱」苦瓜,一定要熱的苦瓜才會有這樣的療效嗎?解剖員查找了許多關於苦瓜的報導及研究資料,發覺苦瓜確實是一個評價不錯的好食物,例如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在〈苦瓜-瓜中C王的營養成分〉這篇文章中就提到苦瓜好處多多,裡面含有多種胺基酸及無機鹽,可增進免疫能力,激發淋巴T細胞殺手細胞數量增加,強化抗病力和抑制腫瘤成長的能力,特別是維他命C的含量居瓜類之冠,有瓜中C王之稱。

只是從來沒有發現任何文章討論過苦瓜「加熱」後的特別意義,究竟會產生什麼質變?會因此多出什麼特別的療效?可能會因此比較好吃是真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切2~3薄苦瓜片放在杯子裡, 加入熱水,它會變成『鹼性水』,每天飲用,對任何人都有益。」,鹼性食物真的好棒棒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確實有酸性、鹼性食物之分,苦瓜也是貨真價實的「鹼性食物」。所謂的「鹼性食物」,指的是當食物被我們呼嚕呼嚕的吞下肚子、分解、消化、吸收,經過一連串的代謝反應後,會在我們的身體中產生比較多的鹼性物質,而專家就是利用「食物代謝產物的酸鹼性」來定義食物的酸鹼性,在這樣的分類下,苦瓜就成了專家所謂的鹼性食物。

然而,鹼性食物很稀罕嗎?其實大部分蔬果代謝產物的鹼性都比較強,像是檸檬、蘋果、豆芽菜、菠菜、杏仁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攝取的鹼性食物,鹼性食物處處都是!假使這則簡訊是真實的話,這種鹼性食物加上熱水的「鹼性水」都需要每天來一杯,那麼不只苦瓜水,檸檬水、豆芽菜水、菠菜水、杏仁水也都可以拿來日日暢飲,用不著說得這麼稀有與神奇吧?!

其次,鹼性食物真的可以改善我們的身體嗎?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隱含了一個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迷思──「鹼性食物可以讓人擁有健康的鹼性體質!?」像是大家平時口中所謂的:酸性體質就是吃太多油炸食物跟甜點、容易被蚊子叮就是你的血液太酸、酸性體質容易引發癌症、鹼性食物可以讓身體變得更鹼且更好棒棒…。

其實這種「缺OO就補OO」的想法經常是個誤會,科學上根本就沒有所謂「酸鹼體質」這樣的說法,尤其是2018年底的時候,那位「酸鹼體質理論」的創始人Robert Oldham Young先生,才被美國法院狠狠地罰了1億美元,理由是他所主張的論點毫無科學根據,這根本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醫學騙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obert Young 和他的著作《THE pH MIRACLE: Balance Your Diet, Reclaim Your Health》source:Robert O. Young PhD, DSc, Naturopathic Practitioner

在正常飲食和身體狀態下,無論是酸性食物還是鹼性食物,一旦吞下肚,人體中各種複雜又強大的器官們就會使出他們的洪荒之力,妥善的處理好食物消化後的產物,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在最適當的酸鹼值。例如每天固定到廁所噓噓、呼吸時吐出的二氧化碳,這些都是身體調節酸鹼值的重要活動,使體內的血液系統都維持在穩定、健康的酸鹼值內。

因此,如果你的身體真的有異於常人的酸性、鹼性,那就代表你的代謝系統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問題,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重症患者,甚至病入膏肓了,像是慢性腎臟衰竭的病患,他們的身體就很有可能會呈現酸性。所以一味追求「鹼性水」的療效,是一個徹底的誤解。

3. 「熱苦瓜水能釋放一種抗癌物質,這是在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症的最新進展。熱苦瓜汁對囊腫及腫瘤產生影響,被證明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症。」,這麼全能的抗癌聖品真的存在嗎?

簡訊裡面把「某一種」但是卻沒有明說是「哪一種」的抗癌物質形容地十分神奇,這種來源不清楚的科學研究成果經常是這類型簡訊的共通特點,大部分的情形多是言過其實。解剖員隨機地檢視國內外有關苦瓜的幾則研究成果,例如2015年屏科大生物科技系研究團隊從苦瓜中分離出「三萜類化合物」,能顯著預防老鼠皮下腫瘤的生長,只是這是作用在老鼠的狀況,距離人類身上的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著名的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網頁中也有關於苦瓜療效的相關研究彙整,提到苦瓜萃取物在實驗室中殺死老鼠白血病細胞並減緩乳腺癌的生長,但尚不清楚這些效應是否發生在人類身上;其他包括2017年2018年部分國外專業期刊的研究結果,也都有類似的結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苦瓜在現階段或許是很不錯的食物,但是有簡訊所宣稱的這麼神奇功效嗎?顯然並沒有。

source:kon072

二、原來「苦瓜」本來是「檸檬」?

這一則簡訊中也提到了「苦瓜汁內的胺基酸和苦瓜多酚,能調整高血壓,有效預防深靜脈栓塞,調整血液迴圈,減低血液凝塊。」關於食用苦瓜的好處,確實有許多都和降血糖、糖尿病相關[1],鼓勵大家多吃健康的苦瓜,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只是解剖員在資料檢驗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這一則簡訊的孿生兄弟,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這一篇相似度超過90%的簡訊,標題是:「熱檸檬~只殺癌細胞」,沒有看錯,真的通篇簡訊只有「苦瓜」跟「檸檬」的差別,除了多增加一句「冰凍檸檬水只有維他命C,就如蕃茄需要煮熟才有茄紅素」這句之外,就連「苦瓜多酚」也不過就是換成「檸檬多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經過一番抽絲剝繭後,解剖員終於發現謠言的原始版本,其實已經在中國流傳好一段時間了。根據中國上觀新聞﹙2018年7月﹚記者的考查,這是從幾年前「熱檸檬水能抗癌」的謠言所演變出來的,中間還一度成為「熱鴨梨水能抗癌」,最後才演變為「熱苦瓜水能抗癌」的版本,三者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只是把「熱檸檬水」換成「熱鴨梨水」,再換成「熱苦瓜水」。

不幸的是,這些謠言不單只在網站之間傳播,還在微信﹙Wechat﹚上大量流傳。「熱鴨梨水能抗癌」甚至成為了2018年6月微信十大謠言的第一位。

微信在中國是類似於FB和LINE的混合體,具有「朋友圈」﹙即動態信息﹚、訂閱「官方帳號」和傳播分享訊息的綜合功能,在中國擁有巨大的使用群體。更不幸的是,這個像是複製喪屍的簡訊,竟然也就這麼輕易地登陸台灣。

三、境外專家「跨海」推廣苦瓜療效?

解剖到這裡,就不得不抱怨一下簡訊開頭這位北京陸軍總醫院的陳惠仁教授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什麼這麼多事呢?後來才發覺,原來陳惠仁教授也是受害者之一,2018年3月他也因為不勝其擾而特別撰寫專文澄清,其中也包括了他的官方聲明和呼籲,指出「熱檸檬水能抗癌」的謠言是有人冒用發表。陳教授的專長是血液病學,從未做過食物抗癌的研究,也從未在網絡上、微信上發表過任何食物抗癌的文章,對他來說,這也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場災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剖員利用另一個專門用於辨別訊息真偽的中國官方帳號—「全民較真」,針對「苦瓜水」和「陳惠仁」為關鍵字作搜索,有一篇潘戰和醫師的查證﹙2018年6月﹚,大致上也註解了網絡上各種「熱XX水能抗癌」都是假訊息。

圖片來源:Wechat「全民較真」官方帳號

這則簡訊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原本在中國流傳的謠言訊息,到底是怎樣登陸台灣的呢?依據解剖員的研判,起碼有兩個路徑促成了這件事。第一個可能路徑最簡單,就是個別用戶把微信收到的假訊息「複製貼上」到LINE或FB之上,再透過「群組」、「一般訊息」或「動態訊息」等功能轉發出去。畢竟,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互動頻繁,同時擁有微信、LINE和FB的用戶,並不在少數。

第二個路徑則可能是透過內容農場大舉登陸台灣。

解剖員發現,在著名內容農場網站「每日頭條」裡面,就收藏了一堆這樣的文章。譬如,「熱檸檬水」就有:〈熱檸檬水~只殺癌細胞〉﹙2018年1月﹚、〈熱檸檬汁有抑制癌細胞作用〉﹙2018年1月﹚、〈一杯熱檸檬水的秘密〉﹙2018年1月﹚;「熱鴨梨水」有〈只殺癌細胞,最新發現!〉﹙2018年11月﹚這一則;「熱苦瓜水」則有:〈苦瓜的妙用〉﹙2018年7月﹚、〈熱的苦瓜水可以救你一輩子,你不知道的冷知識!〉﹙2018年7月﹚、〈熱的苦瓜水可以救你一輩子!〉﹙2018年11月﹚等。雖然很難確定謠言一定是先登陸內容農場再散播出去,但可以確定的是內容農場所帶來的推播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這一個苦瓜療效的散播過程來看,可以發現原來科學專家變成假新聞苦主的現象是不分國籍、不分海內外的,就算是對岸的專家苦主也可以輕易地飄洋過海來台灣傳遞福音,加上這些境外專家的名號並不是那麼地被台灣民眾所熟知,所以更容易被誤導。在這一個假新聞製作門檻如此低的時代,專家的名號特別容易被移花接木地濫用,因此民眾如果看見科學家、醫生、研究者、教授等響亮稱謂就立即雙腿一軟、俯首稱臣,那可就成了假新聞傳遞的最甜蜜溫床。

解剖總結

這些境外而來的假新聞之所以能夠跨海之後仍然如此活躍,一方面當然拜民眾們的熱心自主轉換系統(從微信轉到LINE),二方面也靠內容農場的推波助瀾。

科技網站蘋果仁就曾分析指出,「壹讀」「每日頭條」這類內容農場往往可以穩站在Google 搜索結果的前方,原因之一是這些內容農場有很多文章最初都是先刊登在中國微信官方帳號,再經由內容農場轉移出來由簡轉繁,優化修改後再發表。

由於微信官方帳號的內容對Google的搜尋技術而言是很不友善的,所以原文的出處及相關的澄清文章並不容易同步被搜索到,導致這些境外的科學假訊息就像是「二次公害」一樣,繼續換一個地方迷惑民眾。

綜合前述分析,本解剖室給予以下評價(20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陳儀珈、曾雅榮、黃俊儒、賴雁蓉(用筆畫排序)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